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综合康复护理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2021-04-21 13:45楚慧敏天津市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天津301725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4期
关键词:髋部髋关节血栓

楚慧敏(天津市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天津301725)

髋部骨折常见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髋部骨折发生率高[1]。对于能耐受手术者一般主张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常见的术式有关节置换术、内固定术。深静脉血栓形成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栓子脱落可并发肺栓塞,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3]。随着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多项指南均强调早期对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综合康复干预,以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研究以我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护理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8例,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29例;年龄60~79(71.24±3.76)岁;股骨转子间骨折28例、股骨颈骨折21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6例;年龄61~78(71.17±3.88)岁;股骨转子间骨折26例、股骨颈骨折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均已经确诊为髋部骨折,有明确的外伤史;存在明显的手术适应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肺部感染、糖尿病、肝硬化失代偿期等病变。

1.3 方法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测;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促进肌肉放松,调节机体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给予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等等。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术后1~4天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期,期间需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给予患肢垫软枕进行抬高,软枕放置需过膝,以免压迫静脉影响静脉回流,同时保持膝盖在右心房之上,指导患者先进行足趾活动及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每天5次,每次至少15组;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进行股四头肌等长舒缩运动,髂腰肌、臀大肌等长收缩训练,膝关节屈伸被动训练、髋关节屈伸被动训练,臀中肌等长收缩,每天5次,每次至少15组,于术后4d进行卧位转移至坐位训练,保持髋曲45~60度;术后5~7天循序渐进增加外展、直退抬高、站立平衡等训练;术后第2周开始进行关节活动范围内锻炼,同时增加肌肉锻炼,术后第3~4周开始增加助行器步行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4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随访3个月,观察髋关节功能。(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判定标准:B超显示血管直径增宽,静脉管腔内见实性低回声,探头加压管腔不能被压瘪;部分栓塞血流充盈缺损;完全栓塞管腔内无血流信号。(2)髋关节采用Harris评分表进行,包括功能、疼痛、关节活动度、畸形等内容,评分越高表明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PASW statistic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深静脉部分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深静脉完全栓塞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住院时间、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x±s)

2.2 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两组出院时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功能、关节活动度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疼痛、畸形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x±s)

3 讨论

髋骨骨折多发于老年人,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血管弹性相对较差,骨折发生后下肢血流相对较为缓慢,且骨折创伤可导致血小板发生反应性改变,减少具有促纤溶及抗凝作用的蛋白含量,加上骨折段端周围组织炎症介质浸润导致局部炎症水肿以及对创伤局部静脉内膜的损伤,患者容易出现血液高凝状态[4,5]。有研究显示[6],患者年龄、骨折类型、入院及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可增加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尤其是股骨转子见骨折位于关节囊外,对下肢血管的压迫以及疼痛刺激更加明显,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相对更高。术后给予早期干预临床意义重大。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早期给予综合康复锻炼干预,根据患者恢复情况,第1~4天以肢体摆放、足趾、踝关节、适量肌肉被动运动、收缩等运动为主,有助于促进患者肌肉放松,减轻肌肉痉挛程度,利于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减轻疼痛;根据病情恢复情况增加主动锻炼内容,可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度,避免髋关节内发生纤维粘连,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纤维足趾对关节活动的限制,避免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影响局部血运,促进血肿及渗出物吸收[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深静脉部分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下肢深静脉完全栓塞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功能、关节活动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疼痛、畸形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较快恢复,降低下肢肿胀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综上所述,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较快恢复,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促进髋关节功能较快改善,临床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髋部髋关节血栓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营养支持下加速康复外科护理(ERAS)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