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发展数学学习力不可或缺的元素

2021-04-15 16:38张华珍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5期
关键词:数学思考学习力数感

张华珍

【摘要】数感是人类对于数的直观感知或直觉。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儿童的数感培养,从数学观察、数学操作、数学想象、数学表述几个维度上来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关键词】数感  学习力  数学思维  数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5-0194-03

数感是人类对于数的直观感知或直觉,换言言之,就是对于“数的感觉”,对于数的数量关系、数理之间、运算结果等的感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感对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有老师评价学生时会说到:“这个孩子的数感很好。”其实,数感是比较漂渺的,无法用一个外在显性、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易被教师所忽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发展学生的数感落到实处呢,笔者从这样几个维度来进行探究。

一、在数学观察时,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学观察是指学生对于所认知的对象,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各种感官去感知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观察。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较为贫乏,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缺少感性经验的支撑,这样就会影响新知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易于学生观察的素材,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形”的同时,去感悟数学的“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知识的意义。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点,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建构三角形的知识表象。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画图等数学活动,进行观察、感知和抽象,发展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1.找三角形图形

教师出示一组平面图形,先让学生把图形分分类,再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

2.感知生活的三角形

教师出示长江大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图上的三角形。学生观察后,交流指出找到的三角形。

师:长江大桥上可以找到很多三角形,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三角形?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指路牌、教师用的三角尺、平时佩戴的红领巾……

师:你能把三角形的形状画出来,这些图形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点?

3.认识三角形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看三角形、找三角形、画三角形的数学活动,你发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三角形的边、角、顶点的相关特点。教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是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

辨析:下面的图形是三角形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通过辨析后,使学生体会到三角形的三条边要首尾相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上述的教学环节,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感知三角形的特点、抽象三角形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在数学操作时,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亲身经历。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经历得越深入,知识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创设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操作中去感知、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数感。例如,三年级数学“千克的认识”教学时,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说一说、数一数中,感受到“千克”,建立“千克”的概念。

1.巧掂食品,引入千克

教师先出示包装大小差不多的两袋食品,一袋是红枣,一袋是膨化食品。

师:请大家猜一猜,哪袋食品重一些?

生1:可能是红枣重一些。

生2:也可能是膨化食品重一些。

师:大家凭自己的观察进行猜测了,具体哪袋重,哪袋轻,我们可以……

生3:掂一掂

教师指名几位孩子上前来掂一掂,并说一说掂的感受。

师:除了用掂的方法来比较两袋食品的重量,我们还可以怎么办?

生4:用秤称。

师:对,我们可以用秤来帮忙。教师相机出示秤的实物,介绍秤的用法,让学生用秤称出红枣和膨化食品的重量。

师:红枣是1千克,千克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知识。

2.操作体验,感受千克

(1)掂1千克

师:刚刚用秤称重,知道这袋红枣是1千克。每个小组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一样的红枣,轮流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再出示两袋食盐(重1千克),让学生掂重1千克。

体验:几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呢?请每个小组里的成员合作一下,用秤称一称,几本数学书是1千克?再轮流用手掂一掂。

(2)称几千克

操作:用秤称一称,自己的书包大约有几千克。

启发:要让你的书包保持3千克,是取出还是添加一些物品。

学生操作后,交流操作的过程和感受。

……

上述的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来感受和体会1千克有多重,引导学生建立单位质量千克的概念。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拎一拎多种活动,反复让学生感知、体验,使学生在多重体验中获得1千克的直观感受,建构1千克有多重的观念。

三、在数学想象时,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学想象是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展开的合理猜想。数学想象是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展开的,是有效的学习猜想和推测,往往藏于新知的生成、迁移的过程中。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依据所学习内容的特点,巧妙设计学习流程,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支点,融知识学习和数学想象于一体,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数学想象,为新知的建构和数感的发展提供助力。例如,五年级数学“认识公顷”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100平方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1公顷的面积大小。

师:刚刚我们已经知道: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教师出示校园平面图,启发学生观察并思考:校园的面积有1公顷吗?

1.以100平方米想象体验1公顷

安排8个学生手拉手,排一排,长度大约是10米。

出示照片,32个学生在篮球场的一端,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师: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是1公顷?想象一下,这样的正方形,每个接连在一起,每排排10个,排10排,有多大。

学生想象后,教师再次出示校园平面图,在平面图上标出100平方米,再摆放100个,框出1公顷面积的区域。

2.以50平方米想象体验1公顷

出示教室的照片,教师说明:我们所在的教室占地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

多少个这样的教室连起来是占地是1公顷?你能想象出这样的1公顷有多大吗?

3.以篮球场的面积想象体验1公顷

教师出示篮球场的照片,说明:一个篮球场的占地面积大概是40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篮球场连起来,面积大约是1公顷?你能想象一下,1公顷有多大吗?

……

上述的教学环节,教师借助于“手拉手围成的100平方米”“教室占地面积50平方米”“一个篮球场的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引导学生想象1公顷的大小,使学生来获得真切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单位观念,让学生对公顷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在数学表述时,发展学生的数感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功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的知识较难理解,特别是让学生来表述一些抽象的数学定理、性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口难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强烈的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意识,敏锐地去洞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利于学生进行数学表达的情境,激发学生数学表达的兴趣,引导学生把知识的迁移、类比过程表达出来,不断发展学生的数感。例如,二年級数学“认识线段”教学,教师设计了如下的小环节:

1.引出线段,表述认识

师:小朋友们,捏住桌上棉线的两端,把它拉紧。说一说棉线前后的变化。

生1:棉线原来是弯的,现在是直直的。

师: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谁来帮老师指一指。

学生完整规范地指出线段。

2.画出线段,表述过程

师:如果要你画一条线段,你准备怎样画?

生2:用直尺来画。

师:怎样画呢?

生3:先画1个小竖线表示开始,然后再用尺画线,在结束的地方再画1个小竖线表示结束。

教师相机介绍端点,启发思考: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学生表述:线段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

围绕“什么是线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认识,充分地进行数学表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

总之,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关注每一次教学活动,把发展数感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去。这样不间断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所见所闻中,不断体验、感悟和积累,厚积薄发,不断发展数感,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永欣.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12)

[2]杨静.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的创设问题情境[J].新课程(教研),2010(2)

猜你喜欢
数学思考学习力数感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数学课堂中的快乐元素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