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价值

2021-04-18 21:13许惠芬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伦理共同体全球化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伦理价值是类价值。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价值创造了发展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秉持这些价值理念我们通过一系列新举措来践行类价值,体现我们为共建人类美好家园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作为。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伦理;类价值人类对类价值伦理诉求,

自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国内重要讲话中高屋建瓴、旗帜鲜明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十九大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已有60多次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角度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1]281,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之需。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在十九大的报告中习总书记用了将近1800字来阐释、强调推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基本方略之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伦理学视域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明的类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和灵魂。

一、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价值创造了发展空间

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伦理价值主体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追求的类价值。

全球化的时代是远距离的时代,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密切,相互的影响也更大,使道德责任扩展到国际社会,社会价值也突破了原有的民族和国家的可能界限,人的价值生命有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在全球一体化的共同体中,类意识和类价值等有了生存的空间和现实的需要,也逐渐在诸多国际领域被人们所接受。

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世界各国也深受其影响,与此相对应,世界各国由于发展水平、经济模式、产业结构以及意识差异,也呈现出以经济全球化为主导的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差异和矛盾,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西方价值观助推全球化的发展,对不发达和落后国家来说是不公正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自身也遭遇发展困境,转而举起民族主义的大旗,以逆全球化的策略应对发展困境。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交融态势下,世界更需要一种公正、开放、包容、互信的价值观来引导全球化的发展,纠正过去全球化过程中带有偏颇的价值观,某种程度上讲逆全球化实则也是全球化过程中价值观扭曲的负面产物,它与全球化一样需要有一个更公正的、更有利于全人类利益的价值观来引导,使全球化的发展符合全人类美好生活的需要。

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下冲突的本质是利益的冲突,但归根到底还是人与人的冲突。伦理就是以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伦理层面来讲就是协调人与世界,人与人类的關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下的伦理价值视人类的价值至高无上,在全球一体化的境遇中关涉全人类利益或者他国利益时,需要以“人类”的价值为尺度去评判和衡量民族国家的选择和行为,而不至于在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或者全球性的问题上,做出与全人类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相悖而看似于民族国家短期利益有利的选择。因而迫切需要“伦理学必须以‘类的思考为其逻辑起点走向‘现代,伦理学也只有成为一种体现‘类性的‘普遍的理论,才能为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行为选择和人类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全新的价值坐标。”[2]41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人类命运与共,以类本位的存在方式,把人与人联结起来,克服单子式的存在,破解在全球化境遇下人与人的对立关系,以人类的共同价值作为行动的准则。

“人是社会的人,这意味着伦理道德涉及的是人类的整体实践活动,而‘类价值则是评判事件道德与否的基本尺度,也是人类‘可公度之道德成为可能的基本条件。一旦失去‘类价值这一基本尺度去关涉社会,伦理的问题就会变得复杂难辨,伦理的判断与评价就会变得扑朔迷离,甚至会陷入某种令人难以抉择的困境。”[2]42在没有类价值尺度的调整下,诸如科学技术在某一领域可能造福一部分人,在另一领域或对另一个群体来说可能是灾难;一个个体对其所属的民族来说可能被认为是英雄,但对其他人群来说可能是罪犯,造就的是(民族、国家层面)伦理的实体和(国际社会或全人类层面)不道德的个体。类伦理作为一种价值尺度的意义就在于自觉为人,从“人类”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和诠释“人”自身,自觉地塑造类人格,以类价值的尺度去指导人的行动,成长为“世界公民”,同为人类,彼此尊重,用类价值的标准去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整体关系。目前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在全球范围内结成的人际关系,以及交往、合作、贸易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都已经凸显了“类”的特性,充分“体现着类的普遍要求、类的本质意向、类的共同意志的人类自身的普遍价值关系”[2]43。

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式确立了以类价值为尺度,可以引导全球化的发展,修正以往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价值观偏差。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

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作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一文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它包含着人类对类价值伦理诉求,体现着作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望。

(一)持久和平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更是中国人民的热切期望和几代领导人坚定不移对外政策的纲领。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这一科学论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3]291-292。1995年,江泽民在纪念联合国成立50周年大会上指出,“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没有和平,任何建设事业都无从谈起,“我们要建立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我们要造成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和谐局面”[4]479。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上,强调“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5]350,要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要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要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中国将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5]355。中共十八大报告接着又进一步阐述了十七大确立的“互利共赢”方针:“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6]47。

中国进入新时代后,我们秉承这一重要纲领,习近平在2014年的中央外事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7]441,坚持和平发展;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到,“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7]446;在“共同构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共同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推动中阿两大民族复兴形成更多交汇”等的一系列讲话中都重申了以和平为纲领的外交政策。中共十九大报告在上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中国“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8]58。

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倡导和平的价值观,主张不对抗、不结盟,摒弃冷战思维,相互尊重主权,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互谅互让,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矛盾和分歧,反对以强凌弱,维护世界的和平和人类安宁。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二)普遍安全

世界范围内总体是和平的,但地区热点问题和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贫富差距、经济发展缓慢、文化冲突等一系列安全问题,使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一个国家的安全不可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7]541-542,全球化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一个孤岛,民族国家的安全有赖于全人类的安全。面对全球性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坚持共建共享,尊重他国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全球性的安全问题。诸如在恐怖主义、难民危机、流行疾病等领域加强沟通、经验交流、技术分享等。随着积极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网络安全成了非传统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习近平在第二节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等成为全球公害,呼吁打击世界范围内的网络犯罪,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

(三)共同繁荣

南北矛盾主要是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矛盾,归根到底与发展相关,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要坚持合作共赢,促进全人类的发展和繁荣。“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6] 47。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财富的增长与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经济下滑引发更多南北矛盾,这也需要国际社会“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正面效应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再平衡”[7]478;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给予平等的机会、普惠共赢进行贸易往来,建立开放、平等、互惠的多边贸易体系,恪守世界贸易体系规则,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互推发展。因而我们郑重承诺“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7]249,“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9]55,否则两败俱伤;要“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7]543,以这样的倡导号召全人类实现共同繁荣的价值目标。

(四)开放包容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向所有的民族国家或地区开放,我们同是人类的一员,虽然肤色、语言、风俗习惯、文化、风尚等千差万别,但别具特色,汇成人类文明的多彩世界。一种文明对应多种文明,不是以一灭多,也不是以多淹没一,而是相互成就,共同发展;通过交流互鉴,超越文明隔阂、超越文明冲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没有高下,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桥梁,可以增进世界人民的友谊和情感,加强理解和互信,维护世界的和平。

(五)清洁美丽。

全人类共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就为人类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需要人类反思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模式,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不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也不是可以承载无限排泄物的空间,而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要建立一个清洁美丽的地球,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环境友好,以共命运的姿态通力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五个价值目标凸显了“类价值”的核心意义,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态势下,将引领70亿人走向持续和平、安全、繁荣、开放包容和生态美丽的世界为人类美好未来谋划了蓝图。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实践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倡导下,秉持共建、共享、共赢、互利的理念中国继续加强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并实行了一系列新举措,站在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基础上积极践行类价值。

共建“一带一路”。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3月28日,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文中,强调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是一条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 [10]

中國与阿拉伯国家、拉美国家、非洲国家、东盟国家等都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并提出“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1]。“60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其中700多名中国好儿女为他国发展献出了宝贵生命。”[11]“中国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国将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中国将继续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11]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正式挂牌,“一带一路”取得早期收获,中国出资600亿美元援助非洲,人民币成功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国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中国与韩国、澳大利亚自贸协定于2015年12月20日生效。 “中国将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同各国一道研究和交流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11]

共同维护国际秩序。“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决定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2015年后5年,中国将为各国培训2000名维和人员,开展10个扫雷援助项目;将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将向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部署首支直升机分队;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部分资金将用于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12]

参考文献:

[1]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经济新方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余潇枫,张彦﹒21世纪伦理学新走向——类伦理[J]. 社会科学战线. 2005,(5):39-44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人民出日报社评论部﹒任仲平十年精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5页

[10]赵可金﹒通向人类共同体的一带一路[EB/OL].(2016-10-8)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30_130730.html

[11]习近平. 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EB/OL].(2016-1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27/ c1024-27638350.html

[12]习近平﹒出席联合国维和峰会并发表讲话[EB/OL].(2016-10-5)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29/c_1116705308.htm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建构研究(18JD710042)阶段性成果

姓名:许惠芬,出生年月日:1971年4月15日,性别:女,民族:汉族

籍贯:嘉兴,学历:研究生,职称:副教授,毕业院校:东南大学,毕业专业:哲学,研究方向:哲学、伦理学,工作单位:嘉兴学院

基金项目:2018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建构研究(18JD710042)

猜你喜欢
伦理共同体全球化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
员工伦理型领导原型对伦理型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员工崇敬感的中介作用*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