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和贺知章《孝经》技法比较

2021-04-18 21:59蔡菁
收藏与投资 2021年1期
关键词:孝经贺知章

蔡菁

摘要:孙过庭和贺知章都是唐代小草艺术的代表人物,孙过庭的《书谱》是书法史上罕见的书文并茂的作品,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两个方面都为后世立下标杆。贺知章在当时是与张旭齐名的书法家,如今他的书法真迹仅存《孝经》,且两幅作品风格较为相似。本文对《书谱》和《孝经》进行技法上的比较,以增进对小草艺术的认知程度,并希望对自己的认知和实践有帮助。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贺知章;《孝经》

孙过庭,名虔礼,字过庭,陈留人,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博雅能文,隶书、草书、行书兼善,尤善草书,作品除《书谱》外,还有《千字文》和《景福殿赋》流传于世。《书谱》在中国古代书论中的地位相当高,可以说,《书谱》中提出的很多问题搭建了书学理论的框架,为整个中国书学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贺知章,字季真,号石窗,唐代诗人,书法家。一提到贺知章,就想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的诗名如雷贯耳,所以他为世人所知的是他的诗人身份,忽略了他书法家的身份,殊不知在当时,他是与张旭齐名的书法家。如今能见到的贺知章书法真迹仅存《孝经》,其墨迹的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本文通过比较孙、贺二位在结体、笔法、章法、墨法上的异同,从中获取唐代小草书法风格的审美意趣,以此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实践水平。

一、笔法

《书谱》的关键在于它的笔法。孙过庭是二王书法的继承人,起笔、收笔、转笔都承自二王。米芾曾经这样评价《书谱》:“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可见《书谱》完全继承了二王之法。唐代李嗣真在《九品书人论》中用八个字概括了贺知章的草书风格:“纵笔如飞,酌而不竭。”《孝经》的笔法也是传承二王,但是在里面还夹杂了汉简与章草的写法风格。将《孝经》与二王草书、张旭狂草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贺知章的草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越出二王的规矩,又不如狂草一般张狂,是一种张狂且内敛的结合,从二王到颠张,贺知章的草书在其中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孙过庭草书使转处有方有圆,当然更多的是方圆结合,比如“好”字左半部分转折处,并非一带而过,而是运用方折,与右半部分的圆转交相呼应。方折和圆转是楷书笔法和篆书笔法在草书中的延续,只方不圆显得呆板不灵动,只圆不方则过于圆滑,没有节奏感。孙过庭在处理方圆问题上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线条粗细的变化,二是行笔方向的改变。贺知章的《孝经》也是方圆结合,但比《书谱》运用了更多方折的笔法。比如“也”字,《书谱》中的“也”字(图1)比较圆转,只在起笔位置略方,方起的一笔撑起了整个字。《孝经》中的“也”字(图2)转折处皆为方笔,整个字显得很硬朗,透露出锋利的笔触。两字对比,《书谱》中的“也”宛如柔弱的女子伫立在人群中,《孝经》中的则是个矮小的男子,虽个子不高,但锋芒毕露,不可侵犯。

《书谱》中有一种很特殊的笔画,叫作“节笔”。这是一种三角形的笔画,露锋入笔,逐渐加大力度下按,使笔画加粗,然后突然收笔,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覺。比如“太”(图3)、“文”(图4),节笔非常明显。《孝经》中也有这样的笔画,比如“十”(图5)、“二”(图6),有种酣畅感。

《书谱》中开篇一段用笔沉稳,中规中矩;中段时,笔势放纵,笔断意连处增多;到了后半段,不计工拙,尽情挥洒,酣畅淋漓。《孝经》前半段也同样较为平正,运笔文雅清新,行笔速度和缓,后半段运笔速度就开始迅捷,犹如蜻蜓点水,笔尖在纸上疾走,不会因为它是世人敬仰的儒家经典而有所搁置。

二人在作书时,同样笔力劲键,善于用腕,所以笔画流畅且富有变化,爽利而有弹性。孙过庭《书谱》字径较小且俊拔刚健,所以毛笔应该用狼毫。羊毫柔,不容易表现出其用笔的特点。贺知章用笔的转折处很有意思,出现了肥笔,厚重的笔画与细韧的笔画形成鲜明的对比。孙过庭《书谱》中最有特点的应该是横画和节笔。横画先重重按下,写出顿笔,再顺锋出笔,使一个笔画出现两种变化,神采顿生。两人的起收笔都非常干净利落,两个作品都逾千字,全都一气呵成,神采飞动,这离不开二人平常的积累和卓越的文采功底。

二、结体

结体上,《书谱》中的独体字以平正为主,当然,这里的平正并不是楷书那样的四平八稳,是有变化的。比如“安”(图7)字,上下攲侧,上半部分呈上扬姿态,最后一笔用力下压,重重的一笔将整个字拉了回来,整体还是较为平正的。又比如“尝”(图8)字,上半部分上扬,下半部分下探,上下摇曳。“古”(图9)字,下半部分的“口”明显偏离中心,但是因为中线上的横画极力上扬,“负负得正”,整个字的重心是很稳的。《孝经》中也有这样的奇正变化,“开”(图10)三笔横画向上扬,最后一笔竖画拉长,将整个字归于平正。“三”(图11)字虽三个横画都向右上扬,但重心仍在中线上,且墨色加重,整体还是平正的。另外《书谱》中很多字通过开合来表现变化。“劣”(图12)字上半部分充分张开,下半部分收紧,一开一合,整个字就有了张力,有了节奏变化。《孝经》中有许多开合收放的字,但比《书谱》要少很多,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孝经》的行笔速度比《书谱》要快得多。

王羲之草书中很多左右结构的字都处理成错落式的,《书谱》也完美继承。《书谱》中的“观”(图13)字左收缩,右伸展,《孝经》中的“观”(图14)字左放右收。在书法作品中,对比是普遍存在的,比如粗细对比、虚实对比、疏密对比等。在《书谱》中,经常可以看到块状的粗笔画与细笔画的对比,如“怀”“端”“规”(图15)等。《孝经》中也有这样明显的粗细对比,如“行”“夜”(图16)。

猜你喜欢
孝经贺知章
贺知章金龟换酒
微访谈
“蒙以养正”
《孝经》: 以“孝”为中心的儒家经典
“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孝经》文化负载词英译
理雅各《孝经》翻译研究
咏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