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阶段六步骤”操作模式的论证式教学策略

2021-04-16 11:39江西简伟伟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宜州桑蚕材料

江西 何 珊 简伟伟

论证能力是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关键能力,同时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四项重要能力之一。“论证”是指由“资料”推论而产生“主张”,同时说明推论过程与理由,并且在“主张”受到质疑时能够对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做出合理性的辩护的一种活动。由此可见,论证能力是一种高阶能力,学生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训练才能逐步掌握。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我们可以采用论证式教学策略。论证式教学是指将科学领域的论证引入课堂,使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并促进其思维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鉴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因此将论证式教学策略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非常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为了让论证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操作,我们可以参考唐小俊老师的“三阶段六步骤”论证式教学过程。结合学科教学的特征,唐小俊老师建构“三阶段六步骤”论证式教学过程,其一般模式如下(见图1):

图1

上述论证式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步骤,其中的问题情境设置与支架引导两个步骤主要由教师来完成,是教学过程模式的第一阶段。而后面的“形成主张—质疑反驳—辩护”三个步骤则主要由学生(个体或小组)来完成,构成该教学模式的第二个阶段。最后阶段的“达成共识”则由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完成。在该模式中,如果学生对自己主张的质疑与反驳不能做出合理与充分的辩护,则不会达成共识,该学生(小组学生)必须回到最初的搜集资料与动手操作阶段寻找与探究新的证据,修正自己的主张或重新进行辩护。下面笔者将以一道例题的讲解为例,展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三阶段六步骤”操作模式进行论证式教学。

【案例】

材料一:桑树,落叶乔木。喜温暖湿润气候,气温12 ℃以上开始萌芽,生长适宜温度25~30 ℃,气温降到12 ℃以下则停止生长。桑蚕是以桑叶为主要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生长适宜温度为22~28 ℃,自孵化至吐丝结茧,24~25 ℃下约需24~26日,26~28 ℃下约需21~23日,结茧过程约需2~3日。桑蚕茧可缫丝,蚕丝主要用于丝绸生产。

材料二:广西宜州市域面积3 869 km2,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89.80%。总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49万。地处黔桂交通要冲,又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要地,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根据综合发展需要,国家设想实施“东桑西移”战略,欲减少江苏省东部地区的种桑面积,鼓励其向广西宜州市逐步转移。图2示意宜州在广西的位置。

图2

(1)试分析材料中的“东桑西移”战略是否可行?

(2)试分析宜州地区响应国家“东桑西移”战略,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给当地生态、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第一阶段(情境创设、支架引导阶段)】

第一阶段设计原则:进行论证教学时,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两种重要的情境:“一是问题的情境,二是交谈的情境”,同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支持。

1.问题情境创设:为了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本题根据材料,设计成有助于论证活动展开的两个开放性问题,问题的答案指向并不唯一,让学生从多元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为论证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空间基础。

2.课堂规则解释:“根据同学们已有的知识及材料提供的信息,希望同学有理有据地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每一个问题,同学们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如果对其他同学们提出的见解有不同的看法,你们也可以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最后我们一起寻找最优方案”。

规则解读意图:通过规则解读创造一种民主、宽容、规范的课堂气氛与课堂文化,从而为论证活动的展开提供良好的心理空间与氛围。

3.支架引导:

表1 论证主张表

表2 反驳主张表

支架引导设计意图:同学们初次接触论证思维,自己的思维逻辑不太清晰、论证系统性不强。按照论证问题的一般流程,设计两个提示引导表格,引导同学按照表格中的流程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反驳他人的观点,利用上述表格,学生可以快速从论证的各个环节,整理自己的思维及资料,从而可以快速让学生掌握论证的基本流程,形成论证素养。

【问题1,第二阶段实例展示(自我论证及反驳阶段)】

第二阶段设计原则: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效的安排学习活动与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主张、适时引导论证进行的方向并使之持续最后完成;而学生则必须提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与主张、与同学进行讨论沟通、甚至在全班讨论时说服大家接受自己的观点。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材料中的“东桑西移”战略可行吗?请同学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并且逻辑清晰地给出你的判断依据。

同学1:我认为“东桑西移”战略可行,理由如下:

由材料“桑树,落叶乔木。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宜州位置示意图可知,宜州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桑叶生长的时间长,一年内桑蚕养殖的次数多;宜州雨季较长,降水较多,适宜桑树生长;宜州受伏旱、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影响相对较小,桑叶品质较高因此宜州比较适合种桑养蚕,因此我认为“东桑西移”战略可行。

教师:很好!同学1的论述主要从气候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战略可行的论断,有同学有补充或有不同的见解吗?

同学2:我赞同同学1的观点,但我认为,还要考虑下面两个因素:

由材料“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89.80%”可知,宜州山区面积广,桑树种植规模可以很大,桑蚕饲料可以很充足,蚕茧产量就可以很大;由材料“总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49万”可知,宜州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低,这样桑蚕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就会很强,因此我认为这两个因素也是支持该战略可行的依据。

教师:很好!同学2的论述另辟蹊径从地形、劳动力等角度进行论证,得出战略可行的论断。有同学有补充或有不同的见解吗?

同学3:我赞同学1和同学2的观点,我认为,除了同学1和同学2表述的因素之外还要考虑下面两个因素:

由材料“地处黔桂交通要冲,又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要地”可知,宜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便于桑蚕产品的输出;由材料“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可知,宜州种桑养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为桑蚕产业提供技术保障,因此我认为这两个因素也为该战略可行性提供支持。

教师:非常好!同学3从交通及社会经验等角度对“东桑西移”战略的可行性进行补充论证。同学们还有什么见解吗?

(同学们表示无异议)

【问题1,第三阶段实例展示(达成共识阶段)】

第三阶段设计原则:让学生面对多种证据与各种可能的结论,运用批判思维对观点进行重新检视并进行必要的修正,形成合理的主张,这一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与提高同学们的批判思维能力与判断决策能力。

教师:上面三位同学都很棒,从我们分析地理问题两大方面(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六个角度(气候、地形、交通、劳动力、市场效益、社会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证。通过总结、比较,同学们认为材料中的“东桑西移”战略可行吗?

同学:可行。

【问题2,第二阶段实例展示(自我论证及反驳阶段)】

教师:试分析宜州地区响应国家“东桑西移”战略,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给当地生态、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请同学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并且给出自己的判断依据。

同学4:我认为宜州地区响应国家“东桑西移战略,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给当地生态、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弊大于利,理由如下:

若宜州大范围内养蚕,就会有大量的病蚕、死蚕以及蚕沙,这样会给土地和河水造成严重污染,严重影响宜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宜州市经济相对落后,桑蚕产业科技研发不够,因此桑蚕产业的经济效益较低;因为桑蚕产业为农副产业,与之相关的企业相对数量较少,规模效益不佳,会导致经济效益相对低下;大范围进行种桑养蚕,提供的就业岗位结构会相对单一,会导致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影响宜州城市化水平。

教师:很好!同学4认为宜州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给当地生态、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弊大于利。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

同学5:我认为宜州地区响应国家“东桑西移”战略,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给当地生态、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利大于弊。我认为同学4的观点是考虑了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的后阶段存在的问题,从材料中“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89.80%。总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49万”可知,材料中的宜州城市化水平很低,我们首要解决的是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因此该地结合问题1中我们分析的宜州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其实是很有利的,理由如下:

桑树种植可提高宜州植被覆盖率,有利于水土保持,改善生态;茧丝绸加工可促进宜州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收入;桑蚕产业可以带动宜州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教师:很好!同学5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也是有理有据,同学们还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吗?

(同学表示无其他的意见)

【问题2,第三阶段实例展示(达成共识阶段)】

教师:既然同学们认为同学4和同学5的论述都有道理,那么你们认为哪位同学的观点更适合材料中的宜州的发展需求呢?

同学:同学5的观点更适合材料中的宜州

教师:当大力发展大力发展桑蚕产业也许确实会出现同学4所表述的弊端,那么为了减少以上弊端,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同学6:宜州政府可以广泛宣传、普及环保知识,积极引导广大蚕农自觉选择科学、环保的养蚕方式;宜州政府可以加大人才引进和技术研发,促进桑蚕产业化发展;宜州政府可以提高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桑蚕副产品,完善桑蚕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综合效益,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教师:非常好!

教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

(同学表示无其他的意见)

教师:大力发展桑蚕产业有利也有弊,面对材料中宜州的情形,我们比较合理的方案是:为了改变宜州当前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先大力发展发展桑蚕产业,发展过程中参考同学6所提出的建议,以尽量减少同学4所描述的“后发展”弊端,是这样吗?

同学:是的。

从本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证式教学模式表现为“猜想—反驳—共识”模式,是一种社会建构论的知识观和教学观。其目标与评价的标准是“谁更合理”以及谁的论据更有说服力,追求的是一种观点和理论方案的最优化。可见论证式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地理论证能力,对学生形成论证素养非常有利。我们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三阶段六步骤”操作模式,可以让论证式教学过程主题突出、清晰明了,并且可以让论证式教学的开展简单易行、行之有效。

猜你喜欢
宜州桑蚕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在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里来自新疆的阿里一家深深地爱上了宜州
桑蚕饲养高产高效技术措施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宾阳县召开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大学新生资助工作会议河池宜州与浙江大学开展校地合作
浅析桑蚕生产产业的生态保护
最美材料人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