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五育并举”语文教师育人之践行

2021-04-15 16:03林惠清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2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

【摘要】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探索“五育并举”的实施途径,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语文课堂质量,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积极开发学科优势潜能,坚持立德树人,注重质疑创新,塑造健康人格,激发审美情趣,弘扬劳动精神,通过教材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为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五育并举  学科资源  育人践行  五有新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2-0101-02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迫切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求教师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五育”新人。面对“新征程新理念新格局”,我们任重道遠,以下结合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思索与实践,谈谈如何培养五有新人。

一、立德立行,德为教育之首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更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以立德为先导,优化“五育并举”实施空间,把德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中,既要教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德育话题与素材,利用手头的教材,充分挖掘德育点,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理俱佳的篇章,教学中可利用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让他们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教学《诫子书》,引导学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及其对儿子的殷殷期盼谆谆教诲,教育学生珍惜光阴、静心读书、修身养德;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理解父母、孝顺父母;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导学生遇困难懂得化大为小,沉着应对……

当然,许多作家的个人身世与创作背景,也是极好的德育点。苏轼、范仲淹、欧阳修、史铁生、海伦·凯勒等,他们的人生境遇充满坎坷辛酸,但他们拥有积极乐观的豁达心态、面对困难的顽强毅力、永不言弃的人生态度……教学时可结合这些人物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直面困难不向命运低头的斗志,提高他们忍耐力与抗挫力,教导学生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此外,积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挖掘德育资源,开展理想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及党史教育等,为校园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如开展“传承红色经典”“百年梦想”“责任与担当”等一系列德育活动,这些正如甘露清泉滋养心灵,让他们有了坚定的人生方向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激发他们践行“担负起天下兴亡”壮志豪情,从而为祖国建设培育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二、学文启智,智为教育之重

“五育并举,智育为重”,智力开发是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智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的开展,它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因素,平时在学语文的过程中,通过引导与训练,以达到提升智力的目的。

(一)注重敏锐观察力的培养

美无处不在,能发现并捕捉美的眼睛与慧心却太少。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应培养学生捕捉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在平常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根据情况运用观察的最佳方法。

譬如在描写景物或事物生长过程可用直接观察记录法,即对某一事物连续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并整理转化为写作的第一手材料。可要求学生写《春来了》《黄豆的蜕变》《昙花一现》,通过观察记录或写观察日记来训练学生的敏锐观察力。

(二)注重思考质疑能力培养

亚里士多德曾告诉我们人类的思维火花是从疑问而开始迸发的。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思考质疑的能力,启发学生智力,平时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激发他们分析思维的能力,并善于利用课文中的矛盾处设疑。

教学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时,看到文中写道:当我因腿病不能站立行走心中烦躁而大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可启发学生:母亲看到儿子暴怒并有过激行为时,本应该上前劝阻,可母亲却没有,这合乎常理吗?通过质疑后思考,学生深刻理解了这句话,品味到其中深意。“悄悄”“偷偷”描写了母亲出去时的小心谨慎,她唯恐自己打扰了孩子,既表现了她对儿子的理解宽容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还表现了她极力保护儿子的自尊心,想让儿子尽情宣泄压抑的消极情绪的良苦用心。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似乎难以理解的矛盾细节的思索解读后明白:母亲不是不关心“我”,她是“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我的动静”。因此,学生通过对文本难点的质疑释疑,体悟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愧疚。可见,质疑思考是锻炼激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三)注重想象发散能力的培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的确也是一线教育者心中的困惑。我认为一切人才的造就是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的,因为想象本身就是一对能使思维飞翔起来的翅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带领他们想象文字背后隐藏的画面,从品味文学语言中联想到现实生活,培养想象力,提升智力。因此,在教学中可有意选好切入点,从具体情景出发展开丰富思维活动,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藏的意蕴和情趣。

三、健康至上,体为教育之本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新课改的主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然而,大部分教师仍保守地认为体育课不及文化课重要。其实,“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享受学习生活的乐趣,还可以锤炼意志、健全人格、提升心理素质。将体育教学巧妙地引入语文课堂,对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愉悦身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促进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改变有着重要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体育科目阅读的指引,推荐相关书目给学生如《体育博览》《最后的黑曼巴》《库里传》等,让学生喜欢与体育文化接触,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对著名体育人物产生敬仰,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加强对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善于利用体育实例对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教学。

实践证明,将体育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不仅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还会促进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同时提高了二者的教学质量,从而实现互利双赢。

四、劳动光荣,劳是教育之基

2021年4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劳”被纳入国家教育方针,实现了同德智体美同样重要的地位,五育并举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劳动教育不容忽视,部编版语文教材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带领学生感受劳动之美、领悟劳动智慧、培养劳动习惯、树立劳动观念、发扬劳动精神……

(一)感受劳动之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介绍名胜古迹的篇目,这些名胜古迹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学时可带领学生去品读感受劳动创造的美。如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引导学生赏读赵州桥和卢沟桥美观的外形,独特的构造和突出的艺术价值。在课外拓展环节可让学生认识各式各样的桥,进而联系中国现代桥梁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正是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才创造了这辉煌的成就。同样,苏州园林的美术画的效果,故宫博物院的雄伟宏大,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无不彰显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一切的成就皆是人们辛勤劳动的结晶。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劳动之美,明白是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要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

(二)领悟劳动之道

幸福是要靠勤勞的双手来创造,正如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所说的,“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把一件事做得圆满,就是人世间第一等人。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劳动之道,让他们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积极劳动、弘扬劳动精神、锤炼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格。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地去承担家务,做好班级值日生工作,完成劳动大扫除等任务,让学生领悟劳动最光荣也是最美丽的道理,才能写好《在劳动中成长》《劳动使我快乐》《劳动礼赞》等作文,语文教师要通过教材与实践活动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建设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劳动者。

五、结束语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坚持“五育并举” 培养时代新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五育并举”的内涵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不断丰富完善,与之相关的理念与实践必将有坚守也有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的拓疆之路,需要齐心协力、共思进取。而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希望我能以立德树人为旨归,不断探索“五育并举”的教学新路径,努力在教学中做得出彩,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长为阳光乐观,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祖国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王圣春.五育并举立德育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1.1

[2]罗先凤.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1

作者简介:

林惠清(1977年-),女,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
五育并举: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路径研究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演变、价值诉求与未来建构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观照与理性回归
常态化系统推进:区域劳动教育的苏州探索
培养行动力:走向“新劳动教育”的“立新”实践①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省思与超越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