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井冈续写奋斗篇章

2021-04-24 11:50邓军平通讯员李超然刘芬芳
江西电力 2021年3期
关键词:井冈山市农网投运

文_本刊记者 邓军平 通讯员 李超然 刘芬芳

发展电力工业 改变乡亲们的生活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但由于地处偏远,这个革命摇篮除了“红”,还有抹不掉的“穷”。解放前,井冈山曾经是一个“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偏僻小山村。一直到1959 年,井冈山第一座水电站——装机容量600 千瓦的石市口水电站开始筹建,为井冈山茅坪乡坝上村村民用电带来了希望。

坝上村又名“红军村”,有烈士后代11 户,红军后代7户。电影《闪闪的红星》里潘冬子送盐的情节取材于该村村民聂槐妆送盐的故事,村民龙关秀英勇献身也发生在这里。1961 年,石市口水电站投运,井冈山结束了无电的历史。5千瓦的水轮机发电后,供应坝上村4个村小组60多户400多位村民用电。

“灯泡基本都是15 瓦,但相比煤油灯,已经强了百倍。”曾任坝上村村支书,现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井冈山培训基地客座教授的李祖芳说。1961 年,水电通向坝上村时,李祖芳才14 岁。“那时家里5 口人,第一次过上了有电的春节,欢喜得不得了!”李祖芳回忆道。

当年红四军军需处处长李筱甫遗孀、74 岁的杨香莲抚摸着读小学一年级的孙女李荣芬的头说:“你再也不用像哥哥一样在煤油灯下写作业了。”

崇山峻岭之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井冈山陆续建成投运各级小水电站。直到70年代末,井冈山的小水电站装机容量为3000千瓦。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井冈山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大力发展水电事业。一批水电站相继投运发电。到20 世纪80 年代末,井冈山地区形成了以35 千伏线路为骨干,以罗浮、茨坪、厦坪、黄坳4 座电站为枢纽,以10 千伏线路辐射当地农村的电力供应网络。1992年,装机容量1.2 万千瓦的井冈冲电站建成投运,架设的一条110 千伏线路将井冈山电网与江西吉安电网连接起来,彻底结束了井冈山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以小水电为支撑的井冈山电网初步成型。

如今,坝上村已成为井冈山地区最美的乡村之一。“现在线路升级了,电压稳了,村民增收致富有了底气,一年下来村里每户平均增收2 万余元。我们这里还成了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吸引了不少游客。”谈及坝上村的变化,李祖芳有说不完的话。这里的村民过上了亮堂、富裕的幸福生活。

城乡同网同价 让广大农民得实惠

“牛碾米来石磨面,木桩用来架电线。天不亮就生火,天黑也不开灯。”这首歌谣描述的是1998年以前江西农村的景象。

电不好用,是体制没理顺。那时,江西许多乡村的电力设施属于“谁用电谁投资,谁投资谁管理”。经过层层转包,到了农户那里一度电要花3元钱。负担不起电费的村民甚至点起了煤油灯。

1998 年,党中央对江西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和高电价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改革农电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农民生活用电与城镇生活用电同网同价的目标。1999 年,“两改一同价”的大幕在江西农村拉开。

“两改一同价”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2004 年1 月,江西全省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农村到户电价平均下降0.9 元/千瓦时,下降幅度为全国之最。

用电质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在井冈山,每户都有了一块电表,大家再也不用为分摊额外的线损费用生闲气了。电压稳了,农业灌溉用电也得到了保障,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开始返乡。

到2005 年,井冈山结束了“一市两网”的供电模式,形成“一市一网”的经营体制,供电相关事务由吉安市供电公司垂直管理。随后,江西省的农网改造迅速启动。2005 年1 月,井冈山茨坪镇第一座110 千伏井冈山变电站投产,老区的供电质量得到改善。

2006 年,随着农网改造工程的结束,井冈山电网初具规模。但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制约,仍有不少村子用电质量不高,有些村民还没有用上大电网的电。井冈山市供电公司又实施了户户通电、农网改造升级、小康示范县电网建设等一系列电网补强工程。一支支头戴安全帽、身穿红马甲的电网施工队伍,跋涉在崇山峻岭间,抬杆、立塔、架线。

“以前村里电压不稳,电价也高,我们买了冰箱也不敢用。在党的政策下,电价便宜了,电压也稳了,家家户户都添了新家电。”茨坪镇新村村民尹红说。

2006年至2016年,井冈山新增3座35千伏变电站和14 条10 千伏线路,新增线路长度835.25 千米,年供电量从1.16 亿千瓦时增加到2.76亿千瓦时。

补强电网 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坚强的电网是城市发展的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井冈山电网以打造更加坚强的电网为目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是为井冈山脱贫摘帽作出了贡献。

1927 年,毛泽东来到井冈山,叮咛毛泽覃在乔林村建立党支部。1928 年2 月,湘赣边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乔林村建立。这个党支部在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巩固乡村政权的过程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成为井冈山上的一面旗帜。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井冈山,嘱托道:“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跟党走,响应国家号召,助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井冈山电力人义不容辞。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井冈山市供电公司把贫困地区电网建设作为服务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建强农网,为贫困地区脱贫提供强劲动能。2016 年至2017 年间,井冈山市供电公司为贫困村电网改造累计投入3018.03 万元,建设10 千伏线路39.32 千米,惠及贫困村75 个,实现所有自然村三相动力电全覆盖。

2017年2月,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在2 月27 日的全市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井冈山市供电公司被评为基础设施扶贫先进单位。

经济在发展,电网建设的脚步不能停歇。2017 年以来,井冈山电网规模、质量和供电能力再一次实现质的飞跃。

数字见证变化。2019 年年底,井冈山市供电公司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完成,共投资1.23亿元,惠及4.36万户客户,治理重过载线路6 条、重过载配电台区130 个,涉及全市22 个乡镇场318 个自然村。井冈山市农村电网10 千伏配电容量由2016 年的16.9 万千伏安增长至25.18 万千伏安,10 千伏线路长度由992.56 千米增加至1132.1 千米,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904%,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9.951%,户均容量达到2.78千伏安。

井冈山配电网网架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低电压状况全面改善。当地供电能力不足、电网薄弱等问题彻底解决。

优质的电能促进了资源优势转化。井冈山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农村用电量明显增长,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现在家乡真的很美!”2016 年6 月回乡创业的茅坪镇案山下村村民杨喜华建起了16 间客房的陇门客栈。从客栈筹建到运营,杨喜华没少和当地供电所打交道。“从用电报装开始,供电所就派专人为我定制用电方案,安装三相动力电。他们还经常查看线路情况,有停电检修时,也会提前通知我。我从来没有因为电的事操过心。”杨喜华说。

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强,电网的发展见证了井冈山走过的道路,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井冈山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奋斗历程。今天,一座座现代化的变电站在井冈山建成投运,一条条飞架南北的银线交相辉映,记录着井冈山电网事业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井冈山市农网投运
奋进碧小 扬帆起航——记井冈山市碧溪镇中心小学
宁夏首个“零碳”供电所建成投运
“小鲜农网”带庐江小农户脱贫致富
井冈山市第四届红色小讲解员评优大赛圆满落幕
简析井冈山市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分析农网10kV电容器故障原因及措施
变压器投运与维护技术探究
井冈山市新城区城市防洪规划经济效益分析
敢叫旧貌换新颜——省公司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掠影
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