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探析——以茶礼、茶俗、茶艺、茶事艺文为例

2021-04-20 02:28周智修薛晨阮浩耕
茶叶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茶艺茶道茶文化

周智修,薛晨,阮浩耕

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探析——以茶礼、茶俗、茶艺、茶事艺文为例

周智修1,薛晨1,阮浩耕2*

1.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8;2. 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4

茶礼、茶俗、茶艺、茶事艺文等互为影响,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茶文化体系的主体,成为其精神内核的重要载体。尝试以茶礼、茶俗、茶艺、茶事艺文为例,剖析其历史形成及形态;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凝练出其精神内核为“和、敬、清、美、真”,实现从物质层面至精神层面的升华。旨在传承中华茶文化,弘扬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对引导人们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中华茶文化;载体;精神内核;时代价值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华茶文化并未随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而中断,反而以更为丰富的形式存在并不断地融入新的内涵,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梳理和研究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于涵养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中华茶文化精神的载体、形成发展、内核与时代价值,以期为茶文化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提供参考。

1 中华茶文化精神的载体

茶叶自秦汉由药用、食用扩展至饮用,人们在喝茶品茗中,精微地体察茶性,赋予其精神象征,把饮茶提到了“礼”的高度;积聚乡俚风土,形成绚丽多彩的饮茶习俗;变革制茶和饮茶方式,形成精湛的茶艺;不断发现美、创造美,创作出异彩纷呈的茶事艺文;人们还从茶礼遵循、茶俗认知、技能体验、艺文鉴赏中内向自省,得到“道”的体悟。

1.1 茶礼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茶在饮用之初,便在解渴、醒酒、令人不眠等实用功能之外,被赋予更深层次的茶事礼规。茶礼是事茶行茶的伦常礼规,是茶文化与礼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人们表达敬意、情意的方式之一。不同社会阶层有各自的茶礼形式,大致可分为寺观茶礼、古代宫廷茶礼和民间茶礼。

1.1.1 寺观茶礼

僧人和道士是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群体之一,并将“茶”作为修行的一部分,列入寺院礼仪制度中。

《敕修百丈清规》与茶礼。从元代德辉所编《敕修百丈清规》可见,茶汤礼仪是百丈清规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敕修百丈清规》有204项独立条目,涉及茶的条目共99条,占所有条目的约49%。其中42条提及“汤礼”[1],如寺院请新住持,有“专使特为新命煎点”“新命辞众上堂茶汤”等礼仪。寺院两序新旧交替,有“方丈特为新旧两序汤”“方丈特为新首座茶”“新首座特为后堂大众茶”“两序交代茶”等礼仪[2]。

《禅苑清规》与茶礼。宋宗颐禅师撰集《禅苑清规》中,寺院供奉佛祖、祭任祖师、接待宾客、结解四节,无不以茶为礼。如“赴茶汤”一节明示:“院门特为茶汤,礼数殷重,受请之人,不宜慢易”“闻鼓板声,及时先到”“住持人揖,乃收袈裟,安详就坐。弃鞋不得参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声,正身端坐,不得背靠椅子”“吃茶不得吹茶,不得掉盏,不得呼呻作声。取放盏橐,不得敲磕”。食用茶时,须“左手请茶药擎之,候行遍相揖罢方吃。不得张口掷入,亦不得咬令作声”[3]等。

“径山茶宴”与茶礼。宋代余杭径山寺,僧人在点茶品饮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茶宴、茶汤会的规范程式和茶禅理念[4]。淳熙十四年(1187年),宋孝宗招请日僧荣西到京师(今杭州)祈福,并在径山寺设大茶会,以示礼庆。嘉宝十六年(1223年),径山寺住持浙翁如琰禅师在明月堂设茶宴,礼待远道来访的日僧道远[5]。

佛教吸收世俗的饮茶习俗,将其礼仪化、程式化、宗教化,并通过茶礼来改造世俗活动[1],实现人与人、人与佛、佛与天地之间谐和的愿望,其主导的思想为“和”。

1.1.2 古代宫廷茶礼

茶初进入宫廷礼仪是三国时期吴末代君王孙皓将茶荈入宴飨,“密赐茶荈以当酒”礼待大臣韦矅[5]。后有南齐武帝萧赜,下遗诏以茶用于自己的祭祀[5]。自唐宋专设贡茶院后,宫廷茶事礼仪逐渐成为定制。可分为帝王赐茶、以茶祭天祀祖、宫廷茶会宴集等。

帝王赐茶,和睦君臣。唐代尚茶重礼,帝王常将茶作为贵重赏赐嘉奖近臣边将。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曾撰《为田神玉谢茶表》,刘禹锡两次撰《代武中丞(元衡)谢赐新茶表》,柳宗元亦有《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均记录帝王赐茶之事。白居易在主客郎中知制诰任上,荣获皇上赐予茶果梨脯等,作有《谢恩赐茶果等状》。宋代仁宗有赐龙凤茶之礼。据欧阳修所记,仁宗赐茶“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金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以归,不敢碾试,但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欧阳修为官二十余年才获一赐[6]。松哲宗期间,赐尚书学士头纲龙团,苏轼于元祐七年(1092年)有诗云“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上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帝王赐茶是宫廷大礼,体现君臣伦常。

以茶祭天祀祖,表达敬意。唐代就有以茶宴祭祀泰山神的记载。泰山岱庙是古代帝王举行祭祀大典之地。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东封泰山。辽代契丹每年春秋,皇帝和皇后率皇族三父房绕神树三匝,余族七匝,然后上香,再以酒、肉、茶、果、饼饵奠于天神地祇位[7]。凡出征、战胜、平叛、班师或有异事吉兆等,都随时随地祭祀。南宋高宗建帝王家庙,供奉历代帝、后的塑像,每岁行四孟之飨时,“以醪茗蔬果麸酪飨之”[8]。先皇、皇太后忌日,祭典奉慰在行香之外还要行奠茶仪。丧葬之礼中有奠茶酒致祭。明代皇陵以焚茶的形式祭祖。徐献忠《吴兴掌故集》记:“我朝太祖皇帝喜顾渚茶,今定制,岁贡奉三十二斤,清明前二日,县官亲诣采造,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9]。清朝历代皇帝对祖陵大祭都极为重视,庆典大祭均御驾亲临主持。茶性俭而圣洁,以茶祭献表达了古人对神灵和先祖的虔敬之心。

宫廷茶会,和乐生活。唐德宗朝宫廷有茶宴,鲍君徽《东亭茶宴》云“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10]。至懿宗朝,后宫中每年举行清明茶宴已成定例。李郢《茶山贡焙歌》有句:“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唐僖宗时,宫廷茶宴规制更高,法门寺地宫所藏系列茶具形制优美、质地精良、配套完善,可见其庄重豪华。宋代精于茶艺的徽宗皇帝,在政和、宣和年间,多次与近臣聚会,亲手注汤击拂,赐诸臣观赏品饮。清康乾盛世,宫廷常举办茶会茶宴[11]。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的寿辰大庆在畅春园举行“千叟宴”,宴请老臣、官员等1 800人。乾隆八年(1743年)元宵,皇帝与诸臣在重华宫茶宴联句,此后成为清宫典礼之一。

古代宫廷茶礼,成为礼制的一部分,是统治者和谐君与天、君与臣,和乐宫廷生活的一种手段,其核心精神还是“和”“敬”。

1.1.3 民间茶礼

民间茶礼有多种,主要有客来敬茶、婚庆礼茶、礼赠泉茶等。

客来敬茶,和宾。以茶敬客之礼肇始于汉。约成书于东汉的《桐君录》有记:南方、交州、广州一带煮盐人,煮瓜芦木叶当茶饮,能使人通夜不眠,并“客来先设”[12]。这是客来敬茶的最早记载。东晋清谈家王濛好饮茶,每有客至必以茶待客。到了宋代,客来敬茶成为常礼。杜耒有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婚嫁茶礼,和亲。宋代把茶叶列入婚嫁聘礼,称“茶定”或“下茶”。《梦粱录》记述:男女两亲相见后,若中意,男家以珠翠、首饰、金器、缎匹、茶饼等,往女家报定。明清缔结婚姻时有下茶、定茶、合茶等“三茶六礼”[8]。古人取茶树不可移植的生物特性来象征爱情的忠贞不渝。

寄茶赠泉,和友。唐宋以来,爱茶人之间常有寄赠新茶之礼,并同时有诗作唱和。唐宪宗间谏议大夫孟简寄月团茶赠诗人卢仝,此礼殷重,卢仝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中一段后世称“七碗茶歌”。宋代建安北苑置贡茶苑,欧阳修刚得建安太守所赠新茶,急寄好友梅尧臣并赠诗《尝新茶呈圣俞》。梅尧臣尝新茶后即回《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以示感谢,诗云“欧阳翰林最别识,品第高下无欹斜”“右瓶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惊嗟”[13]。还有互赠茶泉,蔡襄为欧阳修书《集古录目序》,欧阳修以鼠须栗尾笔、铜绿笔格、大小龙茶、惠山泉等为润笔,显出文人之间酬答清而不俗。

客来敬茶、婚嫁茶礼、寄茶赠泉等组成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将日常生活之茶,转化为文化生活之饮,陶铸人的品格,涵养人的成长,并规范社会秩序。

茶礼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古代君王统治、宗教仪规、社会稳定、百姓安居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礼”又是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结合,其内在精神是根本,没有内在的精神,外在形式也无法维系。因而,无论是寺观茶礼、古代宫廷茶礼,还是民间茶礼,其根本维系在于其“敬”“和”“俭”“美”等内在精神的普遍认可。

1.2 茶俗

茶俗,是茶文化与民俗结合的产物。茶俗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体的风俗、习惯和礼仪,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下的产物,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而消长变化。茶俗是中华茶文化的基石[14]。我国茶俗异彩纷呈,本文重点分析岁时茶俗、地域茶俗、少数民族茶俗及其精神内核。

1.2.1 岁时茶俗

各地依时序节令有相应的茶事或活动。农历新年元旦,举家夙兴,长幼正衣冠,燃香烛,治酒馔、茶果,祭天地拜先祖。家设茶果、蒸糕,以待客至。贺客至,必敬以“元宝茶”,即在茶中放两颗青果(橄榄)及金橘,表示新春吉祥如意。清明前出游为踏青,带香茶美果都成小集,必抵暮乃还。立夏之日,各烹新茶,配以朱樱、青梅等时鲜之果,杂以桂圆枣核诸果,间相馈送,谓之“立夏茶”,或曰“七家茶”,亦古八家同井之义。五月至七月,三伏道路施茶,或有施痧药、太乙丹。八月望日,小儿女醵钱具糖米、果茶环供月下,曰“拜月婆”。除夕,用茶酒、果饼祀床神,以祈儿女安寝。

1.2.2 地域茶俗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有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饮茶风习。

潮汕茶俗。工夫茶是潮汕地区人们的饮茶习俗,潮州工夫冲泡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人无论嘉会盛宴,闲处寂居,皆会擎杯提壶,长斟短酌,乐度人生。潮汕有茶器四宝:红泥火炉、枫溪砂铫、孟臣壶、若琛杯。自治器、纳茶、候汤、冲点、刮沐、淋壶、烫杯到酾茶,道道工夫非凡。其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令人叹服不已。

江南茶俗。江南水乡已婚的嫂嫂、婆婆轮番在家“打茶会”,邀请邻近亲朋好友来家品茶聚会。浙江湖州一带的“青豆茶”,上海青浦一带的“阿婆茶”,均用绿茶,还有枨子皮、野芝麻、烘青豆、蚕豆板、笋干、豆腐干、胡萝卜、花生米、咸桂花等调料,或泡茶或佐茶,边品茶续水,边谈天说地,热闹开心。

擂茶茶俗。福建将乐、湖南安化和江西赣南地区都有擂茶习俗。家家户户每天都要擂一钵擂茶,自饮或招待客人。各地茶俗虽同称擂茶,也同中有异。福建将乐以茶叶、芝麻、花生、橘皮、甘草为原料,盛夏加淡竹叶、金银花,秋凉寒冬加陈皮。湖南安化擂茶除茶叶外,还有炒熟的大米、花生、绿豆、黄豆、玉米、黄瓜子、生姜、胡椒、食盐等,擂成粉后熬成粥样,安化婚庆嫁娶设有擂茶会。

1.2.3 少数民族茶俗

少数民族茶俗是一宗宝贵的文化资源和鲜活的茶艺生活。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独特的饮茶习俗和方式,如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油茶汤,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拉祜族的陶罐烤茶,佤族的烧茶,白族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纳西族治感冒的“龙虎斗”,傈僳族的雷响茶等。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岁时茶俗、地域茶俗及少数民族茶俗,在部分地区流传和保存得较为完好。茶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沉淀和凝练的行为习惯,并从中折射出“乐生”“以和为贵”“闲情逸致”的民族文化核心精神,也是茶文化挖掘研究最为生动的“活样本库”。

1.3 茶艺

茶艺是烹茶与饮茶的技艺[15],是雅尚事茶的审美呈现。两晋南北朝时,茶逐渐进入文人视野。茶艺成为人们表情达意、审美呈现的一种诗意生活方式,在为人们提供精神需求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3.1 传承饮茶方式

茶艺在唐代煮茶法、宋代点茶法、明清撮泡法的演变中,不断创新技艺,开创新的品饮方式。

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饼茶煮饮法的过程“炙茶、碾茶、煮水、煎茶、酌茶”[16]。“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饮之”,让“辨水煮茗而天下知饮”。蒸青制饼,煮茶清饮,唐代茶艺由此定制,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煮茶法成为当时主流的饮茶方式。至宋,点茶渐行渐广,末茶点茶法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其流程为碎茶、碾茶、罗茶、汤瓶煮水、点茶。蔡襄撰《茶录》,详细记述小龙团贡茶点饮技法及所需茶器,是宋代末茶点饮法的全面总结。宋徽宗撰《茶论》,详细记述点茶的罗碾、盏、筅、瓶、勺、水及技法、品鉴,进行了精辟独到的论述,把末茶点饮茶艺推到了顶峰[17]。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的诏令,促进了茶叶加工采制技术的大变革,催生了芽叶散茶撮泡技艺的迅速传播和日益完善。明代茶人返璞归真,追求自然。程用宾《茶录》云“茶有真乎,曰有,为香,为色、为味,是本来之真也”。罗廪在《茶解》中提出“茶须色、香、味三美具备”。撮泡法一瀹便饮,开千古茗饮之宗。自明中晚期至清代,开创并完善撮泡茶艺的主流人群中,有怀大志而无从施展的文人学子,有从仕途退隐的皇亲官宦,有自认“庙堂智虑,百无一能”的山人布衣。他们以在闲之身操持茶艺,用心把自己的精神、才情、趣味融于其间。如朱权、唐寅、冯梦祯、屠隆、许次纾、高廉、闵汶水、张岱、李渔、郑板桥等,他们的茶艺生活中都点染上了个人的风格,见出个人的情韵[18]。

1.3.2 窥见茶中之美

茶带给人们止渴消食,除痰少睡、明目益思、除烦去腻等诸多生理功效的同时,文人们发现了茶中之美。西晋杜育《荈赋》首次描绘茶汤沫饽的美妙“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并清晰梳理出这美妙茶汤得之于“承丰壤之滋润,受甘灵之霄降”的茶,“岷方之注,挹彼清流”的水,“出自东瓯”的陶器,以及公刘子的程式。《荈赋》称得上是最早的茶事艺文著作,亦是茶艺雅俗分野的开端[18]。唐代茶艺追求自然环境之美、茶具之美、品茶精神之美与和谐之美[19]。唐代诗人崔珏《美人尝茶行》“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当美人饮下碧绿的茶汤时,感觉到茶味香浓,全身舒爽。施肩吾《蜀茗词》:“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19],山僧问此等茶味之美以何相比,诗人比之以“琼浆”,却“畏嗔”。宋代斗茶,又叫“茗战”,是宋代流行的集竞技性、娱乐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评茶活动。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体现了茶味无穷,留给后人无限美好的想象。

1.3.3 呈现诗意生活

茶艺是由具备专门知识的人,利用茶、水、器、火、境5个基本元素,依据饮茶思想、饮茶技术、饮茶行为、饮茶审美等规律和方式生产出的社会产品[20]。自两晋以来,尽管茶的采制方法、品饮方式在不断改革演变,但这几个基本元素不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传承、创新和完善。

茶精。陆羽《茶经》三之造,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至宋代制茶工艺达到极致,据宋赵汝励《北苑别录》(1186年)介绍,制茶基本过程为采茶、拣茶、蒸茶、洗茶、榨茶、搓揉、再榨茶再搓揉反复数次、研茶、压模(造茶)、焙茶、过沸汤、再焙茶过沸汤反复数次、烘焙、过汤出色、晾干,经过十几道工序制成。复杂烦琐的工艺,无非是想达到“茶精”的目的。

水甘。陆羽《茶经》以山泉为上,评出宜茶二十水,并明确指出“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16]。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有“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乾隆曾“制一银斗以品通国之水,则以质之轻重分水之上下”。古人用感官和器具评出宜茶之水。

器宜。不同的茶叶品饮方式对茶器有不同要求。唐代煮茶,陆羽置炉、碾、则、碗等二十四器,讲究质朴与规矩。器物材质取铜、铁、竹、木、海贝、匏瓠等。他评价茶碗以“越州上”,因越瓷青,类玉似冰,青则益茶。宋代点茶茶具,蔡襄《茶录》列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9种。宋徽宗《大观茶论》扼要举罗、碾、盏、筅、瓶、勺6种,击拂茶汤的茶匙改用筅。宋代斗茶重建安黑釉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亳,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明代散茶撮泡,茶具简化,一般只置一壶数杯。唐宋茶艺重沫饽,陆羽认为“沫饽,汤之华也”,是用煮的技法“育其华”。宋代点茶,主要是用茶筅击拂,点出“乳雾汹涌,溢盏而起”的沫饽。明清撮泡是要用沏泡的技法,呈现茶的本色、真香、原味。

火活。陆羽提出“其火用炭,次用劲薪。谓桑、槐、桐、枥之类义。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苏东坡有诗云“贵从活火发新泉”“活水还须活火烹”。其实煮水最难的是对水熟程度的把握。蔡襄称“候汤最难,水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况瓶中煮之,不可辩,故曰候汤最难”。清代宫廷还有冷水点沸之说:“烹时须活火。活火者,有焰之炭火也。既沸,以冷水点住,再沸再点,如此三次,色味俱进”[17]。

境美。饮茶场所环境的选择与营造亦为历代茶人所费力经营。许次纾《茶疏·饮时》列宜茶之环境有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黄龙德《茶说·九之饮》列四季宜茶之所:“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凉亭水阁,松风萝月,饮于夏也;金风玉露,蕉畔桐荫,饮于秋也;暖阁红炉,梅开雪积,饮于冬也”。许次纾还主张“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塞”。屠隆也持同样主张“构一斗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纵观雅尚精致的行茶,人们追求的是茶精、水甘、火活、器宜、境美,以达到品茶之“本来之真”的目的,这是文人们“求真”的有效尝试和探索,也是陆羽“精行俭德”之“精行”思想的映照,“精行”而达味之真。

茶艺开辟悟道幽径。唐代煮茶,侧重品茶的本味。宋代点法,玩味茶汤之原味,玩的过程被延长,强调烹茶者与饮茶者之间的互动,他们共同参与到以茶为媒体的活动中,吟诗、作画、相互唱和,发问内心,不断自省,并由此反观世界,达到超然、物我相忘的境界。由茶悟道,将茶道注入饮茶、品茶之中[21]。饮茶品茗中的赏玩、体验、觉悟,技进乎道。

茶与艺的结缘融合,使茶事技艺通过心手的表意,产生诸多情趣和灵气,给人审美愉悦。在闲适无拘的喝茶品茗中,自我释放,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彻悟茶道。

1.4 茶事艺文

茶事艺文以采茶、制茶、烹茶、品茶等各项茶事活动为题材而创作的文学艺术形式,包括咏茶诗词、楹联、曲赋、茶画、茶书法、茶金石碑刻、戏曲、茶书等[15]。我国古代文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茶事艺文财富,它既是价值不菲的艺文作品、又是茶文化研究的文献史料,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4.1 古代茶诗词表达哲学思想

在《全唐诗》《全唐诗补编》中有187位诗人作有茶诗或咏及茶的诗共665首。在《全宋诗》《全金诗》中有971位诗人作有茶诗或咏及茶的诗共5 414首[22]。余悦等[23]对唐宋茶诗中的哲理追求进行分析梳理,指出唐代的茶诗所表现志趣大多建立在儒家中庸之道的前提下,寓教于饮,寓教于乐,欢快奔放、亲和包容。蔡晓楠[24]研究指出,宋代文人的茶诗创作受宋代儒、释、道三教文化浸染,体现出道家的虚静自然、佛家的淡泊顿悟以及儒家的中和雅致等独有特点。

1.4.2古代茶画体现审美价值

从唐代至民国,裘纪平《中国茶画》收录的茶画达379幅[25]。唐代、五代茶画细腻地展示了品茶生活的内容和意义[26]。宋代茶画文人意趣逐渐显露,人们借茶来内省,探求人生美的理想[25]。元代文人们以水墨山水画表达心境,品茗成为一种人生寄托[25]。明清文人们将特有趣味融入画中,追求雅趣,天人合一,茶画中山水与人物相结合,出现了题材绘画创作的繁荣兴盛[26]。

1.4.3 古代茶书承载精神要核

现代学者统计,古代茶书为188种,其中完整的茶书96种[18]。对古代茶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本著名茶书,例如陆羽的《茶经》、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张源的《茶录》等,以及著名的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散文论说《茶酒论》等。蔡定益[27]、黄志浩[28]等对古代茶书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古代茶书的作者大部分崇奉儒学,他们会有意无意将中庸和谐思想、礼仪思想、人格思想和入世精神等儒家哲学理念体现在茶书中。陆羽倡导的“精行俭德”,宋徽宗崇尚的“致清导和”,张源提出的“精、燥、洁”茶道思想,为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奠定了基调。

咏茶唐诗宋词、古代茶画、古籍茶书等茶事艺文,纪录古代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体现“和谐、虚静、淡泊、宁静、本真、自然、中和、雅致”等审美意象和审美情操。

中华茶文化以礼、俗、艺、文为主体,礼俗相依,雅俗互补,技中有艺,艺进乎道,文以载道,物我一体,互相渗透。中华茶文化是自然、历史、人文的滋养和积淀,是民族、地域的汇聚和交融,在绵长的历史过程中未曾中断,彰显出坚韧的生命力。

2 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

在事茶、饮茶中,由礼仪遵行、习俗认知、技能体验和艺文鉴赏而内向自省所感悟到的精神哲思,即为中华茶文化精神内核或为中华茶道。“茶道意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21],是茶修悟得的生命智慧。

2.1 “茶道”的提出

“茶道”一说出于中唐。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云“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历代茶人由饮茶而所得感悟,常见于他们的诗文中,或叙茶谈理,或寓道于茶。唐人赞誉茶为“清高之物”,宋人譬喻茶如“贤人君子”,明清文人则把茶纳入“文房佳品”。茶已不只是茶,其中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情怀、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在茶的品饮生活中,渗透进中国文化大传统中的儒、释、道诸家的精神理念[29]。

2.2 儒、释、道与“茶道”

2.2.1 儒家以茶养德

晋代吴兴太守陆纳以茶示俭,比儒家清素之德。卫将军谢安造访,“所设唯茶果而已”。陆羽《茶经》开篇即明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颜真卿咏茶“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欧阳修借有人追捧新品双井茶而冷落杭州西湖的宝云茶和绍兴日铸(注)山茶,针砭世风喜新厌旧,“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苏轼在与司马光论茶与墨的异同时说“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性同也。譬如贤人君子妍丑黔晰之不同,其德操韫藏实无以异”。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把茶与谷粟、丝枲作对比,茶除了日用功能之外,还有“致清导和”的精神功能。元代杨维祯称茶为“清苦先生”,为其作传,称“先生之为人芬馥而爽朗,磊落而疏豁,不媚于世,不阿于俗”。茶是明清文人的共同爱好,他们寄情于茶,以茶砺节,以茶砥名,在茶中抒发自己的素心、品洁和清苦的心志。朱权追求在品茗间“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许次纾篝火酌水,唯求茶友“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骸”。李贽作《茶夹铭》:“我老无朋,朝夕唯汝,世间清苦,谁能及子”……“子不姓汤,我不姓李。总之一味,清苦到底”。

2.2.2 释家以茶悟禅

禅宗主张一切众生自性圆满具足,想要照见自性,需要向内探寻,而不是向外去探求。晚唐柏林禅寺赵州和尚将“吃茶去”作为明心见性的途径和体验方式。“遇茶吃茶,遇饭吃饭”[30],将心态调和至平常自然,是参禅悟道的第一步。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僧人是一群特殊的茶人,他们种山茶,讲茶艺,创茶宴,究茶道,迥异于世俗之人。他们最早把行茶喝茶列入礼规,最先提出“茶道”一说,“茶宴”这种形式亦始于寺院。历代诸多僧人,既是诗僧,又是茶僧。他们的诗词中蕴含着茶道佛理。唐灵默有偈颂“寂寂不持律,滔滔不坐禅。酽茶两三碗,意在䦆头边”。寒山有诗“石室地炉砂鼎沸,松黄柏茗乳香瓯。饥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宋僧释了元有《题茶诗与东坡》:“穿云摘尽社前春,一两平分半与君。遇客不须容易点,点茶须是吃茶人”。以茶悟禅成为在家衲子的处世修为。苏东坡有诗云“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清代杭州理安寺曾有一个僧俗共订的“澹社”。社员吴之鲸《澹社序》记“余每月与师踞坐地上,竟日无一言。神气凄肃,不复知尘世,亦不愿世人闻声杂至。因共订澹社,为无言清坐之会”……“每月一会,茗供寂寞,随意谈《楞严言》诸经,教外别传之旨”。社员卓尔昌有诗“香茗尘堪涤,伊浦澹作供。慈根新得雨,应自日过从”。

2.2.3 道家自然事茶

道家追求空灵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通过饮茶,感悟天道、人道,融入茶道思想中。历史上著名的茶人都是儒、释、道三家兼容的。“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元好问的《茗饮》一诗,描述了一瓯春露,似万里春风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达到羽化成仙的境界,这是人化自然的具体写照。宋代诗人刘克庄的《西山》:“绝顶遥知有隐君,餐芝种术鹿为群。多因午灶茶烟起,山下看来是白云”。宋结庐杭州西湖孤山的林逋,他隐居生活中常与茶、琴相伴:“破殿静披齑臼古,斋房闲试酪奴春”“画共药材悬屋壁,琴兼茶具入船扉”。苏东坡的生活同样离不开茶:“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值千金。腹摇鼻息庭花落,还尽平生未足心”。文人借茶,将自身“隐”于自然中,达到身、心、灵的舒展和自由,将天、地、人融为一体。

2.3 历代茶人论“茶道”

茶,有“形而下”,还有“形而上”,若隐若现,无所不在,且将儒、释、道的思想精髓兼容并蓄。茶人称之谓“茶道”。

茶的礼、俗、艺、文承载中国茶的精神世界,它的核心精神,历代茶人在诗文中多有论及。唐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精行俭德”。裴汶《茶述》有“(茶)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有句“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宋徽宗《大观茶论》概述茶之功“祛襟涤滞,致清导和”。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赞茶云“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杨万里《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云“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明李贽《茶夹铭》云“我老无朋,朝夕唯汝。世间清苦,谁能及子”……“子不姓汤,我不姓李。总之一味,清苦到底”。清扬州八怪之郑板桥有一首题画诗“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当代茶学家庄晚芳提出中国茶德为廉、美、和、敬[31]。中国台湾茶学家吴振铎概括茶的精神为清、敬、怡、真[32]。柏林禅寺净慧长老认为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独特的社会化育功能[33]。

画家刘旦宅为颜真卿、陆羽、皎然等在湖州竹山联句创作《瀹茗联吟图》,有跋语云“予素仰鲁公之高致,公以显秩崇封而居贫,常啜粥,有《乞米帖》,其清可知。公字清臣,字以表德。嗜茶之德清,联句亦各神清调雅,岂偶然哉!”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提出,当代茶文化核心价值是清、敬、和、美[34]。日本哲学家久松真一将“东洋的无”的思想渗透到茶道思想中,追求无一物性、虚空性、即心性、自己性、自在性与能造性[35]。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冈仓天心认为,“美”是茶道的核心精神,茶道的实质是对美的崇尚,美丽地活着与死去才是对茶道的最高顿悟[36]。美国茶道学者李欧纳·科仁认为,茶道精神体现了侘寂之美,他崇尚自然,追求物质贫乏,精神富足,认为简单即是美,残缺也是美[37]。韩国茶文化研究所长郑英善认为,韩国人文茶道精神之根是元晓大师的“和诤”思想[38]。

2.4 唐诗宋词中的“茶道”

“茶道”在唐宋诗词中有集中体现。整理《全唐诗》与茶相关诗作615首[10],《全宋词》涉茶作品305首[39],共计920首,其中关于茶精神内涵的描述主要集中于“清”“和”“敬”“明”“正”“俭”“廉”“美”“雅”“静”“怡”“真”“精”等词语(表1)。按关键词出现频率由高至低排序,“清”为31%,“明”为19%,“和”为14%,“静”为10%,“正”为8%,“真”为7%,“美”为4%,“精”为3%,“雅”为2%,“敬”“怡”为1%,“廉”“俭”小于1%。将这些高频词按其作用进行归类,大致又可归分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3个方向,即人类生产发展过程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2.5 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华茶道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承载了历代茶人的理想情怀,展现茶人的智慧和品格。但它不是静态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某一个历史阶段来说,既承继于前代,又融于当代并通向未来。魏晋时代,赋茶以“俭约”“素业”的精神,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唐代茶人承袭前代的“俭”,同时提出“德”与“和”的精神。宋代传承唐人“致和”的观念,提出“致清导和”之说。明清茶人多颂扬茶的“清”“明”“精”“真”精神。当代茶人重提茶德,以敬为礼、崇尚以和为贵、清为德,美真康乐。因此,综观古今茶道形成与发展,并结合时代需求,综合凝练出“和、敬、清、美、真”为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

表1 涉茶高频词主要描述范围

“和”是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及人们自我身心灵的和谐[34]。儒、释、道三家各自独立,自成一体,又相辅相成。在主旨于“和”这一点上,三家却高度一致,也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圆通融合。中国历代以“和”为美的思想,在茶的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和阐释。“和”作为审美对象的价值,它的实现需要审美主体的交融。从主体的审美感受来说,内心的和谐引导了外界的和谐,由此产生的美感,形成主客体交融的和谐境界[40]。

“敬”是茶之于礼的价值和人行于世的守则。含有诚敬、尊敬、敬畏、敬爱之情。一是人对自然、对规律的敬畏之心;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敬重、互怀敬意、相敬如宾的友好关系;三是人所应该具有的敬祖尊老的敬爱之情[41]。

“清”来自茶的自然本性。暗示清明、俭德、淡泊、清廉、清正、清平、清心、清静之意。一是清茶一杯,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二是淡泊、清心,持有平常心;三是俭朴、勤劳,不忘初心。

“美”是天地人在“天人合一”哲学境界上的共同升华[41]。一是茶之美;二是品茶之美;三是茶道之美;四是人生圆融的大美之境。

“真”“其精甚真,其中有信”[42],含有本原、本真,精行悟真、返璞归真,精诚之至、道法自然之义。真一是指人的本性,事物的本原。蔡襄《茶录》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也”。蔡襄强调真茶、真香、真味。二是指“精行”求真,探究与追求本真的自然之道。陆羽倡导的“精行俭德”之“精行”思想,可以理解为精准、精益求精,“精行”后才“俭德”。《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43]。三是指精诚之至,实事求是,待人诚恳,守信。用真水泡真茶,还要用真心、真我、真情,才能求得茶的真味。道家称悟真的人为“真人”,儒家称之为“圣人”,释家称之为“佛”。行茶动作自然得法,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摒弃功名利禄的念头,排除得到别人赞赏的愿望,设法超越自己的身体,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心斋”。心先斋戒,由虚至静,由静至明,心若澄明,宇宙万物皆在心中,真我呈现,真相呈现,真美也呈现[40]。以茶修身,寻回本我。

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打造物质大国的同时,要不忘构筑精神家园。在茶的品饮中,追求精神的滋养,令更多人有所向往。

3 中华茶文化传承的时代价值

茶,百草精华。它以其天地山川禀赋的色、香、味、形给人感官享受,还以其人文化成的礼、俗、艺、文,润物细无声地给人以精神滋养和心灵体验,提升为道的境界。传承弘扬以“和、敬、清、美、真”为内核的中华茶文化,对个人、民族、社会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3.1 涵养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华茶文化是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其承载了儒释道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华文化的乐生、怡情,内敛、入世,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倾向等,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综观历史,茶叶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中华茶文化更是滋养了人们的心灵,澡雪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易导致人的思想物质化、文化庸俗化。人文素养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需要通过长期持久的教育才能培育起来。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华茶道包涵了人文情怀、淑世态度,如云南白族三道茶的“一苦二甜三回味”,表现出世俗的感慨和对人生的追求;而在婚姻的礼仪中,“三茶六礼”取自“至性不移”之意,表示爱情的坚贞不移。人们在茶礼、茶俗、茶艺等茶事活动中,饮茶、习茶,以茶为“道形一体”的媒介,饮者、事茶者沉静思绪,启迪、感悟、洗涤心灵,获得精神的成长。因此,复兴茶礼、茶俗、茶艺、茶事艺文,是培育当代人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茶文化涵养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人,提升人们的人格修养。

3.2 彰显民族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1200年前,中国最早提出茶道;中国存有古代茶诗词、茶画数量居世界第一,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民族、民俗饮茶习俗,现拥有一万多份茶树品种资源,茶叶的品类数量和质量居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从2005年起再次超过印度,成为第一产茶大国;中国茶道哲学思想体系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形成了“和”“敬”“清”“美”“真”等中国价值理念,成为世界茶文化源头。中国茶,不仅是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饮品,更蕴含着中国人崇尚自然、知行合一的精神特质,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同时,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将中国茶和中华文化传递至世界各地。综观中华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茶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社会,人们以茶明理、以茶修身、以茶励志,通过实践学习领悟茶文化的思想精髓,提升道德情操,坚定文化自信。中华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3.3 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一碗茶汤不但给予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感受,也融入了伦理道德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以茶敬长辈,明伦理;以茶赠友人,增友情;以茶待邻居,睦邻里。这些茶礼、茶俗表现出和亲、和友、和邻,和美、和乐、和谐等一系列风尚,也是茶文化精神内核“和”的体现。

茶是对话交流最好的媒介。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外交场合,以茶叙的形式招待外国元首,茶已成为中国标志性的传统文化符号。中国茶,味醇而不烈,蕴含着和谐身心,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和”的思想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一脉相承,将茶的精神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对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1] 关剑平. 《敕修百丈清规》与佛教茶礼[C]//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 禅茶: 历史与现实.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Guan J P. 《The Imperial Monastic Rules for Buddhists》and tea ceremony in Buddhism [C]//College of Humanities,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Zen Tea.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2] 德辉. 敕修百丈清规[M]. 李继武, 校点. 河南: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 De H. The imperial monastic rules for buddhists [M]. Li J W, Revision. Henan: Zhongzhou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1.

[3] 宗颐. 禅苑清规[M]. 苏军, 校点. 河南: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 Zong Y. Buddhist principles [M]. Su J, Revision. Henan: Zhongzhou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1.

[4] 吴茂棋, 许华金, 吴步畅. 径山茶汤会首求颂二首赏析[J]. 中国茶叶加工, 2015(6): 70-76. Wu M Q, Xu H J, Wu B C. Appreciation of the first two pieces of Jingshan tea soup party [J]. China Tea Processing, 2015(6): 70-76.

[5] 吴觉农. 茶经述评[M]. 2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Wu J N. The commentary of Tea Classic [M]. 2nd ed.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 2005.

[6] 祝穆. 新编古今事文类聚(三)[M]. 京都: 中文出版社, 1989. Zhu M. A new compil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texts (3) [M]. Kyoto: Chinese Press, 1989.

[7] 余悦. 问俗[M]. 杭州: 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6. Yu Y. Enquire about the custom [M]. Hangzhou: Zhejiang Photography Press, 1996.

[8] 吴自牧. 梦粱录[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0.Wu Z M. Meng Liang Lu [M]. Hangzhou: Zhe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0.

[9] 张耀武, 龚永新. 中国茶祭的文化考察[J]. 农业考古, 2010(2): 99-103. Zhang Y W, Gong Y X. Cultural observation of sacrifice in Chinese tea culture [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2010(2): 99-103.

[10] 彭定求. 全唐诗[M]. 增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Peng D Q. Complete Tang Poems (addenda) [M]. Updated editio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9.

[11] 沈学政, 朱阳. 历史视野下的中国茶会文化的传播与发展[J]. 农业考古, 2013(2): 98-101. Shen X Z, Zhu Y.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 party culture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2013(2): 98-101.

[12] 马继兴. 《桐君采药录》辑校[J]. 中医文献杂志, 2005(4): 4-6. Ma J X. Collation and revision of Tongjun Herbal Collection Records [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2005(4): 4-6.

[13] 梅尧臣.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M]. 朱东润, 编年校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Mei Y C. Annotations to annals of collection work of Mei Yaochen [M]. Zhu D R, Annotations to Annals.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6.

[14] 余悦.中国茶俗学的理论构建[J]. 农业考古, 2015(2): 154-160.Yu Y.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ea customs [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2015(2): 154-160

[15] 陈宗懋. 中国茶叶大辞典[M]. 上海: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Chen Z M. Dictionary of China tea [M]. Shanghai: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 2008.

[16] 沈冬梅. 茶经校注[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Shen D M. Notes on tea classic [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 2006.

[17] 沈冬梅. 宋代的茶饮技艺[J]. 中国史研究, 1999(4): 103-113. Shen D M. Tea drinking techniques in the Song dynasty [J]. Studies on Chinese History, 1999(4): 103-113.

[18] 郑培凯, 朱自振. 中国历代茶书汇编[M]. 校注本. 香港: 商务印书馆, 2007. Zheng P K, Zhu Z Z. Compilation of Chinese tea books [M]. Annotation edition. Hong Kong: Commercial Press, 2007.

[19] 余悦, 刘静. 从唐代茶诗看茶艺的审美情趣[J]. 中州学刊, 2010, 11(6): 191-193. Yu Y, Liu J. Aesthetic taste of tea art from tea poetry in Tang dynasty [J].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2010, 11(6): 191-193.

[20] 朱红缨. 论茶艺的生产方式[J]. 茶叶科学, 2012, 32(3): 155-159. Zhu H Y. Discussion on the production mode of tea art [J]. Journal of Tea Science, 2012, 32(3): 155-159

[21] 李萍. 论中国茶道对儒家自然观的扬弃[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2(1): 101-105. Li P. On Chinese teaism’s sublation of the confucian natural view [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6, 32(1): 101-105.

[22] 钱时霖, 姚国坤, 高菊儿. 历代茶诗集成[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6. Qian S L, Yao G K, Gao J E. Tea poetry anthology through successive dynasties [M]. Shanghai: Shanghai Culture Press, 2016.

[23] 余悦, 陈玲玲. 唐宋茶诗哲理追求综论[J]. 农业考古, 2010(5): 153-170. Yu Y, Chen L 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philosophical pursuit of tea poetry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2010(5): 153-170.

[24] 蔡晓楠. 宋代咏茶诗词中的文化内涵研究[J]. 福建茶叶, 2018, 40(3): 367.Cai X N.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ung tea poems and poems in Song dynasty [J]. Tea in Fujian, 2018, 40(3): 367.

[25] 裘纪平. 中国茶画[M]. 杭州: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4.Qiu J P. Chinese painting on tea [M]. Hangzhou: Zhejiang Photography Publishing House, 2014.

[26] 刘方冉, 周新华. 中国古代茶画中的文人意趣初探[J]. 美术大观, 2016(3): 95.Liu F R, Zhou X H. A tentative research on literati interest in Chinese tea painting [J]. Art Panorama, 2016(3): 95.

[27] 蔡定益. 中国古代茶书中的茶具与儒家哲学思想[J]. 茶叶, 2017, 43(2): 105-112. Cai D Y. The tea sets described in ancient Chinese tea books and confucian philosophy [J]. Tea, 2017, 43(2): 105-112.

[28] 黄志浩. 论陆羽《茶经》的美学思想[J]. 甘肃社会科学, 2004(3): 40-43. Huang Z H. On Lu Yu's aesthetic thoughts in the Classic of Tea [J]. Gansu Social Sciences, 2004(3): 40-43.

[29] 丁文. 茶乘[M]. 黑龙江: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1999. Ding W. Tea Riding [M]. Heilongjiang: Tianma Books Publishing Co., Ltd., 1999.

[30] 圆悟克勤.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M]//蓝吉富. 禅宗全书: 第41册.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 Yuan W K Q. Quotations from Buddhist Yuan Wu Fo Guo [M]//Lan J F. Chanzong Quanshu: volume 41. Beijing: Beijing Library Press, 2004.

[31] 庄晚芳. 中国茶德: 廉美和敬[J]. 茶叶, 1991(3): 1. Zhuang W F. Tea virtues in China: honesty, beauty, harmony and respect [J]. Tea, 1991(3): 1.

[32] 吴振铎. 中华茶艺的基本精神[J]. 农业考古, 1993(2): 44. Wu Z D. The basic spirit of Chinese tea art [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1993(2): 44.

[33] 陆一飞. “正、清、和、雅”中华茶道的审美意趣[J]. 中国宗教, 2015(8): 78-79. Lu Y F. The aesthetic interest of Chinese tea ceremony of "integrity, clear, harmony and elegance" [J]. China Religion, 2015(8): 78-79.

[34] 周国富. 努力实现建设茶业强国梦——关于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 观察与思考, 2013(5): 13-17. Zhou G F. Working towards the building of dream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in tea industry: thoughts on development issues in tea culture and tea industry [J]. Observation and Ponderation, 2013(5): 13-17.

[35] 久松真一. 茶道の哲学[M]. 东京: 讲谈社, 1987.Kuzamatsu. Philosophy of tea ceremony [M]. Tokyo: Koudannsha, 1987.

[36] 冈仓天心. 茶之书[M]. 伦敦: 企鹅出版社, 2010.Kakuzo O. The book of tea [M].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2010.

[37] 李欧纳·科仁. Wabi-Sabi佗寂之美[M]. 蔡美淑, 译.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4. Leonard K. Wabi-Sabi, Tuo's beauty in solitude [M]. CAI M S,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Friendship Publishing Company, 2014.

[38] 정영선. 다도철학[M]. 서울: 너럭바위, 1996. Jeong Y S. The philosophy of the way of tea [M]. Seoul: Neoruk Bawi, 1996.

[39] 唐圭璋. 全宋词[M]. 增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Tang G Z. Complete Song Poems [M]. Updated editio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9.

[40] 周智修. 习茶精要详解[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8. Zhou Z X. Interpretations of essentials in learning tea [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 2018.

[41] 陈红波. 周国富全面系统阐述“清、敬、和、美”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J]. 茶博览, 2013(11): 12-19. Chen H B. Zhou Guofu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core concept of contemporary tea culture of "Clear, Respect, Harmony and Beauty" [J]. Tea Times, 2013(11): 12-19.

[42] 李耳.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老子[M]. 汤漳平, 王朝华, 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Li E. Complete and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series: Laozi [M]. Tang Z P, Wang C H, translatio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4.

[43]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Chen G Y. Translations and comments for Zhuang Zi [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16.

An Analysis of the Spiritual Core and Value of the Chinese Tea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Etiquette, Customs, Ceremonies and Traditions of Chinese Tea

ZHOU Zhixiu1, XUE Chen1, RUAN Haogeng2*

1. 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08, China; 2. Zhejiang Tea Group Co., LTD, Hangzhou 310014, China

In the Chinese tea cultural system, the etiquette, customs, ceremonies and literatures of tea are interactive and complementary, which build up the major part of Chinese tea culture and become important media of its spiritual core as well. In this paper, the etiquette, customs, ceremonies and literatures of Chinese tea, as an example, are disserted in the aspects of its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form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the spirit of Chinese tea culture is investigated, of which the core is concluded as Harmony, Respect, Rectitude, Beauty and Reality, realizing the sublimation from the physical to the spiritual level. The inheritanc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 culture and its spiritual core are of critically important era value for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firming the confidence in national culture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Chinese tea culture, media, spiritual core, era value

S571;G12

A

1000-369X(2021)02-272-13

2020-06-03

2021-01-26

农业农村部社会事业促进司“茶文化转化与创新”项目(09190046)

周智修,女,研究员,主要从事茶叶科技推广与茶文化传播研究,zzhixiu@163.com。*通信作者:startoo@139.com

(责任编辑:黄晨)

猜你喜欢
茶艺茶道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寻迹万里茶道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校园茶艺飘香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试析茶艺表演中舞蹈元素的文化表达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