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苏轼,认识你自己

2021-04-20 14:02岳雨珊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苏东坡苏轼定义

岳雨珊

据说,在希腊的德尔斐神庙的墙上刻着这么一句话:“认识你自己!”但这其实是件非常难的事,古今往来能做到的人可能真的不多。“自己”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字、一个代号、几个形容词而已,也无法被功绩之类的所谓“大事”所概括。

我曾一直在想,人活着的意义或目的是什么?只为了造福社会?可社会终究还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社会的好是为了个人可以更好地活。这是一个无限循环下去的问题,而再换一个角度,连这个世界这个宇宙存在的目的也无从找寻。于是最后我只好妥协:生命的存在,或许只是为了生命本身。这就令人与自我的相处变得意义重大。但就连与自己和解往往也很难做到。

很多时候我会自怨自艾,感觉找不到自己擅长的事,自己热爱的事也做不到最好。每当此时,我总要想想“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话,想想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与他人相比。但同样的苦闷还是时常来扰,所以我最羡慕的,就是苏轼这样的人。都说得到又失去是悲剧,但东坡居士的一生是把悲剧活成喜剧的一生。他能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能写下如此多的“呵呵”,能道出“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其实我最认同的是最后一句。这是一个看透了生命本质的人,在那个没有发达科学理论的时代,这种境界尤其可贵。

而更难得的是,在看透了生命之后,他依然沒有消沉,没有随波逐流。他曾为辖地百姓向朝廷上了多封请求赈济灾荒的告急文书,他的“平生功业”是“黄州惠州儋州”。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我相信他是认识他自己的,也是愿意与自己和解的,所以他才能“此心安处是吾乡”,才能“一肚子不合时宜”而乐观豁达。在我看来,这也是他被如此多的人仰慕的原因——他是一种理想生命的范本。而理想的生命,由此看来,并非富贵荣华或功成名就,而是有体察幸福的能力,不避讳生而为人的天性,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也许这就够了。

《明朝那些事儿》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是:“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其实想想,诚哉斯言。黄庭坚曾写过赞牧童的诗,“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成功本来是人类定义的,世俗的成功是世俗定义的,可真正对一个人有意义的,是他愿意接受的、属于自己的定义。因此,我觉得,天下最美的墓碑是武则天那块无字碑。既然终点已经注定,就只有活下去,毕竟一个生命唯一要做一生的、无人可代做的事,就是作为他——或它——自己,活下去。

还是苏东坡说得好啊,“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还有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他也的确终生漂泊,辞世时未至古稀。有一个同学曾说,如果苏子瞻可以多活些年岁,也许会有更多名篇传世,他的陨落是一种遗憾。可现在,我觉得,东坡生命的戛然而止也是一种美,是他注定与道路捆缚在一起的,“身似不系之舟”的人生的最好结尾。

曾见过一个辩论题,如果按下某个按键就能让李白回来,你会按吗?我当时选择了不会。而如果有人问我想让苏东坡回来吗,我还会说“不”。因为,生命的美不在于永恒——永恒本身也并不永恒,甚至也不在于价值,而在于追寻永恒和美的过程。或许,只有当某样东西被我们一心追寻时,我们才能真正看清它的模样,就像苏东坡的庐山。

(编辑:王莹)

评点:刘彦彦

以苏轼为素材的作文较多,难得的是,作者不落窠臼,以“如何清醒地认识自己”为切入点展开论述,举例论证苏轼看透了生命的本质,更难得的是,“在看透了生命之后,他依然没有消沉没有随波逐流”。这正是罗曼·罗兰所说的真正的英雄主义。较有思辨性的文字和独到的见解让文章具备了一定的深度,篇末亮明观点:要学习苏轼,学习他体察幸福的能力,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达到与自己的和解——这正是作者透彻地读过苏轼的生平后难得的收获。这样的文字,不是背诵好词佳句而来,不是精心揣摩结构而来,而是阅读和思考之后的自然流淌。

猜你喜欢
苏东坡苏轼定义
从善如流
苏东坡《献蚝帖》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