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明后续

2021-04-16 20:53冯源
科学大观园 2021年8期
关键词:探源距今良渚

冯源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明中华文明的源头不是单极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三星堆文化等黄河流域之外的文化并不逊色于中原文化,充分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长江下游 早期文明起源地

在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东山村遗址,一处距今约5800年的墓葬里出土了近百件随葬品,这是全国范围内最早的贫富分化悬殊的墓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长江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当地考古资料充分,社会分化的现象出现得早,虽然由于土壤酸性强,墓葬中的人骨很难保存至今,但是能留下大量的随葬品。

石家河遗址航拍。图片| 天门网

玉器上的图案——神人兽面纹。图片|良渚遗址官网

“在比它晚三四百年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一处墓葬光随葬的武器就有好几十件,死者身下铺着几十件玉锛,周围还有大量陶器。头部放着玉钺,胸口放着大量的玉璜,手上套着很多玉镯。”王巍说,在距今5800—5300年,至少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社会显著分化的现象,区域级的文明开始显现,已经进入古国文明阶段。

“之所以称作‘古国,是参照了‘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古史传说。按照这些传说,当时已经有许多小国,可能相当于西方的城邦国家,也可能和一个‘酋邦差不多。”王巍说,“这是王朝之前的阶段,时长约1000年,古国间各有特色,相互联系,相互竞争,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特征是出现了都邑、大型建筑、大型公共设施、高等级墓葬、贵族手工业和礼仪制度。像良渚文化,或者说良渚文明,就是这一阶段的最高代表。”

这样的联系甚至发生在千里之外。在随葬品上,凌家滩遗址和北方辽河流域的一些遗址有相似之处,都有玉鸟、玉龟、玉人,甚至都有C形的玉龙。“5000年前,两个社会的上层是有交流的,而且都有龙的信仰,中华民族的底层文化基因已经产生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定了四个最重要的区域性中心性遗址:浙江良渚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山西陶寺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而良渚遗址为探源工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王巍幽默地说:“我们当时就把宝押在良渚了。”

良渚古城遗址,其规模之大,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无来者;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在世界同时期的水利系统中,规模也处于首位。“能组织这么大的工程量,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王权,王权是由发达的农业和贡赋系统支撑的,当时已经出现了犁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

良渚古城的高等级建筑居于古城北部正中的高台上,用防御设施与周围区别开来。这一规制一直被我国多个古代都城运用。良渚人以玉为贵,应是后世周礼中“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源头。良渚文化的分布区不但环绕太湖,而且跨越长江,直抵江北。各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玉器上,都有神人兽面纹的“神徽”。而另外一种“鸟立高台”的纹样,也出现在不同地区出土的器物上,甚至在国外许多博物馆的藏品上都能发现。

“当时的良渚已经进入到区域文明了。”王巍说,当时良渚已经出现了贫富发达的社会结构,手工业高度专业化,权贵垄断了高端的手工业技术和玉石等稀有资源,还能调动大量人力建设公共工程和大型宫殿,说明形成了以王为中心的社会控制网络,加之高度一致的宗教信仰,无不折射出一个原始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

中原的崛起

有这样一种说法,良渚文明兴盛时,中原相对沉寂。王巍说,在同一时期的中原大型遗址,贫富分化非常小,这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有人认为,当时的中原地区首领不贪财,不聚敛财富,也有人说,当时的中原首领舍不得把财富埋到坟墓里,而是在平时使用。”

而到了距今4300年左右,中原逐渐崛起了。这一时期的多个遗址证明,当时的中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和冶金术,战争成为常态。中原先民创造出了一整套礼仪制度,形成了后来的夏商周王朝一大核心特点。像陶寺、石峁、二里头等大型遗址都提供了丰富的佐证。

良渚文化时期玉组合项饰。图片|良渚遗址官网

良渚文化時期的精美玉璧。图片|良渚遗址官网

出土的刻符陶片。图片|良渚遗址官网

良渚遗址出土玉器。图片|良渚遗址官网

“中原礼器在周围地区分布非常广泛,足见当时夏王朝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很大。这些器物不是武器,也不是日用品,而是包含着一定思想信仰的礼仪用品,很可能是因为中原的礼仪制度强烈影响了周围地区,这些地方以拥有中原王朝的器物为荣为贵,最终就如百川归海,汇集到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格局中。”

“最近在河南发现了距今5300年左右的双槐树遗址,被李伯谦先生命名为‘河洛古国。此前,当地也是在我们建议下,加大了文明探源力度。”王巍分析说,中原的大型遗址有自西向东转移的趋势,距今6000—5500年前,遗址集中在河南西部,到距今5500—5000年前,遗址集中到了中部的郑州周围。

“双槐树遗址与距今6000年左右的遗址相比有明显的进步,出现了三重环壕和高等级建筑,但是也存在一个情况,就是墓葬中的等级不明显,而遗址中体现的差别很悬殊,也许就是首领不贪财或者不厚葬的原因。他们可能是靠威信得到拥戴的。”

多学科的力量

之所以中原能够崛起,专家认为还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距今8000-6000年前,地球出现了大暖期,导致农业发展、人口增加,为社会分化奠定基础。良渚在当时就把大量的湿地开发成了稻田,而到了距今4300年以后,良渚当地的地下水位上涨,许多稻田重新沦为湿地,支撑不了那么庞大的社会存在,中原则有多品种作物的种植制度,也有多样的地形条件,可以持续崛起。

這体现了多学科联合的力量,研究发现,良渚遗址后期的地层里,禾本科植物的花粉明显减少。

“探源工程的宗旨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多角度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精神、物质等多个方面,多层次则是顶层、中层、底层,全方位则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自然科学手段和人文科学手段。”王巍说,通过多学科的研究,探源工程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更为详细的考古学年代框架,让研究者发现了过去难以发现的角度。

“比如说碳14测年,过去测距今5000年左右的样品,误差是正负200—300年,现在运用高精度加速器质谱测年技术,误差可以缩窄到正负50年。中国的测年实验室参加全球200多个实验室的比对,进入到前五名,这也大大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在陶寺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古观象台遗迹。最初大家一直不知道这座带有12道缝隙的半圆形遗迹的作用,后来同样通过跨学科合作,用电脑复原了当时的太阳运行轨迹,发现先民可以在这里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节气。“陶寺当地有许多尧的传说,我们很可能找到了‘尧都。”

多元一体格局的建立和兼容并蓄特征的形成,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启动了持续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发展。

而在石峁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6个人头坑,每个坑里有24颗人头。考古发现,死者均为青年女性,但是为何方人氏,就要做DNA分析。“考古是最大的交叉学科,研究古人的生活、环境、迁徙、饮食,就需要自然科学大量应用,为自然科学的学者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历时15年,探源工程获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实证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脉络,早期中华文明辉煌的成就,早期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以及文明交流互鉴对于促进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距今6000—5000年间,各区域文明百花齐放,如满天星斗。在距今5500年左右,各主要文化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深入,到距今4300年左右,中原崛起,成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的核心。距今4300—4000年的阶段,中华大地进入了古国文明的后期,而到距今4000—3800年阶段,古国文明开始向王朝文明过渡。

而根据探源工程的归纳,中华文明在早期就形成了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断的三大特质。王巍分析说,在内部,主导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兼容并蓄,不断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涵,促进着各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并增强文化认同感。而在与周边文明的交流和碰撞中,中华文明同样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不断发展而成为东亚地区的核心。“多元一体格局的建立和兼容并蓄特征的形成,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启动了持续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发展。”

“中华文明开放性地吸收了周围文明的先进因素。”王巍举例说,中原的铜器铸造技术由西亚传入,但是传入的技术只是在石头上划一道槽,注入铜液后生产铜刀、铜锥,而中原的先民却发明了内范外范的铸造技术,让我们看到了著名的“陶寺铜铃”,也开启了夏商周三代灿烂的青铜文化。

“以农为本,工商食官;汉字系统,延绵不断;以玉为美,以玉为贵;斧钺象征,军事权力;钟鸣鼎食,礼乐文明;血缘地缘,有机结合;祖先崇拜,家法制度;多元一体,百川归海;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王巍说,这些都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众多突出特质。

以斧钺为例,多个重要遗址都出现了斧钺,而掌握军权是产生王权的关键。王巍介绍说,专家们普遍认为,王权应该是军事权力和祭祀权力的结合,“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这个道理”。

考古是片沃土

“生业与文明演进的关系”“资源与文明演进的关系”“环境与区域文明兴衰的关系”,这些课题都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也为考古研究开辟了巨大空间。例如,在资源的相关课题中,中华文明在形成中对铜盐玉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河西走廊、晋陕豫交界地区、辽西就是当时铜资源的三大中心产地。

但是,研究越深入,随之而来的谜题就越突出。例如,在长江中游的石家河遗址,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红陶杯,用途是宴飨还是祭祀?又如,陶寺和石峁古城已经使用了瓦,但是瓦的使用后来为何中断?“考古人总是要问‘为什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解释,这就要认真求证。”

“考古是片沃土,当你看到一个陶罐,一处房址,你就会去想象4000—5000年前,当时是怎么下葬的,有什么样的礼仪制度,不经意的发现就会改变历史。考古更有一种独特的自豪感,因为是在找自己祖先创造的历史和文化,能让民众和国际上更多地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王巍说。

说考古就离不开田野。王巍表示,田野考古有苦有乐,“哪怕你不太聪明,只要执着坚守,就一定会有收获,因为每天都有新收获。学自然科学的同学投身考古,可能就拿不到诺贝尔奖了,但是可以在考古史和文明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有删减)

猜你喜欢
探源距今良渚
距今1亿年的螃蟹长啥样
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
五千年良渚,四代人80年的发现
良渚人有文字吗?
浙大社推出“良渚文明丛书”
澧水探源
一道绝对值函数最值题的多解与探源
宁波风物志
古代一年有多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