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护理中健康教育临床护理的运用分析

2021-04-23 08:54戴丽珠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饮食用药血糖

戴丽珠

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福建厦门 361000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是威胁国民健康的3 大慢性疾病之一。长期的高血糖可导致机体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无法正常分解代谢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可引发诸多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1]。 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一般认为环境和遗传是其直接因素,其影响机体胰岛功能,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现象,使得体内的葡萄糖无法完全代谢,引起了血糖的升高。 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多采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并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但血糖的平稳控制离不开患者对自身病情的重视及行为的严格管理,因此,辅助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2]。健康教育是重要的护理手段,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改善行为习惯、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提高血糖控制效果[3]。 该研究选择该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0 月内分泌科治疗的80 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糖尿病护理中健康教育临床护理的运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该院内分泌科治疗的80 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40 例,男 22 例,女 18 例;年龄 38~78岁,平均年龄(60.4±11.2)岁;病程 6 个月~12 年,平均(6.8±3.1)年。对照组 40 例,男 21 例,女 19 例;年龄 37~79 岁,平均年龄(60.7±11.6)岁;病程 6 个月~14 年,平均(7.1±3.5)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2 型糖尿病,经糖耐量实验显示空腹血糖(FPG)≥7.0 mmol/L,餐后 2 h 血糖(2 hPG)≥11.1 mmol/L,所有患者均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及理解能力;排除合并严重糖尿病并发症、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治疗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统一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用药护理等。 观察组使用健康教育护理:①成立健康教育小组。由科室护士长任组长,组员由1 名医师、1 名营养师、3 名责任护士组成,要求小组成员接受健康教育培训,根据糖尿病病情特点及科室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护理方案,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个体化表现灵活调整护理方法,并确保各项护理措施得到严格贯彻执行[4]。②健康知识教育。进行一对一健康指导,讲解糖尿病基础知识,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宣传糖尿病治疗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纠正患者错误或片面的疾病认知,重视自身行为的改善,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并注重饮食及运动的作用,确保合理饮食搭配,不断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5]。③心理教育。该病病程长,需要每日服用药物、进行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给患者带来了明显的心理负担。 护理人员应增强与患者的日常沟通,告知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对改善病情的重要性,并多列举血糖控制效果好的病例,及时解答患者疑问,帮助患者消除顾虑,树立康复信心[6]。④用药教育。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每个患者血糖情况不同,所用药物也有一定差异,护理人员应做好用药讲解工作,告知患者定时、定量用药的重要性,要求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及时反馈用药情况,以便医生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改用药,以便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对于记忆力较差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应定时提醒患者用药,或在护理人员的看护下用药,以避免错服漏服[7]。 ⑤饮食教育。 饮食控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特别对于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饮食控制可达到较高的效果。 向患者讲解饮食原则与禁忌,科学搭配、均衡营养,嘱咐患者高度配合。遵循“等热量交换”及“两高两低”原则,严格低糖、低脂、高纤维素、高维生素,多食用绿色蔬菜。⑥运动教育。遵循适量运动、经常性以及有氧运动为主的运动原则,每日餐后1 h 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跳舞等,以周身微微发热、身心愉悦为主,若合并糖尿病足则不宜运动,每日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减轻心理压力,促进病情的改善。

1.3 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检测FPG、2 hPG、HbA1c 水平,评估血糖控制效果;采用自制健康知识及行为量表,评估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行为改善情况,包括糖尿病知识、自我管理能力、健康行为方式、自我监测血糖、心理调节能力等,每项10 分,得分越高则越好;护理后评估生活质量,采用GQOL~74 评分,包括躯体功能、精力、社会生活、睡眠情感等,每项100 分,得分越高越好。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血糖各指标

观察组护理后FPG、2 hPG、HbA1c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2.2 护理后健康知识及行为评分

观察组在糖尿病知识、自我管理能力、健康行为方式、自我监测血糖、心理调节能力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2.3 护理后GQOL-74 评分

观察组护理后躯体功能、精力、社会生活、睡眠情感等GQOL-74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一旦确诊需终身治疗,病程长、迁延难愈,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长期高血糖可引发心、脑、肾、足、眼等多器官及组织病变,预后较差。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在积极用药控制血糖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患者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善,严格控制饮食、积极运动锻炼,以期增强血糖控制效果,抑制病情进展。 但临床实践发现,部分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不足,且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治疗依从性较差,严重影响临床疗效。 因此,需要护理干预的密切配合。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FPG(mmol/L) 2 hPG(mmol/L) HbA1c(%)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8.59±1.04 8.56±1.10 0.125>0.05 6.72±0.96 7.83±1.04 4.960<0.05 12.25±1.02 12.19±1.08 0.206>0.05 8.67±1.05 10.98±1.17 9.293<0.05 8.34±0.54 8.31±0.57 0.242>0.05 7.13±0.75 8.01±0.94 4.628<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健康知识及行为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健康知识及行为评分比较[(),分]

组别 糖尿病知识 自我管理能力 健康行为方式 自我监测血糖 心理调节能力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9.14±0.68 7.62±1.03 7.789<0.05 9.23±0.59 7.21±1.15 9.884<0.05 9.27±0.56 7.28±1.09 10.270<0.05 9.34±0.42 7.53±0.97 10.830<0.05 9.38±0.40 7.46±0.78 13.853<0.05

表 3 两组患者护理后 GQOL-74 评分比较[(),分]

表 3 两组患者护理后 GQOL-74 评分比较[(),分]

组别 躯体功能 精力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77.68±6.63 65.29±7.11 8.061<0.05 74.65±6.27 65.16±6.43 6.683<0.05社会生活82.39±7.28 71.42±8.25 6.306<0.05睡眠情感76.71±6.52 66.07±7.04 7.013<0.05

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不良行为习惯、增强自护能力有重要意义。由于饮食、生活习惯、运动等对血糖的控制有直接影响,因此针对这方面的健康教育极为重要。 该研究中,健康教育针对糖尿病的病情特点以及饮食、运动、用药等对病情改善的重要性,该研究制定了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护理策略,改变了传统健康教育的单一性和被动性的特点,能够连续、有效地进行全方位健康教育[8]。 ①个体化讲解疾病知识,使患者认识到积极治疗、控制饮食和增强运动的重要性。②针对性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心理状态,树立积极正面的治疗观。 再者,制定个体化的饮食及运动策略,对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给予指正,并督促患者持续保持健康行为习惯。 ③遵医嘱个体化指导用药,确保患者定时、定量服药,并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药量。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血糖控制、健康知识及行为评分、生活质量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明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护理人员能实时观察、指导,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了血糖控制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糖尿病护理中健康教育临床护理的运用效果确切,提高了血糖的控制效果,提升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健康行为习惯,改善了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饮食用药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用药不当 反受其害
何为清淡饮食
治病·致病·致命——用药需慎重
用药不如用乐——三择音乐养生法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