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采供血机构投入补偿及经济运行现状调查统计分析

2021-04-15 10:28胡秋月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10期
关键词:采供血血站财政

□胡秋月

临床用血作为医疗救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是由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血站负责采集、提供的[1]。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和人民健康需求的进一步提高,血站面临日益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和机构自身发展受经费、人力等限制的双重压力。本文以浙江省采供血机构系统中的省、市两级采供血机构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在2015 年和2019 年的经济运行状况、财政投入、成本支出等现状及变化趋势,并进行对比和分析,为血站事业单位改革、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

|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20 年5 月-2021 年1 月,调查浙江省省、市采供血机构,包括血液中心、11 家市级中心血站共12家采供血机构。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各级采供血机构基本情况、财政补助收入、年度支出及具体结构等情况,共发放问卷12 家,回收12 家,回收率100%。

2.召开座谈会。对11 个市中心血站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并现场进行记录,将得到的调查数据进行补充汇总分析。

(三)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 软件,数据汇总后,对采供血机构基本情况、财政投入、年度支出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与全国采供血机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调查结果

(一)全省无偿献血发展速度落后于全省医疗临床服务增长速度

全省无偿献血总人次数虽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其环比增长率(3%-7%)落后于医疗机构床位数、诊疗人次数、住院病人手术人次数环比增长率(5%-15%),血液供应增速落后于临床用血需求的增速。

(二)血站收不抵支情况普遍,总收入年均增幅低于总支出年均增幅

浙江省12 家省市采供血机构中,7 家财政全额拨款,5 家差额拨款。2015-2019 年,省血液中心和11 家中心血站总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87%、5.73%,均低于总支出年均增幅(10.37%、7.24%)。其中,3 个中心血站收入呈负增长。

表1 全省无偿献血总人次增长情况与全省医疗机构服务增长率情况比较

近5 年来,省血液中心收支结余一直为负,2019 年省血液中心收支结余为负1259 万元。11 个中心血站平均收支结余由正到负,由2015年的正108 万元到2019 年的负84万元。其中,仅3 个中心血站总收支结余为正,略有节余;6 个中心血站总收支结余为负,收支结余为负(收不抵支)的中心血站数量增多。省血液中心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并且近年来变化不大。而11 个中心血站资产负债率较高,并且近年来不断提高,由2015 年的8.9%提高至2019 年的12.93%,资产负债增加。

(三)财政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地区间财政投入占比差异大

血站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收入来源于财政专项投入和事业类收入(血费收入)。财政专项经费投入包括财政基本建设、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设备购置项目等。如表3 所示,2019 年省血液中心财政投入仅占当年总收入的28.21%,11 个中心血站平均财政投入2122 万元,占总收入的46.81%。其中,从财政专项经费投入结构来看,人员经费投入是主体,也是采供血机构人员经费的主要来源,11 个中心血站人员经费投入平均占60.4%。设备投入占比较低,除省血液中心外,11 个市中心血站设备投入平均仅为9.47%,日常公用经费占财政投入的21.56%。

表3 省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财政专项经费投入情况 (单位:万元)

|讨论与建议

(一)临床用血需求的不断增长使采供血机构发展成为迫切之需

近年来,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根据浙江省“十四五”规划,全省将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加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实施“医学高峰”计划[2]。因此,医疗服务量必将呈上升趋势。从调查结果中可知,采供血增长速度跟不上医疗服务增长速度,这一问题使得采供血机构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求解决之路。

(二)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采供血机构事业发展

根据2020 年6 月1 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3]规定,“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提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采供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出生缺陷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而长期以来,相对于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投入水平,我国对公共卫生投入的比重依然偏低[4]。从表2 表3 结果可知,对血站的投入也是如此。血站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和血费收入,而财政收入作为采供血机构的主要来源,11 个市中心血站平均仅占总收入的48.61%,省血液中心更低(28.2%),且11 个血站普遍整体呈现收不抵支、资产负债增加的现状,财政投入地区间财政投入差距大,尤其是设备经费投入过低,血站经济运行压力大、事业发展受到限制、临床用血供需的矛盾加剧。

表2 省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总收支情况 (单位:万元)

采供血机构主要收入来源的途径和数额,直接关系到机构的收支结余及经济运行情况。目前,全省血站经费来源主要包括三种模式:一是除血液业务收入外,部分血站的事业和人员经费由地方财政全额拨款。二是部分血站的事业和人员经费由地方财政差额补助,即只担负部分人员的基本工资,人员奖金、相关设备购置、事业发展等需依托血液业务收入自行解决。三是将血站血液业务收入纳入地方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核拨返还,即地方财政不划拨资金,事业编制和人员费用、血液偿还资金等全靠血液业务收入自行解决。后两种方式的事业和人员经费来源往往难以保障血站业务发展需要,尤其是对人员经费的保障程度较低。

此外,血液采供需要经过献血招募、体检、化验、采集、检测、分离、贮存、运输等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资源投入和成本费用。近年来,随着各种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以及耗材的更新换代、检测技术的提高,血站采供血成本不断上升,经测算,血站最低成本为236.88 元/200ml[5]。然而按照浙价医〔2017〕170 号标准,全血收费标准为220 元/200ml,成本高于现行收费标准,血费价格不能补偿成本消耗。

因此,在事业支出不变的情况下,财务投入对血站经营及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血站作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机构之一,其发展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出资人、公益性投入和政策性投入的责任[6],尤其是加大在设施建设、设备及耗材、人员经费等方面投入,适当增加事业发展投入,有利于血站进一步发展、提高员工积极性。

(三)需建立科学有效的投入补偿机制,积极推动血站系统“两个允许”政策

如表3 所示,各地对血站的财政投入占比差距非常大(从28.21%到59.52%不等),这与长期以来各地财政对血站的补偿投入机制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标准和机制,没有完善的评估制度来科学评估采供血事业发展、资源配置及成本效益等有关。根据调查结果,差额拨款在财政投入方面普遍低于全额拨款单位,因此建议根据拨款方式不同,分别建立一定的测算标准及投入补偿机制,以逐步消除地区间不平衡状态。

目前对采供血机构没有统一的财政收支标准,一些地区献血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影响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此外,差额全额拨款方式与全额拨款单位运营管理方式不同,两者在开展血站绩效考核[7]、工资水平限制[8]及资金管理形式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奖励机制[9]有较大差异,员工积极性未能完全激发。

血站既具有公共卫生机构的特点,同时又兼具医疗机构的特点,因此建议结合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的具体特点,对血站进行差异化的管理方式。强化经费保障,优化血站良性运行投入政策。落实血站财政保障投入政策,满足血站运行和发展需要。明确财政部门对采供血机构的各种投人比例和补助项目,以便使采供血机构的上级管理部门能够统筹兼顾地均衡发展所属采供血事业,确保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需要[10]。一是血站符合规定的基本建设(含修缮)、设备(车辆)购置及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同级财政纳入预算安排。二是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同级财政根据人员编制、经费标准、血费收入管理情况、业务工作完成及考核情况等予以保障。三是因客观因素造成血费收入不足以弥补成本的,可根据实际给予适当补助。四是按规划设置的献血屋所需经费由属地县(市、区)财政承担。五是各级卫生健康、财政、人力社保等部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 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持续推进血站服务体系机制创新,允许有条件的地方落实“两个允许”要求,逐步建立与血液安全责任、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和工作量相适应的血站绩效动态评价制度,充分调动血站员工积极性,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确保血站正常运行和人员合理待遇。

猜你喜欢
采供血血站财政
新形势下基层财政职能创新探索
陕西省财政53亿余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试论采供血机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采供血机构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成效探讨
信息化下血站消防安保建议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浅析如何做好采供血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采供血机构档案管理工作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