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人”理念下礼仪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1-04-20 03:56何冰朱秀华
广东教育·综合 2021年3期
关键词:礼仪道德传统

何冰 朱秀华

礼仪和道德,两者自成一体,又相辅相成。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习和遵守礼仪,经过礼仪的熏陶升华至道德的层面,最后形成优良的品格。这个过程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教育重视礼仪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礼”的主导地位,孔子规定弟子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把“礼”置于首位,强调对人的思想道德要“齐之以礼”,对人的日常行为要“约之以礼”。礼仪教育在《四书》《五经》中有着相当重要地位,在《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童子礼》《孝经》中,礼仪教育内容也占相当篇幅,自始至终贯穿着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治学修身等方面礼仪规范和道德修养要求。我国历代名人还留下了大量的诫子书、家训、学规、学则等。因此,学校礼仪教育和道德教育,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道德力量,将传统礼仪文化涵化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之中。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人是知行体”,在“知、行、人”理念下,“红棉”校本课程,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广东地区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走出了一条礼仪和道德教育的特色之路。

一、知:“诚、正、勤、仁”百篇故事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在知行合一的体系中,“知”是基础、前提,是出发点,也就是学校所能为学生提供的、最重要的教育教学载体——课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具体说来,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学校育人目标、学生成长需要,构建基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文本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哪些礼仪和道德的精髓?《礼记·中庸》有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真诚,诚信,忠诚,是为人之道,也是律己,对己求诚,对人以诚,才会以“礼”交往,礼尚往来。“诚实,忠诚”是做人做事的第一重道德境界。《论语·乡党》有云:“席不正不坐。”公正、正直、正气、“知善知恶”是做人做事的第二重道德境界。《礼记·玉藻》有云:“勤者,有事则收之。”“勤”是勤奋实干,在勤勉中追求完美,升华人格,“行善止恶”是做人做事第三重道德境界。《论语·雍也》有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指人与人之间友爱相互,立已达人,推己及人,这是做人做事最高的道德境界。

培养具有“诚、正、勤、仁”特质的现代公民是现代学校应有的育人目标,而这四个特质也是构建基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校本课程的核心。

所谓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社会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简而言之,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体现。它是个体内在素养和修为的外在体现,也是个体交际过程中的沟通技巧。礼仪体现在生活的时时处处,可形成诸多具体可感的故事。因此,从认知层面来说,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将礼仪文化和“诚正勤仁”的价值观念,通过听、读与讲古今中外礼仪知识、名人名事等方式,使学生得到礼仪文化的滋养启迪。

我们将国内外具有现代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礼仪故事融合,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为目标,编写出以“诚、正、勤、仁”价值观为主题的100则短小故事集,集结成册,每个主题分别筛选出25 篇案例。例如,针对“诚”主题,选出5 篇国际视野的诚信的案例、10 篇中国传统经典的例子、5 篇广府文化的案例、5 篇本校特色的真实案例,以传统文化经典为主线,并辅以古今中外各视角、各领域以及本校特色。小故事的形式多样,以插图、文本、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征集故事、筛选故事、锤炼故事、体悟故事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形成了资源库,让全校师生可以从故事中形成对“诚、正、勤、仁”的具体认知。

建构主义提倡学习活动要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鼓励学习者培养批判性思维。因此,礼仪特色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宜以启发、探究为主。例如,“维护社会公正”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为了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为背景,开展游戏和讨论。学生在活动、回忆、列举、讨论、演讲甚至猜测互动的过程中,认识公平总是相对的,理解合作的基础是公平、互惠。理解包青天这一有名的公平公正的人物歇后语,让学生先熟悉“公正”的特点。

“面对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探究自己面对生活中不公平现象时可能采取的措施,归纳总结讨论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面对不公平现象,要理智,要反思,要最大限度追求公平,要崇尚公平、主持公道。

采用“默契考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体会“合作”“公平”“互惠”“付出”与“获得”等词汇的过程中,了解良好的合作应该是以公平为基础的,应该是互惠的,只有这样的合作才能持久,才能有效,进而理解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每个人公平、互惠的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二、行:“社团、班级、学校、家校”四重实践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正如陶行知所说,关于礼仪与道德的认知可以来源于实践,同时这些认知也绝不可以代替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把“从做中学”作为教学的最基本原则,他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

当前,学校德育较为明显的弊端,是“说教灌输”,德育与学生的年龄、认知经验不匹配等。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学校德育必須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基于具体生动的活动来进行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才能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行”,具体到学校教育就是活动、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家校活动等。“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学生通过反复的活动、练习,通过玩、演、唱、舞、赏等多种形式,形成礼仪习惯,进而培养正确的礼仪文化和“诚正勤仁”的价值观念。

第一重实践,寻找故事,增强对礼仪文化的参与感、代入感。学生和老师一起搜集并整理古今中外有关“诚正勤仁”品质的微故事。微故事的范围涵盖国际视野、传统经典、广府文化和本校特例四类。同时赋予这些微故事以教育附加值,设置讨论区,让学生在讨论与争鸣中实现认知的升华。

第二重实践,参与活动,使德育目标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例如,社团活动有“诗意校园”语言文化课程、经典诵读课程、传统礼仪课程等;班级活动有早读的经典诵读、午读的书法习练,班级诗词竞赛等;学校活动有读书节、吟诵比赛等;家校活动有好家风展演活动等。全员参与的礼仪篇章诵读,使整个校园的早上沉浸在琅琅的习礼学仪声中。同时,鼓励学生用喜爱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增添学生对本来生硬的“说教”之事的兴趣:一、二年级学生重在参与其中,拍手读、带动读成为他们寓“诵”于“玩”的方式;三、四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可以将相关的诗篇准确流利地朗诵出来,教师则会开始教导学生吟诵,一边感受诗篇内容之思想,一边感悟诵读文化之内涵。

第三重实践,主题班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品质得以塑造与强化。“诚正勤仁”价值观的体现,在学校不同阶段,其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根据学生心理和性格成长发育的特点,可以在低年段侧重“诚”和“勤”的浸润,在中高年段侧重于“正”和“仁”的浸润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还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周、班级演讲、学生互问互评等方式将主题落实到细处。同时,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构成学校、家庭和自我之间的过程性评价闭环。

第四重实践,儿歌说唱,达成对文化的熏陶和传承。例如,在粤语文化流行的地区,开展与“礼”和“诚正勤仁”有关的粤语文化溯源与内涵探究,开展粤语童谣、儿歌的吟诵、学唱,儿童化的粤剧赏析等活动。《排排坐,吃果果》《开心常欢笑》《世界真细小》等朗朗上口、流传度广、影响大的儿歌,以及粤曲、粤剧、岭南戏曲等传统曲艺节目,不仅能折射出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诚正勤仁”的品质,而且可以在粤语吟诵传唱、合唱中,体会地方语言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三、人:“学校、家庭、自我”三位一体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得到功成。学生们在对“诚、正、勤、仁”形成一定的认知后,在各类形式的活动中理解校训,培养传统礼仪道德习惯。“人”,是“知”与“行”合一的本体和主体。

学生在校园各个方面习得礼仪,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出于父母,成于家庭,习于校园,固于社会。因此,知行合一的主体,除了学生的自我和学校主体,家庭教育对学生文化认知、价值观认同与道德习惯养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家长能够以其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为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有对礼仪文化更高的追求,榜样示范法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习得礼仪知识与行为,也需要在家中完成各项任务。例如亲子共读、“好家风”传诵、暑期劳动展示、齐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活动,家长也能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用所学的礼仪影响家庭,使礼仪之花也在家庭开放,促使学生的文明礼仪常态化、生活化。

另外,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组织与学校共同组成监督组,以客观、公平、严谨的态度推动学校发展,创造校园管理的正气之风和礼仪文化。校园每天早上都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各班家长自愿成为交通协管志愿者,共同为早晨上学高峰期指挥交通,疏导人流;下雨天时,他们快步走向每一辆车门旁,用雨伞迎接每一位上课的孩子;大晴天时,他们向每一位孩子和家长,展现出如阳光般的灿烂笑容……风雨不改,以勤奋和积极的一面,言传身教,展现“学校、家庭、自我”三位一体合力营造的礼仪氛围。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统文化礼仪,需要学生认知和践行相统一,只有将“知”与“行”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渗透于校园角落的各种实践活动,是传统礼仪文化根植的园地;贯穿于校园、家庭、社会日常生活的举手与投足,是良好礼仪与道德规范浸润的沃土。学生在“天天诵、时时看、人人做、快乐学、牢牢记,处处有”的氛围中,无时无处不受到熏陶和影响,育成礼仪文明之花,结出健康自信、积极向上之果。

参考文献

[1]何冰. 破茧成蝶,美丽蜕变:基于外国语学校特色建设的教师专业发展之道[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6.

[2]赵振洲. 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策略研究[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唐铭波. 基于实践的小学生校园礼仪教育[J]. 上海教育科研,2014(12):65-67.

猜你喜欢
礼仪道德传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