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需求精准服务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合肥市数字文化企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2021-04-15 10:28□李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10期
关键词:合肥市结果显示文化产业

□李 艳

数字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合肥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数字文化企业发展的现状、特点,进一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 年5—6 月,合肥市统计局联合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合肥市数字文化企业呈现自主研发积极性高、经济效益好、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但存在人才匮乏、版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缺乏行业标准引领等问题。

|基本情况

调研主要采取问卷和座谈形式开展,选取了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肥探奥自动化有限公司、合肥乐堂动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4家不同产业形态的数字文化企业,通过了解企业发展布局、文化资源、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及政策需求等情况,初步掌握合肥市数字文化企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融合推动,市场拓展加快

1.产业形态多元化。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为了更多地开拓和占领市场,或规避经营单一的风险而选择性地进入新的事业领域的战略。为了防范经营风险、扩张规模、壮大实力、赢得竞争优势,数字文化企业将目光投向产业多元化这一战略选择。调研结果显示,14 家被调研企业中有9家企业产业形态呈现多元化,主要涉及网络视频、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表演等相关产业形态。

2.业务市场国内为主。在市场竞争当中,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提升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扩大业务市场地域范围,每一个市场可能将带动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调研结果显示,有9 家企业业务市场已拓展至全国,其中3 家企业业务市场通过电子商务、项目合作等形式拓展至全球;5 家企业业务市场拓展至省级,其中2 家业务市场拓展至包括省级在内的经济带。

3.现代服务业是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产业融合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数字经济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调研结果显示,现代服务业是数字文化企业重点加强合作的领域,12 家企业选择了该选项,具体涉及教育、体育、电子商务、动漫游戏、电视节目制作、广告服务等领域;2 家企业选择了重点加强与消费品工业融合发展。

4.四大因素影响企业选择未来发展区域。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要不断发展壮大,就要着眼未来进行战略调整,合理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调研结果显示,企业选择未来发展区域首要考虑的因素排名前4 位的分别是技术优势明显、市场环境较好、人才优势明显、政策保障力度较大,分别有8、7、6、6 家企业选择。可见,技术、市场、人才、政策四大因素是企业选择未来发展区域的主要考虑因素。此外,分别有4 家将产业基础较好、3 家将应用场景多作为未来发展区域首要考虑的因素。

(二)科技创新驱动,数字技术赋能

1.数字技术是创新的核心领域。调研结果显示,数字技术中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 是数字文化企业的核心技术领域,共有11 家企业选择。另有3 家企业选择了其他,核心技术领域分别为IP孵化、节目制作、电子音像。

2.六成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国内先进。调研结果显示,9 家企业核心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1 家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1家达到国际先进,3 家处于国内领先。较高的核心技术水平代表了合肥市数字文化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3.自主研发是企业核心技术的主要来源。调研结果显示,11 家企业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自主研发,自主研发作为一种原创性的新产品研发方式,更利于企业控制核心技术;2 家企业核心技术来源于委托服务;1 家企业核心技术来源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4.近八成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调研结果显示,11 家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2 家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商业贷款;1 家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融资。自有资金、商业贷款、企业融资三种形式是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

(三)政策效果显著,企业好评度高

1.文化政策落实到位。调研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14 家企业全部得到过相关政策扶持。主要包括资金奖励、税收减免、信息服务、人才补贴等。

2.九成企业认为政策对发展效果明显。调研结果显示,12 家企业认为相关政策对推动企业发展效果比较明显,1 家企业认为效果非常明显,仅1 家企业认为效果一般。

|困难和问题

(一)人才紧缺制约企业发展

调研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企业均存在人才紧缺问题。数字文化企业紧缺高端科技、营销、管理、复合型等方面的人才。专业对口领域人才数量少是企业人才紧缺的主要原因,参与调研企业全部选择了该项。薪酬缺乏竞争力、城市地域缺乏竞争力也是影响合肥市人才引进的主要因素。

(二)知识产权保护尚需完善

调研结果显示,3 家企业反映知识产权审批周期过长,2 家企业反映知识产权侵权成本过低、维权难度大,新产品一经面世,便被模仿,同质化产品泛滥。

表1 规模以上数字文化企业分规模主要指标情况

表2 规模以上数字文化企业主要指标情况

(三)政策需求意愿较为强烈

调研结果显示,尽管参与调研的企业全部得到过相关政策支持,但还需要更全面、细化配套的政策。13家企业希望得到专项资金、产业基金支持,8 家企业希望得到税收、租金的优惠政策,6 家企业希望能够进行相关政策的普及和培训,4 家企业希望政策在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大力支持,4 家企业希望能与本行业相关的高精尖企业及学术、科研机构对接。企业希望,对数字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人才量身打造标准,政府采购加大对民企的支持,营造公平法治的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发展建议

当前,合肥正在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要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依托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为合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培育数字文化龙头企业

2020 年,合肥市180 户数字文化企业中,大型企业仅10 户,占比5.6%;数字文化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中型、小型企业分别有62 户、88 户,占比分别为34.4%、48.9%。大型企业户均营业收入为15.54 亿元,分别为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4.2 倍和24.8 倍。大型企业创收能力强,但数量偏少。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优质中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迈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大型数字文化企业来合肥落户,实现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二)强化数字文化人才支撑

2020 年,合肥市数字文化企业年末从业人员37606 人,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总量的51.8%;户均年末从业人员209 人,是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户均年末从业人员的1.4 倍。数字文化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就业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文化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紧缺问题。相关部门要积极对接高校开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专业对口人才。推出更加普惠的人才住房补贴政策,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完善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配套设施,解决调研中企业一致反映的人才引进最需要住房支持需求,帮助企业吸引外地人才,留住本地人才。

(三)推动数字文化融合发展

2020 年,合肥市数字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55.71 亿元,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总量的40.6%,高于单位数占比3.9 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利润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利润的43.8%。数字文化企业户均营业收入是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户均营业收入的1.1 倍,户均营业利润是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1.2 倍。要加快数字文化产业链建设,打好“建链、强链、延链、补链”组合拳。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现代服务业、消费品工业、先进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产业链体系,通过“文化+”提高数字文化企业的文化内涵、科技含金量、创意水平,助力数字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四)加快制定数字文化配套政策

2020 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夯实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构建数字文化产业新生态。《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线上经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线上经济的重点领域涵盖了在线文娱,并将在组织实施、降低要素成本、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强化人才引进培育多方面给予保障。目前,合肥对数字文化产业没有针对性的政策,相关政策融合在其他产业政策之中。参与调研企业提出,希望能够针对数字文化企业特点,制定细化的产业政策,给予数字文化企业专项资金、产业资金支持,在财税、用地、融资、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营造公平、法治的市场环境。

猜你喜欢
合肥市结果显示文化产业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最严象牙禁售令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合肥市雕塑院雕塑作品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