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暴风雨OP.31 NO.2》第一乐章演绎的微探

2021-04-15 09:39郑雯婕
黄河之声 2021年24期
关键词:奏鸣曲暴风雨和弦

郑雯婕

一、《暴风雨OP.31 NO.2》创作背景

创作于1802年的《暴风雨OP.31 NO.2》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十七首,亦是他赴维也纳创作的众多经典作品之一[1]。1802年夏天,耳疾的折磨使贝多芬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暴风雨OP.31 NO.2》融入了贝多芬感伤、悲怆、狂暴、热情的情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表现出了浓郁的浪漫气息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暴风雨”这一标题并非由贝多芬所提,而是在其学生辛德勒询问其奏鸣曲OP.31 NO.2的艺术形象时,贝多芬说“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由此,这首奏鸣曲被正式命名为“暴风雨”[2]。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年的戏剧作品,被世人称为用心写成的遗嘱。音乐与文学分属于不同类别的艺术,但是两者却能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奏鸣曲《暴风雨》是对莎士比亚《暴风雨》的精神、思想的传承[3]。《暴风雨》隐喻贝多芬在受到耳疾的困扰,求医无果之后,仍然不屈服于不公的命运并与之相抗争的精神。生活中难免苦难、变故,多一份从容面对的气度与胆魄才能领略“人性至美”。由此可见,《暴风雨》就如同贝多芬一生的真实写照,具有传奇色彩和强烈的戏剧性。

二、《暴风雨OP.31 NO.2》第一乐章和声分析

《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带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主要调性为d小调,4/4拍。主要由广板(Largo)、快板(Allegro)、柔板(Adagio)为主[4]。曲式结构图如下:

呈示部(1-90)小节,由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构成。主部主题(1-21)小节,d小调,呈收拢和声布局,6+14并行不等长二句式乐段。

图1 《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图

该乐章并没有从主调进入,动机一建立在主调属和弦琶音上行,动机二建立在等分节奏型上向下连续级进,然后向上大跳六度。2-6小节连续的三次下行级进,通过环绕音型,将在主题的第一个乐句,正格结束于主调的Ⅴ级。7-20小节并行进入,对1-2小节材料予以重复,音乐不断下行,后通过音阶上行,将主题稳定的结束于主调的Ⅰ级。这段旋律由广板开始给予人们一种忧郁的色彩,右手连续两个音级进音程的交替给这首曲子造成了不安的节奏催促,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

连接部(21-41)小节,d小调转a小调,呈开放和声布局,二段式。旋律通过左手引进,承接主部主题材料和弦分解,该连接部的音乐材料比较统一,呈呼应的形态,由低音区“呼”到高音区的“应”与中声部和弦分解组成。在31小节转入a小调,最终结束以a小调的Ⅴ级,为在复调上呈示的副部主题进入调性准备。该旋律改变了开头动机的沉思的音乐形象,低声部更像是在发出命令,倾诉者的抱怨,表现出内心复杂的形象。副部主题(41-63)小节,a小调,收拢型和声布局,二段式结构。核心动机来源于主部主题的动机二,为主部主题的同源性副题,旋律进行与正主题相似,左手伴奏为等分节奏型和声织体,构成四小节一个气息,不断向上模进三次,于56小节进入小结尾,运用4次了增六和弦,结束于复调Ⅰ级。

结束部(63-92)小节,a小调,二段式结构。结尾主要部分是由一个短小的引回与引出构成,由弱到强地进行,丰富多彩,像似潜在的暗流在涌动,通过隐伏声部构成复调上主属交替,对复调予以巩固和明确,并将呈示部稳定的结束于复调Ⅰ级。

展开部(93-142)小节,由引入、展开中心、调性回归构成。引入(93-98)小节,对主部主题动机一材料,保持其节奏关系进行整体变奏,由三个和弦分解构成,音乐性格由急促变为舒缓柔和,与前面音乐呈鲜明对比,可谓是张弛有度。这里虽然短短的6个小节,好似暴风雨渐渐停歇,微风轻轻抚摸大地,荷塘中的荷叶摇动着身上的水珠,融入太阳的微光,缓缓的点入水中。这时天空的远处仍然布满乌云,又一场的狂风暴雨正在酝酿…展开中心(99-118)小节,乐段规模。该旋律采用连接部的材料,由低处向高处呼应,每个乐节的“呼”音乐不同,而“应”音乐相同,好似是在对不相同问题作出同样的回答。调性回归(119-142)小节,出现新的音乐材料,节奏变宽、力度逐渐减弱、音乐材料变为柱式和声织体,通过音阶级进下行,将音乐引入再现部为主调上再现的主部主题进入做准备,将音乐结束在主调Ⅰ级。

再现部(143-158)小节,该乐章再现部为动力再现。似乎再次来临的暴风雨比首次来临时要委婉许多,远远不及前一次暴风雨来的那么突然。呈示部的相同部分,但与此同时又添加了许多新的材料,属于华彩部分。呈示部材料再现的同时,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渲染,结尾处用低沉深闷的主和弦,营造出斗争的停息,渐渐归于平静,寓意着暴风雨停下来了,并且结尾使用弱处理,为第二乐章做铺垫。

三、《暴风雨OP.31 NO.2》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暴风雨OP.31 NO.2》第一乐章是一个快板乐章,贝多芬加强了音乐之间的强弱对比,将钢琴这件乐器的力度音响特色发挥到极致,赋予了音乐强烈的动力感[5]。

图2 第一乐章1-12小节

在这一乐章开头贝多芬巧妙地借助了4种不同演奏力度的变化,塑造了安静的音乐意境。第一乐句琶音开始,用pp的力度弹奏,在最后一个a音起开始延长记号,停留原音值附的两倍,以达到烘托气氛给听众预示暴风雨来临前的安宁。在接下来的演奏中,由若干个两音一组的音乐织体构成,因此要用手指指尖采用断奏进行演奏,每个音时值须平均。笔者将两音为一组,四组一个气息力度向上叠加,在第4小节最后一拍渐强,演奏力度由弱到强,与前几小节的弱形成鲜明的力度对比,形成明显的音响变化,最后在第5小节采用渐慢处理,预示着第一轮大风停息,紧接着迎来真正的暴风雨的到来。此段二连音采用“落”“滚”的演奏方式,一定要运用手腕主动的带动手指弹奏,二连音的第一个音结实的落下,通过手指的主动连接,重量自然转移到第二个音上,然后自然抬起,以此类推完成一连串的二连音。可以先分手慢速进行,将落键——转移——抬起进行扎实的体会,然后再将手腕动作适当缩小,将左手和弦适当加入,一串流畅连贯有表情的二连音就很漂亮的奏出了。主题的第二个乐句,琶音可与第一小节相比,时值可以缩短,接着的八分音符快速部分,第16,17小节末尾将音与音之间距离稍稍拉开,使音乐情绪推向高潮。在这短短的20小节,经历了pp-p-cresc-sf-p的层层力度变化过程,在这一段笔者用力度由强到弱的处理方式,展现音乐由强转弱的音响效果,从而达到“骤雨初歇,酝酿又一次暴风雨的来临”的音乐情境。

此外在这一乐段音乐主题速度变换较多,1-2小节由广板(Largo)演奏,3-5小节由快板(Allegro)演奏,6小节由(Adagio)柔板演奏。笔者根据对贝多芬《暴风雨》创作意图的了解,演奏速度在第3-5小节快板的基础上渐快直到属四六弦之前,第6小节延长这里的速度做适当的延伸。仅仅2个乐句,有8次变化强弱的表情。此处力度强弱与速度变化达成了高度的统一,展现出音乐主题中矛盾对立冲突的戏剧性以及音乐丰富和声频繁变化的动力性。

图3 第一乐章21-24小节

21-41小节是连接部分,主旋律在左手,右手连续三连音跑动,通过谱面可以看出演奏力度的频繁变化,演奏者对演奏力度的变化游刃有余的把控。练习的时候左手的主旋律音需要非常饱满,运用手臂的力量顿音下键毫不犹豫,雄壮且如雷鸣一般,右手的三连音弱奏,左右手形成强烈对比,好似受压迫心灵的低声呐喊。这两种音型的演奏力度处理好似代表积极和沉闷的两种情感,而那环绕式连音像是树叶被暴风吹动的沙沙响。在此段旋律练习三连音练习时应当把握三连音的基本弹奏原则——均匀、清晰、连贯,在做三连音第一个音的强调时,一定记住依靠手臂的自然重量落下,不可生硬的砸向,声音要自然松弛,饱满通畅。副部主题时,旋律相对是轻快的,演奏时要注意休止符的呼吸断句,左手用非连续用法进行演奏,运用“落”“滚”方式弹奏的二连音,为突出轻快的音响效果。

93-98小节的展开部引入部分,由三个和弦分解琶音构成,在这里3个和弦分解应该弹出区别,增加情感的表达,从93小节加入踩弱音踏板,并持续2小节,可以烘托出暴风雨刚刚结束,大自然恢复了短暂安宁的氛围。在95小节继续踩弱音踏板并加上延音踏板,使音效相较上个和弦分解时值延长。97小节弱音踏板踩一半后慢慢放开,为接下来的展开中心ff力度做铺垫。这三个乐句踏板的运用,可以使音乐呈现大体较弱,且当中有由弱慢渐强的音响效果。

143小节再现部出现两次“宣叙调”,这段旋律非常像戏剧人物的内心独白,是一段值得思考的音乐。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断与连的演奏手法,练习时手指往下推进弹奏,增强乐曲的连贯性使音响效果更加的有气氛,展现出暴风雨期间的短暂宁静。乐章末尾,运用踏板制造雷声气氛,练习时采用贴键的弹法,左手八分音符的快速连续跑动,音响效果渐弱,像是雷声渐行渐远,大自然慢慢变得安详。兰兹称这个乐章为“我们所熟知的音乐中最富有激情的乐曲之一”。

结 语

作为贝多芬奏鸣曲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暴风雨OP.31 NO.2》承载了他太多的情感寄托。某种程度上讲,这首作品也就是贝多芬对现实的记录和反映[6]。笔者发现贝多芬对于音乐力度具有别样的风采,在第一乐章中很少使用中强,中弱,而更多的是采用突强、突弱,赋予了音乐强烈的动力感。在弹奏第一乐章时,演奏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演奏处理、踏板的运用以及触键的方式都使演奏者表现出不同的音乐音色和音响效果。■

猜你喜欢
奏鸣曲暴风雨和弦
重属和弦构成方法研究
手机上的奏鸣曲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暴风雨前
The Storm暴风雨
饥饿奏鸣曲
呼噜奏鸣曲
暴风雨中的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