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可为与使为*

2021-04-18 01:58方宝韦健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医药留学生

方宝 ,韦健

(广西中医药大学外语部,广西 南宁 530200)

传统医药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预防与治疗疾病的各种技术、方法与理论的总称,其源远流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拉丁美洲的体液疗法,欧洲的泥疗、水疗,印度的草药、瑜鞠,日本的汉方临床、自然医学,都被尊为传统医药文化的精华,并广受重视和获得发展。中国的传统医药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特别是在越南、老挝、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通过文化与科学交流等方式,中国传统医药正日益融入当地的民族医药体系,成为其传统医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当前,全球环境的恶化以及疾病肆虐对国际秩序与人类生存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全球各地居民,不论其价值取向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都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为此,《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明确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民心相通”的重点合作领域包括“强化与周边国家在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合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并特别强调“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显然,“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契机[1],其为推动中国传统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多路径和可能。因此,如何以教育为载体,将传统医药,特别是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科学、中医药思维等传播出去,让世界各地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医药,让中国传统诊疗手段带给世人福音,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2]。那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发展面向东盟国家的传统医药教育合作具有哪些方面的基础和优势?其可否成为中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和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先驱和尝试?在当前的条件下,双方的教育合作会面临哪些困境?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合作的深入发展?本文尝试着对这一系列相关问题加以探究和分析,希望能为促进合作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1 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教育与医药合作是实现“一带一路”共建“民心相通”重要内容的有效途径,而医药合作的重中之重则是医药人才培养的合作。东盟是“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一极。当前,在我国政府所圈定的6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盟10国均包括在内。我国与东盟各国是山水相连与隔海相望的地理关系,双方在民族、语言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诸多共性,彼此也具有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与资源。因此,加强双方的传统医药教育合作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1 促进中国-东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带一路”共建倡议是我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内容和具体实践。教育在“一带一路”共建中具有先决性重要作用,而作为提升人类健康福祉重要手段之一的医药教育合作,具有更为彰显的意义。医疗卫生与身心健康是各国政府与民众普遍关心的民生大事,因此开展医药教育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最具惠民性、公益性的项目之一,且其更容易跨越民族障碍、超越文化差异、摒弃政治偏见,也最容易开展合作、最易取得成效,更是最能彰显“一带一路”人文关怀、体现发展的包容性、公平性与可持续性[3]。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不仅是推进“一带一路”共建人才储备,和促进中国-东盟跨境教育合作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战略伙伴关系构建和提升中国-东盟医疗卫生水平、减少病痛和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必然要求。为此,2019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将中医药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内容,实施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

1.2 促进中国传统医药及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与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4],也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推进中国传统医药与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为我国传统医药事业进一步开放发展开创新格局,而加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不仅是搭建双方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更是“开辟我国传统医药及文化对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5]。当前,推进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有利于双方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互利、互助、互鉴”。东盟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可以为我国传统医药发展带来重要补给,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要求在于,加强双方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当前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认可。一些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在国家文化、形象传播方面具有“他者镜像”的独特优势[6],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7]、中国故事讲述者与国家形象宣传员[8]。对此,《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也提出“以中医药为载体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用国际化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医药文化在沿线国家传播与推广”。

1.3 促进传统医药服务对外贸易的扩大发展

当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了18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政府已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了86份中医药合作协议,签署了14份包含有中医药内容的中外自贸协定。2016年,我国中药出口额达34.26亿美元[9],而全球中医药服务市场的年产值约为500亿美元[10]。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服务对外贸易,国务院在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明确提出:支持中医药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医药对外投资和贸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也提出“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的建议。这对我国传统医药服务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医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但国际竞争力仍比较薄弱[11],传统医药与医药教育培训服务对外贸易占世界的份额仍比较低。比如相关统计表明,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占世界的份额仅为3%左右,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而在这一领域做得比较好的欧洲、日本、韩国,其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约为90%[12]。由此可见,我国的传统医药服务贸易仍有巨大的可增长空间。而要实现更大增长,我们首先需要积极推动传统医药教育合作的发展,通过教育合作,使更多的国家民众认知、认可我们的传统医药,这是创造更多服务需求的根本前提。

2 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基础

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并成为了我国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而我国传统医药应用于疾病防治方面也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这为我国传统医药对外合作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从现状来看,当前中国-东盟的传统医药教育合作还具有环境、地缘、教育以及政策等方面的有利因素。这将为双方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2.1 外部环境:中国传统医药在东盟国家具有良好的影响力

2016年12月颁布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作为中国传统医药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和共享共建的卫生资源。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当前,除中国外,世界上的中医医疗机构已达8万多家,注册中医师超过10万名。全球接受过中医药、针灸、推拿或气功治疗的人数已达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10],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地处亚洲的东盟国家。东盟国家在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医学观念上与中国都比较接近,它们中的不少国家都具有应用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具有学习和使用中国传统医药的良好民众基础和环境。比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中医药教育越发走向系统、规范发展之路,其中的马华医药学院和新加坡中医学院均设置了五年制中医学专业,并提高其中医药课程的研习占比[13]。良好的外部环境将使东盟成为中国传统医药教育国际合作的主要阵地之一。

2.2 独特优势: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的地缘与资源优势

独特的地理关系使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其中与东盟国家接壤或紧邻的广西、云南与贵州等地区更是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缘与资源优势。这些地区不仅具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而且具有良好的民族医药产业基础与民族医药保护意识。同时,南部边疆省区与东盟多国具有诸多相似性的药用资源分布,彼此之间也具有较多的医药、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经验。比如贵州已发现药用动植物资源4802种,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并具有丰富的民族医药遗产[14]。广西拥有中药材资源4623种,是全国第二大品种资源库[15]。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共建的推动下,近几年来广西不断深化与东盟国家在传统医药方面的交流合作,并取得的一些突出成绩,包括筹建了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中国-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举办了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中泰传统医学和药物研究学术研讨会等多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联合泰国、越南等多个东盟国家开展药用植物资源普查,并合作出版了多本医药典籍[16]。为了充分利用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合作优势,促进双方合作共赢,2016年10月28日,我国还成立了中国-东盟医药行业合作委员会,并与各国代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其中首批参与合作的东盟企业32家[17]。这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也进一步彰显了双方合作的意愿性和迫切性。

2.3 教育趋势:“一带一路”共建将进一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而加强教育合作也是推动实现与沿线国家人民“民心相通”的重要一环。为此,自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了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的明确要求。近几年来,我国在发展面向东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早在2017年,双方互派留学生人数超过22万人,其中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9.5万人,我国在东盟国家的留学生达12.87万人,其中涉及医药专业的学生占据较大比例。此外,我国成立了30个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并在东盟国家共开设了33所孔子学院和35个孔子课堂[18]。更为可喜的是,在发展与东盟国家的中医药教育合作方面,一些地方的中医药院校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与传统合作优势,大力推进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比如2014年,广西中医药大学正式启动“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为东盟国家培训大量中医师,同时与东盟多个国家大学合作,设立境外教学点,选派优秀教师开展短期中医教学[19]。为进一步推动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在2016年第19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打造“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升级版”,实现双方学生流动总规模到2025年达到30万人次的目标[18]。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必将迎来更大发展。

2.4 政策保障:中国出台了推动传统医药对外发展的系列政策

随着传统医药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推动传统医药对外发展也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近几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一些政策文件多次提及积极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传统医药的对外发展。其中,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创新发展。针对“一带一路”建设,2016年通过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将中医药纳入中华文明与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其提出的具体目标包括: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种中药产品,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此外,2019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也进一步提出了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的明确要求。2019年印发的《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提出,支持中医药贸易合作;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巩固中医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传统服务贸易优势。2018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则提出,发挥民族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其教育合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3 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困境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建设,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当前的“一带一路”共建更是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然而,如若对其加以审慎分析,我们也会发现,中国-东盟的传统医药教育合作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由于传统医药在大多数国家处于补充和替代地位,中国传统医药的海外发展及其教育合作仍面临较大阻力;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医药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也尚未形成,传统医药教育国际合作的“拉力不足”。

3.1 我国传统医药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

在几代人的持续努力下,我国的传统医药教育正逐步走向正规化发展之路,但其国际化发展依然远远不足。从实际情况来看,身为传统医药翘楚的中医药,其教育的国际化之路依然“步履蹒跚”[20]。中医药虽然体系庞大,但是普遍得到世界各国认可的疗法往往仅限于针灸、推拿等领域。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瞿筱逸等人对上海中医药大学与德国美因茨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进行分析发现,该项目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存在的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认知不足、中西文化差异大、中医药学科内涵模糊、合作院校课程体系兼容性差等多方面问题[21]。当前,在国家传统医药、民族医药“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传统医药教育国际化日益受到各相关院校的重视。然而,教育的国际化难以“一蹴而就”,这对大幅度推进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是一个关键掣肘。

3.2 中医专业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长乏力

最近十几年,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猛,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大约五分之一的全球来华留学生来自东盟国家。中医学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医学,其由于学科的独特性,长期以来吸引了较多的外来留学生,其来华留学人数曾经一度占据自然学科的首位。然而,这一情况在最近十几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2000年中医专业来华留学生总数为3700人,占当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7.1%;西医来华留学生总数为1399人,占当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2.7%。而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中医专业来华留学生总数为13335人,占当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0%;西医来华留学生总数为49022人,占当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1.1%,并成为了除汉语言以外的第二大来华留学教育专业[22]。可见,在来华留学生数量总体不断增长的趋势下,中医专业来华留学生的绝对数虽然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是其增幅远远小于西医等其它专业。一些研究也发现,近几年来,各大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专业来华留学生数量严重下滑,团组进修越来越少,单人留学鲜有问津,固定生源、留学时间也呈现日益减缩现象[23]。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当前的东盟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医学专业学生规模增长普遍呈现缓慢现象。

3.3 东盟国家中医药教育机构的数量与质量相对欠缺

随着国际社会对于自然疗法与天然药物需求的激增,中医药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国外中医药人才需求及其教育机构建设也因此获得较快发展。张伯礼等人进行的一项相关研究表明,当前全球约有16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国以外的中医教育机构数量为695家,其中亚洲的总数为340家,占48.9%。在亚洲,日本拥有最大数量的中医教育机构,总数为269家,占亚洲总数的79.1%。拥有中医教育机构的东盟国家包括泰国(2家)、马来西亚(23家)、缅甸(1家)、印度尼西亚(2家)、新加坡(14家)、越南(6家)[24]。通过对以上相关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东盟国家的中医药教育机构数量并不具备区域优势。此外更为不足的是,这些中医药教育机构大多规模小、层次低、欠规范,且多为私立学校[25],其普遍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师资力量缺乏。不少学校只能进行中医药相关专业的短期技能培训,难以进行规范化的学历学位教育,其生源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3.4 语言与文化障碍进一步制约传统医药教育合作发展

语言与文化障碍是影响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的一大“顽疾”。从我国层面而言,绝大多数的传统医药书籍、教材主要采用汉语或民族语进行编写,其中的一些病理与药理的解析也与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密切关联。因此,要掌握我国的传统医药,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汉语水平和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就中医药学习而言,中医药领域的诸多经典医书,比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对多数汉语水平较好的中国学生而言,要参透其内涵,尚且困难,对于汉语水平一般,甚至没有汉语基础的外国学生而言,其学习的难度自然让多数人望而却步。虽然采取外语授课,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克服语言障碍问题,但是精通传统医学,同时又能够直接用外语授课的教师少之又少,难以满足中医药国际教育的需求。此外,从深层研习的角度考虑,中医药学习要达到更高的水平,就必须加强对传统经典医学原著的研读,其基本要求就是大幅度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中国传统文化水平。在东盟国家学生中,具备较高汉语水平的学生比较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国际合作的扩大发展。

4 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发展的促进策略

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具备良好的基础与诸多方面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其发展也面临着来自传统医药教育国际化、来华留学生教育、东盟中医药教育现状以及语言与文化障碍等方面的不足与掣肘。为此,从现状出发,同时从提高合作的成效与可行性着手,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促进策略。

4.1 创设更多的中医海外分校或中医孔子学院,为东盟国家有效输送更多的优质传统医药教育

当前,我国一些中医药大学已经在世界多个国家开办分校、实施联合办学或设立教学点。在东盟国家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曾于2003年在新加坡成立“新加坡中药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则与越南传统医药大学、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合作,联合培养中医学方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江西中医学院在马来西亚设立了中医药本科教学点[26]。这些教育输出,有效推动了我国传统医药师资、办学模式、教学方式以及医药研究与医药文化的跨境流动与传播。然而总体上,当前的传统医药教育对东盟国家的输出还是比较缺乏。为促进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加大医药教育“走出去”发展步伐,政府应鼓励更多的中医药、民族医药高校到海外创办分校、开办中医孔子学院,支持有资质的医药企业和创业者前往东盟国家开设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截止2018年12月,我国已在东盟国家设立了30余所孔子学院,但开设的中医孔子学院数量非常少,还难以担当较大范围地传播我国传统医药的重任。中医孔子学院可以更好地把传统医药、现代医学同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可以为东盟各国民众开启一扇了解中国传统医药与文化新窗口,应成为一个重要的输出途径和模式。

4.2 积极推进传统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进一步提升我国传统医药教育在东盟国家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推进传统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与国际化,对进一步提升我国传统医药教育的世界影响力意义重大。当前,在这一方面,中医药教育已经迈开了积极的一步,包括出台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以及发布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出台为中医药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同时这也是推动实现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2008年11月,在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2009年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也发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基本要求》,其对中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准入条件、培养目标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些标准或要求的制定标志着中医药教育向国际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其对推动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这只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一个开端,更多的后续工作还需不断给予支持。一方面这些标准和要求需要不断地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地区、国家民众的接受度进行调适;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编写一系列具有较高质量、较高国际认可度的国际化通用教材。这些都是实现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将来,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推动更多的民族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征程。

4.3 灵活采取产-学、研-学、医-学、游-学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的多样化发展

为提升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的吸引力和成效性,应进一步扩大双方教育合作的涉入面,完善参与结构、增加合作深度和广度,其在实践中的基本要求就是灵活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为此,不同地区传统医药教育机构应努力创新合作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并根据所在地区的发展定位、学术优势、地理位置、合作基础来选择合作伙伴和合作方式。除了传统的正规学校教育和短期技能培训外,应进一步开设面向企业合作层面的产-学结合项目,面向科研机构或高校的研-学结合项目以及面向相应医疗结构的医-学结合培训项目,通过与技能培训、实习实践、科学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协作,进一步提升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效度。此外,随着中国-东盟跨境旅游的日益兴盛,以及健康养生旅游项目日益得到人们的钟情,可以进一步打造传统医药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游-学短期培训项目。。通过康养旅游项目,可以进一步传播我国传统医药知识与文化,提高传统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引发更多的教育与贸易合作。对此,《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也明确提出“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医疗、养生、康复、养老、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科考与旅游于一体的10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00个示范基地和1000个示范项目”的明确目标。这是对游-学结合培训项目的一种肯定和推动。

4.4 充分发挥地缘与资源优势,在南部边疆省区建设面向东盟国家学生的传统医药国际教育合作基地

2016年通过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将积极推进中医药国际教育基地项目建设,遴选一批具备条件的中医药高等院校,面向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以及临床实习。当前,亚洲周边国家来华留学生在我国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倾向性,与本国地理位置上紧邻的区域往往是留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地。同时紧邻的位置往往还会关涉更多的地缘、亲缘和历史等因素以及双方在传统医疗、药材资源、病理药理等方面的共性因素,并成为医药专业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助力。受这些相关因素的影响,当前与东盟国家接壤或近邻的西南或华南地区是东盟来华留学生的聚集地,比如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福建、广东等,这些地区的东盟留学生占其省区内来华留学生的大多数或较大比例[27]。因此,为了更好发挥集中优势,提高教育合作质量与效益,可以考虑在与东盟国家紧邻的我国南部边疆省区遴选一批中医药院校,建设面向东盟国家的传统医药国际教育合作基地,即在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福建、广东等省区打造若干个“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基地”。通过合作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传统医药教育对东盟学生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发挥集中优势,努力提升传统医药国际教育在东盟国家中的影响力,进而促成品牌效应。

4.5 尝试设置“汉语+中医”复合型来华留学专业,努力减少语言障碍对东盟来华留学生选择传统医药教育的不利影响

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可以划分为汉语言、文学、中医、西医等十五个门类。长期以来,汉语言专业一直是来华留学教育中的传统优势专业,其留学生基本占据了来华留学生总体的一半。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分布也是大抵如此。最近十几年,东盟来华留学生数量的较快增长,主要依赖于汉语专业来华留学生数量的激增。但是,随着汉语专业人才市场的日益饱和,东盟国家对汉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长必然有限。同时,鉴于传统医药教育对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具有较高要求的这一前提,可以尝试设置针对东盟国家学生的“汉语+中医”复合型来华留学专业。通过“语言+专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语言障碍对东盟来华留学生接受传统医药教育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消解东盟来华留学生过多地集中或止步于汉语言技能培训的现状,进而提升留学吸引力及留学生就业竞争力。从现实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延长学习年限的方式或采取“本硕连读”的方式来保障学生的学业质量,即在其学制的前半部分进行汉语言专业学习,后半部分则进行医药方面的专业教育,并对合格者颁发“双学士学位”或“汉语学士学位+医学硕士学位”。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医药留学生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传统医药类非遗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