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U妇科全麻手术患者非计划性低体温影响因素调查

2021-04-22 01:25王雪谢飞先会韩杰杨晓莹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计划性全麻妇科

王雪 谢飞 先会 韩杰 杨晓莹

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tic care unit ,PACU)是对术后患者进行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和麻醉复苏期并发症预防与处置的重要场所。由于受手术室的特殊环境、手术与麻醉操作、术后护理与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后续影响,患者在此阶段极易发生非计划性低体温,且麻醉恢复室作为术后的一个短期中转站往往容易被忽略。目前,低体温发生率及其术中相关风险因素分析的报道中,PACU体温监测工具均为红外线体温监测仪,体温采集数据多局限于患者入、出PACU的外周体温,与术中体腔探头核心体温监测方法存在不一致性,数据关联性较弱。本研究采用基于物联网与人工智能(AI)的无线体温检测系统对全麻妇科手术患者从入手术室至出PACU的全程进行连续动态的实时体温监测,并对该类患者PACU低体温及其相风险因素进行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3—5月在泸州某三甲医院择期行手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的妇科手术患者210例。纳入条件:手术均安排在7级洁净手术室,手术环境温度均维持在23~24 ℃,相对湿度在40%~60%,术中输入室温液体,术中冲洗液温度为35~37 ℃;术日晨核心温度低于37.5 ℃且≥36.0 ℃;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特殊感染患者(梅毒、HIV、乙肝、丙肝阳性者);术前1周有感染性发热;腋下有溃疡、伤口、渗血、渗液者;明确诊断的甲减或甲亢。

1.2 体温监测

①体温监测工具:采用北京某公司生产的无线体温系统,该监测系统由三部分构成(无线体温监测传感器iThermonitor、数据传输盒、管理系统);②工作原理:iThermonitor采用独创智能算法,通过体表腋窝实施的无线无创持续动态的核心体温监测,通过蓝牙将核心体温监测数据传输体温管理系统。其监测精度与食管核心温度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误差值为0.14±0.26 ℃[1]。③体温监测方法:将iThermonitor无线体温传感器紧贴于患者腋下深部靠近腋动脉处,通过专用敷贴固定传感器,保持患者手臂夹闭8 min以初始患者信息,用数据传输盒扫码患者腕带绑定患者基本信息并上传至管理系统。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单因素分析中,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非计划性低体温发生情况

210例患者中77例术后PACU阶段发生了非计划性低体温,且在复苏室内发生低体温的患者其低体温时长与PACU的留观时长之比为0.8。

2.2 全麻妇科手术患者PACU非计划性低体温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 手术方式、术中总入量、术中冲洗量、年龄 、麻醉诱导时核心体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全麻妇科手术患者PACU非计划性低体温单因素分析

2.3 PACU妇科全麻手术患者非计划性低体温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非腔镜手术,麻醉诱导时核心体温<36.5 ℃是妇科全麻手术患者术后PACU低体温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PACU妇科全麻手术患者非计划性低体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PACU的建立在国内起步较晚,不同地区医院PACU的建设与发展进度不一,相关研究探索相对较少,特别是PACU的护理与管理。在PACU阶段,患者因受术中相关手术与麻醉因素的后续影响、PACU环境条件、体温保护措施等影响,易发生非计划性低体温。有研究显示,PACU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为47.50%[2],国内一项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PACU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为22%[3],其发生率较高。目前对术后PACU体温管理的研究中,体温监测数据采集多局限于患者入、出PACU的外周体温,孤立的温度测量值来确定体温过低,可能会低估PACU患者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情况,因此,使用连续的体温监测可以更全面准确了解低体温的发生情况。本研究采用基于物联网的无线无创体温监测传器iThermonitor对患者核心体温进行持续动态的实时监测,该体温监测方法得到《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4]应用推荐,其体温数据的采集涵盖了患者留观PACU全程,其调查结果显示,妇科手术患者术后PACU的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率为37%,略高于国内一项横断面调查的结果(22%)[3]。这个可能与采用不同体温监测工具和方法有关,故探寻和选择更科学实用的体温监测方法,有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术后PACU患者体温的动态变化,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体温发生情况,保障患者复苏期安全。

低体温会对患者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如引起术后寒战、苏醒延迟、热舒适不良的并发症。刘野等[5]研究表明,妇科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组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体温组,进而影响患者的快速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因此探索其危险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不同手术类型低体温发生现况不同,本研究结果显示,非腔镜手术比腔镜手术更易发生术后低体温(P=0.006,OR=3.343,95%CI为1.419~7.878)。这可能由于妇科非腔镜手术的术野暴露面积广、创伤较大,出血较多等因素增加了非计划性低体温的风险;同时本研究还表明麻醉诱导时其核心体温<36.5℃相比于核心体温≥36.5℃的患者较易发生术后低体温(P<0.001,OR=4.115,95%CI为2.118~8.849)。Vural等[6]的研究也显示,术前核心体温会影响术后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同时相关研究显示,术前进行预加温能一定程度预防围术期低体温[7]。有报道显示[8],麻醉诱导前的皮肤表面变暖不会显著增加患者核心温度,但会增加外周组织的体温和人体总热量,从而降低温度梯度[8],进而降低发生低体温的风险。因此,在手术开始前应对患者进行体温监测,核心体温低于36.5℃的患者应采取预加温。此外,本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低体温的发生率呈现一个增加的趋势,其中年龄大于60岁患者发生率为51.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表2也显示,年龄≥45岁是本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这可能与此阶段妇女大多进入更年期,体质较差、基础代谢率降低,对手术室环境的适应性较弱等有关。目前关于PACU患者低体温的研究多局限于发生率,而对低体温发生的严重程度研究较少,严重程度主要指低体温的降幅和发生时长占比,患者低体温降幅越大、低体温发生时长占比越高,对患者麻醉复苏和术后康复影响越大。之前相关报道显示[9],核心体温每降低1℃ ,血液黏滞度增加 2% ,脑血流量下降 6%~7% ,本研究在连续动态体温监测的基础上,对妇科全麻手术患者术后PACU低体温的发生时长占比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复苏室内发生低体温的患者其低体温时长与PACU的留观时长之比为0.8,说明妇科手术患者在PACU阶段不仅容易出现低体温,且低体温持续时间较长,应引起高度关注,但其对患者康复的具体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全麻妇科患者术后在PACU 非计划性低体温发生率和低体温发生时长占比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探究其危险因素有利于医务人员对病情的分析与判断,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管理措施,降低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进而促使患者安全的度过围手术期。

猜你喜欢
计划性全麻妇科
外科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预防工具应用的研究现状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骨科全麻围术期腹胀便秘的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
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Effects of Fuke Qianjin Formula on hormones and their receptors and metabonomics study in uterine fibroids model rats
计划性护理干预结合放松疗法对焦虑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