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SWOT分析及对策探讨

2021-04-17 13:54赵春辉费艳颖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赵春辉 费艳颖

[提要]文章借助管理学“SWOT”方法,分析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继而探讨职能职责向主线优化、人员力量向主线加强、意识形态向主线强化、工作举措向主线发力、校内校外向主线看齐、网上网下向主线凝聚的对策,旨在助力民族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重大政治任务上,站出来、走在前,喊出来、落下去,干出来、做表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善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不断强化。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3];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4]。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如何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如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是民族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

近年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研究学科主要涉及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方法包括概念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渊源、本质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等方面。关于实践路径,学者们多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教育等层面展开探讨。纳日碧力戈从以史为鉴、制度引领、经济促进、文化浸润、团结凝聚五个方面,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5];李曦辉基于经济维度分析研究,认为经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因素[6];麻国庆、石硕分别从“美好生活”[7]“人民美好生活需要”[8]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视角探讨实践路径;李涵伟、程秋伊从法治进路视角认为,要用法治的方式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9];赵心愚从教育视角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为形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与历史教育[10]。这些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丰富和实践提供了丰厚滋养。

当前,针对民族高校这一特定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究地位作用。张京泽认为,民族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的特殊使命与独特作用[11];邓光玉认为,民族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二是探讨重要意义。陈锦均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豪感[13]。三是探寻内容方法。周俊利提出在“课程思政”中,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作用[14];万明钢、王婕认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教学要与学校整体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15]。此外,还有学者从“两个大局”背景、跨文化视域、大学生“五个认同”等视角就民族高校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相关研究。

总体上看,近年来学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已在诸多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然而从实践拓展的角度尚有提升空间。一方面,在既有研究中宏观研究较多、微观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讨较为宏观抽象,缺乏对民族高校现状的系统梳理,实证研究不足;另一方面,单学科研究较多,跨学科研究较少,特别是涉及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外的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协同研究有限。从研究态势和社会需求看,多学科综合开展及创新实证研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重要趋势,针对特定场域、特定群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回应社会关切。本文在综合比较多种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更能全面、系统、准确分析研究对象的内、外部条件环境和整体态势的SWOT分析法,从内部外部两个视角、正面负面两个向度,针对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进行系统分析,力求摸清底数、看清形势,寻求最优应对之策,以期对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和行动提供一定借鉴并给予助力。

二、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民族团结进步红色基因的血脉赓续

民族高校是党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培养民族干部,建立、巩固和发展红色政权而建立的,流淌着延安民族学院的红色基因,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承担着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大责任。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以毛泽东的题词“团结”为校风,自此民族团结进步成为民族高校的红色基因。如建校已经70年的中央民族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都从延安走来,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怀下建立的,是中国共产党扎根中国大地创办高等教育的生动实践。毛泽东同志十分关切民族教育,曾接见中央民族大学师生代表;江泽民同志曾为中央民族大学题写校名;习近平同志曾于2009年亲临中央民族大学视察,并于2013年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全体同学回信,勉励他们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应有贡献。邓小平同志也曾两次为西南民族大学亲笔题词,对民族教育事业非常关心。

2.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基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族高校因党而生、为党而立、向党而兴。面向社会,民族高校积极践行办学宗旨,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和大量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为稳定政权、维护统一、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向自身,民族高校积极加强教育引导,通过思想引领、政策宣传、课堂讲授、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和形式,强化师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的各民族学子;校园内,各民族文化交流绽放、交相辉映,各民族师生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高校积极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家单位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的5名教师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丰富资源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民族高校都积累了丰富资源。如多所学校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拥有民族博物馆、民族学博物馆、民族历史与文化展览馆等可供参观学习的教育资源,以及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的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教育基地等场所。而这些资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20年初,中央统战部等四部委联合公布了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名单,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和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成功入选[16]。该研究基地由中央四部委联合设立,依托有关“双一流”高校和具有相关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民族高校及党校、科研院所建设的重要民族研究机构,是服务决策、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

4.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实践

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专业队”,民族高校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很好成效。比如,西南民族大学秉承“和合偕习、自信自强”校训,不仅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藏族将军和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等优秀人才,而且扎根基层、服务祖国大西南,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等;北方民族大学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着力构建领航、共建、亮点、固本“四大工程”体系;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和大连民族大学等多所民族高校连续多年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月系列活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民族高校坚持混合编班分寝,积极构建嵌入式格局,促进各民族学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创新提供了很好借鉴。

近年来,民族高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贯穿到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中华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大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研究,并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课程教学,夯实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各民族学生以实际行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如中央民族大学“将铸牢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人才培养最核心的内容”[11],推进思政铸魂、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有机结合,对“网络平台+移动终端+人文素养+思政课程”进行有益探索,全网上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课[17]。

(二)劣势(Weaknesses)

1.综合实力急需提升的客观性

民族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结构性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民族高校在民族问题研究、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影响和自身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但从全国高校的整体看,相较普通综合性大学,无论是拔尖高校还是整体实力,民族高校存在一定差距。2017年,在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民族高校仅有中央民族大学一家进入“双一流”行列,是36所A类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民族学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位列民族类大学前三名,全国参考排名分别为100、190、270。在“2021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中,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位居民族类大学前三名,全国排名分别为79、135、137。学校的综合实力,关乎学生的认可程度,关乎学校的社会声誉及其长远发展,是民族高校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奋勇争先。

2.教师学生多元复杂的现实性

目前我国共有32所民族高校,其中本科院校21所,高职院校11所,有学生约38万人,教师约2万人。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人员构成,一个是教师,另一个是学生。其中,教师是比较特殊的一类群体,“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18],他们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受教育者,又是面向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育者。教师都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掌握着课堂主渠道,而且在学生中有着较强的影响力。一般来讲,作为民族高校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也是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但实践证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必须关注的重点,他们自身是否具有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能达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应是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确保教师“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8]。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18],在民族高校的学生中约有60%是少数民族,加上来自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这个比例就更高,其中包括相当部分新疆、西藏、内蒙古等民族自治地区生源学生,以及一定数量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受各地民族习惯、宗教氛围、教育水平、政治制度等综合因素影响,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不认同、认同到什么程度也是民族高校必须关注的一个重点。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两个大局”的历史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18]。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要实现这些需求,都需要高质量的教育和高素质的人才,“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人民满意的教育就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19],这对民族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今中国所有的高校都要思考如何担当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19],民族高校要抢抓机遇,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努力做贡献提质量。从世界大变局看,这个变局并不意味着世界自然走向公平、繁荣和进步,要想妥善因应变局,需要我们国家有足够强大的战斗力,需要我们中华民族有足够强大的向心力,需要我们各民族中华儿女有足够强大的凝聚力,这就要求我国的高校特别是民族高校能够培养出坚定“五个认同”的各民族人才,以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民族+教育”的现实机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民族工作和教育事业,对民族高校改革发展寄予殷切期望。民族高校兼具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双重属性,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民族工作的特殊规律。从巩固发展新生政权,到培养各级各类民族干部,再到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民族高校始终肩负着独特的政治使命和政治责任。讲政治、顾大局,铸牢各民族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高校的生存之本、立足之基、发展之力。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18]。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论述,在给民族高校提出明确要求的同时,也给民族高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民族高校民族工作属性和教育工作属性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也是民族高校发挥自身作用、实现创新发展的一个必须把握的新的生长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工作上,民族高校具有鲜明的自身优势,是典型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比较优势,应该而且必须敢于善于向前探索,全力以赴“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育核心工作来抓,将有关要求具体到教师队伍建设上、教材建设上、教学方法上、教育生态上、教育政策上”[20]。

(四)挑战(Threats)

1.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

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诸多社会思潮中,有能够如实反映社会存在的正确思潮,也有不能如实反映社会存在的错误思潮。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推波助澜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1]。其用心之歹毒、影响之恶劣、危害之深远可见一斑。因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就民族工作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历史虚无主义必然会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必将严重消解“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22]“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22]这一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必然严重消解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与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与新媒体技术合体,与热点话题合谋,与其他社会思潮合流的新态势”[23],务必警钟长鸣。民族高校个别政治站位不高、判断能力不强的师生如果丧失了警惕性,难免被裹挟其中而不自知、受人利用而不自明,成为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被动参与者及可悲的“炮灰”。此外,当前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多种错误思潮,需要高度重视,严加防范。

2.“三股势力”等外部因素的干扰

2021年3月,新疆棉花成为舆论的焦点,因为瑞士的非盈利组织BCI(Better Cotton Initiative,全称是“良好棉花发展协会”)宣称,要抵制新疆棉花。H&M、耐克等品牌跟风发表声明表示不再用新疆棉花,一时间舆论哗然。不难看出,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给中国扣上的“侵犯人权”的大帽子,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2021年4月,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播出第四部新疆反恐纪录片《暗流涌动——中国新疆反恐挑战》,首度披露在自治区教育厅原厅长沙塔尔·沙吾提、自治区教育厅原副厅长阿力木江·买买提明等人的策划下,新疆中小学曾使用包含血腥、暴力、恐怖、分裂思想等内容的维吾尔语教材长达13年,消除其不良影响势必面临一定难度。近年来,在“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暴力恐怖势力)蓄意干扰破坏的同时,“西方反华势力对西藏的干涉更是变本加厉,美国先后炮制了《2002年西藏政策法》《2018年对等进入西藏旅行法》《2020年西藏政策及支持法》等多部法案,图谋以所谓‘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24]。此外,“台独”“港独”等民族分裂主义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和怂恿下,上蹿下跳,妖言惑众,极尽抹黑中国之能事,对“中华民族一家亲”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容乐观。

三、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4],“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25]。当前,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高校必须“站出来、走在前”,务必“喊出来、落下去”,一定“干出来、做表率”。

(一)准确识变:提高政治站位,“站出来、走在前”

1.职能职责向主线优化

我们通过梳理国家民委所属六所高校的校训来管窥民族高校自身的定位和目标,可以看出,几乎都含有团结的指向,这也是民族高校多年来工作方向的真实写照。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曾在《求是》刊文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和衡量标准,贯彻到民族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一切政策举措都由此着眼,一切资源都往此着力,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迈上更高水平”[26]。从“各个”“一切”等用词的力度上可以看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提高到民族工作的最高位置,成为民族高校永恒的主线,不仅是办好民族教育的根本遵循,也是衡量民族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尺。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1],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27],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3]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4],充分表明新形势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民族高校需要认真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坚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并贯穿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纳入学校章程,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十四五”专项规划,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软任务”变成“硬要求”。

2.人员力量向主线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到底,是要做人的工作,是要统一思想认识,争取人心。从民族高校的结构看,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需要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需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首先,“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18],要对其加强思想引领,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教师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在内心深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和实际行动去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时要加强科学研究,用创新成果去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长效机制。其次,贯彻好主线,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真正把主线意识提高上来,把主线责任扛在肩上,把主线任务落实下去,统筹做好相关的组织、管理、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为此,必须加强干部队伍的岗位设置、教育培训和考核监督,建立起具有强烈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能够支撑主线的干部队伍结构体系,同时完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机关干部、研究生导师、班导师、专业课教师、保卫干部、服务保障人员协同育人机制。此外,要加强专门研究力量建设,集聚有效资源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明确工作职责和研究重点,加强组织、人力、经费、资源保障,深入开展专项课题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人力和理论支持。

(二)科学应变:明确工作方位,“喊出来、落下去”

1.意识形态向主线强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中华民族对内凝心聚力、对外团结统一的精神内核和强大动力,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阻碍改革发展稳定的一切困难。作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优秀人才的重要输出地,民族高校要增强斗争精神、主动担当作为。一方面,必须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全面深入持久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学习宣传,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28],让各民族师生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另一方面,必须积极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引领,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同时,管好讲台、舞台、网络平台、教材、论文、学生社团等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加强宗教思想传播管理,严禁非法宗教势力、宗教极端思想渗透。

2.工作举措向主线发力

2019年中办、国办发文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7]。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落实,民族高校要充分结合实际,采取务实举措。首先,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一是要持续开展“五个认同”教育,“以理论教学第一课堂、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宿舍建设第三课堂、实践教学第四课堂、网络阵地第五课堂为主要平台”[29],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活动;二是要善用“大思政课”,推动专业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融合,完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创新,形成每名老师都是“思政老师”,每门课程都是“思政课”,每名老师都上“思政课”,校园就是“大思政课堂”的良好局面。其次,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是“深化不同民族学生混合编班、混合住宿的互嵌式格局”[12],“构建以嵌入式管理为主的‘共居’格局,建立完善‘共学’的平台和机制,丰富‘共事’的内涵和载体,积极创造‘共乐’的实现条件”[30];二是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倡导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教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书。再次,要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一是加强理论研究,统筹安排人员和经费,建立并支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机构建设,努力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创建工作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加强实践探索,把重心下沉到学院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团支部等基层单位,努力创造能够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鲜活经验和典型案例。

(三)主动求变:确保落实到位,“干出来、做表率”

1.校内校外向主线看齐

2021年初,国家民委党组提出要将直属高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基地、智力支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可以看出,民族工作高层对民族高校有着较高的期待,希望民族高校能够切实发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开创性工作中的特殊重要作用。一方面,民族高校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苦练内功,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中,推动与专业、实践、通识以及网络教育的深度融合、相互贯通、功能转化,推动教材、课程和师德师风建设与之衔接配套。另一方面,民族高校要打造样板间,当好领头雁。要充分发挥自身在高等教育布局中的重要战略意义,通过加强校地合作、联合开展创建活动等方式,积极向校外拓展,向周边辐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旋律、正能量,向社会输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氛围、经验和方案。民族高校的师生要努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星星之火,学校要努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窗口,带动所在区域乃至全社会形成并巩固坚定而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网上网下向主线凝聚

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在《求是》刊文指出,“采取‘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新闻舆论引导和社会氛围营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31]。民族高校“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18]。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十分迫切,民族高校要针对自身实际,主动聚焦、大胆创新、精准研究,同时加强跨校、跨领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加强理论和现实问题相结合的研究,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切实发挥示范作用。此外,现在的学生群体获取信息渠道多元,网络是其中最便捷的途径,尤其在当下一些网络社群和短视频等成为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对于这些信息,有的学生由于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不良信息诱导,产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因此,必须重视线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建立或开通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专题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型宣传教育载体”[32],拓展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乐于互动的网络样态,用心用情营造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文化场域。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