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对策建议

2021-04-15 10:28□龚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上海市高质量主体

□龚 骊

近年来,上海市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按照上海市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加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力度,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①①《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调查》是立足“十四五”时期我市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开展的一项新调查。目前,国家统计局对高质量农产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经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等多部门研讨认定,高质量农产品认定标准为以“质量兴农”的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优质化等标准为指导,符合以下六项原则条件之一的就认定列入高质量农产品调查范畴:1.“两品一标”农产品;2.“名特优新”农产品;3.“评选获奖”农产品;4.“活动指定”农产品;5.“出口标准”农产品;6.“地方特色”农产品。发展成效显著。

|高质量农产品发展的现状特征

(一)从经营主体看,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达923家,八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2020 年,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达923 家,比2019年 增 加117 家,增 长14.5%,占全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②此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指农业产业化组织,与高质量农产品经营主体的统计范围基本保持一致。的比重为32.3%,提高6.5 个百分点。按经营主体类型分,八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80.9%),占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重为29.8%,比2019 年提高6.4 个百分点。其中,从农产品类别看,2020 年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经营主体以粮食为主,共计385家,占全部高质量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41.7%;其次为蔬菜289 家(31.3%)、水果251 家(27.2%)、瓜果80 家(8.7%)等。从销售方式看,最传统的订单销售和田头销售模式占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半壁江山,分别为550家(占全部高质量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59.6%)和544 家(58.9%);网上直销模式逐渐成为主流,位居第三,有316 家(34.2%)。

(二)从总量规模看,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总产值近80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份额近三成

据调查测算,2020 年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产值合计为78.59 亿元,比2019 年增长10.1%,占上海市农业总产值的28.1%,比重比2019 年提高3 个百分点。

按区域属性分,市属单位③指上海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上实现代农业园区、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等有关市属单位。和市郊的崇明、浦东、松江三区的高质量农产品的产值较大。2020 年,市属单位高质量农产品产值占比最高,为37.27 亿元,占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总产值的比重达47.4%;在市郊各区排位中,位居前三的依次为崇明区(11.77 亿元)、浦东新区(8.51亿元)和松江区(5.3 亿元),三者合计占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产值的比重为32.5%;居中的分别为青浦区(4.88 亿元)、奉贤区(4.74 亿元)、金山区(3.52 亿元),三区合计占16.7%;排名靠后的三位分别为嘉定区(1.33 亿元)、闵行区(0.73 亿元)、宝山区(0.54 亿元),三区合计占3.4%。

从占比看,2020 年,市属单位高质量农产品产值占其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1%。在市郊各区中,高质量农产品占比较高的前三位依次为松江区(26.8%)、青浦区(23%)、崇明区(22.5%);占比居中位的分别为闵行区(21.7%)、浦东新区(20.2%)、宝山区(19.7%);占比较低的分别为奉贤区(19.4%)、金山区(15.7%)和嘉定区(15%)。

(三)从品种类别看,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主要聚焦海水捕捞产品和“粮、菜、奶”三类地产种养巨头

从高质量农产品调查分类品种看,海水捕捞产品④根据《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调查方案》,我市所有海水捕捞产品均作为高质量农产品统计,我市无海水养殖产品,所以海水高质量农产品产值为23.66亿元,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M301表)中的海水产值保持一致。的产值最大,为23.66 亿元,占全市高质量农产品产值的三成以上(30.1%)。其次,总产值超10 亿的品种依次为粮食15.69 亿元,占20%;蔬菜10.83 亿元,占13.8%;生牛奶10.55 亿元,占13.4%。总产值超5 亿元的品种有园林水果5.99 亿元,占7.6%;牲畜5.69 亿元,占7.2%。其余品种均在5 亿元以下,分别有食用菌(2.32 亿元)、瓜果(2.11亿元)、淡水产品(0.79亿元)、花卉(0.42 亿元)、肉禽(0.21亿元)、鲜蛋(0.17 亿元)、其他(0.16亿元)。

从各类别占比看,不同种类地产农产品在其种养领域中发挥的高质量主导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在纳入调查的12 个主要品种中,海水产品(100%)、生牛奶(76.4%)和粮食(56.1%),此3 类在上海市农产品高质量发展中表现较突出,占比均在50%以上;其次,占比在30%-50%区间的有2 类,分别为食用菌(34.6%)和园林水果(31.7%);占比在30%以下的有7 类,分别为蔬菜(18.3%)、瓜果(17.7%)、牲畜(17.1%)、花卉(6.8%)、鲜蛋(6.7%)、肉禽(5.7%)、淡水产品(2.9%)(图1)。

图1 2020 年高质量农产品分品种产值占比(单位:%)

(四)从认证类型看,“两品一标”⑤是指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发展的鲜明底色

按照认定标准,高质量农产品分为“两品一标”“名特优新”“评选获奖”“活动指定”“出口标准”“地方特色”等六种认证(定)类型⑥同一产品可能获得多种认证,本文涉及相关认证占比合计或大于100%。。调查显示,上海市地产农产品“质量兴农”战略推进成效明显,六种认证标准内,“两品一标”农产品成为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的主体。2020 年上海市“两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产值为38.05 亿元,占全部高质量农产品产值的48.4%,符合“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标准的集中于粮食和蔬果;“出口标准”产值为35.25 亿元,占44.8%,主要集中于海水产品和生牛奶;“评选获奖”产值为6.6 亿元,占8.4%;“地方特色”⑦是指该产品在乡镇或区域内稳定生产三年以上,经区级农业部门确认,具备人文、传统的传承性,对当地农业有一定影响,且村镇认可的初级农产品。产值为5.14 亿元,占6.5%;“名特优新”产值为4.72 亿元,占6%;“活动指定产品”产值为0.11 亿元,占0.1%(表1)。

表1 2020 年分认证类型高质量农产品产值及占比情况

(五)从经营管理看,平均每家从业人员40 余人,带动农户超百户

调查显示,2020 年上海市高质量生产经营主体平均每家有从业人员41 人。其中,外来从业人员13 人;职业农民8 人,职业农民认证率为19.5%,由于高质量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生产者的基本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求较高,对职业农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方式看,大多采用合同型的“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国营企业)或“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923 家高质量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共带动农户数超10 万户,平均每家带动农户111 户。

|近几年高质量农产品发展的政策举措

(一)加强财政政策扶持,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近年来,上海市出台各类财政支持政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在财政补贴方面,进一步加大农业绿色生产补贴力度,对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补贴、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创新示范奖补等多项目进行补贴。同时,在科技兴农、农业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业态培育等方面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贷款方面,对用于发展高质量都市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利息贴息,对符合条件经营主体贷款按80%给予贴息。在保险费补贴方面,上海市引导有关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按照保险费的一定比例,为投保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等提供补贴,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效益。

(二)推进绿色生产基地建设,提升高质量发展综合能力

上海市制定了《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建设管理规范》,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手段。基于上海市经济作物标准园、蔬菜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建设基础,引导建立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优质优价”的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在生态种养殖模式、项目环境、饲料用药、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严格规定管理,整体提升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三类基地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引导上海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推动建立与超大城市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新格局,实现农业生产从传统要素驱动为主向高质量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上海市加快培育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20 年末,上海市各类龙头企业356 家,区级以上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龙头企业175 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4 家,市重点龙头企业64 家,区重点龙头企业87 家。上海市纳入统计范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506 家,认定区级以上合作示范社438 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90 家,市级示范社124 家。通过“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组织形式,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促进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激活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四)引领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优化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

上海市坚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向节约、集约、循环和永续利用转变,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进一步融合。上海市不断加大土壤地力维护,通过调整优化茬口布局和种植结构,减少夏熟大小麦种植面积,增加绿肥和冬季深耕晒垡面积,鼓励季节休耕养地,从源头上减少化肥农药用量。2020 年,二麦播种面积为8.03 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6.1%;绿肥播种面积43.82 千公顷,增长4.3%。上海市对水稻、油菜、茭白秸秆的综合利用给予支持,秸秆还田和秸秆离田每亩分别补贴50 元和300 元。2020 年,上海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5%,比上年增加个0.5 个百分点。同时,上海市积极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已在金山、崇明两区建设1460 个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20.3 千公顷,产量15.81 万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提升地产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增加高质量农产品附加值

上海市紧紧围绕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统筹产业融合,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不断提高高质量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2019 年开始,上海市通过构建上海市乡村振兴目标管理系统,对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实行“挂图作战”,将各区、光明食品集团重点培育的品牌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2020 年继续推进乡村振兴20 个品牌建设。一是开展生产培训,确保各品牌农产品的优质。二是加强优质品牌农产品的宣传推介,促进产销对接,拉动消费,提升品牌知名度。三是线上线下联动,宣传品牌,拉动优质农产品的销售和消费。同时,上海市积极提升上海农业优质品牌的影响力,着力推动上海市地产优质品牌农产品走出去。目前已有浦东新区南汇水蜜桃、崇明区清水蟹、嘉定区马陆葡萄三个被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松江大米”成功评选为2020 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展现了上海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果。

|高质量农产品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一)认证条件苛刻,经营主体难以获得绿色认证

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是高质量农产品的主要认证标准,但目前国家制定执行的认证条件,特别是在生产规模核定要求等“硬件”方面不断提高。以绿色认证为例,申请人需达到最小生产规模:种植业粮油作物500 亩以上;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分别达到100 亩和50 亩以上(2021 年分别提高到200 亩以上和100 亩以上);水果100 亩以上(2021 年提高到200 亩以上)等。调查显示,2020 年上海市“两品一标”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仅为13.6%,认证要求规模大、生产检验要求严格和认证费用高等堵点,已成为掣制上海市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经营主体向绿色、有机等认证发展却步不前的重要原因。

(二)优质优价难体现,跨入主流销售渠道面临困境

截至目前,上海市大多数农产品销售仍然以农民生产、经纪人收购、企业再加工后供给市场的传统流通模式为主。本次被调查单位的主要销售渠道还是订单(占全部调查单位的59.1%)和田头销售(59%)。农超对接仍面临高门槛困境,商超、电商平台屏蔽农产品自身品牌,自建销售渠道则更需要巨额投入等阻碍高质量农产品发展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目前上海市农产品销售依然难以实现优质优价,更难实现优质优利。调查显示,2020 年平均每家被调查单位的利润总额中近六成为政府补贴,自营实现较可观的盈利显然存在较大挑战。

(三)知名度品牌不多,难提升高质量农产品附加值

目前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注册的商标达400 余个,但品牌整合和推广不够,有知名度的品牌不多,导致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生产集中度不高。同时,一些地域公共品牌如松江大米、马陆葡萄等的生产品种、生产标准、质量监管和加工水平不同经营主体差异较大,制约了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和附加值提高。

(四)生产投入成本高,效益下降直接影响积极性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高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目前高质量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压力不断增加,经济效益的下降对生产主体的积极性造成一定影响。一方面,在生产环节,由于高质量农产品的生产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相应的物质投入和技术服务投入的成本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农业用工难及费用大幅增加也加大了成本压力。相关调查显示,2020 年,上海市水稻用工单价157.6元/日,比上年增长13.6%;生猪用工149.5 元/日,增长35.3%。

|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农产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产业布局,探索研究适合本地特色的都市现代高质量农业发展路径

进一步立足上海市农业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一是优化地产高质量农产品品种结构。根据区域生态特点与优势,选育推广优质品种,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二是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以高质量农产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集聚优势资源和产业特色,以推进“绿色田园”“美丽家园”、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融合发展为抓手,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

(二)加大政策扶持,增强经营主体发展高质量农产品的积极性

财政政策方面,进一步加大财政金融保障机制支持高质量农产品发展的力度。按照农产品优质化程度进行分类补贴,补贴标准向高质量农产品倾斜,积极推动产业基金、担保、贴息、以奖代补等支持方式,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高质量农业发展领域,提升经营主体种植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促进更多经营主体向高质量农产品生产转变。用地政策方面,规划用地支撑机制,加强设施农业用地配套,充分保障高质量农产品经营主体设施农业用地要求。人才政策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种源、数字、装备农业等重点领域,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鼓励高质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加强品牌传播,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上海制造”高质量农产品品牌

一是重点打造“上海制造”高质量农产品品牌。调优品种,优化布局,筛选和推广一批品优味佳的高质量农产品品种。完善农产品品质评价以及生产、加工、保鲜、贮藏标准体系,推广应用电子信息追溯表示,完善优质公用品牌价值开发机制。二是提升特色产业品牌优势。聚焦稻米、蔬果、生猪、水产、生牛奶等优势特色产业,市、区、乡镇三级政府合力推进各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品牌整合,做精做优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三是加大优质农产品品牌评比、展示展销等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地产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与市场认可度。

(四)扩大种养规模,提升高质量农产品经营主体规模化水平

一方面,继续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和重大投资项目,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带动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培育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推广农业经营主体“抱团式”发展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做优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完善耕地流转激励政策,鼓励整村整组流转或集中连片流转,适度扩大种养殖规模,提升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

(五)重视培育传承,助力发展地方特色高质量农产品

地方特色农产品,是代代相传的物质遗产,是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要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在品牌价值的管理、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产品的研发、传承人选的培育等多方面着手,积极开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价值完善机制。特别是在提升现代种业创新能力方面,建立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实施现代农业种质创新与示范工程,加大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加快推进育种、育苗、种畜禽等基地建设;支持上海市基础好的种业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培育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保护好、传承好上海市地方特色高质量农产品,真正体现上海市高质量农产品 “安全、优质、传承”的特质。

猜你喜欢
上海市高质量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何谓“主体间性”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