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润课堂”的问题情境设计*——以《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为例

2021-04-18 23:25仇玉洁
关键词:问题情境道德与法治

仇玉洁

摘要:设计“和润课堂”的问题情境,主要策略有三。一是聚焦问题源头,分析教材的可能问题,预设真实问题。二是形成问题“链条”,即“深度”把握过往,引导儿童“悟”;“高度”反思当下,解决儿童“惑”;“宽度”引领未来,助力儿童“长”。三是升华问题意境,立足“立志”和“内省”两个学习阶段。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和润课堂”;问题情境

“和润课堂”注重创设温馨和谐的学习场域,在润物无声的情境活动中深化儿童体验,最终达到儿童身体、心灵的和谐发展。“和润课堂”教学有“创设情境→观察生疑→唤醒经验→体验自悟→实践导行”五个基本步骤,其中,情境尤其是问题情境是儿童获得体验的源头。本文以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三板块《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设计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质疑问难,深入思考,养成德行。

一、聚焦问题源头

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问题是课堂的核心。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要用精准的问题指向学科知识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联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交往,用探究成果呈现出对知识的外塑与内化、内生与外化。

(一)分析教材的隐含问题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是德育理念的文本体现,教师要准确、深刻地挖掘教材文本的内涵,充分学习、领悟、吸收和内化教材的智慧。《红军不怕远征》一课,教材主要呈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该板块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乃至今天,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分析教材安排,可能隐含的问题如下:红军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这场远征这么“难”,红军又为什么“不怕”?在新时代,我们该怎样学习和传承长征精神?“远征难”和“不怕”是重点,“学习”和“传承”是难点,教学以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过程为前提,以让学生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为核心,将弘扬长征精神作为课堂追求。基于这样的思考,《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学聚焦“不怕”,学习和传承红军战士的“不怕”精神。

(二)预设学生的真实问题

学生离长征这段历史距离比较遥远,身处和平年代的他们难以体验战火纷飞岁月的艰难险阻,可能会出现知识理解困难、情感难以共鸣的问题,也可能会出现遇到难题胆怯放弃的问题,等等。

从儿童生长角度看,探究学习的过程应与课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的指向一致。因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了解红军远征的历史以及过程的艰难,又要从外在表象到内在精神,转向创造这一奇迹的人。“学习”与“传承”就成为问题情境设计的关键。

教材为源,解读教材,预构教材隐含的问题;儿童为源,分析学情,考虑学生真实的问题。只有聚焦问题的源头,备教材,备学生,才能找准问题,明确目标。

二、形成问题“链条”

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只有当儿童深入思考,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因此,教师应正确地运用相关材料,从一个问题到一串问题,设计符合儿童认知特点、探究水平、切实可行的“问题驱动链”,驱动儿童有逻辑层次、有自主思维的学习过程。《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形成如下“问题驱动链”:红军为什么要远征?这场远征难在哪儿?红军为什么不怕?新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学习和传承?

(一)“深度”把握过往,引导儿童“悟”

“对于任何人来说,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遭遇都是他理解、体验生活意义的不可缺少的、最切近、最直接、最真实的基础,同样也是理解他人的重要依据。”问题的创设必须深度挖掘儿童已有生活经验价值,引导儿童发现过往生活的意义,逐渐形成道德敏感性,获得理解和体验的能力。因此,在体验“远征难”的环节,教师请学生讲述、呈现、分享自己或他人相关的生活片段。这样设计,目的在于唤醒儿童已有生活经验,提取其中有道德价值的东西,学会“回首”,向生活学习。

【问题1】“这场远征难在哪里?”

师长征历时两年,红军战士仅靠双脚,穿越十多个省,行程约两万五千里。(出示活动要求)借助探究单上的资料,思考:这场远征难在哪里?圈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从文字中,我感受到红军长征过程中环境很恶劣,特别是遇到寒冷的雪山,一步踏下去,雪都齐腰了,想要在这么深的雪里行走,多么艰难,与其说是走,不如说是爬、是手脚并用。

师你有过爬山的经历吗?和我们分享一下爬山的感受。

生有过。暑假我去了黄山,一开始我兴致勃勃,觉得自己一定能登上山顶,可是没爬多久就差不多要躺倒了。有一段台阶特别陡,我双手扒着上面一层台阶,脚再往上跨,还不敢分心看两边,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滚下去,真是胆战心惊!

师你能把这段爬山的经历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艰难、难捱。

师是的,长征途中的困难远远不止雪山,长征过程中翻越的山、趟过的河也远远不止那一座、那一条……

生从图片中,我体会到长征过程中条件很艰苦,大冷天就穿一件单衣,棉袄都没有。

师你有过冷的体验吗?

生昨天下雨,我没穿外套,正好坐在窗边,风吹得我只能缩着脖子。这还不是大冬天,如果是大冬天,我一定会冻僵的。

立足于儿童生活的道德教育才是真實的道德教育。上述问题结合学生过往的生活片段,使其真切体验长征的艰难。

(二)“高度”反思当下,解决儿童“惑”

教师要找到儿童的生活问题和道德困惑,高屋建瓴,帮助儿童解决现实问题,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受。

【问题2】“为什么不怕?”

师那段艰苦卓绝的伟大征程,留给我们的除了艰难,更多的是感动,不管是红军,还是沿途百姓,总有那些人、那些事……让我们也来讲讲长征故事,“点赞”中国红军。(PPT出示)要求:结合课前准备,代表在小组内试讲故事,其他组员帮助完善哦!介绍时,可使用故事卡,适当加上手势,注意语气变化会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哦!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师课前,我做了一个小调查,了解同学们觉得最困难的一件事。这位同学写的是“练书法太辛苦了,每天一坐就是两个小时,马上就要考十级了”。听了红军战士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和红军战士枪林弹雨比起来,每天坐两个小时就是“小儿科”。

生红军战士雪山都爬过去了,考十级不算啥事儿。

生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高度契合学生当下的现实问题和生活需求,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让他们过有体验、有道德的生活。

(三)“宽度”引领未来,助力儿童“长”

教师要沿着儿童不断延展的生活场域,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让道德的力量浸润儿童的内心。因此,课堂也应拓展和延伸问题的价值,体现生活的“宽度”,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

【问题3】“怎样学习和传承?”

师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该怎样传承长征精神?

生当我练习书法感到枯燥无味、想要放弃时,想想坚持不懈的红军,我就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生这次班干部选举需要演讲,我是个很害羞的人,虽然也想竞选班干部,可是演讲是我的弱项,我很担心。学了《红军不怕远征难》,我觉得只要用心去准备,我一定可以战胜胆怯,勇敢地走上竞选的舞台。

生从小到大,我参加活动总能获奖,可是上学期参加作文竞赛时竟然名落孙山,我难过极了。现在想想长征路上那些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他们哭了吗?我现在只是遇到了学习生活中的一次小失败,为什么不能总结经验教训,平时多写多练积累素材,力争在下次的作文竞赛中得到评委老师的肯定?即便再失败我也不气馁,我会坦然面对,重新出发。

师长征精神真是感染着我,感染着你,感染着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

基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到生活的问题“链条”设计,驱动学生“学”和“会”,课堂既有温度,又有深度,实现习得增值。

三、升华问题意境

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最重要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了解长征的起因到体悟长征的艰难,再到传承长征的精神,最终要让学生学习红军及像红军一样的人。因此,不能仅限于知识的表层,还要深入学生德行培养的深层,升华问题意境。就《红军不怕选征难》一课而言,设计要立足两个学习阶段:“立志”和“内省”。

第一阶段是“立志”,这是道德修养中的主观动机问题。学生沉浸于红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革命理想奋勇前行的情境中,种下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种子。

第二阶段是“内省”,它所关涉的是道德修养中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问题3的情境创设强调学生自省。情境分“我的故事”“你的想法”“复兴的梦”三个层次,由小我到大我,由个人到国家,旨在让学生把自己融入课堂之中,把课堂延伸至学生生活之中,让知、情、意、行真正统一。

师80多年过去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当中。修建青藏铁路、参与汶川抗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每当遇到艰难险阻,人们总会回望当年,从长征中汲取力量。(出示路线图、时间轴,见图1)这是我参

加江苏省基本功比赛时的时间轴……同学们,这是我的“长征”故事,相信你们也有自己的“长征”故事,静静地想想,你会怎样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交流。)

师长征精神直到今天仍然富有生命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也有一些拥有长征精神的奋斗者,他们孜孜不倦、无私奉献,创造着新的奇迹。请看视频。(视频略。)

“情动而辞发”,心声在叙述中流淌,信念在分享中坚定。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对自己的道德面貌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有助于提高道德水平。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青年教师专项课题“‘问题驱动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探究性学习研究”(编号:QN2020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鲁洁.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程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2] 唐爱民.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3]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