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国际合作模式实践与思考

2021-04-23 17:59王媛喻馨锐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老挝中国人才培养

王媛 喻馨锐

【摘 要】本文阐述“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和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高职院校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论述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高职院校国际合作模式实践探索,从深入研判东盟各国国情,寻找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切入点;寻找适合的企业,建立稳定的国际合作机制;创新国际合作开展方式,适应后疫情时代带来的变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特色项目等方面对与东盟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进行思考。

【关键词】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 老挝 人才培养 高职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010-03

2021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的第三十年。三十年间,中国与东盟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合作内容不断丰富,教育行业成为各国开展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2017年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上,各国代表讨论通过《南宁宣言》,初步达成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的共识。从此,中国与东盟的职业教育合作交流进入新阶段。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院校参与构建职教共同体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老挝项目为例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是将“职业教育共同体”的概念限定在“中国—东盟”背景下衍生出来的新名词。“职业教育共同体”在学术界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定义,通过梳理和研究,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共同体”是各主体基于职业教育提供的价值形成的互利共赢的组织体系。“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在“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基础上有一定范围的扩大和限定。限定是对参与共同体的合作方有了国别上的限制,扩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主体增多。主体涉及国外的政府、学校和企业以及相关领域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不再仅限于国内的合作伙伴。二是职业教育提供的价值内涵增多。不同主体除追求职业教育提供的经济利益外,国家形象、国际影响力等也是各主体追求的目标。经济价值不再是共同体追求的唯一目标。

二、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高职院校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每个主体的利益侧重点不同,因此,构建这样一个共同体开展国际合作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受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冲击较大。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中国以外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全球政治、经济、秩序都因疫情冲击而在不断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并且这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使全世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疫情影响中。受疫情影响,众多国际学生滞留海外,国际交流工作受到较大冲击,国际项目开展的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第二,职业教育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协调之处一是与合作国的地方经济社会不适应,二是与本国地方企业不协调。高职院校缺乏深度服务地方经济的具体思路与措施,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学校的教育性与经济世界的逐利性分离,两者缺少“合力”机制。

第三,学校与企业的协作互动深度不够。区域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和有效协作互动的平台不够健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动不足,致使双方无法深度合作并实现良性循环互动。

三、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高职院校国际合作模式实践探索

(一)高职院校国际合作模式

國际合作的实质是各国对优质资源的需求引起的资源再分配,国际合作模式其实是资源配置的方式。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类型可分为三种:一是资源由国外引入国内,如中外合作办学引入国外教师和专家、教师和学生外派培训等;二是资源由国内向国外输出,如外派教师到国外教授课程、招收国外学生到国内培养等;三是前两者的综合,资源的双向流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属于第三类,资源既引入也输出。高职院校开展前两种类型的国际合作模式是“点—点”型,即与合作方就一个项目开展合作,如教师培训、招收国际学生、引入外教等,单独地开展合作,资源由其中一方单向流动到另一方。而第三种国际合作的模式是“点—面—点”型,即由一个简单的合作开始,以点带面,搭建平台,纳入多个合作方,构建职业教育共同体,再由面到点,在搭建的平台上开展多个合作项目,让资源双向多方流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老挝项目正是基于第三种模式开展的国际合作实践探索。

(二)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国际合作实践探索

1.项目开展背景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老挝项目的开展有着良好的内外环境。

一是中国与老挝两国合作环境稳固。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老挝期间,中老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其中包括《关于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备忘录的签署为中国、老挝两国在该领域深化合作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有助于针对性地满足老挝中央和地方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并为两国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夯实基础,为老挝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加快融入东盟一体化进程培养更多人才。

二是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国际合作上有实力,且与老挝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交流。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作为广西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单位,有着80年的办学历史,是广西招收国际学生历史最久、培养国际学生人数最多的职业院校,多年来与老挝保持着密切的交流。

2.构建共同体

2018年,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老挝教育与体育部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开展合作办学,共同培养老挝留学生,为驻老挝中资企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以此为契机,该学院由点到面,构建职业教育共同体。2019年,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老挝教育与体育部合作联合培养老挝籍国际学生,打造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践行“企业走出去,职业教育伴随计划”,与老挝茶行业的中资企业共建中国—老挝茶艺人才培养基地,构建职业教育共同体。从单一的国际学生培养项目,发展到与老挝的企业共同研发教材、开展两国之间的茶文化交流、为老挝培养茶行业的高级技能人才等多个项目。

3.项目开展

一是人才培养。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原有的“三养成三结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和顶岗实习三个人才培养阶段,按照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个人才培养标准,培养国际学生的国际素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基础上,通过多主体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产学研多维驱动,校政企跨境协作”机制。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考虑语言交流、文化认同、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等三个关键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一套满足企业需求和东盟学生发展需求的特色教学方案。老挝教育部门及企业提出人才、技术需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老挝企业一同研发、制订教学标准,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主导国际学生的人才培养,通过建立与企业及其东盟国家海外基地的产学研联合体,实现国际学生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是标准研发。根据项目需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编译中老两国语言的《中国茶文化》教材,及时填补老挝中国茶文化方面的教材空缺。将老挝珍稀的古树茶资源保护与开发和中国博大精深的茶艺文化相结合,协助老挝开展对古茶树的保护与茶叶的开发。

三是文化交流。中老两国的合作方通过构建的平台开展中、老茶产业和茶艺文化交流合作,多次开展文化讲座、技能交流等活动,深受中老两国各界人士的喜爱。

4.取得成果

一是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国际学生素养明显提升。项目开展至今,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已招收老挝籍留学生140多名,是广西高职院校中拥有老挝学历生最多的院校。在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国际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表现优异,屡获各类殊荣,老挝学生参与的国际代表队在广西广播电视台《超能职教(茶艺专场)》节目中,以优异成绩获得第一名;老挝学生参与第十三届广西校园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获得三等奖。

二是国际化办学得到社会进一步认可。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展政校企跨境合作以来,连续2年荣登中国高职高专“国际影响力50强”榜单,是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职业院校;多次荣获“广西高校来华留学教育优秀单位”“柳州市公安涉外基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多次被邀请在各类国际化研讨会上做经验分享。

四、与东盟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思考

基于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老挝项目在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过程中的国际合作实践经验,建议高职院校在与东盟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时应做到:

(一)深入研判东盟各国国情,寻找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切入点

与东盟各国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构建职教共同体,需要有合适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必须是各合作方的利益相关点,符合各合作主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要求。寻找这样一个合作点,需要对合作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寻找符合两国国情并且是必需的项目。因此,各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之前,应对开展合作的国家进行深入调研,研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与我国的相同性与差异性。从相同中着手融入,在差异中寻找合作突破,寻找既符合院校自身发展又符合合作国家经济文化所需的国际项目。

(二)寻找适合的企业,建立稳定的国际合作机制

职业教育本身是服务地方经济增长。我国2014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明确了职业教育服务企业的关系与责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指导方向,“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合作设立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项目,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文件指明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开展的形式。一个能穩定长期开展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离不开合适企业的支持。因此,各高校需要寻找合适的、有开展国际合作实力的企业共同搭建平台开展国际合作。

(三)创新国际合作方式,适应后疫情时代变局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各国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后疫情时代。各高校的国际交流将长时间受到疫情影响,这使得后疫情时代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将更加依赖“互联网+”“智能+”等新兴载体。通过网络开展国际合作洽谈、签约、实施国际项目,是解决因疫情所困无法出访、无法签约等问题的良好方法,是节约国际化项目人力、物力等成本的好手段,是在未来疫情影响结束后长期存在的主流开展手段。因此,除熟练运用网络进行沟通洽谈解决遇到的困境外,搭建强大的网络资源库、网络合作平台,是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院校下一步大力发展的方向。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特色项目

构建职业教育共同体的最大目的是联合培养国际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增长。做好人才培养是合作核心,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是让职业教育共同体长期稳定存在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创新应依附职业院校自身特色,结合本地以及企业需求、国家发展需求,满足各合作主体需求。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各高校的国际化项目在满足各方需求的同时,具有独特性,具有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忠昌,李晓娟.“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校企共同体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20(34).

[2]喻馨锐,王媛.“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基于“国际影响力50强”榜单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1(7).

[3]李忆,喻馨锐.“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境外办学探索与实践: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印尼必利达分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1).

[4]喻馨锐.“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中外文化差异的高职教育国际合作路径探讨[J].广西教育,2020(35).

注:2018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 “‘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18KY1196)

【作者简介】王 媛(1990— ),女,壮族,广西柳州人,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人才培养及管理、涉外事务管理研究;喻馨锐(1983— ),女,汉族,新疆库尔勒人,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国际交流及涉外事务管理。

(责编 苏 林)

猜你喜欢
老挝中国人才培养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