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线上教学的异化现象透视

2021-04-25 15:40李晓慧
师道(人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线下师生作业

李晓慧

随着精准防控策略的实施及疫苗的推广使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兴起于疫情防控之需的线上教学原本就因师生返校复课而逐步边缘化,在国内防疫形势大好的背景下更显“鸡肋”,尤其是小学线上教学非但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反而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近期,教师滥用线上教学平台布置作业增加家长负担、占用假日强制学生在线上课等乱象已引发舆论关注,小学线上教学的异化问题亟须重视。

一、线上教学的异化现象

(一)线上教学的边缘化

2020年春学期下半学期以来,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已正常开展线下教学,但疫情期间风靡全国的线上教学随着师生返校复课又逐渐被边缘化,有的学校干脆弃置不用。笔者打听周边学校的很多同行,他们从师生返校后再未组织过一堂真正的线上语文课。2020年5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在《中国教育报》发文,呼吁学校切不可恢复线下教学后就放弃线上教学,而是要抓住这个机遇,乘势而上,大力促进教育的线上线下融合,将中国的信息化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遗憾的是袁教授的呼吁共鸣者众多,但践行者寥寥。

(二)线上教学的形式化

有的教师坚持维护自己精心搭建的线上教学平台,师生返校复课后,仍然适时在平台上转发一些教学资源、校园新闻、班级通知或布置作业、展览作业,定期利用平台召开班会课或者家长会,偶尔录制一些语文知识点小视频放在平台上,严格地说,这些已经算不上线上教学了。笔者登陆了省、市级有关教育部门的线上教学平台,发现平台的资源上传量及更新率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在线学习之需。很多曾经活跃的平台被关注度明显下降,形式上还在为师生服务,事实上已经“半死不活”。

(三)线上教学泛滥化

2020年2月中下旬以来,陆续有家长在媒体上吐槽,有的教师滥用线上教学平台,动辄让家长上线打卡,不仅在平台上布置作业,还让家长打印作业、检查作业,然后再上传作业,甚至要家长利用平台做一些诸如点赞、投票、转发信息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很多家长烦不胜烦、苦不堪言。2021年2月,某地又曝出几位教师在寒假期间利用钉钉群进行网上授课而被投诉的新闻,尽管补课教师是出于担心学生在寒假里荒废学习的好意,但这本质上也是对线上教学平台的滥用。

二、线上教学异化的成因

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在接受采访时说过: “疫情终会褪去,但教育不能简单回到从前,而是应该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深入推动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很多专家也认为,线上教学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并且已经培养了更大范围的用户习惯,绝大部分的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接受了在线教学的理念,并预测线上教学从此会受到积极拥抱。然而,自师生返校复课后,很多学校线下教学立即恢复如初,线上教学随即成为“用之无奈,弃之可惜”的“鸡肋”,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一) 线上教学实效欠佳

线上教学的不足显而易见。由于缺乏线下课堂的真实场景,教师对学生课堂参与度难以掌控,缺乏任务驱动、互动研讨、检测评价、反馈跟进、复习巩固等环节,无法形成教学回路,教学效果因学生学习自主性差异而悬殊较大;同时,师生只能在线上见面,缺乏班级的实境感和仪式感,班集体被割裂成个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感情淡化,不利于心理健康成长;再者,长期在线学习,学生视力受损严重,容易形成对手机或电脑的依赖性。特别是小学生这个群体的自律性和自主性、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远不及大、中学生。有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尚不能正确调控音视频,在缺少教师或家长现场监督时,常以学习之名偷玩游戏。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小学语文读写说三项基本技能训练明显区别于数学等其他学科,特别是书写与说话训练对现场感要求很高,书写时笔画顺序的呈现,学生只听教师在线讲解,看不到板书则很难正确掌握笔画顺序,教师也难以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辨识学生在书写时是否颠倒笔画,而口语交际更需要师生、生生现场对话训练,说话中的体态、表情的训练在线上教学中难以奏效。2020年春学期,学生经历3个多月的线上教学返校后,笔者所在学校语文组同行普遍感觉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作业书写质量严重滑坡。

(二) 线上教学平台混杂

经历疫情防控下的线上教学实践,诸如企业微信、腾讯课堂、雨课堂、钉钉、智慧树等平台已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同,还有一些新的线上教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前,线上教学平台鱼龙混杂,服务质量良莠不齐,谁是平台的监管主体也不甚明了。各家线上教学平台虽然在应急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平台的开发商出于商业利益和市场竞争的考量,并没有完全站在公益角度想方设法满足教师、学生的线上教学需求,各自仍有许多需要升级完善的地方。更为遗憾的是,上述平台无一是教育部门开发的产品。截至目前,国家中小学线上教学平台尚未建成,部分省市自主开发的线上教学平台也因体验感较差而形同虚设。教育主管部门线上教育平台的“缺席”,造成了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学校,教师选用的教学平台往往也不尽相同,各家商业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方式和承载的教学资源差别较大,带给师生较大的困扰。

(三) 线上教学情境缺失

学生返校复课后,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回到了校园,教学的组织也是围绕线下教学展开。单从作息时间来看,白天时间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无须也无暇组织线上教学,放学或放假如果再组织线上教学,则有增加学生作业负担之嫌。况且,教育部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自发的课外阅读和写日记等也不必在线上完成。再者,线上教学缺少必要的顶层设计,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和自上而下的统筹管理。返校复课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很少再在线上教学投入财力和精力,未能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没有将全地区的课程、教师、设备等线上线下资源统筹融合;学校也仍旧将年级、学科、岗位分门别类、实行“一个萝卜一个坑”式的管理模式,年终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几乎不涉及线上教学。最后,家长普遍抵制线上教学。2020年春学期,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学生不得已居家线上学习,小学生家长必须全程陪同,影响了部分家长的就业和生活,再加上部分学生居家学习成绩下滑,家长忧心忡忡,在当前能够开展线下教学的情况下,如果还是以线上教学为主,势必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

三、线上教学的定位重构

(一)加强线上教学的顶层设计

线上教学属于新生事物,各地在探索线上教学时往往无据可依。好在教育部已经重视当前线上教学的一些乱象,并正逐步纠偏完善。2020年12月1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明确严禁教师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2021年1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2021年1月20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基本形成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线上教育平台体系,覆盖各类专题教育和各教材版本的学科课程资源体系,涵盖建设运维、资源开发、教学应用、推进实施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制度体系”,期待教育部的线上教学平台早日建成使用,更期待教育部出台更多的关于线上教学的制度规范。

(二)明确线上教学的功能定位

经历了2020年春学期大规模的线上教学试验,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线上教学的思想理念、物质基础、信息支撑和操作技能都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笔者以为,在信息技术已深度渗透教育教学的背景下,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既不是并列关系,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为一体的关系,都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学,都要立足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施常规的线下教学,并不排斥线上教学;线上教学并不绝对是学生居家学习,学生集中在教室也可以组织线上教学。线上教学也不是把传统的课堂教学“照搬”到网络上,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数字化、网络化;更不是把线上教学变为“资料发送机”,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在常规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添加信息化元素,用好用足线上教学资源,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锤炼,课堂教学实效取得最大化,才是线上教学的价值体现。

(三)推动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

首先是思想理念融合。开展教学改革,既要理念上跟进,又要稳妥地推进,要看到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是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要认清当前推动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实际困难,切不可裹足不前,对线上教学弃置不用,也不能行政化地强推线上教学,彻底颠覆传统课堂模式。其次是教学形态融合,即根据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教学形态的需求组织教研活动,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充实优质线上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探索“双师型”模式,即组织学生在教室集中在线上课,由全国各地精选出来的优秀教师按教学进度在线授课,原科任教师则负责线下教学,包括现场解答学生线上听课时提出的问题,批改学生作业以及组织学习评测等工作。最后是家校融合。线上教学部分场景与活动必须安排在学生家里,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校方要积极主动完善机制,为教师学习教学信息技术赋能,为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助力,不断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打造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教学共同体。

猜你喜欢
线下师生作业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作业
麻辣师生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我想要自由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