马克思探究与表达的教学法:过去与现在*

2021-04-14 21:46德里克福德余维海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21年7期
关键词:资本论资本主义马克思

德里克•福德/文 余维海 师 伟/译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仅是解释和说明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授具体的阅读、措辞、陈述或演讲技巧,而且是关于教育策略、教育方式、教育模式和教育逻辑的深层次思考。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关注的重点是社会问题,包括: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是强烈反共还是更加开放?学生作为个体或集体,他们是基于研究问题的组织还是运动的一部分?在特定环境中我们被允许的自主权范围究竟有多大?当然,还包括其他方面,如不同的教学技能、学生个性、时间观念、师生之间的关系等。

在社会主义国家古巴,有专门的扫盲队对适龄儿童进行辅导和教学,他们就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方法。他们认为,教育没有特定的“公式”或专门的“配方”。不是像美国所传递出来的“我做,你做,我们做”这样的死记硬背地学习,还要考虑许多影响原因,比如人际关系、信任、尊重等其他因素。这些因素极不稳定,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对于教学的影响也十分巨大。新冠大流行之后,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线上教学和网络视频都在逐渐成为新的教学趋势,因此,教学活动是不可预测的和偶然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内容是丰富的,这些理论已付诸实践,而实践又使这些理论成为下一阶段研究的基础。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实践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考察。

一、马克思关于探究与表达教学法的主要观点

在马克思关于教育学的思想形成之前,马克思对于工人的教育是通过革命和实践进行的。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丝毫没有提及相关的概念,也没有实际的例子指出。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会运动中的工人是无法理解革命的真正意义的,列宁对此进行了强烈地批判。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改良主义也提出了相应的批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9年写给内政部领导人的信中说道:“至于我们,那么,根据我们的全部精力,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将近40年来,我们一贯强调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推动力,特别是一贯强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所以,我们决定不能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斗争从运动中勾销的人们一道走。在创立国际时,我们明确地制定了一个战斗口号: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和那些公开说什么工人太没有教养,不能自己解放自己,因而必须由仁爱的大小资产者从上面来解放的人们一道走。”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84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应该相信自身的力量,同时也要看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具有的进步性,消灭这个剥削制度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能力,我们可以改变或者影响其他人的意识、思想、习惯和行为、政治信仰和承诺。我们更应该重视教育者、革命者、组织者和组织身上的这种能力,通过教学过程,将这些能力传递给学生,许多教师往往通过成绩评判学生,并不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所以,当我们重温马克思的观点时就会发现,“成绩不好”并不是由于任何先天的无能,而是一个复杂的因素,包括我们自己的教学。

马克思关于教育提出过许多观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历来提倡的新型教育方法。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从工人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6~557页。然而,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马克思对研究(Forschung)和表达(Darstellung)进行了区分,前者指的是利用相对传统的社会学方法进行具体研究,而后者在新的一种理论综合中强调整体化的再现。之后,马克思在1872年圣彼得堡出版的《欧洲信使》中作出了回应。在文章中侧重介绍了马克思的表述方法,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和社会转型的规律。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继承,指出了探究和表达、研究和叙述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不是政治或哲学上的,而是教育学方面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写道:“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22页。马克思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种是探究的方法,重点关注内容的联系与区别,探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潜在发展形式,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关联。探究是一个具体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查询资料,寻找联系,然后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最初定下的目标并不一定是最后实现的那个目标,会根据问题情境变化产生新的想法。马克思探究的目的是理解资本的内在逻辑和动力、这些逻辑和动力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如何在阶级斗争中抓住矛盾。但是,研究目的也会随着社会发展情况而不断变化。有时候为了达到探究目的,不得不暂时变更阶段性的目标。因此,教育中的“分心”或“拖延”实际上可能是探究的另一种途径。然而,探究的成果也需要整理和反思,因此,在充分探究之后就需要表达所发现的内容。而表达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学形式。它是从一个预先确定的目的开始,紧接着进行指导演示,这样它就从最基本的概念构建开始,以一种发展的方式朝着最终目标前进。探究是手段,而表达才是最终的目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的历史起源放在最后一部分,在书的结尾才介绍到,资本主义是通过奴隶制、殖民主义、合法和法外盗窃、个人和国家暴力、镇压等方式形成的。马克思的教学内涵和探究逻辑是通过让我们理解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内在矛盾,从而分析出发展的必然结果来进行表达的。在书中,马克思通过剖析英国这个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现状,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

二、《资本论》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探究与表达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体现了探究和表达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政治性。教学表达以预定目标为指导,它通常要解释现有的世界。因为只有提前知道某一事物的状态,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判断学生学习该事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探究更多的是一种潜在的逻辑形式,而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中对探究进展进行测量或评价,而只有深入研究调查之后才会有准确的判断。马克思在研究教学方法时,批判并揭示了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及问题,创立了共产主义教育的基本原理。

虽然马克思从未专门写过关于教育学说的文章,但他的著作却包含着方法,特别是有两部作品阐明了马克思的实践教学法:《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第一卷)。《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在1857年至1858年为《资本论》写的一部手稿,当时编者加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的标题。最早于1939年在苏联出版,1953年,在柏林重新出版。此后,它便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开来。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对此说:“读这些文章有时是让人难以理解的,马克思以独特的笔记形式,中间还穿插着旁白,无论马克思在这些旁白中解释得多么清楚,对我们来说却往往是模棱两可的。”因此,“任何试图翻译、甚至研究和解释手稿的人都知道,把那些神秘难解的词汇的含义搞清楚是十分困难的。”1Eric Hobsbawm, Introduction, in K.Marx, Pre-capitalist Economic Foundation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64, p.10.事实上,《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第一卷)完全不同。《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真正代表作,也是马克思有生之年出版(并翻译和再版)的唯一一卷。《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几乎是纯理论研究,因为这是马克思的研究成果,并没有打算展现给世人,而《资本论》则不同,因为马克思通过它向世人展示资本的内部运作规律。对这些作品,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和安东尼奥•内格里(Antonio Negri)有着不同的看法。法国共产党党员阿尔都塞认为,《资本论》是唯一一本“用来评判马克思的书”。2Louis Althusser,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1, p.70.这是“成熟的”马克思,发展了黑格尔的学说和关于人本主义的主张。然而,阿尔都塞认为这是稀释或放弃阶级斗争。它不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不是殖民者对被殖民者,而是“人”,是一个没有敌人可与之斗争的非阶级范畴。

另一方面,内格里则把《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看作一个比《资本论》更加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因为它“具有难以置信的开放性”。内格里认为,《资本论》是琐碎的,是封闭的、固定的和有目的性的,辩证地解决了对抗的问题,它防止了当时共产主义革命的破裂。有趣的是,阿尔都塞邀请内格里于1978年在巴黎作了一系列关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演讲,这也是内格里的著作《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的基础。当然,内格里并没有否定《资本论》,而是坚持认为这本书只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方面。《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蕴含了许多研究和比较的方法,而《资本论》正是因为它的“绝对表达”而充满局限性。1Antonio Negri, Marx beyond Marx: Lessons on the Grundrisse, Brooklyn: Autonomedia, 1991, p.9, p.12.从本质上讲,《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让读者更容易阅读,因为这是马克思写的一系列笔记,蕴含着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产生了一种新的研究内容,是马克思发现新元素、提出新假设的常用思路。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表述十分优雅、清晰和引人注目,《资本论》是代表他的最高思想的著作。随后,阿尔都塞推荐了不同的阅读方法,提倡把前三章(也是最难的)留到最后。同时还指出,《资本论》的叙述就是一种表达的教学方法,从一些简单而明显的东西,例如商品和货币开始,然后越来越深刻。书中后面呈现出来的理论内容正是斗争的结果,比如阶级之间和阶级内部以及国家之间的斗争,这些斗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货币的作用,然后才能明白后面斗争的意义。

马克思提出的教学方法中的探究和表达之间的区别在一开始并不是十分明确,它甚至没有阿尔都塞和内格里那里明确。马克思试图理解、阐明和传递资本的内在逻辑,以及工人阶级如何抓住这些矛盾,实现共产主义革命。同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会长期存在,而且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关系,没有人能够准确完全地描绘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也作出了明确的判断: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地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2Marx and Engels, The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R.C.Tucker (ed.), The Marx-Engels Reader, 2nd., New York: W.W.Norton, 1978, p.476.

马克思在写《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时,曾经想加入有关国家、世界市场、外贸、工资、理论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同时主张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马克思就充分说明了不断学习研究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许多著作都是围绕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来开展的,至今仍在解释资本主义的根本动力、矛盾和革命任务等问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存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本质并没有改变。马克思从来没有声称要预测今后的资本主义会如何发展,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些理论仍然是批判和分析革命形势的基石。马克思的论述抓住了资本运行的核心动力,通过反复的探究和表达去研究新的东西。马克思的探究和表达是根据社会发展情况而不断调整的,通过实践活动,特别是工人运动印证理论研究的可行性。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马克思被流放到英国,他没有看到另一种革命形势的出现,便开始转向研究政治经济学。随着19世纪50年代中期的资本主义危机,马克思加紧了《资本论》的撰写。期间,他还为巴黎公社运动撰写了《法兰西内战》和《哥达纲领批判》,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广泛流传。而马克思推迟了《资本论》第二卷的出版,因为他在等待1873年欧洲和美国经济危机的结果。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比较清晰地展现了不同教学过程的不同方式。例如,在《工作日》一章中,马克思提出“力量决定平等权利”,从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在书中,马克思将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提炼成是两种对立的阶级力量之间的斗争。在分析19世纪英国的工人运动中,马克思看到了充满矛盾的联盟和背叛、进步和失败。“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争,这是全体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和全体工人即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1~272页。而英国的新教意识形态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改为了工作日”,在后来在美国反奴隶制斗争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这就都是无法预测的,也没法确定的。这就是我们说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的动力,是革命变革的动力。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探讨了韦克菲尔德的殖民主义理论。这是研究和表达资本方式的另一个重要的例子。马克思在第24章《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一节中对革命变革作了简洁的叙述。马克思摆脱了历史经验的追问,提出了一个清晰简洁的辩证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积累的趋势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如何催生不同的革命道路。在地租理论中,马克思谈到了个人私有财产,包括小工业、手工业和农民劳动。它们共同阻碍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劳动分工、劳动合作(社会劳动)、劳动者集体(对抗主体)的形成,而正是后者产生了在生产和流通中的使用价值。马克思指出,“在发展的某个阶段”,这些财产关系创造了“为其自身解体的物质机构”,产生了“旧的社会组织”,阻止了“新的激情”。个人私有财产被资本湮灭,通过盗窃、殖民主义、奴隶制、镇压等方式而被资本集中。同时,这产生了集体劳动者和一个社会工作过程,发展成了一个普遍的、有差别的社会工作者。当资本将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时,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就增强了。资本现在就是生产的桎梏,生产力越发展,就越能超越资本这个起点,“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他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4页。资本最终解体,“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在这一章的结尾,马克思对两个暴力革命的进程进行了推测。“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 前者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后者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4~875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一个经验性的预言,而是矛盾的集中表达。随后,马克思转而对韦克菲尔德的殖民主义理论进行了考察。韦克菲尔德并没有试图通过平等和自由权利的概念来掩盖殖民主义或剥削的暴力。他明确承认有必要剥夺财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结尾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以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87页。这是对探究的回归,是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阶级力量的回归。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不能在资本主义内部解决的,可以通过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加以推倒和改造。这是一个重新开始学习和探究的机会,但没有脱离主观差异和阶级斗争的客观决定因素。

三、马克思探究与表达的教学实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是在探究与表达之间的一种永不停息的变革。教育不是决定论,不是机械的因果关系论,不会片面地按照时间和可以预测的方向发展。《资本论》永远值得学习和研究,因为需要不断地对阶级斗争的概念、类别、策略进行解释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关键是时刻关注社会的变化发展,不断根据新情况而调整。马克思认为探究和表达之间的区别,不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是与辩证法相关的教学法。没有研究,就无法表达。探究的过程就伴随着学习的过程。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产生了分裂,在社会主义和共产党如何组织青年团体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争论。社会民主党认为,干部要向孩子们强加激进的思想,孩子们长大后才能参加斗争;另一方面,共产党认为,儿童是未来政治实践者和接班人,不能急于灌输思想,要注重循序渐进的过程,有输入才有输出,主张把探究和表达结合起来。正如保罗•米什勒(Paul Mishler)在《Raising Reds》一书中写道:“共产主义儿童团体不是由家长和地方党组织控制的单纯的教育机构,而是要成为政治组织,充分融入党的政治组织中。因此,共产主义儿童团体将鼓励儿童参与政治和教育活动,将他们与父母的影响分开……”1Paul Mishler, Raising Reds: The Young Pioneers, Radical Summer Camps, and Communist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31.我们不仅为儿童准备将来参与阶级斗争;——我们现在正在领导儿童参加阶级斗争!社会党坚持认为,儿童需要在独立行动和调查之前接受培训,而共产党则按照马克思的教育学,让儿童通过行动进行探究和表达。他们不仅在教室和学习小组里,而且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方法在研究资本主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给我们提供了调查研究的范式,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研究的重点,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仅仅依靠行动、抗议和竞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彻底的革命改造和社会结构的调整才能达到最终目标。我们需要从头开始,带着确定的目标去研究马克思所运用的研究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更不用说我们所借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史和实践史了。最关键的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是截然不同但又辩证相关的教育过程,他还为我们厘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塑造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探究和表达正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者、领导者或老师都会通过根据不同的外部情况和特定的突发事件进行部署。很多研究只是将马克思主义片面地运用到某一具体的领域,并没有领会到真正的方法论。马克思提出了教育是一种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手段,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论断。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将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实践当中的人区分开来的重要标志。

猜你喜欢
资本论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