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射箭“固势—撒放”环节研究述评
——基于继续加力、瞄准、撒放部分

2021-04-27 06:35晨,毛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肌电射箭运动员

杨 晨,毛 永

(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0 引言

射箭项目是我国的潜优势竞技体育项目,从20世纪50年代开展射箭运动以来,我国的射箭成绩一直不太稳定.尽管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我国优秀射箭运动员张娟娟力压韩国射箭名将朴成贤获得冠军,实现了我国奥运射箭历史上的零金突破.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射箭运动员在世界级比赛中孤军奋战的情况仍然非常常见,还远未形成类似韩美两国射箭运动员的集团优势.因此,我国射箭项目的竞技水平离世界射箭强国仍有一定差距.尽管这种现象是国家重视程度、训练理论、管理制度、竞赛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不可否认,运动技术的改革与创新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任何一种运动项目成绩的提高,核心都在于运用新的运动技术或者改革现有的运动技术.然而,如果从文献学角度审视我国射箭技术研究,则会发现目前的各类研究虽然在数量上已初具规模,但很少有述评类的文献资料.因此,笔者整理了与“固势—撒放”环节相关的实证类研究资料,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希望为我国射箭科学化训练水平提升提供帮助,也为今后科研工作者从事射箭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固势—撒放”环节的定义

在我国射箭技术体系中,“固势—撒放”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朱萍对射箭技术环节的分段[1].由于这一阶段包括多个技术环节,且各技术环节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国内学者多沿用朱萍的分段理念,将其中的多个技术环节视作一个整体,即“固势—撒放”.

运动员在执行完举弓、开弓环节后,会进行靠位,随后便进入“固势—撒放”环节,此时运动员表面上不会有明显的动作,但发力并未停止,而是由外部转向内部.王三保等[2]指出射箭运动的发力必须有一个由外力转换为内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在开弓靠位转入停留待发时,把手部及肘部力量转入内部背肌发力的顺势过渡过程,外力转化为内力的合理衔接是能否稳定完成瞄准乃至后续利索撒放的关键.这一环节根据运动员的技术体系、节奏、训练水平不同,持续时间也不一样,一般在2~4 s.但是当运动员瞄准不利,或者室外侧风较大时,这一环节的持续时间也可能延长.

1.2 “固势—撒放”环节的组成

“固势—撒放”环节主要由三个技术细节组成,包括继续加力(三角肌、斜方肌及背阔肌收缩,带动箭杆线性向后进行移动,使信号片落下)、瞄准(运动员通过瞄准器将准星对准靶心并保持稳定)、撒放(信号片响起,弓弦脱离手指).

2 文献搜集方法

2.1 文献检索策略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搜集工作.检索时间追溯至1990年,截止日期为2020年;检索主题及关键词为“射箭技术”“射箭撒放”“固势”“射箭瞄准”;检索原则为与“固势—撒放”研究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实证类文献.首先,将期刊来源设置为北大中文核心数据库或南大CSSCI数据库进行第一次检索,通过对关键词、摘要、结论的阅读,剔除部分相关性较弱的文献,获得13篇文献.然后,增加筛选条件,选取来自硕士或博士论文及普通期刊的文献,获得11篇文献.最后,对这24篇文献充分阅读后进行梳理分析,作为综述研究的基础.另外,搜集了与“固势—撒放”研究相关性较弱的文献资料(包括定性描述类和实证类)和部分其他学科及运动项目的文献资料,作为理论补充.

2.2 文献分类策略

在对搜集到的24篇实证类文献资料进行充分阅读与分析后,对文献进行分类.分类原则为研究对象的运动等级、所使用的研究设备、主要研究内容、发表年份及样本量(表1).

3 研究方法

利用CiteSpace 5.5.R2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进行简单的可视化分析.分析流程为:先导入文献资料数据进行阈值设置,将时间分割(Time Slicing)设置为1990—2020年;然后将节点类型选择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 words);最后运行得到相关的可视化结果.

4 “固势—撒放”环节的研究现状

4.1 研究机构和学者合作网络分析

目前国内射箭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所机构,分别是北京体育大学、山西体育科学研究所、陕西体育科学研究所.从图1可知,各个机构基本都有自己的研究团队,每个团队成员之间仅限机构内的合作,机构间基本没有合作关系.

图1 研究机构和学者合作网络可视化分析图谱

北京体育大学在体育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学科优势、平台优势,而陕西省和山西省一直是射箭项目强省,射箭项目是这两个省份的传统优势项目之一.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山西大学与北京体育大学一起为中国国家射箭队提供训练指导和支持.正是这些原因使这三所机构成为我国射箭技术研究的主要力量.

4.2 主要研究对象分析

从表1可看出,主要研究对象为国际级运动健将和运动健将级别的高水平运动员.由于绝大多数文章发表的年份都处于奥运会前后或者射箭世锦赛前后,因此根据发表时间可以推测这些学者的研究目的是从夺金的角度出发,为顶尖运动员科学化训练和备赛提供理论支持.这种情况也是由于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在举国体制制度的背景下,当临近奥运会、世锦赛等高水平赛事时,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往往会向竞技体育项目倾斜,因此研究对象自然也主要是在世界级赛场上竞技的高水平运动员.

表1 实证类文献的相关信息

4.3 主要研究设备分析

目前常用的研究设备主要分为四种:高速摄影机、肌电图仪、Qualisys红外光点和激光测试(表1).每种研究设备均有一套专用的分析与研究流程.这几种设备也各有优劣,高速摄影机和肌电图仪的优点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获得,测试过程比较方便,但是后期数据处理时工作量很大.Qualisys红外光点和激光测试设备的优点是研究数据可以通过计算机直接处理得出,简化了处理过程,数据的准确度和可信度很高,但是事先调试比较麻烦,由于无法获得测试过程中的图像,导致这两种设备的适用范围受到明显限制.目前,国内有条件使用这两种设备开展射箭技术研究的机构只有北京体育大学.

5 “固势—撒放”环节研究热点

5.1 继续加力部分

继续加力是“固势—撒放”环节的第一个步骤,且一直贯穿于整个“固势—撒放”环节.继续加力的最终目的是箭头划过信号片进行撒放.目前国内关于继续加力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继续加力的发力特点研究,2)发力特点的性别差异研究,3)发力特点与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5.1.1 继续加力的发力特点研究

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的过程中,会通过相关肌肉的收缩来带动躯干发生空间位置上的变化以达到完成技术动作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相关肌肉群发力比例的合理性、相互配合的协调性、重复发力时的一致性直接影响到动作完成的质量.尽管射箭项目在开始继续加力后,运动员的动作幅度不明显,但仍然要靠相关肌肉群的收缩拉响信号片.针对继续用力环节的发力特点,目前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主要以三角肌后束为主,斜方肌和背阔肌为辅.杨鑫等[25]68-73利用肌电图仪对7名运动员在撒放时的三角肌和斜方肌的肌电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撒放前后,肌电贡献率最大的是三角肌后束,拉弓臂及持弓臂侧分别为30.11%和21.11%,其次是斜方肌,拉弓臂及持弓臂侧分别为11.77%和9.45%,最后是背阔肌,拉弓臂及持弓臂侧分别为2.13%和7.09%.由于该研究仅测量了撒放前1.5 s及撒放后0.5 s的肌电指标,可能不代表整个继续加力过程中的用力特点.而在另外一些研究中,有学者考虑到该问题,И·Н·布恰茨卡娅等[19]97-100将整个“固势—撒放”阶段都纳入了研究范围,利用肌电图仪对14名运动员相关肌肉群的肌电活性幅度指标进行了补充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个继续加力阶段,拉弓臂肌电活性最高的是三角肌后部(302.19±14.04),其次是斜方肌上部(290.19±15.03),最后是斜方肌下部(250.50±14.37);持弓臂肌电活性最高的是三角肌前部(405.40±18.52),其次是斜方肌上部(371.43±19.55),最后是斜方肌下部(259.68±12.28).同时随着运动员疲劳过程的发展,其肌电指标会发生变化,但是在该研究中未对背阔肌的肌电值指标进行测量.

这些研究结论阐述了我国射箭技术体系中继续加力环节的用力特点,讲究“前推后拉”,即持弓臂向靶面位置进行推弓,而拉弓臂则在发力肌群的带动下线性向靶面相反的位置移动,形成一个力量相等、方向相反的直线力[18]14.从解剖学上来说,只需要背阔肌和斜方肌的收缩就能完成工作,因为背阔肌在继续加力时的主要作用是使大臂产生内旋并后伸(近固定时),而斜方肌的作用则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近(近固定时),但是由于这两块肌肉都是扁肌,力量可能不够大,而三角肌后束在继续加力时也可以使大臂后伸(近固定时),又是单羽肌,因此以三角肌后束为主,斜方肌和背阔肌为辅成为我国射箭技术体系中继续加力环节的主要发力肌群.

5.1.2 发力特点的性别差异研究

射箭项目是一项对于肌肉力量及耐力存在一定要求的项目,现代射箭项目中,优秀男子运动员使用的弓箭磅数一般在42~50磅(19.05~22.68 kg)之间,优秀女子运动员一般在40~48磅(18.14~21.77 kg)之间,但凡是对力量要求比较高的项目,男子和女子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的方式及过程都存在一定的内在性别差异,射箭项目也不例外.为了进一步了解男女之间的差异,并更好地指导训练,国内学者在发力特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继续用力环节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女子在继续用力环节有着更强烈的肌肉动员.张晓炳[11]86通过对男女运动员拉弓臂斜方肌上部、中部,拉弓臂屈指肌、伸指肌、三角肌在“固势—撒放”环节的肌电指标进行测试,发现女子几乎所有的肌肉参与程度都明显大于男性,尤其是三角肌后部(13.55% vs 6.81%),但此研究没有针对运动员持弓臂的肌电特征进行分析.后来王桢等[26]39-40利用sEMG指标进行了补充研究,发现女子运动员和男子运动员的拉弓臂三角肌(24.6% vs 17.4%,P<0.05)、斜方肌(16.9% vs 6.5%,P<0.05)、背阔肌(11.3% vs 8.3%,P<0.05)肌电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女子的肌电值显著高于男性,这点佐证了张晓炳的研究结论,同时还发现女子持弓臂肱桡肌的积分肌电均值几乎是男子的两倍(185.69 vs 94.88,P<0.01).

由于在继续加力时射手已经达到满弓状态,拉力接近峰值,因此若要使箭头走完最后的一段距离,拉响信号片,肌肉需要更强力的收缩,而作为主要发力肌群的三角肌后束自然激活程度更高,这也从侧面说明女子的力量不足或者使用的弓磅数过大.而女子运动员肱桡肌的肌电指标较高可能是由于弓箭系统过重,前手难以承受,有一定的抓弓动作造成的.但是也不排除运动员的不良习惯导致的抓弓动作.

5.1.3 发力特点与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肌电变异系数(Variance Ratio)是用来评价肌电值离散程度的一个指标,反映了肌电波形的一致性,由于肌电波形是肌肉运动单位募集及放电的外在表现,因此该指标反映了肌肉收缩的一致性程度.目前有学者将该指标应用于继续加力环节相关肌群的研究当中,认为继续用力环节主要发力肌肉群的收缩一致性和稳定性与成绩存在显著关系.宋海明等[14]245对运动员“固势—撒放”整个阶段的肌电波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拉弓臂背阔肌及持弓臂三角肌后部的肌电波动大小与成绩存在显著相关(P<0.05),成绩环数低则说明动作不稳定,肌电波动表现为参差不齐,其中又以三角肌变化幅度最大.不过由于该研究样本量较小,缺乏说服力,因此又有学者进行了补充研究.王晓云[24]1-44将样本量扩大到了12名运动员,并对其撒放时的肌电变异系数进行了分析,发现三角肌、斜方肌的肌电变异系数与成绩之间存在关系,高水平运动员的持弓臂及拉弓臂三角肌后部、斜方肌、背阔肌的肌电变异系数均要明显小于一般运动员,这说明优秀运动员在肌肉收缩一致性上的表现要好于一般运动员.

开始继续加力后,接下来需要进行瞄准.继续加力和瞄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刘学贞等人[7]630发现,运动员低环位中靶的箭通常瞄准时间偏长,而瞄准时间偏长往往是由于瞄准动作不顺利,动作不协调导致的.从肌肉收缩的松弛特性分析,瞄准时间过长会导致继续加力时主要发力肌群中的弹性组织产生松弛的现象,此时虽然运动员主观上保持原来的加力状态,但实际上推弓或者拉弓的力已经因为松弛特性而有所下降,这会导致运动员成绩的变化.

5.2 瞄准部分

瞄准是“固势—撒放”环节的第二个步骤.运动员在开始瞄准后,首先要使准星对准靶面的某一位置,然后使准星平稳向靶心靠近,最后在开弓过程中完成撒放[3]73.当前关于瞄准部分的主要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1)不同瞄准方式的合理性研究,2)瞄准时长与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5.2.1 不同瞄准方式的合理性研究

过去在我国射箭技术体系中,常用的瞄准方式为“星实靶虚”,在国家体育总局出版的射箭教练员培训教材中,就是这么要求的[27]33.教材中对此做出的解释是在瞄准时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于以准星边缘为界限的内环境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在瞄准时注意力的集中是否一定要以“星实”为前提则有待商榷.郭蓓、姚颂平等人便对这种瞄准方式提出了质疑[8]566,对应看清靶面有利还是看清准星有利进行了探讨,认为“星实靶虚”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射击专家带来的步枪与手枪的瞄准理念,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射击和射箭同属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项群项目,因此我国学者及教练员便将这种瞄准理念借鉴应用进射箭当中来.但随着我们对于射箭技术认识深度的逐渐拓展,“星实靶虚”的瞄准理念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射箭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所调查的“星实靶虚”瞄准方式的使用比例中,国内46名运动等级在一级及国际健将之间的运动员占比17.54%,雅典奥运会前8名的女子射箭运动员占比0%.

从注意控制理论的角度来讲,当运动员采用“星实靶虚”进行瞄准时,由于准星相对于靶子是清晰的,因此当准星发生细微的晃动时,运动员会看到准星在靶面上较大的晃动,这可能会引起运动员的焦虑,使得自上而下的目标导向驱动的注意系统支配能力下降,而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的注意系统支配能力上升,即焦虑会使得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转向与任务无关的外界刺激.而当运动员采用“靶实星虚”瞄准时,由于靶子是清晰的,准星是模糊的,此时准星即便产生晃动,运动员也不会真切地、清晰地看到准星的移动,只会看到准星的抖动,这样对运动员造成焦虑的可能性要相对低于“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

由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理稳定性非常重要,赛场上的各种干扰因素都会使运动员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瞄准阶段作为运动员心理活动最为频繁的一个环节,应尽量保证运动员顺利地完成瞄准过程,避免已经较高的应激水平再次升高.因此,从保证运动员心理稳定的角度出发,瞄准方式的选择应以不会引起运动员焦虑为原则,以免给运动员造成更多的压力.但在其他角度,两种瞄准方式具体存在何种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5.2.2 瞄准时长与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当前关于瞄准时长与成绩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基础性研究,即把瞄准时长定义为整个“固势—撒放”阶段,并开展与成绩的相关性研究;2)深化研究,即使用仪器设备对瞄准行为背后的机制、特征等因素进行探索,开展与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1)对瞄准行为的基础性研究

运动员的瞄准过程要经历若干个阶段,即获得稳定阶段、最佳稳定阶段、稳定消失阶段,整个过程大约持续2.5~5.5 s,在稳定消失阶段后,运动员可以通过控制和调整,重新进入最佳稳定阶段,但此时的动作质量相对于第一个最佳稳定阶段往往发生了变化,运动成绩容易受到影响,因此第一个最佳稳定阶段是最适宜的撒放时机[27]134.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武文强等[23]241-245利用高速摄影机对4名国际级运动健将十环组和非十环组的瞄准时长进行了研究,随后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分析,发现十环组和非十环组的瞄准时长具有显著差异(2.08 s vs 1.65 s,P<0.05),对于国际级运动健将水平的运动员来说,最佳稳定阶段的持续时间越长,运动员的成绩越好.

若要探寻最佳稳定阶段与成绩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先了解瞄准行为的内在生理机制,而这个问题在部分射击项目的研究中存在一些线索,有学者通过对射击运动员大脑枕叶的α频段功率谱分析后发现,瞄准时视觉中枢确实会参与射击的信息加工过程,然而由于高水平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技能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每个操作在大脑皮层及顶叶都有固定的投射区,在执行射击时,位于大脑顶叶及大脑皮质的这些投射区均会活化,且活化程度与运动机能水平显著相关,因此其视觉中枢的过度参与对成绩的提高并无显著作用.甚至有研究发现视觉信息的加工会对动作的自动化过程造成干扰[28-29].另外,随着运动员训练年限的延长及竞技水平的提高,在瞄准时其神经中枢还会主动抑制视觉信息的处理过程[30].可见,视觉信息对于瞄准似乎不是那么重要.尽管射击和射箭项目存在一定的区别,但由于二者同属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项群,在完成某些行为时的内在生理特征应当是相似的.因此有理由推测高水平的射箭运动员在瞄准时可能不会过分依赖视觉信息的作用,而是更多依靠其动作技能的自动化水平,从这个角度可以解释前韩国射箭国家队队员、奥运冠军林东贤为何只有0.1的视力仍然能达到极高的运动技能水平.

对于射箭项目来说,由于外在的肢体动作不明显,因此很多情况下技术节奏的变化实际上是技术动作执行质量的体现[22]43.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推测,对于射箭运动员来说,瞄准时间的长短可能只是外在的表象,其内在因素可能更多地取决于运动员在固势阶段运动技术的执行质量.在比赛或者训练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当一名运动员的瞄准时间明显延长时,随后射出的这一箭成绩不佳,这种现象在高水平运动员当中也会出现,例如现韩国射箭国家队队员、奥运冠军奇甫倍也曾出现过十多秒没有拉响信号片的情况,这实际上就是固势阶段的运动技术执行不利所导致的.由于最佳稳定阶段不能持续太长时间,因此若最佳稳定阶段结束时运动员仍没有进行撒放,这时便会进入稳定消失阶段,从而会对运动员的成绩造成影响.但撒放过早也不合理,运动员可能尚处于获得稳定阶段至最佳稳定阶段的过渡期中,同样会影响成绩.可见,理想的情况是运动员需要在进入最佳稳定阶段后维持一定的时间,并在进入稳定消失阶段之前,拉响信号片完成撒放,而运动员运动技术执行的质量越高、越稳定,这个时机也就抓的越准确.

2)对瞄准行为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应用到体育科学研究中,眼动追踪设备就是其中之一,该设备是伴随着静眼注视现象的发现而诞生的,近年来在很多体育项目中都得到了运用.静眼现象是指在开始相关的行为之前,运动员的眼睛对某个特定对象或空间位置的注视.研究结论显示在所有需要视觉参与的项目中,几乎都存在静眼注视现象,且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越高,静眼时间就越长.在王丽岩[13]52的研究中,使用眼动仪精确记录了射箭专家和射箭新手的静眼注视,发现静眼注视与成绩存在显著相关,且射箭专家和射箭新手存在显著差异(P<0.001),射箭专家的静眼注视时间(M=0.366 ms)明显长于射箭新手的静眼注视时间(M=0.245 ms).关于这种时间差异,有学者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索,认为可能是射箭专家拥有较强的抑制控制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可以更有效地过滤与工作无关的信息导致的,这使得射箭专家获得了较长的静眼注视时间和注意力集中度[31-34].

除眼动追踪设备外,还有学者使用了激光分析设备进行研究.这种设备在气手枪运动员的研究中较为常见,原理是将安装在器械上的激光发射器信号传递至靶面附近的接收装置,然后在计算机中绘制出其瞄点的运动状态.赵波[12]1-37利用此类设备对17名射箭运动员开展了研究,发现运动员的瞄针在发射前短时间内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该研究中将这段相对稳定状态的持续时间称之为精确瞄准时间,精确瞄准时间的长短与成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该研究与杨培鑫[35]针对气手枪运动员的研究非常相似,他利用激光分析设备针对气手枪运动员进行研究发现,运动员在发射前1 s的瞄点位置与成绩存在极弱相关,而0.1 s的瞄点位置与成绩存在弱相关.以上两项研究的结果说明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项群的运动员在发射前可能均存在一个精确瞄准行为.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者对瞄准这一行为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也进一步拓宽了我们对于瞄准行为认识的广度及深度.现在国外已有学者在静眼现象的基础上开展静眼训练,在运动员的专注度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效果[36],并且发现远端的注意焦点训练效果要优于近端的注意焦点训练效果,这对射箭项目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在射击项目中,已经开始广泛利用激光测试对运动员的持枪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其运动技术水平及疲劳程度等,在射箭项目中也是一个很好的应用方向.

待瞄针瞄点在靶面稳定下来后,要进行撒放,瞄准和撒放有着密切的联系,撒放太早、太晚都不好.理想的情况是瞄好—片响—撒放,这需要高度自动化的动作技术及超强的协调性.国内有学者对瞄准和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索,毛松华等[9]104利用实验设计了一个相对撒放值,这个指标用来评价射箭运动员瞄撒配合能力,相对撒放值越低,说明撒放瞬间瞄针指的环数越高,瞄撒配合也就越好,该研究进一步说明了瞄准与撒放之间的重要联系.

5.3 撒放部分

撒放是“固势—撒放”环节的第三个步骤,也是最后一个步骤.当信号片响起后,射手就需要将箭放出.目前关于撒放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撒放一致性与成绩的相关性研究,2)撒放速度与成绩的相关性研究,3)撒放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5.3.1 撒放一致性与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在射箭比赛中,有时可以看到运动员的成绩起伏不定,组间或者组内环数差距较大,箭镞的密集度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Choking现象,指运动员运动技术发挥的稳定性出现了问题.然而Choking现象是一种表象,其产生的原因则是因为各种影响因素导致运动技能执行过程发生了衰退[37],使得动作的一致性出现下降.国内的教练员及运动员一直非常重视动作一致性的作用,学者们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在撒放一致性研究方面,徐鑫[21]36-37使用肌电图仪针对5名女子射箭运动员开展了研究,首先测量了撒放瞬间勾弦手指浅屈肌和指总伸肌的RMS幅值标准差,然后将其除以平均值,所得到的比值为撒放技术动作一致性的评价指标(单位为%),最后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了指浅屈肌和指总伸肌一致性与成绩之间的相关性.该研究发现指浅屈肌(0.040,P<0.05)和指总伸肌(0.029,P<0.05)的一致性与成绩存在显著相关,一致性越好,成绩也就越好.同时指出教练员和运动员都要重视撒放一致性对成绩的重要影响,在训练中努力提高撒放一致性,形成稳定的撒放技术.

对于数据分析类型的研究来说,数据的分析方法因对整篇研究的合理性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需要重点关注,徐鑫[21]1-43在研究中首先明确了成绩变量是应该看作等级变量还是连续变量.由于射箭项目追求的目标就是箭箭10环,因此合理的方法是设置十环及非十环组为等级变量,肌电参数指标为连续变量,进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从而获取十环组的参数特征指导训练.然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主要用来分析两种连续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将10,9,8,…,0环组的成绩(连续变量)与肌电参数指标(连续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获得每环下所特有的肌电参数指标特征,对于射箭技术研究来说,这种分析方法并不是不可行,只是存在优化的空间,因为会获得许多无用数据.试问低环数下每环的肌电参数特征对于指导射箭技术训练有多大参考意义呢?另外,研究中的样本量也是个问题,无论是研究对象的人数(5人)还是测试箭的数量(5名运动员共测试了30箭,甚至不如其他研究中一名运动员测试的箭数)均很少,这也降低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但总的来说,该研究仍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今后应针对该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继续探索,以验证徐鑫的结论.

5.3.2 撒放速度与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米卫国等[16]76曾在理论层面上对撒放速度与成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认为撒放速度越快,弓弦在手上停留的时间就越短,动作效率就越高,而动作发生不一致和变形的概率就越小,运动员的成绩也就越好.但是在当前的实证类研究中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这种观点.

如果要对撒放速度进行研究,必先理清当下主要的撒放技术.张秀丽等[10]73指出,撒放技术主要包括三种:1)指浅屈肌和指总伸肌同时加强向心收缩,这是一种最不合理的撒放技术;2)指浅屈肌保持原状,指总伸肌加强向心收缩,使手指伸让弓弦弹出去;3)指浅屈肌和指总伸肌同时放松,使弓弦借助弹力滑出手指,这是公认最为理想的撒放技术,但较难掌握.这三种撒放方式均有人采用,即便同一队伍里的运动员,使用的撒放技术可能也不一样.而且由于三种撒放技术的技术特征有所差异,所以撒放速度也必然会有所差别.因此在进行撒放速度的相关研究时,理想的方式是先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肌电特征分析,将使用同一种撒放技术的研究对象识别出来进行分组,然后将不同的撒放技术分别与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尽管这样操作大大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但如果不事前进行这一操作,研究结果可能会受到影响.例如吴爽爽等[5]135-136对国家射箭队男子和女子运动员的撒放时间指标进行分析后发现,国家队运动员的撒放时间指标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男子运动员最快达到0.040 s±0.090 s,而最慢达到0.309 s±0.069 s,女子运动员最快达到0.212 s±0.083 s,最慢达到0.321 s±0.074 s,在该研究中,其统计数据显示即便是同一运动等级的运动员撒放速度在个体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由于该研究没有事先按照撒放技术进行分类分组研究,因此在研究对象中可能存在多种撒放技术情况下不能判断其撒放速度与成绩之间的真实联系等问题.

5.3.3 撒放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目前关于撒放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撒放时上肢的关节特征研究;2)撒放时勾弦手的技术特征研究.

1)撒放时上肢的关节特征研究

每位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时的特征都可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建立在正确的、不违背人体生理特点的前提之下的.在任何项目中,如果运动员的技术特征有悖于人体在运动生物力学上的合理状态,那么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合理性便可能存在问题.基于这一点,有学者针对撒放时上身各关节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试图寻找出撒放时运动员上身各关节的合理运动特征.陆俊波[20]263-265使用三维录像解析法对优秀射箭运动员撒放瞬间肘关节和肩关节的运动生物力学指标进行分析后指出,撒放全过程中,持弓臂和拉弓臂的肩关节角度应尽可能地大,同时在撒放后,持弓臂肘关节的角速度要尽可能的小.

该研究提出的关节生物力学特征不仅增加了人们对射箭技术认识的深度,也为射箭技术评价体系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关节运动特征可以用解剖学进行解释,运动员在撒放过程中,肩关节角度越小,说明肩关节的中心距离桡骨中心越近,这使得前臂更有利于进入射箭面,有利于背部肌肉的发力及直线用力,而撒放后持弓臂肘关节角速度小,是持弓臂稳定性高的表现,有利于箭着靶的稳定性.

2)撒放时勾弦手的技术特征研究

正如篮球投篮时手指拨球的质量影响球的飞行轨迹一样,运动员的勾弦质量及撒放过程中勾弦手的运动状态也会通过影响弓弦回弹的轨迹从而影响箭的精度,但这方面的定性描述类分析较多,实证类研究开展的较少,如周晓东[4]22指出理想的撒放瞬间手指的角度应当在105~120°之间;于慧等[38]指出勾弦时应以第一指节勾住弓弦,第二指节保持在接近90°的状态是最佳的勾弦方式;张秀丽等[10]73指出理想的撒放方式应当是指浅屈肌做放松、指总伸肌放松,让弓弦借助弹力平稳地从手上滑出去等.

国内学者针对勾弦手在撒放时的部分问题进行的研究尚未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是运动生物力学在我国仍属于一门边缘学科,相关研究开展的较少.其次是因为勾弦手在撒放过程中移动速度极快,对研究设备有很高的要求,而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中还未大规模的推广超高速摄影设备.以撒放速度为0.2 s为例,此时若使用250/1分辨精度(即每秒捕捉250张图像)的高速摄影机可以捕捉到约50帧的画面,而这是整个撒放过程,其中关键部分,即弓弦离手时的画面不会超过10帧.如果使用的摄影机存在插帧现象,那么可供后期分析的有效画面会更少,在这种接近摄影机分辨能力极限的情况下只能起到记录时间的作用,几乎不可能胜任对运动学特征的分析工作.而肌电图和红外光点虽然分辨精度较高(相当于1 000/1的高速摄影设备),但由于不能获得图像信息,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意义不大.

目前国外学者已经开始使用2 000/1甚至3 000/1的超高速摄影机,并使用快门线或者相机矩阵同步多角度进行拍摄,不仅可以获得极其丰富的信息,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勾弦手在撒放时紧贴下颌及颈部运动造成的观测困难问题.这是今后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6 结论与展望

1)在我国射箭技术体系中,三角肌后束、斜方肌及背阔肌为继续加力环节的主要发力肌群,这些肌群的一致性与成绩存在显著联系,女子这些肌群的激活程度更强.今后可以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肌群的肌肉疲劳特征研究,目前在其他体育项目中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幅频联合分析[39]、小波变换去噪等[40].然后在疲劳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发设计专项力量、耐力训练计划,为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提供帮助.

2)在瞄准时,处在最佳稳定阶段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取得好成绩.而在选择瞄准方式时,为了防止过度关注外界注意力焦点导致心理稳定出现波动进而影响成绩[41-42],在瞄准时只需要看清靶面即可,不要过多的投入注意力.同时,今后应当继续探寻高水平运动员的瞄准特征,依靠高度自动化的技术动作及精确的肌肉记忆代替视觉完成瞄准.同时开展静眼训练在射箭技术训练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进一步了解静眼注视现象的作用机制及对成绩发挥的作用.

3)目前国内关于撒放一致性及撒放速度与成绩的相关性研究中,因研究方法、研究设备的合理性均存在优化的空间,目前尚不能完全确定与成绩之间的真实联系,未来应当继续进行探索.今后在开展这类研究时,需先用肌电图仪确定研究对象是否使用的是同一种撒放技术,不同的撒放技术在速度及一致性上存在差异,不加区分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4)撒放时持弓臂及拉弓臂的肩关节角度及持弓臂肘关节角速度应尽可能地小,它们直接反映了运动员运动技术的执行质量.同时采用指浅屈肌及指总伸肌同时放松的技术进行撒放,使弓弦在手指105~120°之间离手.在今后应当开展更多针对撒放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将研究范围扩大至举弓及开弓环节,革新高速摄影设备,探索其他研究设备引入射箭技术研究中的可行性,进而建立评价运动员技术水平的运动生物力学指标体系.

猜你喜欢
肌电射箭运动员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两支箭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学射箭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与肌电研究
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肌电图的影响
射箭游戏
跳跳龙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