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丽云南建设的依据、内涵、生态文化底蕴及对策研究

2021-04-15 01:34郭家骥
云南社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云南美丽民族

郭家骥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历史性地将“美丽中国”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总书记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别嘱托,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最美丽省份”的重大战略决策。2019 年4 月,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努力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最美丽云南建设已从概念思考、思路谋划进入到实践操作。

一、最美丽云南建设的依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所要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云南省委省政府为何专门选择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高调提出“将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最美丽省份”,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现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都指出,云南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是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赞美云南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不少地方生态环境是非常美丽的”,“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地风光绮丽,石林、香格里拉、玉龙雪山、泸沽湖等名扬天下”,认为“这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他强调:“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护好”“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护好七彩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他要求云南“要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总书记对云南的殷殷嘱托,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和重点突破,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作出“将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最美丽省份”的正确决策,动员全省和全社会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建设最美丽云南同时也是立足云南新省情、创造发展新优势作出的科学决策。传统云南省情论认为,云南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于一体的省份。作为云南地理区位特点的“边疆”、社会文化结构特点的“民族”、地形地貌特点的“山区”等客观特征,一旦与经济社会欠发达特点的“贫困”联系起来,就全都成了“落后”的代名词。然而,边疆、民族、山区作为客观特征无法改变,但贫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却是可以改变的。随着2020 年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结束,云南各地区各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日,云南的贫困面貌发生根本改变,云南绝对贫困的帽子将彻底摘除。届时,云南四位一体省情特点中的贫困,将用一个什么样的特点来取代呢?云南省委省政府认为,云南与边疆民族山区特点联系最紧密、也是举世公认的特点就是“美丽”,完全可以用“美丽”取代“贫困”,成为云南新省情。天赋云南的美丽基质和各民族生态文化,使其具备了争创全国最美丽省份的自然优势和文化资本。云南是世所公认的“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生物基因库”“世界花园”和“药物宝库”,是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重大职责的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如此重要的生态地位和美丽基质,使云南完全有条件、有优势建设成为全国最美丽省份。

“最”字是用来指称人和事居首位的程度副词,一旦用“最”字指称某事,就意味着这事在同类中位居第一。五大文明建设进程都可以用一整套主客观标准来衡量,其中,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衡量,主客观标准错综复杂,很难有公认的标准。只有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衡量标准客观性更强,更“数字化”,不同省份之间可以衡量比较。物质文明程度的比较,公认的指标就是经济总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用这两项指标来衡量,云南在全国属于欠发达省份,在可预见的将来也很难位居前列。只有生态文明建设,云南有可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跃居全国前列,成为可以在全国拔得头筹的领域,而“全国最美丽省份”目标一旦实现,就标志着云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大目标中,在“美丽”目标上走到了全国前列,必将通过美丽贯穿、联动其他目标带动云南实现后来居上,成为与全国任何一个省、市、自治区相比也毫不逊色、具有独特魅力和独特比较优势的省份。因此,“将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最美丽省份”,是立足云南新省情、塑造云南新形象、提高云南美誉度、增强发展新动能、创造发展新优势,推动云南在全国实现后来居上作出的科学决策。

二、最美丽云南建设的内涵

最美丽云南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云南省委省政府两办发布的《意见》,提出最美丽云南建设的目标是涵养生态美、创建环境美、提升城市美、塑造乡村美、展现山水美,说的都是具体工作目标,也可以说是最美丽云南的部分外延。这些工作目标和外延,都是依托最美丽云南的内涵而展开的。那么,什么才是最美丽云南的内涵呢?笔者认为,最美丽云南的内涵,基础是云南生态环境中天生丽质的构成,是云南自洪荒年代就形成的生态环境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良性互动,核心是各民族为适应多样环境而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远古存续到今天的美丽基质,大体由以下“三大美”及若干具体美构成。

(一)自然生态本真之美

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早在生物出现之前就已存在,它们是自然生态本真之美的最底层基质。云南的自然生态本真之美内容有:

1.地形地貌多样之美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94%的国土面积为山地。西部的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地势险峻;东部为滇东高原,地形波状起伏;南部为中低山宽谷盆地。盆地、河谷、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山原、高原多种地貌相间分布,①新编云南省情编委会编:《新编云南省情》,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7 页。冰川、冰缘、雪山、草甸、喀斯特、火山、泉华、丹霞、钙华、石林、土林、砂林等多种特殊地貌融入其中,②黄思铭等编:《刚性约束——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29 页。展现出具有世界一流美感的地形地貌奇观,形成全国罕见的地形地貌多样之美。

2.高山大河气势磅礴之美

云南有大小河流600 多条,分属六大水系。全省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6000 多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顺着山势自西北成帚状向东、向东南、向南滚滚流去,各江强烈下切,形成高山峡谷相间,南北纵贯、东西骈立,气势磅礴的“三江并流”奇观。绵延的梅里十三峰簇拥着挺拔峭立的卡瓦格博主峰直刺苍穹,演绎出摄人心魄的“日照金山”绝景;洁白晶莹的玉龙雪山、垂直立体的高黎贡山,以及山体巨大的哀牢山、无量山等,都有大量雄、伟、瑰、怪、奇、险、非常之观,构成云南高山大河气势磅礴之美。

3.高原湖泊宁静优雅之美

云南有很多天然湖泊,1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0个,抚仙湖、泸沽湖、洱海、滇池、星云湖、异龙湖、杞麓湖等30 平方公里以上的著名湖泊有9 个。到云南旅行,常常会在峰回路转之时,突然邂逅一个波光粼粼的高原湖泊宁静优雅地静卧在群山之中。走近一看,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旅途的疲惫顿消,使旅人躁动的心灵复归平静。

4.气候多样宜居宜人之美

云南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点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呈垂直变化异常明显。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7 个类型,③新编云南省情编委会编:《新编云南省情》,第7 页。为其他省区所少见。“春城”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四季宜居宜人,避暑之都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避寒之都西双版纳、普洱、红河、临沧、德宏,举国向往,形成全国罕见的气候多样宜居宜人之美。

5.红土高原之美

作为岩石风化与生物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土壤,云南许多地方因高温多雨逐渐发育形成含铁成分较多的红土地,故云南有“红土高原”之称。大部分土壤的光、热、水条件较好,为植被多样性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资源,④云南省环境保护局编:《云南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未刊打印稿,2001 年,第8 页。红土地在蓝天丽日映照下,形成震撼人心的红土高原之美。

(二)生物多样稳定之美

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和它们形成的生态过程。⑤欧晓昆:《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裴盛基,龙春林主编:《应用民族植物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年,第24 页。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稳态延续的基石,生物多样稳定之美主要由下列几美构成:

1.生物遗传多样之美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携带的各种遗传基因信息的总和,云南是世界上栽培作物野生种和野生近缘种、家养动物及昆虫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物种基因库”之美誉。

2.生物物种多样之美

云南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各类物种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50%,其中约1/3 以上的物种属于云南特有或在全国仅见于云南,保存了如滇金丝猴、桫椤等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类群,是中国特有物种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⑥张纪华:《认真履行构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2020 年6 月30 日。全省有2100 多种观赏植物,堪称“花卉王国”;云南还是“药物宝库”,生长着2000 多种中草药,三七、天麻、云木香、云黄连、云茯苓、虫草等药物质地优良,享誉中外。⑦张瑞才:《云南“美丽”基本新省情的丰富内涵》,《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2020 年6 月30 日。

3.生态系统多样之美

云南只占全国总面积的4%,却拥有除沙漠和海洋以外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堪称全国缩影。热带雨林、季雨林、热带稀树灌木草丛、各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草甸以及人工林、农田等多种生态系统,①陆树刚:《云南物种的富源与生态类型多样性》,许建初主编:《云南民族植物学与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年,第24 页。构成全国少见的多样美景。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各民族在如此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必然发展出适应各自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仅就人类基本生存需要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言,就有下列数美:

1.适应特定自然环境的多类型生计之美

云南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客观上要求各民族的生计方式必须多样化。滇西北以藏、普米、彝和部分纳西、独龙、怒等民族为代表的高山草原半农半牧生计,亚热带山区以哈尼、彝、傈僳、佤、拉祜、怒等民族为代表的梯田稻作生计,河谷坝区以傣、壮、白、布依、水、阿昌、纳西等民族为代表的水田稻作生计,滇东北以彝、苗、回等民族为代表的高原旱作生计等,都是顺应自然、巧妙利用自然的生计方式,充分彰显了各民族在“谋生”这一基本生存需要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2.适应特定自然环境的多样住房之美

特色鲜明的傣族干栏式楼房、哈尼族“磨菇房”、彝族土掌房、藏族碉楼、摩梭人井干式木楞房、白族的“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院落、傈僳族“千脚落地”干栏式楼房、怒族石片顶房,都是就地取材、因形就势、顺应自然而创造的防寒保暖、避暑阴凉、美丽宜居的住房样式,充分彰显了各民族在“住”这一基本生存需要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3.适应特定自然环境的多味饮食之美

云南少数民族多取无污染、无残留、不破坏自然的天然绿色食材,加以独特方式烹饪,创造出多种美味佳肴,形成极为丰富的美食文化。藏族的酥油茶、糌粑,白族的乳扇、生皮、冻鱼,彝族的坨坨肉,傈僳族的烤乳猪、杵酒,怒族的石板粑粑,佤族的水酒以及自成体系的傣族饮食风味等,充分彰显了各民族在“食”这一基本生存需要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4.适应特定自然环境和审美需求的多彩服饰之美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都取材于自然,以树皮、火草、棉花等为原料,用植物做染料,创造出争奇斗艳、健康舒适的多彩服饰。仅彝族服饰就有近百种,更何况云南有25 个少数民族、上百种民族支系。因此,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之种类、形制、色调之丰富,堪称全国之冠,完全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大花园,充分彰显了各民族在“衣”这一基本生存需要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5.因地制宜的多种娱乐活动之美

云南少数民族出于自娱自乐和社会交往的人类本性需要,创造了许多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模仿动物活动、取材于生产劳动的歌舞娱乐活动。彝族的大三弦舞,傣族的象脚鼓舞、赛龙舟、武术,拉祜族的摆舞、荡磨秋,藏族的锅庄舞、弦子舞、热巴舞,纳西族的东巴乐舞,白族的曲艺大本曲、戏剧吹吹腔、霸王鞭舞,傈僳族的摆时舞、四声部无伴奏合唱,普米族的琵琶调,怒族的达比亚乐舞,基诺族的太阳鼓舞,壮族的赛龙舟、抢花炮,哈尼族的荡磨秋、荡秋千,以及很多民族的射弩、摔跤、打陀螺等,充分彰显了各民族在“娱乐”这一基本生存需要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6.适应特定自然环境的多种医疗养生文化之美

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生存实践中,发现了许多治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纯天然药物,发明了多种治疗方法,形成多样化的民族医疗体系,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在长期缺乏现代医药的情况下,得以健康生存和繁衍。已经系统整理并纳入国家医疗体系的有藏医学、傣医学、彝医学等,但尚未系统调查整理的民族医药文化还很多,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医药文化宝库,充分彰显了各民族在“治病强身”这一基本生存需要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综上所述,大自然赐予云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底色,驱使云南各民族创造出与天地大美相适应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使今天涵养生态美、创建环境美、提升城市美、塑造乡村美、展现山水美的工作,有了坚实的凭借和依托。

三、最美丽云南建设的生态文化底蕴

在天赋云南的自然生态本真之美和生物多样稳定之美的基质上,之所以能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关键是云南各民族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一方人养护一方水土”的长期互动过程中,创造了一整套敬畏自然、顺应自然、适度利用自然而又养护自然的生态知识、生态智慧和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它包括这个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①郭家骥:《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民族研究》2003 年第1 期。主要表现为敬畏自然的信仰、利用自然的技术和与此相适应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是信仰、技术、制度三元结构的有机整合,并通过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宗教信仰活动、民族民间口传文学和民族古籍记载等形式传承下来,具有丰富的生态知识和深刻的生态智慧。

(一)敬畏自然的信仰

云南许多民族都有基于“万物有灵”宇宙观而形成的对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山川河湖、动植物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信仰和崇拜。它们主导和约束着人们对待自然的行为。

云南藏族在适应高海拔高原高寒缺氧的严酷环境中,形成崇拜“神山”的宇宙观。神山大体有家族神山、村寨神山、若干村寨共有神山、区域性神山和全藏区神山5 个等级。②王晓松:《藏区神山崇拜与生态保护》,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迪庆州藏学研究所编:《藏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年,第74—78 页;徐宁、吴兆录、李正玲:《滇西北藏族神山传统与持续农牧生产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 年第5 期。迪庆州德钦和维西两县约80%以上的山脉,均成为藏族人民信奉和崇拜的神山。卡瓦格博就是全藏区的神山,山上所有树木都是护法神的生命树,任何人不敢砍伐;山上所有石头都是护法神的宝石,任何人不能开采;山上所有动物都是卡瓦格博神管辖下的生灵,任何人不敢猎取,否则必遭报应。为解决人类生存需要利用资源与神山崇拜的矛盾,寺庙喇嘛与行政官员一起依照海拔高低、距村寨远近等标准,为每一个村寨的山林划出一条线(藏语称为“日卦”,意为“封山”线),这条线以上为封山区,是“神灵”的空间,禁猎禁伐;这条线以下为人类活动空间,可适当利用资源,超限者惩罚。③郭家骥:《发展的反思——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变迁的人类学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183 页。

西双版纳傣族形成“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天地间谷子至高无上”,“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④刀国栋:《傣族历史文化漫谈》,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年,第5 页、41 页。等生态认识。他们基于万物有灵观,还形成“寨神勐神”信仰和“竜山”崇拜,竜山是寨神勐神居住的地方,是“神灵”的空间,竜山上的所有动植物都是寨神勐神家园中的生灵,人们只有对其顶礼膜拜才能获得神灵的保佑,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所以任何人都不敢动竜山上的一草一木。整个西双版纳有30 多个勐(平坝),每勐均有“竜社勐”即勐神林;600 多个傣族村寨,每寨都有“竜社曼”即寨神林,可统称为“竜林”;一些受傣族影响较大的山区民族也有竜山竜林。整个西双版纳州山区坝区竜山竜林不低于10万公顷,约150 万亩,⑤高立士:《高立士傣学研究文选》,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年,第23 页。成为最早的“自然保护区”,它弥补了国家自然保护区覆盖范围的不足,使许多珍贵的植物在村寨周边得以保存下来,使西双版纳傣族特有的“稻田—庭院—人工薪炭林—竜山”农业生态系统得以长期持续,⑥刘宏茂、许再富、陶国达:《西双版纳傣族“龙山”的生态学意义》,《生态学杂志》1992 年第11 期。且能够借助信仰的力量有效抵御热带橡胶大开发浪潮的侵蚀,使西双版纳这颗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绿宝石得以不断展示其美丽风采。

红河南岸哈尼族在适应哀牢山地势地形创造梯田稻作农业的过程中,形成“有好山就有好树,有好树就有好水,有好水就有好田,有好田就养得出好儿孙”的生态认知。同时,他们基于万物有灵观形成多种农业祭祀,其中以每年1月举行的“昂玛突”(祭寨神)最为盛大。⑦史军超:《中国湿地经典——红河哈尼梯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年第5 期。祭寨神实际上是祭祀寨神林,每一个哈尼村寨上方都有一片或几片莽莽苍苍的树林,这片树林因有“寨神”的居住而成为人人敬畏的寨神林,林中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都具有神性,任何人都不能砍伐和猎取。平时人们不敢擅自进入,以免叨扰寨神的清净,到每年一月“昂玛突”时,才由兼具寨老和祭司双重身份、有较高权威的“咪谷”率全村男性家长用米、茶、酒、肉虔诚祭祀,祈求寨神保佑全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昂玛突”是哈尼族新一年梯田农耕的起点,祭祀结束后即行播种。①王清华:《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250 页。

(二)利用自然的技术

在敬畏自然的信仰约束和指导下,云南少数民族大都形成了因地制宜适度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体系,保证了生态环境与各民族生计方式的良性互动和长期持续。

迪庆州藏族以半农半牧生计来适应峡谷台地和高山草甸相间的自然环境。农业依海拔高低、气候和土壤情况,实行水稻、玉米、小麦、青稞、马铃薯、荞麦、蔓菁等多种组合的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或三年五熟轮作制,既满足人们对粮食作物多样化的需求,又有效保持地力。牲畜则随季节在不同海拔牧场迁徙就食。每年4—5 月,海拔3500—3800 米的亚高山草甸春草萌发,牲畜迁到此类“春秋牧场”就食;6 月份以后,海拔3800—4600 米的高寒草甸牧草返青,牲畜迁到此类“夏季牧场”就食;9—10月,气候转凉,牲畜迁回“春秋牧场”,11 月至翌年3月,气候寒冷,牲畜迁回到海拔3500 米以下的“冬季牧场”和村寨周围过冬。这种春夏由低到高、秋冬由高到低的轮牧制,保证了草场资源的适度利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双版纳傣族以稻作农业来适应热带亚热带坝区生态环境。傣族传统农耕实行一年种一季、其余时间休闲肥田的耕作制度,使每亩稻田有充足的有机肥。西双版纳有传统稻谷品种1600 多个,不同品种对田块高低、水旱程度和土壤肥力有不同要求,傣族稻农将其种植在与其品性相适应的不同田块中,既有效发挥了土地生产能力,满足人们对品种多样性的需求,也抑制了病虫害的产生、扩大和蔓延。传统技术种1 亩水稻需经27 道工序并投入31 个人工。②此数据为笔者实地调查访谈和统计所得。傣族稻农独创的“寄秧”技术和“告纳”生产方式,③傣语称犁大田为“胎纳”,堆捂杂草为“告纳”,翻堆杂草为“粉纳”,耙平田地为“些纳”,整田为“德纳”。因反复将亚热带地区滋生繁茂的杂草堆捂成肥,是傣族传统稻作农耕技术的一大特色,故这里通称为“告纳”生产方式。将已到移栽期的秧苗寄栽到少数保水保肥的好田中,既保证了抢节令抗旱栽插,又将牛毛秧培育成抗倒伏、抗病虫害的壮秧;将大田中不断生长出来的杂草,通过犁、捂、堆、耙、平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彻底沤腐成肥,使之田平泥化无杂草,促使经寄秧培壮移栽到大田的秧苗尽快返青和尽早分蘖。此外,傣族还在山地上种植陆稻、玉米、花生、茶叶,在村寨周围和房前屋后种植薪炭林,在菜园中种植多种蔬菜,在庭院中种植多种热带水果和香料药材,还将下河捕鱼、饲养牛猪鸡等作为辅助生业。

红河南岸哈尼族以梯田稻作农业来适应哀牢山山高谷深、气候和植被立体分布的自然环境。这里被江河深度切割,地形呈V 型发育,地势高差悬殊。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出现热带、温带、寒带气候。河谷地带是低纬度“干热河谷区”,常年高温使江河水不断蒸发,巨量的水蒸汽随着热气团层层上升,在高山“阴湿高寒区”被冷气团冷却,凝聚成云雾,再冷却变成雨水洒落,被高山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和村村寨寨的神树林吸收储存,变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形成“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水生态特点。在气候温和的中半山,哈尼族在向阳坡上建造房屋,形成村落,从村寨边到山脚河谷的整个下半山,开辟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梯田,天然溪流和人工开辟的沟渠将高山林泉引入村寨做人畜饮水,又将森林泉水和雨季洪水经村寨引入田中,从上到下依次注满所有梯田,再流入江河,江河水又向上蒸发,如此循环往复。④王清华:《哈尼族梯田文化三题》,史军超、白海思主编:《首届哈尼梯田大会(中国·红河)论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249 页。

(三)管理自然资源的制度

云南很多民族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诸如定期祭祀、定期维修、乡规民约和社区管理等。

崇拜神山神林圣地的民族都有对崇拜物的定期祭祀制度。迪庆藏族每年两次到神山念经祭拜,为牲畜吃草、人砍树木的行为向“山神”致歉;西双版纳傣族每年两次到竜山祭祀,在“寨神”前处罚违禁者并重申竜山规矩,用“神灵”震慑人心并传承信仰;纳西族每年举行两次祭自然神“署”的“署谷”仪式,每次都由东巴主持、全村参与,仪式用东巴经书100 多种,讲述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兄弟的故事,告诫人们要履行保护自然的义务来维护“兄弟”和睦。

水利是农业的命根子,傣、哈尼等稻作民族都将维修水利视为人人应尽的义务,对灌溉沟渠,平常人人都是随见随修,在每年水稻灌溉之前,还要动员全体村民开展大规模的集体整修。两个民族都有依田块高低大小、距水渠远近等条件,用“木刻”公平合理地分水用水的制度。西双版纳傣族还形成了上自“召片领”直辖的宣慰司署、各勐司署,下至各条沟渠正副水利官、各村寨水利员构成的从上到下垂直管理水资源的体系。

很多民族都制定了保护农田水利、森林草原和环境风水的乡规民约。有的是未成文的口头约定,每年在相应的祭祀仪式或村民会议上重申;有的不仅撰写成文还勒石立碑,成为区域内所有人群的共同遵循。德钦县雨崩村藏民口头约定,在本村封山(日卦)线以上,禁止任何人打猎、砍柴、采山货药材,如有违反,第一次罚款,第二次责打。西双版纳则制定了成文法规,对破坏水坝、毁坏农田、牛马踩踏稻谷等行为,规定了明确的惩罚措施。①参见高立士:《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年,第220—221 页。而在玉溪、大理、楚雄、昆明等经济开发强度相对较大的地区,则出现了大量乡规民约碑刻。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发现从清顺治年间到民国,涉及环境保护内容的乡规民约碑刻84 块,展示了各族人民对环境与风水、风水与人才关系的认识,对森林涵养水源、保护水土的认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及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罚等,②参见林移刚、刘志伟:《从乡规民约石刻看历史时期云南民间的环境意识》,《地理研究》2012 年第8 期。堪称云南历史上较早的环保法规。

综上所述,云南各民族以适应自然环境的信仰、技术、制度三元结构有机整合形成的生态文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这一最美丽云南核心内涵的基石。正是这些适应特定环境的生态文化,为今天最美丽云南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

四、用生态文化推动最美丽云南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弘扬各民族生态文化,从传统生态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今天最美丽云南建设的必由之路和重要途径。为此,笔者谨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用新时代阐释唤醒和激活各民族生态文化自觉和自信

云南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都是基于特定自然环境的生产生活实践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印记和地方性特点。在以往视传统信仰为封建迷信,视传统为落后的年代,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普遍遭到批判和否定,改革开放以来,生态文化又普遍遭遇全球化、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因而使其普遍处于休眠、蛰伏、流失乃至湮灭状态。因此,弘扬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对传统生态文化进行新时代阐释,充分肯定其当代价值和重要意义,唤醒和激活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助力最美丽云南建设。

例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对国土空间做了结构划分,将其分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元结构”,明确提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优化目标。③《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白问》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 年,第35 页。对周围自然生态环境做出不同功能的结构划分,是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民族都有“神圣空间”和“世俗空间”的“二元”空间观及其空间划分结构,藏族的“神山”、傣族的“竜山”、哈尼族的“寨神林”、彝族的“密枝林”等,就是他们尊崇的神圣空间,这类空间是神灵的居所,因而是人类开发的禁止区域,长期保持着山清水秀的格局。如果用十八大精神对其进行新时代阐释,完全可以将这些神林纳入应该进行保护的生态空间,将传统生态文化与新时代要求直接对接,成为涵养生态美、塑造乡村美、展现山水美的强大民间力量。

(二)确立“生态文化遗产”理念,推动生态文化“遗产化”保护与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参见高立士:《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年,第220—221 页。中国《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 号),也采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②海广、王巨山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213 页。笔者认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就像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一样,其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长期互动实践中创造形成的生态文化知识体系。自然界和宇宙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人是这个系统中的一员,人类要适应、利用和养护这个生态系统才能获得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由此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人类的生态文化遗产。生态文化遗产是一切文化遗产赖以存续的基础,理应进行深入研究和很好的保护传承。然而,中国现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主要有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统文化保护区、特色文化之乡,以及具有综合性质的传统村落、景观文化遗产和农业文化遗产等。这些遗产类型虽然涉及生态文化,但仅仅只是将生态文化作为保护其他文化遗产的一种背景来看待。即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作出具有世界意义创新性贡献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仍然只是将生态文化作为区域文化遗产赖以存续、不可分割的背景,而没有将生态文化本身,作为一种珍贵的遗产来加以保护传承,使得在文化遗产体系中居于基础性、支撑性地位的生态文化遗产被严重忽视了。因此笔者建议,确立“生态文化遗产”理念,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中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的部分,归类为生态文化遗产,将生态文化遗产作为中国现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类型来设置,纳入国家、省(市、自治区)、市(州)、县(市、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规范的申报、评估、认定工作,进行“遗产化”保护与传承。以生态文化遗产的良好存续,助推最美丽云南建设。

(三)推动生态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313 页。也是弘扬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指针。要通过新时代阐释,将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中的万物有灵信仰,转化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性,并用这种生态理性来指导形成云南各民族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24 页。要虚心向传统学习,适应多样化生境,发展多样化农牧业和大健康产业,将各民族多样的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市场体系相通相融,推动云南的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汲取传统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的智慧,赋予其新内涵和新要求,构建今天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要通过“传统的发明”⑤[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年,第1—5 页。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21 页。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良性互动、相互转化的绿色发展机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坚定不移推进最美丽云南建设,将最美丽云南从美好的构想和目标,转化成最美好的现实。

猜你喜欢
云南美丽民族
我们的民族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多元民族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