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王陵

2021-04-16 00:49鲁定平
长江丛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盗墓贼楚王楚国

■鲁定平

在纪山起伏的大地上,在浅山腰、缓丘边、田畴中、山林下,数百座封土堆,从2000多年的时光中缓缓而来,带着历史的尘埃,带着战火的硝烟,带着岁月的沧桑,还有一代又一代楚人关注的目光和期许。

这些封土堆下,安放着楚国的国王、大臣和贵族们的肉身和灵魂。他们在这里一眠就是数千年,静静地,悄无声息。我们听不到他们从另一个世界发出的一点点声音,但是,他们一定默默地关注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敏感地感知楚地风云变幻和世事变迁。如果他们能够言语,一定会伸出大拇指给我们许多赞许,还有来自心底的忠告。

这些忠告,一定会有楚文王、楚庄王、屈原、黄歇和孙叔敖的。只有贤者、智者和圣者,才会不断地从遥远的精神世界给我们发出醒世诤言!

没有封土堆的,不知是岁月的侵蚀,还是主人的故意,悄悄地隐入地下,很深,很深,没有残存一点点触动人们心弦的明显痕迹。

隐入地下的我们姑且不说,那些兀自立在数千年时光中的封土堆,不论是岁月的浸染,还是风雨的剥蚀,它们依然不老,慢慢地和岁月一起生长,有的有十多米高,周长数百米。它们依然是那样高大、雄伟、壮观,总是给我们视觉和灵魂带来重重地冲击!

封土堆是一种象征。是权力的象征,实力的象征和威仪的象征。封土堆越高、越大,陪葬墓越多,象征着主人的权力越大,实力越强,威仪越重。它们成着正比。

但是,面对如此多的大大小小的封土堆,有谁能告诉我们,哪些是楚王的陵寝,哪些是重臣的墓地?

楚王不会告诉我们,大臣也不会告诉我们;历史不会告诉我们,时光也不会告诉我们。这谜,已经窑藏了数千年,一直不得其解。

他们,集体缄默着!

我钦佩楚王和楚臣们独具的慧眼。

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似乎看到最初的楚国星象学家、堪舆家们,受楚王的嘱托,冒着酷暑,顶着严寒,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当初尚处于幼年的楚国,寻找他们的王家陵园。他们庞大的踏勘队伍,也可能是一支隐秘的小小队伍,用他们灵动自信而疲惫的脚步,艰难地丈量着楚国每一寸荒蛮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远的,一定到过我们不知道的地方;近的,一定踏遍了纪山山脉。最终,他们还是回到原点,将凌厉心动的目光,齐刷刷地集中投向了纪山,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现实和梦想,肉身和灵魂,一起悄悄地安放在这里的青山绿水间,以期能像纪山山脉一样,得到永存和不朽!

纪山,是2000多万年前因火山爆发留下的一座小山。这座小山,似乎是造物主专为楚国800年基业精心设计打造的。透过漫山遍野来自地心蜂窝状的岩态石,我仿佛看到了地球深处酝酿了许久,到了爆发边缘的通红岩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左冲右突,奔腾咆哮,急匆匆地寻找着最好的出口,将滚烫的心,献给最有资格拥有它的地方。灵气涌动、阴阳和合的纪山,幸运地中彩了。岩浆,一下子喷涌而出,独特的纪山山脉便横空出世了!

纪山,说小,是因为方圆只有数十平方公里;说高,上下高度也不过数十米。山,虽然小,虽然不高,虽然平缓,却是龙兴之地,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话。黄龙潭、白龙潭等五大龙潭如五颗熠熠生辉的星辰自由散落在纪山的东南西北中,潭水像乳汁,一年四季源源不断汩汩地从纪山母体中涌出,氤氲而祥和,带着满满的灵气和好运,无私地泽披着山下的子民,也滋养着强大的楚国。

自古以来,纪山一直被民间称为“五龙捧圣”之地。五大龙潭又似从地球深处飞出的五条神龙,驾着祥云,揣着忠心,日夜拱卫着它们心中的圣地纪山。当时的楚王,确实独具慧眼,能够选中纪山之南、长江之北的一块宝地作为都城,把纪山作为万年之后的龙眠之地,应该与纪山的风水,与五大龙潭,有着必然的联系,否则,小小的纪山,是入不了楚王法眼的。纪山,也没有辜负楚王的垂青,用世间独一无二的地心熊熊烈火炼就的灵石,为楚国奠定了磐石般的万年基业。

试想,如果没有风水宝地纪山,会不会有强大的楚国?会不会有如日月般灿烂的楚文化?

楚王极其低调,但又极具智慧。

你看,他们万年之后,并没有为自己树碑立传。不像后世的国王或皇帝,生怕人们忘记了他们,历史忽略了他们,盗墓贼找不到他们,陵寝极尽奢华和排场,总想把生前的荣华富贵,甚至是万里锦绣江山,一起带进他们早早营造好的豪华地宫。楚王则不然,在他们的安寝之地,没有巍峨华丽的地面建筑,没有长长的甬道和两边众多的石人石马,没有记载他们丰功伟绩的高大石碑,只有和大臣们一样的一个个封土堆,任它们在漫长岁月中被杂草和尘土掩埋,让他们的后人去揣测、苦思和探寻。

如果楚王自以为是,张扬不忌,贪图虚荣,他们还会在地下长睡得太平无事吗?可能早就被盗墓贼无情地从深深的地宫中拽了出来,弃之荒野而尸骨无存。地宫中的金银珠宝、陶器玉器、竹简铭文,这些楚国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可能早就在盗墓贼冷酷贪婪的铁铲下化成了碎片和尘土。我们见到的,也就只有一堆堆没有血肉,没有生命,没有精神和灵魂的黄土堆了。

几千年来,没有谁知道哪一座封土堆是楚王陵,更不知道楚王葬于何处,是否曾经留下了封土堆,这是楚王给历史的谜,也是历史给我们的谜,或许是永远无法开解的谜。

也许这样才是最好的。只有这样,楚王们的灵魂才不会被打扰,他们生前的愿望才能变得更加神秘而又真实起来。

难道说是楚王不想让自己的文治武功,在他们万年之后彰显于后世吗?难道说当时他们不具备讲究宏大排场的条件吗?我想,都不是。

从大处讲,是楚王洞察未来的大智慧,也是低到尘埃的低调;从小处讲,则带点王者的狡诈意味。

他们未卜先知了盗墓贼对陵寝的觊觎。如果没有雄才大略,加上权谋机变的狡诈,怎么能够安坐楚王的宝座?又怎么能够让楚国由一棵弱不禁风的羸弱小苗逐渐长成参天大树,傲然跻身“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列,而起“问鼎中原”的野心?

在纪山,一锹挖下去,可能就会听到金属触碰到陶器时发出的沉闷厚重刺耳的声响,那是我们的先祖留在地下的宝贝,向人们发出的警示声息。这种声音,是历史的跫音,穿越数千年的时光,一直回响在楚地上空,久久不肯散去。

从纪山出土的墓葬来看,楚国时代贵族们的随葬品,已十分奢华,既有他们生前所用的奢侈日常品,如金银玉器、香炉、酒盅、陶罐等,也有他们抚慰精神的艺术品,如编钟、琴瑟、竹简、虎座鸟架鼓等,还有体现勇武神威的兵器,如佩剑、长矛等。当然,还有陪葬的车马,甚至是婢女。不过,随葬品中最珍贵的是什么也无法比拟和替代的精神和文化。30年前,在一个贵族的墓地,盗墓贼偶尔“帮忙”发现了曾经轰动世界的“郭店竹简”和“战国女尸”。小小的竹简,居然改写了中国的思想史。

假如是楚王的陵寝呢?

楚王们在地下安然地长眠着,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岁月,忘记了朝代。在心底只希望他们的子孙后代不要打扰他们的清静。而随葬的文物,陪伴着楚王们,不知是否感到寂寞、孤独和无聊,或者是无奈?不知它们是否有破开层层夯土和层层棺椁重见天光的念头?也许,它们很想一个接一个地从地底蹦出来,带着清晰的记忆,为楚人做点什么,为楚国国王证明点什么,或者为楚国值得骄傲的历史说点什么!

纪山的老百姓非常虔诚,非常淳朴,对楚王和大臣们充满了敬畏和尊崇。不然,他们不会一心一意、心无旁骛一代又一代地守护着他们的安息之地,也守护着这些无价之宝。尽管个别昏庸残暴的楚王有时会给楚地的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和伤痛。

在纪山,有一段十分形象生动看守陵墓的顺口溜:“不端杯子拿棍子,不摸奶头摸砖头,不守床头守坟头……”透过这个顺口溜,我仿佛看到了纪山人在雨夜、雪天,在电闪雷鸣的恐怖时刻,在万家团圆的除夕,或手举火把,或手持马灯,或手拿电筒,或黑灯瞎火,在保护区内忧心细心全身心地巡查着、奔波着、守护着。他们是守护大神,又是无名小卒,没有名没有利,升不了官发不了财。他们往往凭着对先祖的敬仰,凭着自己的良知,在默默地付出。他们有太多的理由担心,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日夜睡不着觉,做梦都打着陵墓的主意。因为地下任意一件不起眼的“小东西”都可能价值连城,都可能是楚文化和楚国历史的重要符号或标记。

楚地人大都是楚人的后裔,有的可能还是楚王室的后裔,身体里至今还激情燃烧着楚王的血液。血浓于水。纪山人千百年来默默地守护着楚墓,守护着王陵,实际上是守护着自己的心灵家园和精神家园,是内心深处真实情感和楚地情怀的自然流露。

如果让这些没有沾染一点世俗气的地下宝物不幸落入盗墓贼贪得无厌肮脏的手,辗转流落民间和海外,或者毁于战火,或者毁于自然灾害而人间蒸发,永远也回不来了,楚文化、楚国史会不会少了许多绚烂的色彩?楚王和楚臣们如果地下有知,会不会怪罪我们?他们当初的心血会不会白费?那时,他们还会不会继续保持矜持的沉默?

在盗墓贼闪着贪婪绿光的眼神中,王陵一定埋藏着巨大的金银财宝,可以满足他们的贪欲与虚荣,让他们一夜暴富。而在考古学家和学者眼中,陵墓下封存的是历史、文化和思想,是当时社会生活真实生动的写照,是真正无价的精神财富。眼中只有贪欲金钱享乐的盗墓贼永远都不可能理解。视角和想法不同,它们的价值也就大不相同!

我猜想,楚国的国王、大臣、贵族随葬那么多贵重的物品,包括稀罕的竹简和难懂的文字,不仅仅是为了炫耀什么,或者是贪图在地下的享受,很可能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用无数鲜血和生命亲手创造的丰富而又灿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留给漫长的时间去解读。

他们知道后人们研究楚国的历史,仅仅靠在动荡社会残存的时光碎片是远远不够的,而只有深深埋藏在地下的完好实物才能保存一部真实的史诗。在里面,人们才可以找到一个伟大的朝代、一个强盛的王国、一段灿烂历史的生动诠释和佐证。

对他们,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心存敬意!

如果我们透过远红外线的摄像头,可以惊喜地发现,夜间有不少动物,如胖胖的憨态可掬的猪獾子、狗獾子,精明灵动的黄鼠狼,尖嘴圆肚满身是刺谁也不敢接近的刺猬等,趁着夜色溜出幽深而光滑的洞穴,警觉地四处活动、四处巡察、四处觅食。它们的洞穴往往就在陵墓的四周,黑洞洞的,深不见底,可能直通楚王富丽堂皇的地宫。它们是世间离楚王最近的生灵,随时都可以被楚王召见。觐见楚王,侍候楚王,为楚王鞍前马后效劳,可能已成为它们值得骄傲生活的重要部分。对地宫的一切,它们比谁都更熟悉、更了解、更有发言权。它们频繁地进进出出,实际上是在无言地给我们传递楚王的意旨:尔等要好好保护陵墓,不得有误!几千年来,这些小动物们同楚人一起,一代又一代接力着,死心塌地地守护着楚王和楚臣们。如果有一天要为守护者树碑立传的话,我们确实不应该忘记这些忠诚调皮可爱之极的小家伙。

20多年前,我在纪山镇主政的时候,曾准备开发一座我们想象中的王陵——金牛塚。准备在那里建一座现场博物馆,让楚国的历史用实物向世人一一诉说。但是,我担心急功近利的鲁莽行为,会惊扰了祖先的清静,最后还是放弃了。至今,我都不知道这样的放弃,究竟是对,还是错?

如果说对,是我们让祖先的灵魂没有被无端地打扰,遂了他们当初的心愿;如果说错,则是让我们从实物上研究楚文化的进程放缓了许多年,这对楚国历史的探究,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又是一种缺憾。

假如说要我再做选择,我还会选择放弃!我想,陵寝中的楚王一定会赞许我们的做法,也会感激我们让他们的灵魂得以安歇。

好吧,这座陵墓我们姑且认为它是楚王陵。穿越时空,执拗地矗立在纪山,矗立在金牛村。

金牛塚,是纪山很大的一座封土堆。高十多米,方圆数百米。周边有几十座陪葬墓。当地的老百姓常常眉飞色舞地讲起金牛塚,说下面陪葬着一头很大很大纯金铸造的牛。是传说还是真有其事?我想,楚王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能力。也可能是为了弘扬楚国立国之初的那种“黄牛”精神,而故意用金牛来陪葬吧!

面对高大的陵墓,我们只能猜测。

据考古专家勘探,金牛塚的墓道有100多米长,墓穴有70多米深,夯土垒起来的祭祀台清晰可见。其规制之高,着实惊人。

是文王,是武王,还是庄王?他们都是楚国伟大的君王。我想都有可能,因为,只有伟大的君主才配享有如此高规格的待遇!

楚王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地宫修建得如此之深呢?在当时那么简陋的条件下,又是如何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的?可能楚王想,越深,离地心越近,人们越不容易发现,越安全,自己的灵魂才不容易被打扰,楚国的江山才能稳固,才能永续。

王陵是否有一天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呢?因为地震,因为再次火山爆发,或者因为人与自然的战争而遭到破坏?

楚国虽然不复存在了,但是,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会永远流传下去,以至千年、万年,甚至更久远。

一座楚王陵,可能藏着一部楚国的历史,也藏着楚王室许多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历史上的有些秘密,特别是王室的,我们后人不去弄明白,也许更好。

一座座巍巍王陵,虽然历经了千百年风吹雨打和时光浸洗,却始终保持着高深莫测的沉默,处处都透着王者的威严,不得不让人心生敬畏!

也许,只有沉默,才是对世人和历史最好的忠告!

鲁定平,男,湖北荆门人。近年开始文学创作,偶有小文见诸报刊。

猜你喜欢
盗墓贼楚王楚国
《自相矛盾》扩写
小燕子
北宋盗墓笔记,已填坑
楚王失弓新编
楚王爱细腰
仓促离开
老莱子娱亲
美玉和氏璧
楚王招贤
古代盗墓贼不是啥都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