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2021-04-25 17:53罗蕾
成才之路 2021年1期
关键词:水浒传课外阅读初中语文

罗蕾

摘 要:部分语文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只重视课内章节的讲解,忽视全书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文章以《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为例,尝试从“人物分析”的视角,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全面而立体地感知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情感,并以人物经历和情感变化为线索,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和故事发展进程,以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水浒传》;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1-0042-02

语文新课标倡导初中生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要求语文教师“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只重视课内章节的讲解,忽视全书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水浒传》为例对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进行研究。《水浒传》是九年级上册指定的必读名著,这本书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语言比较晦涩,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较大的障碍。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笔者尝试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打虎英雄——武松的人物分析为线索,指导学生如何抓住人物“主线”,开展整本书阅读。

一、纵览全书回目,了解人物生平

面对一些大部头作品,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全书回目,使学生在阅读正文之前,先对全书的整体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同时也使学生对书中主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人形象有初步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之前,先在心中形成一条“人物主线”,让学生在“主线”的引导下逐渐走入人物的生活与情感世界。

例如,课文《智取生辰纲》后面直接列出了《水浒传》中有关杨志的回目,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回目,就能够大致了解杨志的主要经历。同理,在分析武松人物形象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聚焦书中有关武松的回目,将书中从武松出场到退场的回目都圈画出来,从而粗略了解武松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些回目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思维导图,让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对武松的个人经历、人物关系及个性变化进行初步的梳理,使学生的阅读做到“聚而不散”,思路清晰。

二、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性格

语言,是一个人物的性格、情绪、心理、情感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品味人物语言入手进行人物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人物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中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征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人物的变化与成长有整体的把握,进而使学生能够深入而全面地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人物性格。

例如,在第二十二回末尾,武松第一次亮相的时候大喝了一声:“你是什么鸟人,敢来消遣我。”武松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他在柴进庄上养病和避难,就着铁锨烤火,被宋江不小心一脚踩翻铁锨柄。这句话体现了武松性格中直爽和急躁的一面。在第二十三回打虎受赏的时候,武松回禀知县:“小人托赖相公的福荫,偶然侥幸,打死了这个大虫。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赏赐。小人闻知这众猎户因这个大虫受了相公的责罚,何不就把这一千贯给散与众人去用?”这句话体现了武松性格中谦虚和仁厚的一面。其他回目还有一些语言体现了武松为人仗义但也意气用事,或者沉稳、冷静、有谋略的一面。学生通过对武松语言的分析,可逐渐了解到武松性格中的不同侧面,使武松的形象越来越立体,也越来越丰满。可见,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变化成长,这对认识人物和理解人物大有帮助。

三、角色对比参照,体会人物特色

文学名著总是离不开人物的塑造,而英雄人物的个人经历往往有相似之处,性格特征也有“雷同”之点。当人们提到某个英雄人物的时候,这个人物形象会在脑海中鲜明地浮现出来,绝不会跟其他相似的人物混淆。这无疑展现了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人物塑造能力,同时对读者的阅读能力也是极大的考验。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牢牢抓住所要分析的人物的特征,避免跟其他“雷同”人物混淆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将“雷同”人物进行对比参照,从细节处体会人物特色,抓住人物特征。

例如,在《水浒传》中,武松和鲁智深是作者着墨较多、刻画较生动的两个人物,而这两个人在经历与性格上也有颇多相似之处。那么,学生在阅读中如何把握这两个人物的本质特征,避免混淆呢?这就要求学生善于抓住细节,进行角色对比,在对比中区分,使两个人物形象变得鲜明而清晰。比如,同样是除暴安良,两人一个“拳打镇关西”,一个“醉打蒋门神”,经历何其相似。但如果进行对比分析学生会发现,两人动机并不相同,鲁智深单纯是“见义勇为”,武松则是为自己的恩人打抱不平。同时,两个人除暴安良的过程也不同。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对比学生可以发现,两个人的性格看上去相似,实则有很多不同之处:与武松相比,鲁智深更具侠义精神,性格粗中有细,且更为洒脱和通透;而与鲁智深相比,武松更看重功名与法度,性格暴烈中缺乏细致,正直中缺乏变通。学生在相似场景、相似时期、相似人物的对比中,能对鲁智深和武松两个人物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人物形象,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全书的故事情节和主旨立意。

四、理清情节脉络,感知人物变化

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往往是长篇文学名著的特点,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时间、地点、事件等大的要素为“线索”,理清跟人物有关的故事情节脉络,也可以指导学生以外貌、语言、职位等小的要素为“线索”,感知跟人物有关的情节变化发展。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大“线索”与小“线索”结合起来,从宏观与微观的双重视角来分析人物性格,解读故事情节。

例如,围绕武松这个人物,学生可以从宏观视角,以武松所经历的主要事件为线索,来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及人物性格。如学生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写关于武松的人物“小传”:武松出场、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落草二龙山、反对招安、痛失左臂、六和寺出家。同时,学生也可以从微观视角,以武松的称呼的变化为线索,来体会他的身份和境遇的变化。大“线索”与小“线索”的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而准确地了解武松的人生境遇,感知武松的心境变化。

五、反思人物结局,剖析人物命运

一般来说,主要人物的结局在书中都会有明确的交代,而人物的结局也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对生平过往的累积与延续,是一种“顺理成章”的结局;一种是对生平过往的顿悟与反转,是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无论是哪种结果,都必然建立在人物的现实经历与情感变化之上,与人物的整体形象有着密切联系,甚至与整本书的主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反思人物结局,通过人物结局来剖析人物命运中的偶然与必然。

例如,武松这个人物一生中有很多或辉煌、或落魄、或迂腐、或通透的时刻。于武松而言,他的结局就是一种对人生过往的顿悟与反转,在临近“退场”的时刻,他终于认清了现实,做出了看似“出人意料”,实则“顺理成章”的选择。学生通过剖析武松的结局,不仅能夠对武松其人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也能够对整本书的主旨和立意有更深刻的认识。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不阅全文者不足以评一人。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单凭一个章节来讲解全书或单凭一个情节来评述人物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从整本书的视角,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全面而立体地感知人物形象,领略文学名著风采,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关舒文,吕立杰.整本书阅读:价值向度、现实困境与当代突围[J].中国教育学刊,2019(09).

[2]李功连.叶圣陶“整本书阅读”教育思想概述[J].语文建设,2017(25).

[3]钟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江西省于都某中学为例[D].赣南师范学院,2015.

[4]沈佳丽.基于整本书阅读的文学名著导读教学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水浒传课外阅读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