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入试应防止“美育应试”

2021-04-19 00:03李香玉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应试美育中考

李香玉

美育工作不能过分依赖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要增加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以此来对冲美育的应试化倾向。

近日,教育部明确将探索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和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艺术纳入中高考”的消息立即引发热议。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目前全国已经有4个省推进艺术进中考,其中河南省已经做出部署,现在还只是在部分地市实行;江苏、湖南、云南三省都已经开始实行。

“副科”转正、艺术课程拟纳入中高考,无疑会倒逼学校、家长与学生提高重视,但具体考什么、如何考却成了另一道难题。以江苏淮安为例,音乐和美术各以满分5分计入中考总分,主要考查音乐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通过机考算分,学生基本都能得9分以上。但这引来“艺术教育应试化”的质疑,毕竟,背熟了贝多芬的几首代表作并不意味着就能欣赏《命运交响曲》的雄浑与激昂。

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首先要认识到,美育到底有多重要、美育的方向究竟在哪里。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他认为,美育的目的是陶冶活泼敏锐的性灵,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就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這才是新时代美育的应有之义。

其次,要厘清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中最常见的形式,但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美育比艺术教育更科学、更全面。但在现实的学校美育工作中,仍存在着以艺术教育代替美育、以知识性和技能性的指标考核代替以美育人的陶冶过程等问题。因此,在推进美育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美育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可见的技能上,更体现于内在的修养中。美育是一种通过情感引导,端正学生思想,进而完善人格发展的教育形式,切忌“为艺术而艺术”,更要防止和避免将美育简单化、功利化。

再次,推进美育工作不可急于求成。日前,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万丽君强调:“并非要求2022年全部铺开中考艺术考试,也不要求具体分值。”在资源分配尚不均衡的情况下,应严格控制“美育入试”的推进速度和美育成绩的分差,以兴趣为导向推进美育工作,避免过度的功利化色彩,防止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在美育工作全面铺开、深入推进的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还应在美育评价机制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美育工作不能过分依赖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要增加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以此来对冲美育的应试化倾向。

更为重要的是,美育应回到育人本身。美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具有“成人”教育的功能,是与生命意识最为贴近的教育。当前,在学生群体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生命意识缺失的现象,我们时常看到关于学生自杀或伤人的报道,让人触目惊心,唏嘘不已。因此,在推进美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美育在健全人格、塑造美好心灵和建构积极人生态度方面的潜在而深刻的作用,引导学生寻找到最美好的自己,绽放出生命应有的光彩。

“美育入试”是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破解“唯分数”“唯升学”的使命,因而更要注意防范其沦为应试教育沼泽地的风险。审美意识、审美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素养,不应也无法仅仅用一个具体的分数来衡量,培养和塑造高尚、自由、完整、全面的“人”,才是美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若子荐自《小康》2020年33期

猜你喜欢
应试美育中考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美育教师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错别字先生
应试良方
BEC加试:口试成了成败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