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文教学中“散步”

2021-04-22 05:38苏慧
关键词:散文教学散步

苏慧

摘要:散文教学中,要注重散文的内容特征,确定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走入文本深处,体会散文的诗意和情致,而不是仅仅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人。同时,遵循编写意图,利用教材篇目,力求一课一得;并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触摸作者情思。

关键词:散文教学;文本深处;一课一得;作者情思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属于抒情性散文,第二单元的《秋天的怀念》《散步》属于记叙性散文。教完这几篇散文,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像“散步”一样,“慢”下节奏、“稳”住步伐、“沉”入文字,去感受散文的美。

一、“慢”下节奏,走入文本深处

相较于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散文有其文本特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散文的特质,确定教学策略,进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任何脱离散文特质的教学都是对散文教学的背离,如在《散步》一文教学中,将教学重心放在两次分歧及解决方式上,放在对我、母亲、妻子和儿子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忽视了文章语言的深层意蕴。这就是以小说的教学方法开展散文教学,没有抓住文本的特质,错过了对散文诗意和情致的品味,而过多地关注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在文章表层信息上花费过多时间,是一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入散文文本深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此篇”散文的内容特征

首先,每篇散文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性,要明确此篇散文的独特价值,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如在《秋天的怀念》一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一方面,可以通过品味“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等句子中加点字词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明确,《秋天的怀念》不只是表现母爱,更饱含儿子的悔恨和愧疚之情。另一方面,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取题为“秋天的怀念”,而不是“怀念母亲”等其他题目,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经过岁月更迭,世事沉淀,秋天里,他再见繁花,已经不只是对母亲的怀念,更是对那段岁月的追忆,对母亲那句“好好儿活……”更深刻的生命领悟——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忍,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所以,抓住每篇散文的文本特征,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互通。

其次,建立学生已有经验与“此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例如,在让学生体会《散步》中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美好氛围的同时,特别注意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反思自我,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外一家人的关系做些比较,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己”的双重目的。概言之,通过建立学生已有经验与作者情感的链接,可以实现“此篇散文”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

(二)注意“此篇”散文的教学方式

首先,要避免过度“注水”式教学。如果学生问题回答很出彩,教师便无须赘述;过多的总结评价性语言,反而会让学生的理解跑偏。如在《散步》一文教学中,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时,学生认为:“整个世界是‘我和‘妻子到了一定年龄后的责任感,老人、孩子的健康快乐就是他们的全部。”如此出彩的回答,我却努力往“生命传承”上总结,给学生出彩的回答大量“注水”,让全班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整堂课,目标性太强,束缚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似乎,整节课学生的回答都在努力契合我的满意度,以至于师生之间没有碰撞,课堂生成效果不尽人意。本该体会“散步”的诗意和情致,却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挤压得无影无踪。

所以,散文教学中,所有的情感都应该是由学生情到深处慢慢体会的,不是教师迫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强加给学生的。教学中要注意“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就是说,作者在创作时未必有那样的意思,读者在阅读时未必不会有那样的意思。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把作者的情感表达或者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而是要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可能性和自由度。

其次,要避免学生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如在《散步》一文教学中,虽说在课前收集了学生的困惑,对学情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在课上,我不断把问题抛给学生,并没有教给学生探寻问题的思路。学生有节奏地回答问题,文章内容学完了,问题回答得也很精彩。可是,再读此类散文时,还是找不到阅读文章的方法。而有的教师在《秋天的怀念》一文教学中,会引导学生锁定词、句、段来理解文章。例如,“研读第一段,画出描写双腿瘫痪后‘我情绪的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每次問题抛出之后,都带有明确的思路方法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找到回答问题的思路,而且能学会通过关注文章细节来体会散文丰富的情感表达。

二、“稳”住步伐,力求一课一得

第一,精读课文,全文背诵妙处多。

《春》《济南的冬天》《秋天的怀念》《散步》四篇散文,教学中要求全班全文背诵,不管是组与组背诵比赛,还是竞争对手背诵比赛,全班学生最后一关都要经过我的亲自检查。班里背诵热潮一波又一波,而且益处多多。有学生仿写《春》的叠词、妙词、妙句,如“盼望着,盼望着,秋风来了,秋天的脚步近了”“有那么一阵,冬风,暖洋洋的;雪,软绵绵的。麻雀在枝头,叽叽喳喳地闹着”“秋雨过后,树叶不管是绿的、黄的,还是黄绿相间的,色彩都直逼你的双眼”等优美词句层出不穷。学生的散文阅读和散文创作,乐在其中。

第二,开展有目的、有层次的词句段“品背仿写”活动,建立阅读和写作的有效链接。

先课内精读散文,后拓展同内容或同作者散文。首先,在目的上,每次“品背仿写”活动的侧重点不同。学完《春》,侧重于叠词、妙词、比喻句。学完《济南的冬天》,侧重于妙词、比拟句。学完《秋天的怀念》,去读史铁生的同类怀人作品:《合欢树》《老海棠树》《奶奶的星星》,可以听名家诵读这几篇作品,可以学习三篇文章中的一线穿插结构,如果触及学生的感受,可以让学生写写读后感、随笔。有学生很动情地感恩母亲,有学生表达对姥姥的愧疚。我也感受颇深,以一篇下水文《那件事,让我追悔莫及》来表达自己对奶奶的愧疚。学完《散步》,侧重于环境描写、开头、对称句等。其次,在层次上,不同水平的学生“品背仿写”活动难度不同。水平稍差的学生可选择只背不品不仿写,降低难度,提高兴趣。只要他们的作文中稍有亮点,就大加表扬。如一个写作水平很一般的学生写出“一旁满颊泪水的小红无比期待,剽悍的大明去教训狂傲不羁的小明”一句,读来妙不可言。通过一次“品背仿写”活动,学生的点滴进步也会令人欣喜。

第三,教师注意启发学生领悟散文的写作特点,及时巩固和拓展。

学完第一单元,可以让学生感受秋天,写一篇以“寻找秋天的踪迹”为话题的随笔作文,比一比谁更能够活学活用,将课内知识及时迁移到作文写作中。

如,引导学生诵读《春》一文中大量的比喻句和《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大量的拟人句。在实践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懂得欣赏比喻、拟人给文章带来的美感,由仿写到创写,逐步学会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但要灵活巧妙地学习运用,不要照搬。

三、“沉”入文字,触摸作者情思

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去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验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触摸作者情思。

首先,品味散文语言,可从用词句式、修辞炼字中揣摩隐含在文字里的情感。如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有的教师抓住“悄悄地”“偷偷地”“忍住哭声”“挡”等细节,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品出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品出作者的悔恨愧疚、生活之悟。在《春》一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让学生试着删除“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着”,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换为“长”,引导学生通过删减换词法来体会蕴含在文字中的勃勃生机和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对注重用词句式、修辞炼字的揣摩,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散文语言的美,同时也能够积累语言,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品味散文语言,甚至可从标点、副词、助词等向着细腻甚至细微处走。如在《秋天的怀念》一文教学中,品味四处省略号蕴含的情感;在《散步》一文教学中,品味文中对称句中的分号、母亲和儿子语言描写后的感叹号、环境描写后的省略号。又如在《春》一文教学中,第一,可以让学生删除“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中的助词“着”和“了”;删除“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句中的助词“的”;删除“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的助词“儿”,与原文对比阅读,体会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第二,将短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变为长句“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对比原文读一读,再次体会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再让学生自己寻找类似语句,进行相关删减。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很容易在原文朗朗上口、欢快愉悦的文字中触摸作者的情感,同时又能够激发情感,想象情境,获得美感。

再次,走近作者,以己之心,体贴作者之心。朗读是触摸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径。如在《秋天的怀念》一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抓住“我可活什么劲儿”和课文两次出现的“好好活儿”,让学生反复揣摩和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深沉炽烈的感情。课上,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与第三段中我与母亲的对话,要求注意揣摩人物心情,读出每句话中标点的语气和情感。学生先在组内各自试读;然后,个别学生在全班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提出建议;最后,播放课文录音,全班再读,在朗读中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学生兴致盎然,在读中悟真情,课堂生成效果好。在《散步》一文教学中,出示对称例句,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类似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些语句的美感,在朗读这些对称句中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所以,散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抓住特别的语言,让学生揣摩朗读的语气节奏,在朗读中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体会特别的情味,而不应该草草完成教学目标。

最后,叙事性散文中,环境描写也是作者情感的再现形式。如在《秋天的怀念》一文教学中,让学生思考:“课文多次写了秋天的景色,可以将文章开头落叶的相关描写与文章结尾菊花的相关描写调换位置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白:开头写“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暗示作者当时悲凉的心情,同时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和央求我看菊花做铺垫;课文结尾“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代表作者经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暴躁绝望的心理历程,在母亲突然离世后,再次看菊花,再也不像当初一样,只见落叶,不见繁花了,他儼然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又如在《散步》一文教学中,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配上背景音乐,反复诵读,注意“初春”“嫩芽儿”“新绿”“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等词语蕴含的情感。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有生命力的事物和人的生命连接到一起,也就明白了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感慨,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境和幸福心情。所以,在散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品味散文的诗意和情致。

可见,品味语言最重要的是,多让学生朗读和感悟,学生阅读越充分,阅读感受越清晰,课堂生成效果会更好。

总之,散文教学可以把“品味语言”作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意境和美好。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引领者,引导学生找到阅读散文的途径,享受散文的美;而不能是一个滔滔不绝的解说者,消磨学生学习的情趣,导致所获甚少。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步进.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李建华.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

[3] 刘珍.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策略——基于散文文体的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5).

[4] 徐广驰.朗读视角下的抒情散文教学艺术[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9).

[5] 杨露.在散文教学中促进中学生精神成长[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1).

[6] 谢韵.初中语文散文课外阅读的语言品味——以《黄山松》阅读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4).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散步
散步
小赛去散步
小豆豆去散步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如何在散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导问
美文美教
最美妙的散步
真正的遛狗/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