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1-04-17 15:43梁义光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民族

梁义光

今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最大的理论成果,就是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并用“12个必须”高度概括其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其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成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指针。

一、正确认识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支撑。

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吸收,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文化是一个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增强文化认同,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既要深入挖掘、大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又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新内涵。

中华文化既包含了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逐步交流交融形成的文化共性,也体现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认同中华文化与认同本民族文化并不矛盾、不能对立。我们要正确认识到,中华文化认同与本民族文化认同并行而不相悖,无论是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多民族文化,还是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

二、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

(一)积淀历史记忆,汇聚文化认同的情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现了中华文化不同时期的特色与精髓,既特征鲜明又一脉相承。要将文化认同培育与当前的“四史”教育深度融合起来,贯通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整体性解读,增强共有历史文化记忆,凝聚共同理想信念追求。要深入挖掘能够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理念、信仰追求的历史事件与典型人物,突出其文化符号意义,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传承之志。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帮助人们认识、感受中华文化对自身和世界的影响,进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二)强化利益保障,奠定文化认同的基础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中华文化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之上的观念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讲,夯实文化认同的利益基础,就要在解决当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程中,持续关注和改善各民族成员的生活,有效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要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资源逐步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制度优化促进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全力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聚焦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较弱的多民族聚居地区,避免因贫困代际传递可能引发的深层次社会矛盾。要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各族群众的可持续自我发展能力。

(三)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自立自强,首先在文化上要自觉自信。可以说,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决定着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而且关系到国运兴衰、民族沉浮。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这种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获得了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提升文化认同的底气,文化自信既是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根本标志和最终目的。要保持对中华文化理想和价值、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文化创造、推动文化进步,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做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认同,在提升文化认同的底气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四)促进交流互鉴,搭建文化认同的桥梁

以城乡社区为平台,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开展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从空间到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的进一步交融。依托网格化管理,优化多元族群社会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机制,通报信息、掌握情况,帮助解决各族群众劳动就业、医疗保障、子女就学、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城市更好接纳各民族群众,让各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社区。组织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结对子”等多层次、宽领域、多样化的群众性民族联谊活动,不断增强各民族感情交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追求现代文明生活,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五)改进宣传方式,提升文化认同的实效

充分发挥正面宣传引导作用,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久久为功,驰而不息。挖掘民族团结进步的身边事,强化典型宣传的示范作用和持久效应,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化风成俗。创新方式方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融入家庭家风家教,凝聚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伟力。适应当前思想文化多元化、传播途径网络化、受众水平分散化的新特征,中华文化认同应由单一的宣传“灌输式”转为文化传播“渗透式”,由“以我为主”转向“以受众为本”,文化载体从平面式走向立体式,从讲道理走向讲故事,从而使传播内涵更为丰富,传播效果符合预期目标。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