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对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及血糖水平控制的作用研究

2021-04-23 08:54夏景芝王燕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依从性血糖社区

夏景芝 ,王燕

1.济南市济钢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济南 250101;2.济南市济钢医院离退休管理科,山东济南 250101

糖尿病为我国临床常见病,其为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与临床表现为高血糖,由胰岛素分泌出现缺陷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疾病具有进行性与不可逆性,严重时则累及心脏、肾脏、肝脏、血管,诱发多项高危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1]。 目前,临床将糖尿病作为危害我国公众卫生安全的重大慢性疾病之一,由于缺少特效、彻底根治方法,治疗以药物控制为主,维持血糖水平稳定,但因高发群体主要为中老年,疾病认知能力差、自我约束与管理能力差,治疗期间需有效的、全面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加强患者行为约束与规范[2]。 社区护理以社区为单位,可将护理工作贯穿于患者出院后生活中,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3],基于此,该研究对该院于 2017 年 1 月—2019 年 6 月时间收治的 124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社区护理作用与效果展开详细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24 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出院后均接受为期12 个月的随访。对照组共62 例患者,其中男 33 例、女 29 例;年龄 45~78 岁,平均(62.59±4.82)岁;病程 1~13 年,平均(6.27±1.25)年。 观察组共62例患者,其中男 35 例、女 27 例;年龄 43~76 岁,平均(62.71±4.55)岁;病程 0.5~14.5 年,平均(6.38±1.42)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已通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研究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展开,入组患者均知晓该次研究目的。

纳入标准:符合WHO 诊断为标准,经临床诊断,空腹血糖≥7 mmol/L、餐后 2 h 血糖≥11.1 mmol/L 患者;临床资料完善患者;可全程参与该次研究患者。

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重大外伤患者;血液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意识与语言功能障碍患者;不配合研究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护理工作由家庭承担, 遵照医嘱叮嘱患者按时、按剂量用药,监督患者每日测量血糖;帮助患者每日控制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叮嘱患者每日进行健康运动[4]。

观察组患者接受社区护理:①组织患者接受病情评估,基于糖尿病特征制定特殊调查问卷,详细了解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病史、用药、日常饮食、生活基本情况等事项,着重了解患者日常测量血糖以及记录血糖的方式;并在调查中简单询问患者,了解患者对疾病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形成符合患者特征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5]。 ②组织患者定期接受宣教,对患者身体情况以及病情控制情况进行讲解,传递糖尿病相关保健知识,重点强调日常科学饮食、健康运动、规律用药对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以及维持血糖水平稳定的重要价值;向患者讲解降糖药成分、作用、禁忌证,并从专业角度讲解血糖控制、检查指标等相关知识,明确告知血糖水平不稳定对身体带来的危害,并利用糖尿病案例直观解释专业术语,引导患者提高依从性;每周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用药、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并进行详细记录,要求患者改变用药或血糖出现大幅度波动时,及时与社区护理人员取得联系[6]。 ③心理干预,糖尿病为慢性疾病,随着疾病发展病情逐步加重,患者的身体以及心理负担也随之增加,目前临床尚无彻底根治案例,表明疾病需伴随患者一生,易诱发患者悲观、焦虑、抑郁心理,在为患者客观讲解疾病危害、疾病发展相关知识时,告知患者糖尿病病情控制与疾病治疗同等重要,通过药物控制、健康生活保持血糖水平稳定,可减轻疾病对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预防并发症发生。 并在护理中积极与患者沟通,予以患者社会支持,使患者对疾病控制产生信心,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高度遵照医嘱、配合护理[7]。 ④并发症护理,疾病发展至中后期,为并发展多发阶段,常见眼底病变、肾脏疾病等,护理工作中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按摩、有效预防等方法,如每日进行肢体按摩,在家属协助下做好皮肤清洁工作,预防皮肤破损、感染;合理饮食,多摄入膳食纤维,在控制血糖基础上预防便秘[8]。 ⑤运动指导,积极、适当的有氧锻炼对患者病情控制有益,需患者每周完成3~5 次有氧运动,30 min/次,运动强度以及时间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节,普遍适合各类患者的运动有散步、竞走、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逐步提高强度与时间,但在身体出现异样时应及时调整运动[9]。考虑到患者身体素质差异,若运动易产生不良后果,建议患者及家属提前做好防护,如随身携带充足饮用水、糖类食物或饮品。对于血糖水平持续高于13.8~14 mmol/L 或血糖水平波动幅度较大患者,不建议运动,并禁止进行易诱发并发症运动,如打球、跑步等。 ⑥饮食护理,基于患者血糖、血脂、体重、营养筛查检测结果制订针对性饮食方案,需严格控制脂肪摄入总量,保障蛋白质、纤维素所占比例均衡,需做到营养均衡,避免营养不足引发免疫力下降问题;严格控制饮食中糖分,明确告知患者含糖量过高食物、易引发血糖水平波动食物,控制摄入;建议患者少食多餐以加速机体对食物的吸收[10]。且据国外最新临床报道显示,碳水化合物对于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葡萄糖耐性有着积极作用,建议日常饮食中增加摄入量,保障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摄入量50%~60%。 ⑦定期组织疾病普查活动,为患者与医护人员交流、病友间传递精神力量提供渠道,活动中由专业医护人员回答患者提问,向患者讲解用药、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且病友之间可对疾病控制的经验展开交流,发挥彼此间积极作用,使患者们获得战胜疾病的力量。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一般依从、不依从情况,以糖尿病检查指标控制情况作为评价标准,完全依从为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水平处于正常范围,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在6.5%以下;一般依从为空腹血糖水平正常、餐后2 h 血糖水平轻微偏高,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在6.6%~8.0%;不依从为空腹血糖水平正常、餐后2 h血糖水平偏高,糖化血红蛋白在8%以上。 依从率=(依从例数+一般依从例数)/总例数×100.00%

对比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水平变化情况,于患者接受护理前及接受护理90 d 后进行测量与统计。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依从性对比

从两组患者依从性来看,观察组有47 例患者为完全依从,一般依从、不依从患者例数较少;对照组完全依从患者仅有24 例,一般依从与不依从患者例数较多;观察组依从率(96.77%)高于对照组(7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依从性对比[n(%)]

2.2 血糖水平变化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 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 血糖水平明显下降,但对照组患者血糖水平仍轻度超过正常范围,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6.43±1.23)mmol/L、餐后 2 h 血糖水平(8.47±1.09)mmol/L 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3 讨论

糖尿病为临床多发病,是指以血葡萄糖水平慢性增高为临床表现的代谢性疾病。 据我国权威部门统计,每10 个成年人中就有1 例糖尿病患者,而在每2 个成年中则有1 例为糖尿病前期患者[11]。而糖尿病对患者机体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其可引发100 多种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足部残疾等。目前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发病主要受胰岛素影响,机体功能运行中,需以糖分作为力量,60 万亿细胞将血管中葡萄糖作为补给,但细胞吸收糖分过程中,胰岛素作为传输介质,发挥运输作用,当胰岛素运输能力达到上限、细胞吸收饱和后,则将糖分存储在肝脏中,有肝脏将其转化为脂肪,长期堆积,肝脏脂肪越来越多,随着肝脏内脂肪堆积的增加,机体血糖代谢负荷加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血糖水平不断升高[12]。

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并无特效办法,多以药物控制维持血糖水平稳定,抑制并发症,因此特别强调患者配合、依从医护工作的重要性。但有临床研究报道指出,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文化水平、病程时间、年龄、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效果等都影响着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与治疗积极性,其中多数发病患者为中老年群体,认知能力下降,对于疾病以及并发症的危害认知不正确,加之发病时间长,长时间治疗与控制效果并不显著,患者治疗积极性下降;且降糖药以西药为主,长期服用不良反应较为常见,身体产生耐药性,对药效也有一定影响,长期治疗效果不理想对患者依从性有着重大负面作用。

但社区护理以社区为单位,实现了护理工作与患者生活的密切联系,且与家庭护理工作相比,工作专业、护理全面,有效提高患者患者依从性,实现对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13]。社区护理可实现在生活中逐步渗透疾病保健相关知识以及疾病危害,强化患者对疾病认知;并通过心理干预,给予患者充足的社会支持,使患者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上产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严格遵守饮食要求、自主运动锻炼。

从该次研究可以看出,社区护理工作涵盖病情评估、心理干预、运动指导、饮食干预、健康宣教、并发症护理等多项内容,实现了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护理干预方案,既发挥疾病预防功能,也起到了控制病情的作用。从该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62 例患者接受社区护理,护理后依从性达到了96.77%;且接受护理后血糖水平有了显著变化,护理前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 血糖都处于偏高状态,而护理后血糖水平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从而证明社区护理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表 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变化[(),mmol/L]

表 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变化[(),mmol/L]

组别观察组(n=62)对照组(n=62)t 值P 值护理前9.85±3.41 9.62±3.49 0.371 0.711空腹血糖 餐后2 h 血糖护理后t 值P 值 护理前 护理后t 值 P 值6.43±1.23 7.45±2.08 3.324 0.001 7.429 4.206<0.001<0.001 12.82±2.43 12.69±2.51 0.293 0.770 8.47±1.09 11.23±1.93 9.805<0.001 12.861 3.631<0.001<0.001

该次研究结果与临床现有研究报道结果一致,如相关学者的研究中,针对2 型糖尿病患者展开社区护理,护理内容涵盖定期复查、用药指导、饮食控制、运动指导、自我检测指导等多个方面,护理结果显示实现了患者高度依从;且接受护理后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基本维持在稳定状态。 亦有学者[2]研究中也采用社区护理干预2 型糖尿病患者,研究对患者依从性情况进行了对比,其中接受社区护理患者依从率在90%以上,而未接受社区护理患者依从率不足80%, 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关学者[4]的研究中,针对42 例糖尿病患者展开社区护理,护理从日常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健康宣教等方面展开,结果显示患者接受护理3个月后,依从性有了明显改善,且血糖得到稳定控制。 从而再一次对社区护理干预临床效果与作用进行了证明。

综上所述,社区护理便于融入糖尿病患者生活中,给予科学的指导与有效的干预,护理效果显著,提升患者依从性,实现血糖水平的稳定控制,建议积极采用。

猜你喜欢
依从性血糖社区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什么是手卫生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