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春繁交尾群飞逃原因及对策

2021-04-25 05:54
中国蜂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育王交尾群势

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南昌 330052

春繁是蜂群复壮的开始,也决定了当年养蜂生产的经济效应[1]。育王主要分为处女王培育和交尾群管理两部分,并且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过程[2]。与自然交替育王相比,人工育王已经成为中蜂饲养中应用最广泛的育王方式,其中包括:人工移虫育王和免移虫育王。中蜂免移虫育王技术是江西农业大学蜜蜂研究所团队研究出的高效育王技术[3],能够培育出质量更好的处女王[4]。交尾群是影响处女王交尾率的关键因子,它供处女王交尾和交尾产卵后临时栖居[5]。组织中蜂多王交尾群可以进一步提高中蜂育王效率[6],而多王群的精细管理则是高效春繁的保障[7-10],需要在育王过程中更加谨慎。交尾群组织方式、病害发生、饲料不足及管理不善等因素容易造成交尾群飞逃,影响交尾率[11-14]。交尾群的有效管理可以充分了解蜂群蜜、粉、子脾等状况,预防病害发生[15-17],进而提高处女王交尾率。本文通过记录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春繁期交尾群飞逃率,从育王方式、交尾群的组织方式、病虫害等方面探究春繁过程中交尾群飞逃的原因,为进一步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管理措施,开展早春交尾群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利于完善南方地区中蜂春繁期高效育王技术。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点

2019年3月在江西安义县开展中蜂春繁繁育,蜂场附近种有500亩左右油菜,花期从1月中下旬持续至3月下旬,辅助蜜粉源植物有紫云英、梨花、山花等植物。

2.试验蜂群及材料

试验蜂群:中蜂场蜂群共173群,其中2个双王交尾场分别为52群和60群,单王交尾群54群。

试验器材:双王交尾箱、中蜂免移虫育王生产器、移虫针、蜂蜡、饲喂盒、白砂糖等。

3.试验方法

观察和记录春繁繁育过程。种王群选择群势强、分蜂性弱(蜂群内未出现自然王台)、产卵性好、护脾性强、无疾病;育王方式分别采用人工移虫和免移虫技术;交尾群的构成主要以单箱双王为主,利用中隔板分成大小一致的两个区域,中隔板处用蜂蜡做好密封,巢门前后两开且有明显的标记。

二、结果与分析

1.人工移虫育王与免移虫育王对交尾率的影响

人工移虫育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传统技术,而免移虫育王技术是新兴的高效育王技术,在提升蜂王质量方面效果显著,试验采用了免移虫育王和人工移虫育王技术,其王台接受率分别为76.66%和71.50%,提高了5.16%;免移虫育王的处女王交尾成功率略高于人工育王(表1)。

2.蜂群来源对交尾群的影响

双王交尾群分别利用同箱蜂群组织和异箱蜂群组织两种方式,交尾群分别为52群和60群;交尾群的飞逃率分别为11.53%和46.67%,飞逃率相差4倍(表2)。

3.病害对交尾群的影响

中蜂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是中蜂蜂群的主要疾病,往往会直接影响交尾成功率。本实验中52群交尾群患中蜂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其余54群未患病,分别记录了交尾群飞逃群数。结果表明,患病交尾群飞逃28群、未患病交尾群飞逃8群,其飞逃率分别为53.84%、14.81%(表3)。

表1 育王方式对交尾率的影响

表2 蜂群来源对交尾群的影响

表3 病害对交尾群的影响

三、讨论

育王是选育良种蜂王的重要技术手段,优良蜂王是反映蜂群群势发展和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18]。通过比较人工移虫育王和免移虫育王技术下的王台接受率和处女王交尾率,与前期研究相比,发现免移虫育王的王台接受率显著高于人工育王(表1)。事实证明,随着中蜂免移虫育王技术的不断完善,并通过在塑料台基表面喷涂薄层蜂蜡、人为短时保持蜂多于脾、加强优质饲料供应等技术措施,可以提高中蜂对塑料王台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中蜂王台幼虫的接受率[4],提高育王效率。综上所述,随着免移虫育王技术的不断完善,在中蜂春繁过程中,应当加大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蜂王培育效率与培育质量,同时开展长期的蜂王生物学、生产性能监测及内在的机理研究。

交尾群是处女王交尾的主要场所,交尾群的组织和管理与处女王交尾成功率息息相关。双王交尾群的组织,可以提高蜂箱的利用率,降低劳动强度。但双王交尾群组织不当,易导致飞逃,从而影响蜂群繁殖速率。在本试验中,不同蜂群来源的交尾群飞逃率差异明显,当交尾群来自不同蜂群组成时,飞逃率达46.67%,显著高于同群蜜蜂组织的交尾群(表2),其原因可能为交尾箱的密封不严,导致气味相通,交尾箱两侧群势弱不均等。与西方蜜蜂相比,中蜂具有更加灵敏的嗅觉、恋巢性弱、分蜂性强,环境不适应蜂群时,更容易发生飞逃,所以,应当尽量选择相同基础群蜜蜂组成双王群,并做好双王群的密封隔离。在春繁期间,江西及周边地区温度变化幅度大且频繁,对于双王交尾群的管理应当更加精准,除根据温度变化采取适宜的保温措施外,还需根据新蜂出房情况,始终保持蜂脾相称,避免长时间蜂多于脾。

饲料不足、盗蜂、病虫害、蜂场环境均是飞逃的原因[14],江西省春繁时经常出现低温阴雨、倒春寒等多变气候。温度变化增加了蜂群患病机率和饲料消耗[19,20]。每年3~4月是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高发期;其欧洲幼虫腐臭病与中蜂囊状幼虫病往往联合感染幼虫[21],易导致蜂群群势下降甚至飞逃[22]。在试验记录中,患病交尾群导致飞逃率达53.84%(表3),同样说明疾病是中蜂蜂群飞逃的重要原因[15]。交尾群群势弱保温效果差,容易在温度骤降时幼虫受冻,增加患病几率[23],所以成功避免幼虫疾病的发生是交尾群管理的重点环节。采用双王交尾群时,群势不低于2脾足蜂,提升蜜蜂护脾能力,还要根据温度变化,提前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避免因冻发病。另外,还需要采取添加优质、洁净的蜜粉饲料,做好蜂场卫生和蜂箱消毒、供应清洁水源等可以有效预防病害发生。

猜你喜欢
育王交尾群势
哪个季节育王效果好
谈交尾群的组织和管理
浅议群势均衡
蜂王交尾失败后能重复培育吗?
徐祖荫谈中蜂
沉重的教训引出宝贵的经验
笼养黑鹳繁殖期的交尾行为
蜂群生态优势的常态化(1+1养蜂法)
交尾团观察
黑龙江地区蜂群春繁群势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