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的设置及迁移

2021-04-15 02:59孙文政
贵州社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都统齐齐哈尔康熙

孙文政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满族入关后,清政府为了统治全国,在边疆省份及水陆要害城市,设置驻防将军既管军事又管民事。从清初设置将军开始,到乾隆中叶以后,共设置了14个将军。“以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掌控东北;以西安、宁夏、绥远城、伊犁、乌里雅苏台将军掌控西北;以江宁、福州、杭州、荆州、成都、广州将军掌控滨江、临海要地。”[1]将军下辖副都统、城守尉,分驻各城。将军为八旗驻防各地的军政长官,“权势重,地位高,初制正一品,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改为从一品”。[2]分驻各地将军前都冠以各驻地之名,清代黑龙江将军全称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清代黑龙江将军从设置到裁撤前后在黑龙江存续225年。

一、清代黑龙江将军设置原因

明末清初,沙俄趁清军入关之机,雅库次克当局戈洛文,派其文书官瓦西里、波雅科夫率132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即清崇德八年10月底,翻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精奇里江(今属俄罗斯结雅河)流域。清顺治元年(1644年),沙俄政府训令雅库次克行政长官,确定“如果不能用文雅手段将‘新土地’居民置于俄国统治之下,就用武力加以镇压,使其地变成废墟”[3]186的侵略策略。由于清军忙于进关统一中国,未能对沙俄入侵进行有效防御,致使沙俄哈巴罗夫率领俄国远征军翻越外兴安岭,侵入黑龙江沿岸达斡尔人首领拉夫凯的管辖区。随后俄国远征军又侵入达斡尔头人阿尔巴西的故地雅克萨,“沙俄侵略军烧杀抢夺的野蛮行径,遭到当地达斡尔族人的顽强抵抗”。[3]186当地达斡尔等各族人民选派代表到宁古塔将军驻地,控诉沙俄侵略军的暴行,要求清政府派兵保护。宁古塔梅勒章京(梅勒章京:官名,由梅勒额真改称,汉名为副都统)海色率领600多名清军,联合1000余名当地各族居民共同抗击,给沙俄以沉重打击,但由于清军没有足够兵力和有效的抗击俄军的措施,依然遭遇沙俄侵略者的轮番洗劫,黑龙江沿岸地区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沿边各族人民被沙俄侵略军强行索贡和征收粮食,害得一贫如洗,家破人亡。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被迫下令达斡尔等各族人民内迁。顺治八年(1651年)俄国人占领达斡尔人的城池雅克萨城之后,继续窜扰,并在占领地采取筑城以守的政策;九年(1652年)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附近筑阿羌城;十一年(1654年)秋天,斯捷潘诺夫在呼玛尔河口修筑城堡,取名“库马拉堡”;[3]186十四年(1657年),斯捷潘诺夫等溯松花江而上,到尚坚乌黑(今佳木斯市大赉乡)抢粮食;十五年(1658年),“沙俄涅尔琴斯克边区都督帕什科夫,强占尼布楚(明末清初为茂明安诸部游牧之地,即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屯兵筑城,作为其黑龙江上游的侵略据点”。[3]190沙俄侵略军对我国黑龙江流域不断渗透和蚕食,使得“宁古塔将军反击侵略者的任务日益繁重”。[4]由于宁古塔将军驻地远离黑龙江沿岸,路途遥远,鞭长莫及。清军从宁古塔出发大约得几个月时间,待到该地区时已精力耗尽,同时军事供给也成问题,对征剿俄军极为不利。康熙帝执政后,为了抵御沙俄的不断入侵,驱逐沙俄的侵略势力,收复失地,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9月16日,派副都统郎淡等以捕鹿为名,到达斡尔、索伦地方侦察敌情。康熙帝在命令郎淡等侦察雅克萨“罗刹情形”时所颁上谕道:“尔等还时,需详视自黑龙江至额苏哩航行水路,对于额苏哩至宁古塔的路程也要派人往视之。”[3]190郎淡等人经过三个月的侦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1月24日回到北京,汇报了侦察情况,并奏请发兵3000名足以攻取罗刹。康熙帝经过分析敌情,主张暂时停止攻打。与此同时,康熙帝决定调乌喇(今吉林市)、宁古塔士兵1500名,制造兵船、发红衣大炮、鸟枪,在额苏哩和呼玛尔之间建城以满足永驻“黑龙江的要求”。[3]190九月九日(10月29日),康熙帝指出:“应派乌喇、宁古塔兵五六百人,打虎儿兵四五百人”,[5]147于秋天到黑龙江地方设置,永远驻防黑龙江。作为康熙帝为抗击沙俄入侵的一大军政举措,可以看出黑龙江将军的设置,是与清朝为抗击沙俄入侵、永驻边疆的政策密不可分的。

二、黑龙江将军机构设置沿革

(一)黑龙江将军衙门机构

黑龙江将军衙门内设“印房、银库、户、兵、刑、工四司”。[6]41具体情况:一是印房,设管档主事一员,职掌将军“印钥启闭,为各司领班,下设满汉、蒙古笔帖式二员”。[6]42二是刑司,设员外郎一员,职掌司法刑察事物,初由京师选派,后在下级官员中选拔,光绪十年(1884年),增设员外郎一员,同年又增主稿委主事二员。三是户司,设掌关防官一员,职掌将军衙门钱粮度支等事,下设随关防笔帖式二员,额委笔帖式四员。四是兵司,设掌关防官一员,职掌将士黜涉,下设随关防笔帖式一员,额委笔帖式四员。五是工司,设掌关防官一员,职掌土木工程,下设随关防笔帖式二员,额委笔帖式四员。六是银库,设主事一员,职掌钱粮销算,下设笔帖式二员。将军衙门还设文案处,专门办理文秘事务,设笔帖式十一员,委笔帖式二十员,委员二百七十四员,满、汉翻译笔帖式四员,蒙古翻译笔帖式二员。

(二)清代将军衙门附属机构

1.水师营设置。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黑龙江城水师营,置四品官一员,五品官二员,六品官二员,领催八名,水手四百十九名”。[6]47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立齐齐哈尔水师营,置总管一员,隶于将军。下设“四品官二员,六品官二员,管理造船四品官一员,五品官一员,六品官一员,笔帖式二员,属下设领催八名,水手二百六十八名,造船领催八名,水手三百名”。[6]47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设立墨尔根水师营,置四品官一员、领催一名,水手四十三名,乾隆元年(1736年),“设呼兰水师营,置委官一员,水手四十名”。[6]47以上水师营,“自总管下共一千一百一十五员名,大小船舰及运粮船,以乾隆初年计之,共二百三十只,俱受治于齐齐哈尔水师营总管,而隶属于黑龙江将军”,[6]48具体事务由黑龙江将军衙门兵司管理。

2.火器营设置。康熙二十二年(1682年)“移吉林、宁古塔、满洲、汉军披甲家口,永作驻防,置火器营”,[6]29这是守卫城市,专门掌握枪炮火器的军队。先后在黑龙江城、齐齐哈尔城、墨尔根城,呼兰城设立火器营。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黑龙江城设立火器营,设协领四人、佐领、防御八员、骁骑校各二十六员。三十一年(1692年)增设汉军佐领、骁骑校各二员,满洲兵八十名,汉军一百二十名。雍正二年(1724年)增设满洲兵三百八十名。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领催为一百四名,前锋四十名,马甲一千二百九名,马兵一百三十五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齐齐哈尔设立火器营,初由齐齐哈尔水师营总管兼管,设协领三员,满洲佐领、骁骑校各十六员。二十七年(1688年)增设防御八员。二十八年(1689年)增设汉军佐领、骁骑校各二员。三十年(1691年)设城守尉一员,索伦、达呼尔佐领、骁骑校各十六员。三十三年(1694年)置参领一员(从三品)为其长官,由汉军佐领内选放,下置炮章京二员,笔帖式一员。康熙二十三年设立墨尔根火器营,初设协领一名,防御八员。二十七年(1688年),设佐领、骁骑校各八名,索伦、达呼尔兵四百八十员。二十八年(1689年),增设汉军一百员。此外先后还在呼兰、呼伦贝尔等城设立火器营,到清代中后期,这一机构逐渐被城守尉和巡警局所代替。

3.八旗协领署设置。清朝按着女真猛安谋克军政合一组织,先后在黑龙江城、墨尔根城、齐齐哈尔城、布特哈城、呼伦贝尔城,将满汉八旗兵丁及家属,编旗设佐。各城编旗设佐按着法勒哈(满语,地面之意)划分,正黄旗、镶黄旗驻城的北面;正白旗、镶白旗驻城的东面;正红旗、镶红旗驻城的西面,正蓝旗、镶蓝旗驻城的南面。各城对八旗的管理设八旗协领署,隶于各城副都统,八旗协领署没有单独的衙署,设专城副都统之地,附设在副都统衙门里办公。八旗协领署设有协领(满语,固山达之意)二名,正三品,统理官兵及旗务;防御又名哲里吉章京,正三品,稽察一旗诸务;佐领(满语,牛录章京之意),正四品,分理旗务;骁骑校(满语,德拨什库之意),正六品协助佐务。八旗协领署,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改设行省后,基本上被警察机构和地方政府机关所代替。黑龙江将军衙门随着清末改制,裁撤将军为巡抚,将军衙门从军政合一的官署改为地方民政官署,称黑龙江省公署。原有黑龙江衙门各司改制为民政、提学、府吏、提法四司,只有文案处这一机构保留。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经清政府批准,黑龙江省分科治理,行省公署撤销诸司、局。设交涉、民政、军政、度支、邮传、边务、工商、吏、礼、学、法、农、旗蒙13科,另设折本、电报、收发、庶务、管卷等5处,至此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机构设置彻底消失。

(三)黑龙江将军分支机构

1.黑龙江城副都统。黑龙江城副都统又称瑷珲副都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黑龙江城左右两翼副都统与黑龙江将军同时设立,并与黑龙江将军同驻旧瑷珲城。二十四年(1685年)随黑龙江将军移驻新瑷珲城。二十九年(1690年),黑龙江将军由新瑷珲城移驻墨尔根城(今嫩江县),黑龙江城右翼副都统随黑龙江将军移置墨尔根城,黑龙江城左翼副都统留驻黑龙江城,成为黑龙江副都统,管理辖区内的军政事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黑龙江将军裁撤后,黑龙江副都统受东三省总督和黑龙江巡抚管辖。是年,裁撤黑龙江副都统,改设黑河兵备道。

2.墨尔根城副都统。墨尔根城副都统随着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城,并移驻黑龙江右翼副都统而设立。墨尔根城副都统与黑龙江将军同驻一城,合署办公。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墨尔根城副都统先于黑龙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城,黑龙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城后,墨尔根城由齐齐哈尔城副都统管理。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复又在墨尔根城设立副都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黑龙江将军裁撤后,墨尔根城副都统改隶为东三省总督和黑龙江巡抚。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九日(1908年8月5日)裁撤。

3.齐齐哈尔城副都统。齐齐哈尔城副都统设立于齐齐哈尔建城之时,康熙三十年(1691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和索伦总管玛布岱奏请在齐齐哈尔建城,得到康熙帝的允准,遂令索伦总管玛布岱负责建城,此时授玛布岱为齐齐哈尔城副都统衔(相当于副都统)副都统。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移墨尔根副都统驻齐齐哈尔城,裁撤齐齐哈尔城守尉,设立齐齐哈尔城副都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城后,齐齐哈尔副都统与将军同驻一城,合署办公,齐齐哈尔城副都统成为各城副都统之首,相当于黑龙江将军副职,有权过问全省军政事务。齐齐哈尔副都统没有专门的印信。“副都统按惯例每隔五日到将军衙门办公,平时就在副都统府办公,将军衙门如需要副都统签发的公文,则由将军衙门司员到其府上办理。”[6]50到光绪末年,由于封禁政策驰废,以适应统治需要,于是在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906年1月15日)裁撤齐齐哈尔副都统。

4.呼伦贝尔副都统。呼伦贝尔副都统始设于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为加强呼伦贝尔地方的防务,根据黑龙江将军卓尔海的奏请,决定在济拉嘛泰河口附近(今托罗木得)地方筑城,清政府派遣护军统领博第筹筑呼伦贝尔城,总统城内官兵,隶于理藩院。十二年(1734年),“改勘地址,定于海拉尔筑城”,[7]并设总管衙门于呼伦贝尔城。乾隆七年(1742年),呼伦贝尔总管改为副都统衔总管,军政事务由理藩院划归黑龙江将军管辖。光绪七年(1881年),改副都统衔总管为副都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黑龙江将军裁撤后,改由东三省总督和黑龙江巡抚统辖。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年8月5日),裁撤呼伦贝尔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年),改设呼伦贝尔兵备道。

5.呼兰城副都统。雍正十二年(1734年),“黑龙江将军那苏图奏置呼兰城”,[8]并于同年设“呼兰城守尉一员,其下副总管二员”。[9]33《清实录》记载:“署黑龙江将军卓尔海奏言,呼兰河地方,前经议设卡伦八处,……所有偷采人参之弊,难于查察。”[10]856请求在呼兰河地方筑城设防,管理该地方军民事务。办理军机大臣等议复,同意卓尔海所请,决定在“伯都纳、打牲、瓜尔察,挑兵一百八十名,齐齐哈尔城旧兵内挑选三百二十名,驻扎其地,编设佐领八个,每佐设佐领、骁骑校各一员,领催六名,并补放呼兰城守尉一员、副总管二员,令其统理,执掌关防,并添设笔帖式二员”,[10]856来管理当地军政事务。光绪五年(1879年),改城守尉为副都统。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906年1月15日),裁撤呼兰副都统。

6.布特哈副都统。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廷为建齐齐哈尔城,提升齐齐哈尔屯索伦总管玛布岱为副都统衔齐齐哈尔副都统,遂把索伦总管改称齐齐哈尔布特哈索伦总管,并将总管府迁移置于宜卧齐屯(今内蒙古自治区勒达瓦旗后宜卧奇村),地位降于副都统之下,只管打牲事务,其他军政事务归齐齐哈尔副都统管理。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升布特哈总管为布特哈副都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裁撤布特哈副都统,以嫩江为界,分设东西两个布特哈总管。

7.兴安城副都统和通肯城副都统。兴安城副都统的设立,始于黑龙江将军文绪编旗,光绪八年(1882年),文绪奏请在兴安城(今嫩江县太平湾)设副都统衔总管一员、“总管由齐齐哈尔满洲协领内拣补,公中副管,由各城拣选通才文艺之员”,[6]56其职掌是专司鄂伦春军政事务。通肯副都统设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初置副都统驻绥化,二十六年(1900年)移驻通肯城(今海伦市)。其辖区是从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区内划出相当于今天海伦、青冈、拜泉等市县之地,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906年1月15日),裁撤。

三、清代黑龙江将军驻地迁移

(一)将军驻地第一次迁移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月,在刚刚平定“三藩”之后,康熙帝即把注意力转移到抗击沙俄上,着手筹划剪除“罗刹”的方略,在“躬诣盛京告祭三陵”之际,省观乌拉地方。[5]21八月,派郎淡到雅克萨侦察敌情,特意嘱托郎淡要注意查看额苏哩地形。康熙帝让郎淡等人视查额苏哩的目的,是准备在额苏哩建城设置驻守。康熙帝在二十二年四月七日(1683年5月3日)议政王大臣会议上,提出在额苏哩建城驻兵,额苏哩雄踞黑龙江与呼马尔之间,可以兼顾上下首尾,便于攻取退守;可以藏船,有利于退兵、屯兵,“且有田垄旧迹可以屯田取食”。[11]29夏家骏认为:“康熙帝谕令巴海筹建黑龙江、呼马尔二城之前,早已注意到额苏哩的重要性。”[11]29额苏哩比黑龙江(旧瑷珲)的优越处,在于它距“罗刹”盘踞的雅克萨城更近。这样,在额苏哩设置、屯兵,对攻取盘踞雅克萨的敌人有利得多。[11]29由于萨布素与康熙帝在将军衙门驻地选址的观点不一致,使得后来设置黑龙江将军驻地发生了变化。《清实录》中记载了萨布素的几次汇报情况。萨布素第一次汇报提出,冬季进征困难多,要求改在第二年春天进行。萨布素奏称:“冬时进征,炮具军粮输运维艰,倘遇大雪,亦未便用兵。今冬可暂驻额苏哩,俟来年四月冰解,既往攻雅克萨。”[5]147康熙帝接到奏报后,命议政王大臣会议研究,议政王大臣议复:“前奉暂停攻取,相机举行之旨,萨布素请于来年四月进征,毋庸更议”。[5]148“至来年,运席北(锡伯)诸地粮米于额苏哩,若只用猎户,必须稍迟。萨布素等业已支取半年六月前兵食裳行,今又停止进征,应量发萨布素等军水手,俟来年冰解,与猎户协运。”[5]148派郎淡驰驿速往萨布素处商量确定。萨布素第二次向康熙帝汇奏时,提出额苏哩地七月就有霜雪,要求先派兵进行耕种,提出将宁古塔三千兵丁分三批轮流驻守额苏哩,奏称:“以乌拉、宁古塔3000余兵,分为三班,将军、副都统等更番统领驻防”。[5]149萨布素说:“若今年秋迁移,恐地寒霜早,诸谷不获、难以糊口”,议政王大臣等议如所奏。“果如萨布素等所奏,兵丁频事更番,必致困苦,非久长之策。”[5]149虽然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由额苏哩地方迁移到黑龙江城,与萨布素所说在额苏哩地方的种种困难有直接关系,但非决定性因素。而直到郎淡、彭春等人上奏说“从瑷珲城到雅克萨城水陆畅通,无险可阻,从瑷珲至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骑马半月可到达。从松花江坐船去雅克萨,三个月时间可以到达。虽然稍迟几天,但是军饷、重器都可运到雅克萨城下”,[12]康熙帝才更改将军驻地选址,决定在黑龙江左岸筑城永戍,并决定到来年春,发盛京兵筑黑龙江城(今俄罗斯维谢雪村),仍设将军、副都统领之。康熙帝对在黑龙江地方建城的具体事项进行了详细谋划,[5]149然后派遣理藩院郎中额尔塞到额苏哩与萨布素“确议以闻”。[5]149萨布素接到康熙帝的谕旨后,于二十二年(1683年)10月28日再次进奏称:“永戍黑龙江诸务,上谕周详,悉宜遵奉。但来年迁移,兼以筑城屯田,力不支。请发乌喇、宁古塔兵五百人协力筑城,工竣即回”。[5]149康熙帝接到萨布素奏折后,即颁上谕:“乌喇、宁古塔兵别有调遣,毋得发往,令副都统穆秦率京兵600人于来年三月抵彼处。筑城器具,悉备以行,余俱如前议”。[5]149康熙帝确定了在瑷珲建城永戍的决策之后,很快于当年12月12日,任命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夏家骏认为,黑龙江将军驻地“最早设在额苏哩,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才迁去黑龙江城(旧瑷珲)”。[11]30笔者认为先生论证极是,此谓黑龙江将军驻地第一次迁移。

(二)将军驻地第二次迁移

瑷珲地处黑龙江北,“位于精奇里江以下四、五十里地方(原瑷珲村旧址,明时忽里平寨)。康熙十三年(1674年)曾在这里筑过木城”。[13]从瑷珲骑马8天可到达雅克萨城,这里土质肥沃,盛产粮食,康熙帝所派600名盛京筑城之兵和600名专事耕种的兵丁,均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月到达瑷珲。所建瑷珲城周长940步,设5个城门,内城墙是用草垡子垒砌,城墙2米多高,在每个城门上“安放两门带车轮的大炮,城的外郭是挖有2米多深的环城壕沟。城墙外围又围以1米多高、2米多厚的木桩”,[9]1连同城内居民住的房屋,亦已于八月建成。随后,萨布素即将黑龙江将军衙门设在瑷珲城。黑龙江将军衙门设在旧瑷珲城后,萨布素没有利用有利时机和地势,对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国侵略军发动进攻,而于七月初二日(8月12日)向康熙帝奏请“暂停进剿,俟来年四月进兵,在江南距瑷珲城12里的下游托尔加城旧址兴建一座城池”。[11]30(按:后称江北瑷珲城为旧瑷珲城,在江南修建之城谓新瑷珲城)。康熙帝对萨布素坐失攻取盘踞雅克萨侵略军,擅建新瑷珲城的错误予以斥责,“谕令议政王大臣,严议申饬”。[5]195,197九月十一日(10月19日),议政王大臣会议:“萨布素应即严加议处。但现领大兵,临罗刹之境,姑俟事峻再议”。[5]205朝廷对萨布素的处分随着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而取消。雅克萨战争胜利后,康熙帝特别高兴,在去往朝廷的路上说:“四十年盘踞之众,数日即行击破,收复雅克萨城,今既告成功,萨布素等前此缓兵不进等罪,概行赦免”。[14]萨布素擅建新瑷珲城一事,因“概行赦免”而不了了之。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雅克萨之战前,专事耕种的兵丁因长期与家人分离,加之对战争的恐惧,害怕战争危及性命,而情绪焦灼,不愿在旧瑷珲城从事耕种,而故意损坏农器,屠杀耕牛。在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廿一日(1685年3月1日),户部在给康熙帝题折中称“黑龙江佐领鄂色等咨称,耕牛尽毙,农器损坏。今时已耕作,应遣理藩院官一员,同马喇如数购买耕牛送往。农器令萨布素等营造预备”。[5]249对此事,康熙帝指出:“萨布素等故毁农具,尽毙耕牛,其意在多方迟延,冀撤离黑龙江耳。凡受事者,宜即严治,念现大兵进剿,故暂停处分。俟回自雅克萨日再议”。[5]249对这些人的处分,也随着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免予处分。这一事件的发生促使黑龙江将军衙门,从旧瑷珲城迁到新瑷珲城。雅克萨之战胜利后,萨布素趁康熙帝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时,以当时黑龙江将军驻地“偏僻,往来交通不便”[15]为由,奏请将军衙门从旧瑷珲城迁到新瑷珲。康熙帝也因轻而易举攻克雅克萨的胜利而认为罗刹不堪一击,没有重视沙俄侵略我国领土的基本国策,放松了对沙俄的警惕,同意萨布素所请,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由旧瑷珲城迁移到新瑷珲城,此谓黑龙江将军驻地第二次迁移。

(三)将军驻地第三次迁移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得胜之后,清政府以为罗刹“数日即行击破”,遂放松对俄国侵略军的警惕。康熙帝认为在雅克萨战争中“进征官兵劳苦,让其退回乌喇吉林”休整,只拨少部分“盛京达斡尔等处官兵暂为镇守”。[5]274其时,康熙帝还不知道清朝军队撤离雅克萨后,沙俄托乌布津于康熙二十四年六月十六日(1685年7月27日)卷土重来,筑城挖壕,以图长期据守。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认为:“雅克萨城,虽已克取,防御决不可疏”。[5]274六月四日(7月15日),康熙帝谕令:“大学士勒德洪、学士麻尔图、图纳,同郎淡、关保与议政王大臣,共同研究具奏,应于住地永驻官兵弹压”。[5]278经过三个多月的详细测量,九月二十七日(10月24日),议政王大臣遵旨议复:“在墨尔根地方筑城,上允行”,[5]292于是“命副都统博定筑城”。[5]292议政王大臣会议不久,博定就率领兵丁开始筑城。二十五年二月十三日(1686年3月6日),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奏报中得知“罗刹复来雅克萨,筑城盘踞”,[5]318康熙帝才令将军萨布素等,“姑停迁移家口于墨尔根城,如前所请,速修船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5]318之后不久,八月廿五日(10月12日),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期间,清廷令“博定精选筑墨尔根城及种地的官兵二百人,速赴萨布素军前”。[5]357由是,墨尔根城也就停建了。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康熙帝还曾批评过萨布素等从黑龙江撤回的想法,坚持在黑龙江城“多储粮食,永戍官兵,以防俄人再次侵入”。[3]192《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从表面上看中俄黑龙江段边界相对稳定,但沙俄侵略军把侵略的目标从黑龙江流域转移到我国西北,利用噶尔丹分裂中国。康熙帝以为中俄既已签订《尼布楚条约》,双方信守条约,俄罗斯不会再来侵犯,而把主要精力用来防范噶尔丹。康熙帝决定建墨尔根城,因此地既可西防噶尔丹又可北防沙俄,遂命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城。至于黑龙江将军驻地,于康熙二十九年何时迁移的,史料没有明确记载。《黑龙江历史纪年》说:“本年黑龙江将军自瑷珲城移驻墨尔根城。”[3]192不过,根据《清实录》还是能推测大致的时间,五月廿三日(6月29日)康熙帝过问噶尔丹借兵俄罗斯,说明他此时刚知道噶尔丹叛乱,此时黑龙江将军还没有正式移驻墨尔根。或许萨布素此时已在墨尔根,因为早在二十八年(1689年)萨布素就奏请“在黑龙江、墨尔根设兵、筑城、浚隍,造庐舍,开屯田,皆公身其授”。[16]十月初五日(11月5日),兵部议复:“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疏言,墨尔根居住总管索伦安珠护等,每年耕种官田2000余垧,令官兵移驻墨尔根,请即以此项成熟之田分给耕种,应如所请。从之”。[5]645这说明此时黑龙江将军驻地,已正式移驻墨尔根城。此谓黑龙江将军第三次迁移。

(四)将军驻地第四次迁移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边境的紧张关系,貌似得到了暂时缓解,然而不守承诺的沙俄政府,却唆使、怂恿噶尔丹叛乱,分裂中国,以达到乱中渔利,侵略中国的目的。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先后吞并了辉特、杜尔伯特、和硕特三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向东进兵击败喀尔喀蒙古。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率兵两万余人,以追喀尔喀为名,进袭漠南乌珠穆沁一带。噶尔丹的东侵和南下,威胁着清朝的统治,迫使清朝政府采取先安内后攘外的防御政策。噶尔丹东侵使“喀尔喀蒙古诸部蒙受空前浩劫,举部内迁”,[17]103大批喀尔喀蒙古族人涌入大兴安岭以东,给东蒙古科尔沁部的生活带来了冲击。与此同时,噶尔丹还煽动科尔沁等部叛乱,“杀害清政府官员,不断骚扰边地安宁”。[17]103在这种情况下,摆在清政府面前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安置这些大量涌入的居民;二是如何防范噶尔丹及科尔沁、巴尔虎等诸部蒙古叛乱。康熙三十年正月二十三日(1691年3月22日),萨布素向康熙帝上奏说,东北地方形势,墨尔根城以西蒙古、锡伯、索伦、达斡尔等共同杂居,墨尔根城远离乌拉1400余里,路途遥远,一旦有事,调遣不能及时,且从“吉林至嫩江500里,嫩江至齐齐哈尔城500里,齐齐哈尔至墨尔根约500里。其中,齐齐哈尔是蒙古、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民族杂居之地,因此,应在齐齐哈尔一带驻兵防守”。[18]27萨布素特别提到:“去岁喀尔喀、巴尔呼(虎)等来齐齐哈尔之际,索伦、达斡尔等几经逃散。现在齐齐哈尔周围无城郭,绵延而居者相隔遥远,将难以收聚保护。”[18]27他奏称:“我等不可擅自议定。作何办理,请部定议具奏。”[18]38后来,萨布素在向朝廷具奏建齐齐哈尔城时说:“为建齐齐哈尔城事宜,索伦总管玛布岱此前已向理藩院提呈过”。[18]38萨布素之所以提到索伦总管玛布岱,提出要在齐齐哈尔地方筑城,说明居住在齐齐哈尔地方的达斡尔等各族,有建城的要求和愿望。之后,萨布素为了推进在齐齐哈尔地方建城事宜,于康熙三十年六月十三日(1691年7月8日)上奏说:“臣独守一、二城池,系乎四城,遇事仅有满洲甲兵,委实太单,如遇事故,守御二城,则出队人少,战守均难兼顾”。[19]于是,康熙三十年七月一日(1691年7月25日),经议政王大臣具奏,康熙帝表示可以在齐齐哈尔筑城。奉旨“著不误农时,乘闲筑城。钦此。钦遵。”[18]38具体建城事宜由索伦总管玛布岱负责。至于何时开始建城,应该如康熙皇帝所指示,在这年秋季农闲时就开始。建城速度很快,萨布素奏称:“来年砍伐筑城木料,拟派齐齐哈尔城官兵二百名、锡伯二千名附丁内二百名,布特哈达斡尔内二百名”。[18]40从中可以看出只砍伐木料这一项就动用了大量人手。这封咨文是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七日(1692年2月23日)发出的,正值新年期间,为赶在农忙前完成建城,正月里也没停工。四月二十六日(1692年6月10日),议政王大臣议复:“今议,齐齐哈尔最为紧要形胜之地,应于席北(锡伯)、卦尔察、打虎儿(达斡尔)内选强壮者一千名,令其披甲,并附丁二千名,一同镇守齐齐哈尔地方,令副都统品级玛布岱管辖,两翼各设一城守尉,每旗各设防御一员,俱属将军萨布素统领管摄”。[5]711由此可见,此时齐齐哈尔城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否则议政王大臣不会研究齐齐哈尔派兵防御一事。紧接着兵部于四月二十九日(6月13日),把议政王大臣研究的方案咨文给萨布素将军。萨布素于康熙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1692年8月31日),向工部提出造渡船事宜时称:“新筑齐齐哈尔城,将驻达斡尔、锡伯官兵二千名,该官兵之田庄,多在嫩江北岸,索伦四围人等亦往嫩江北岸,若无渡船,行人难以渡过”。[18]40这说明此时齐齐哈尔城全部竣工并已入驻军队。

《黑龙江外记》记载:“齐齐哈尔内城,排木为重垣,实以土,具雉堞之观,四门皆有楼橹,方一千三十步,崇丈八尺,外部因沙阜高下,甃筑以土垡,方十里。东南北各一门,西二门,有大小西门之称。”[9]15当时就称齐齐哈尔“巨野为襟,长江作带,近怀属国,远镇边羌,扼四达之要冲,为诸城之都会”。[9]15齐齐哈尔城地理位置正如萨布素将军奏建该城时所言:“齐齐哈尔为紧要形势之地,蒙古、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所居地界总汇于此,且距通达兴安岭北呼伦等地与尼布楚之道甚近。”[18]37嫩江西岸齐齐哈(今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自治区梅里斯乡齐齐哈村)与京城通往雅克萨驿路上的江东卜奎驿站较近,萨布素原奏建城在江西齐齐哈屯,距京城通往尼布楚的驻道上的卜奎驿站甚近,后来康熙帝觉得把城建在卜奎驿站地方对通往雅克萨更为方便,于是决定把城建在卜奎驿站地方。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康熙帝决定亲征噶尔丹,发兵十万,分三路大军攻击。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总指挥,率领盛京、乌拉、黑龙江之兵,由墨尔根向克鲁伦河进发,由于道路不通达,未能按约定时间到达,“形成康熙中路军突进,两翼不及跟上的态势”,[17]119致使清军进抵巴彦乌兰时,扑了个空。因此,萨布素率军进剿噶尔丹,由于路途不通达而未能如期到达地点,成为黑龙江将军驻地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迁移至齐齐哈尔城的一个重要原因。“虽噶尔丹已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闰三月十六日暴病而死”,[17]119然其后几代准噶尔部统治者,也都先后与沙俄勾结叛乱。康熙帝和萨布素将军,都出于齐齐哈尔位于近怀属国,远则镇边羌的重要地理位置,才确定把黑龙江将军衙门迁移到齐齐哈尔城。此谓黑龙江将军驻地第四次迁移。

(五)将军驻地第五次迁移

黑龙江将军衙门移驻齐齐哈尔不久,齐齐哈尔地区连年歉收。康熙四十年(1701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因虚报仓谷想得到清廷补给,而被查处革职。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夏,在今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地方,连续发生火山喷发。《宁古塔纪略》载:“康熙五十九年六、七月间,忽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其飞出者,皆黑石硫磺之类,经年不断,竟成一山。”[20]火山喷发造成嫩江洪水泛滥,当年颗粒不收。洪水过后,土地板结,不长庄稼,危胁着嫩江流域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当时蒙古副都统费雅思哈奏请将“黑龙江将军衙门移驻呼兰”,[10]420雍正帝让议政王大臣会议对此复议。雍正二年十二月二十日(1725年2月9日),和硕亲王就费雅思哈动议迁移黑龙江将军驻地一事复议后,上奏雍正帝请“将军移驻黑龙江(城)实属有益”。[10]420黑龙江将军驻地不能移置呼兰,说:“移驻呼兰、拉林等处,则北拒俄罗斯益远”,[10]421建议黑龙江将军衙门回迁至黑龙江城。雍正皇帝同意了和硕亲王的建议,“依议。黑龙江地方,悍拒俄罗斯,今令将军移驻黑龙江”,[10]421具体迁移事项,由黑龙江将军陈泰议奏。

雍正三年三月二十日(1725年5月2日),黑龙江将军陈泰得知朝廷要把黑龙江将军衙门迁移到黑龙江城,坚决反对,并上书皇帝:“臣熟悉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等地情况,不能不奏明皇上”。[21]89齐齐哈尔城为“三城交汇之地,虽土地贫瘠,蒙圣主施恩,官兵、水手、拜唐阿、驿站、官庄等所有人口三年所食”,[21]89不成问题。齐齐哈尔经济繁荣,可以做买卖,不至于生活困难。黑龙江城往来尼布楚城道路不畅通,只有水路一条。每年黑龙江结冰较早,不能行船,等到隔年四月,冰雪融化,方可行船。黑龙江(城)地方虽然土地肥沃,但是可耕种的地不多。齐齐哈尔城兵丁迁移到黑龙江城后,齐齐哈尔空虚,难免遭受匪患。黑龙江城“周围亦无买卖可做,兵丁等人生计必然困窘,多无裨益”。[21]89陈泰对两个城市做了较为详细地分析,认为把黑龙江将军衙门迁移到黑龙江省,并无益处。陈泰说:“臣我移驻与否,恭请皇帝明鉴。降谕后,臣即遵办。”[21]89雍正帝接到陈泰的奏折后,命议政王大臣议奏:“齐齐哈尔地方甚为紧要,兵丁眷恋故土,粮谷积聚,有做买卖之地。等语奏了。故依将军陈泰所奏”。[21]89至此,黑龙江将衙门第五次迁移问题,再无人提及,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撤将军改巡抚,一直在齐齐哈尔城,没有迁移。

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先后有旧瑷珲城、新瑷珲城(黑龙江城)、墨尔根城、齐齐哈尔城。《黑龙江外记》称黑龙江城,“左枕龙江,右环兴岭。东国屏藩,北门锁钥”。[9]33墨尔根城,“北负群山,南临沃野,江河襟带,上下要枢”。[9]33齐齐哈尔城“巨野为襟,长江作带,近怀属国,远镇边羌,扼四达之要冲,为诸城之都会”。[9]33由于这三座城的独特地理位置,黑龙江将军衙门迁移到不同城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的迁移,为清代黑龙江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都统齐齐哈尔康熙
齐齐哈尔老年大学校歌
齐齐哈尔地区一例鹅圆环病毒的PCR诊断
清代黑龙江地区的副都统及驻防城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AI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清代乾隆朝察哈尔都统群体特征研究
康熙下象棋
清代珲春副都统衙门档之户口册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