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于流淌在学生笔下的悲悯情怀

2021-04-25 15:40杨先武
师道(人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人妖饼干情怀

杨先武

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言不由衷的文章(这里所说的文章不包括实用文)是很难产生感染力的。所谓“笔随心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文章写得怎样,不单取决于作者的表达水平,而且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笔者以为,在作文教学中,最应该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

笔者提出这样的观点并非无的放矢。就在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之际,国内有些人为之“庆幸”的言行实在令人不齿,个别媒体在报道国外受灾情况时也出现了幸灾乐祸的言辞。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其实,类似的现象时不时总会发生。每当与我国关系较为僵硬的国家发生灾难性事件时,国内总有与人本主义相悖的声音沉渣泛起,幸灾乐祸的论调受到不少人的欢迎,其中就包括我们的一些学生。这是我们的教育忽视“育人”的结果,也是社会缺乏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爱的一种表现。

记得当年某超级大国“撞击事件”造成3000多人死亡和失踪,消息传来,举世震惊,各国政要纷纷发表讲话,强烈谴责恐怖袭击事件,并对该国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然而,就在消息传开之日,当我走进教室时,发现班上的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们都在谈论此事,为这个超级大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而感到高兴。见此情景,我顿时感到莫名的震惊和悲哀。我在课堂上严肃地指出,撞机事件的受难者都是无辜的平民,他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一样宝贵。3000多个鲜活的生命被无情剥夺,这怎么是让人高兴的事呢?当那些襁褓中的婴儿失去了父母,当那些鬓发染霜的父母失去了孩子,你感受到他们的悲痛了吗?当时,课堂上顿时变得十分安静,有些学生低下了头,我相信他们已懂得这并不复杂的道理。

为什么学生连起码的悲悯之心也不具备呢?有感于此,在后来的教育教学中,笔者把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我都比过去更注重将语言运用与情感渗透紧密结合在一起,力求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精神得到同步提升。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关爱生命和善待他人即具有悲悯情怀。为了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我对作文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摒弃那种脱离实际生活而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技术化训练,加强表达真情实感的练笔。我在作文训练中把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把关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作为重点,了解他们的疾苦和生存的艰难。同时,及时捕捉那些感人至深的关爱生命、帮助他人的场景。我经常提供一些具有感染力的材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并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我还利用自习课向学生介绍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和针砭时弊的短评。久而久之,学生也养成了关注现实生活的习惯。

我对学生写作训练的方式也进行了改革:以日常练笔为主(可写成日记或随笔),以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作文训练为辅。其实,这种做法并非我的发明,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一直是以日记取代作文。但严格说来,魏书生所布置的“命题日记”(限定内容和字数)并非真正的日记,而是变相的大作文。我对学生练笔提出的要求是:表达真情实感,对内容和字数不作限定。这样一来,学生的练笔便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生活画面,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高调,充满率真。笔者常常为那些彰显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佳作所打动,更为那些充满悲悯情怀的美文所感染。

而尤使我感动的是郑雨同学写的一篇旅游日记,它表达了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饱含着作者的悲悯情怀,读后令人唏嘘不已。请看这篇题为《木姐》的习作:

木 姐

郑 雨

大凡叫“姐”的,都是女性,但“木姐”却不是,他们有一个十分难听的名字——人妖。过去我只是听说过人妖,可从未亲见。去年暑假,我随父母出了一趟国,是到缅甸,在那里我看到了人妖表演。

目前世界上人妖基本集中在两个国家——泰国和缅甸。缅语称人妖为“木姐”,意思是最漂亮的女人。如果你不知道台上那些穿着女人服饰、扭动身子的人是木姐,你也许会认为他们的确就是女人。这些木姐都长得非常漂亮,他们没有喉结,但肩膀很宽,手也很大,仔细观看,还是可以辨出他们不是女人。

木姐从小就注射激素,受药物的影响,他们平均寿命只有38岁,最多也只能活到45岁。木姐大多是因为家中生了太多男孩养不起,才被卖到一些木姐公司,替老板赚钱的。他们都很可怜,13岁就上台跳舞,到了30岁时,老板就不会再要他们,他们只好自己养活自己。

来这儿看表演的,无不带着好奇的目光。彩灯照耀下,木姐们身后拖了一串长长的影子,人动,影子也跟着动。那炫目的灯光让我分不清人和影子,惟能看清一张张擦满脂粉的脸。这些脸都是男性和女性的优点完美结合的脸,弯弯的柳叶眉,挺拔的鼻梁,棱角分明的轮廓,不可捉摸的眼神,眼中似乎噙着泪,好像是透亮的缅甸玉石。

“沉醉在舞影粉饰的梦幻中,我不懂为何要去生活……”台上一个木姐在演唱一首叫《迷离》的歌,唱得哀婉动人,但从口型来看却不是他的真实声音。可我并不在乎他的声音,我在乎的是他那凄迷的表情和那特殊的身份。我低下头不敢与他的目光接触,怕自己的心会被他看透。

在台上的木姐唱到一半时,有两个木姐迈着轻盈的舞步走下台来。其中一个手里提着一篮饼干径直走到我面前,他问我:“你要不要饼干?”我被他的声音吓着了,这声音十分沙哑,是木姐们独有的沙哑。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了饼干,心中非常感动:原来还赠送饼干。正当我准备打开包装时,发现木姐还没走,他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我,半天才说:“一块饼干10块钱。”我当时手里刚好有10元钱,就给了他。这饼干绝对不值10元钱,但我并不后悔给了他10元钱。“Thank you!”他用英语感谢我,还给了我一个迷人的微笑,又走向了其他观众。看着他那婆娑的背影,我心中不由涌起一阵莫名的哀伤。

另一个木姐正在和坐在第一排的观众握手,有些人似乎不乐意,仿佛怕把他们高贵的手给弄脏了。但木姐并没有在意这些,他依然面带微笑。尔后,他把手向我伸过来,他的手很大,看上去很粗糙,和那柔润的面庞搭配在一起,是何等的不协调。我把自己的手小心翼翼地伸出去,当接触到他皮肤的一刹那,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立时闪出两个沉重的问号:他多大了?还能活多久?

“表演已结束,如果哪位想和木姐照相,可以留下来。”我走了出去,没有和木姐们合影留念。我怕它给我留下太深的记忆(尽管它不可能被我忘却)。

坐在车上,我静静地望着窗外,细雨带风淋湿了黄昏的街道,也仿佛飘入我的双眼。我想着刚才的一幕,不由感慨万千。生命就像一个大圆圈,那些应该属于你的记忆,一定会在冥冥之中伴随着你,到达终点。

读完这篇文章,你不能不涌起一阵酸楚。观看“人妖”表演,似乎就是一种娱乐,很多人都把它当作视觉上的享受。但本文却一反常情,通篇氤氲着浓重的伤感,这种伤感源自对“人妖”的同情和悲悯。透过文字,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那颗善良的心。

从教以来,笔者分别担任过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无论是执教初中还是高中,我在作文训练中都强调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与初中阶段不同的是,高中阶段更偏重于议论文写作。有人认为,议论文因受文体限制,侧重于讲道理,很难将悲悯情怀融入其中。殊不知写议论文也会经常涉及这方面的话题,也会在议论时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倾向。请看下面的一篇时评:

岂能如此报道灾难?

谢佳贝

最近,法航客机失事震惊环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人也十分留意新闻媒体的跟踪报道。

遭遇不测本是令人悲伤的事,然而有家报纸却登载了一篇似乎有些幸灾乐祸的消息:“意女子不走运,躲过空难死于车祸。”这则消息就刊登在“法航为中国失踪者家属专门开会”的新闻下方,笔者看后感到颇不是滋味。报社记者是为了告诫人们,上帝规定你在哪天必须不辞而别,你将别无选择,还是想借巧合的事件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如此对待罹难女子的遭遇,实在有些冷血。

个人认为,这则消息并非不可以见诸报端,但以极具讽刺意味的笔调报道,则有失道德水准。“不走运”三个字用在此处令人感觉该记者在嘲笑死者命该如此,而不是同情女子的不幸。“躲过空难死于车祸”之“躲”字似乎含有对女子侥幸心理的评判。女子因误机而幸免于难,我们应该为她碰上这样的运气而高兴。而对于该女子休假后返回欧洲途中发生车祸,我们应该深感痛惜。这绝不是一件充满“看点”的趣事,不应以此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珍贵的,有谁希望自己在飞来横祸中丧失自己的性命,在痛苦中死去?一次偶然性身亡竟成为他人笔下一篇极为“有趣”的新闻报道,这对于死者及其亲人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由此看来,报道灾难的新闻,除了做到真实准确外,还应补上一条:富有人情味。

读完这篇时评,你会被这位学生思想之敏锐、观点之独到所折服,更会被作者的悲悯情怀所打动。作者从一篇报道的细小之处发现问题,对报道者漠视生命的表现进行批判,这不能不让人称道。

类似的学生习作还有很多(为节省篇幅,不再举例),每当读到这样的文章,笔者都会欣喜不已。有人担心,如此注重学生的真情实感尤其是悲悯情怀的培养,是否有些片面,会不会影响写作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在考试时限制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而影响考试成绩(有不少文章是靠技巧取胜)。窃以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诚然,写文章不能单靠真情实感,没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掌握恰当的表达技巧,同样不可能写出具有感染力的好文章。反对重“技”轻“情”,不等于忽视写作方法和技巧,而是要双管齐下,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情”与“技”并重,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而在当下,片面强调写作技巧、刻意追求表达形式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通病,导致学生作文“假大空”泛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要让学生的作文水平真正得到提升,必须纠正这种重“技”轻“情”的错误倾向。

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语文作为一门饱含精神营养的学科,在育人上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悲悯情怀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乃至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承担起这一责任,则有益于下一代的成长,有益于提升未来公民的人文素养。否则,立德树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那种漠视生命甚至为别人的痛苦和灾难拍手叫好的事还会不断发生。这才是最可悲的。

猜你喜欢
人妖饼干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挤眉弄眼吃饼干
送饼干
与人妖共舞
饼干喂鸟
“五老”情怀
《饼干拼图》等
满街都是人妖晃
闲话人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