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评价理论研究现状分析(2001-2020)

2021-04-29 09:49布占廷孙雪凡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语篇文献理论

布占廷,孙雪凡

(青岛大学 外语学院)

一、引言

上世纪70年代起,语言学界开始关注话语中的评价现象(刘世铸,2010)。在语言学研究中,评价指作者对所论及的实体或命题的立场、态度、观点、情感等因素(徐玉臣,2013)。语言学意义上的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言(包括副语言)传递的态度、立场和观点(王振华,201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新Halliday学派的代表人物 Martin等人从话语语义学视角把评价资源范畴化为评价系统(APPRAISAL),包括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三个子系统,创立了评价理论(Martin,2000;Martin & White,2005)。评价理论诞生后,话语中的评价研究变得更加规范和系统化。王振华(2001)对评价系统作出较为详细的介绍,将其正式引入中国。随后王振华(2002)、李战子和高一虹(2002)、戴凡(2002)、陈淑芳(2002)、刘承宇(2002)针对评价理论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刘世铸(2010)、王振华(2012)、徐玉臣(2013)等从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梳理了评价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但所涉文献时间较早,以分类讨论为主。目前该理论经过20年的发展,在国内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在理论与应用层面皆取得丰硕成果。本文以 2001年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源,基于CiteSpace软件,从评价理论研究的文献年度发文量、高产作者和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变等几个方面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现国内评价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而探讨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从中国知网经高级检索得到。检索条件包括:(1)以“评价理论”或“评价系统”为主题;(2)限制全文包含Martin或“马丁”且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关,确保研究理论为本文所指的评价理论;(3)发表时间不限(检索时间为2021年1月22日)。经检索共获得有效数据2 292篇文献,包括期刊论文(含辑刊论文、会议论文、报纸论文)1 390篇和学位论文902篇。中国知网综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较全面地涵盖了特定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数据。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所得全部数据①进行分析,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国内评价理论研究的整体现状。因检索到的最早文献于2001年12月20日发表,最新文献于2020年12月26日发表,所以文献来源时间为2001年12月20日至2020年12月26日。从中国知网上将检索到的2 292篇文献按Refworks格式导出参考文献留用。

2 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20年来评价理论的发文量有何特点?有哪些代表文献、代表作者和代表机构?(2)20年来评价理论的研究热点有哪些?有何演变特点?(3)近几年评价理论的研究存在哪些问题?未来趋势是什么?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并结合近年来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法,通过绘制科学图谱来展示国内评价理论研究自 2001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本文采用的分析软件是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5.6.R5。该软件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可用于分析“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李杰、陈超美,2016)。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1 文献年度发文量统计与分析

共检索到发表于2001-2020年期间关于评价理论的文献2 292篇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折线图显示过去的20年里,尤其是2014年以前,国内评价理论的年度文献数量基本保持上升趋势,由王振华(2001)仅有的一篇增长为2014年的229篇,之后也是保持年度160多篇的发文数量,可见评价理论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发展,且影响深远,成果显著。根据图1年度发文量的变化趋势与幅度,我们可以把国内评价理论的发展情况分为四个阶段:适应期(2001-2005)、发展期(2006-2011)、平稳期(2012-2016)和瓶颈期(2017-2020)。

2001年,评价理论从国外引入,进入适应期,年度发文量整体保持上涨趋势,上涨幅度缓慢。由于评价理论创立不久,且刚刚引入国内,受到关注不多,影响较小,发文量增长缓慢。自2006年起,国内的评价理论进入快速发展期,年度发文量持续上涨且增幅整体较大,年均增长34篇。经过适应期的探索,国内研究者逐渐发现评价理论的理论与应用价值。2008年,评价理论经典著作(Martin & White,2005)引进国内。2010-2012年,八卷本《马丁文集》陆续出版。马丁等国际评价理论领军学者经常到国内参加会议,举办讲座,更是直接推动了评价理论在国内的研究与传播。自2012年起,评价理论进入平稳期,年度发文量呈波浪式起伏变化,变化幅度不大。2012年前国内评价理论的相关研究文献已累积达632篇,2012年的发文量更是高达207篇,评价理论的理论与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国内学者的充分证实,逐渐进入平稳期,以每年166至229篇的发文量依旧备受关注。2013年文献发表数量稍有下降,2014年达229篇,为近20年评价理论研究最热年。同年上海交通大学马丁中心成立,每年举办多次系统功能语言学培训和研讨会,多涉及评价理论。自2017年以来,评价理论的研究势头减弱,进入瓶颈期,年度发文量在2017-2020年期间逐年减少,2020年的发文量减至115篇②,自2011年以来首次低于160篇。年度发文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评价理论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何突破瓶颈,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评价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揭示评价理论研究势头减弱的原因,为评价理论的发展提供对策。下文将基于CiteSpace软件对评价理论近20年的研究现状展开进一步分析。

图1 2001-2020年国内评价理论年度发文量统计

2 高产作者和研究机构分析

基于 CNKI的数据,CiteSpace软件可以自动统计出文献作者和研究机构的词频,并进行可视化呈现。基于2 292篇文献我们得到国内评价理论的高产作者和研究机构的科学知识图谱(见图2)③,字号大小反映了出现频次高低,即频次越高,字体越大,圆圈越大。图2显示评价理论文献产出作者及其机构并不是很集中,其中产出较多的研究者有王振华、刘世铸、张欢雨、杨明托、管淑红等,产出较多的研究机构有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④等。王振华作为国内评价理论的早期引进者,他与其所在院校皆是国内评价理论的领头者与代表,20年来他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共发表核心文献13篇⑤。在被引频次高于300的10篇文献中(见表1),有3篇独立作者为王振华,包括评价理论的引介(王振华,2001)、评价理论新闻话语分析(王振华,2004a)、评价理论与物质过程的结合分析(王振华,2004b)。李战子(2004)、刘世铸和韩金龙(2004)、王振华和马玉蕾(2007)、张德禄和刘世铸(2006)、刘世铸(2010)、唐丽萍(2004)、陈晓燕(2007)的文章被引频次也均超过300次,同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表1 高被引文献

图2 国内评价理论高产作者和研究机构统计

检索发现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发表期刊论文28篇,硕博学位论文12篇。发表最早的两篇分别是王振华和马玉蕾(2007)和尚必武(2008),前者解读了评价理论的魅力与困惑,后者将评价理论应用于小说文本分析。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年内也是评价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机构,共发表期刊论文24篇,代表文献包括刘世铸和韩金龙(2004)、张德禄和刘世铸(2006)。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共产出39篇评价理论相关硕博论文(如布占廷,2014;李君,2011)。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发表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达67篇,显示字体、圆圈较大,其中代表文献为袁华(2009),被引频次超过了40次。其他评价理论主要研究机构还包括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等。这些机构多由一些核心成员带领,师生形成研究团队,从而能持续产出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因此,要想突破瓶颈期,一方面,各大高校必须积极引进相关研究人员,以辐射带动其他师生,壮大评价理论的研究队伍;另一方面,相关机构与学者应积极组织评价理论相关主题会议,探讨研究问题,分享研究成果,加强彼此交流,为评价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献计献策。

3 关键词共现的研究热点分析

3.1 关键词频率

利用式(20)求解检测门限需要对等效视数L和Fisher分布参数u和v进行估计,本文采用基于子矩阵对数累积量的估计方法对等效视数L进行估计[21,22],采用基于对数累积量的参数估计方法对Fisher分布参数u和v进行估计[22].本文CFAR检测算法如算法1所示:

关键词代表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在某一领域内,某段时间的文献中高频出现的关键词代表了该领域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穆军芳,2016)。本文将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结合具体数据分析 20年来国内评价理论的研究热点。将从中国知网下载并经CiteSpace软件转换过的文献数据导入软件 CiteSpace 5.6.R5中,时间跨度设置为2001-2020年,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阈值设定为Top 40 per slice,使用最小生成树算法,静态呈现评价理论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3),字体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大小。这一视觉化形式清晰呈现了评价理论在中国发展的脉络。我们发现除了与理论本身相关的关键词(如“评价系统”、“评价”、“态度意义”、“人际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料库”、“政治演讲”、“新闻语篇”、“翻译研究”、“学术书评”、“积极话语分析”等高频关键词反映了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一带一路”和“中美贸易战”则反映了研究话题。因此,我们可以将20年来评价理论的相关研究热点概括为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前者关键词包括“态度系统”、“介入系统”、“级差”等,后者关键词包括“积极话语分析”、“翻译”、“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新闻语篇”等。

图3 2001-2020年国内评价理论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3.2 关键词聚类

关键词聚类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归纳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基于 CiteSpace软件将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处理,并自动命名不同类别得到图4⑥。本研究的聚类模块值为Q=0.582 6>0.3,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为S=0.804 8>0.5,聚类合理。图4显示国内评价理论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0评价理论、#1态度、#2评价系统、#3语料库语言学、#4翻译、#5态度资源、#6介入系统、#7视觉语法、#8态度系统、#9评价、#10写作教学11个类别。下面将基于CiteSpace的citation history功能由关键词确定文献,并结合二次文献检索对以上 11个类别从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方面作进一步分析。

评价理论的理论研究指评价系统的提出与发展。一方面,相关研究丰富了评价系统的理论框架,包括对评价系统的引介与完善(如王振华,2001;李战子,2004;王振华、路洋,2010;胡壮麟,2009;朱永生,2009)。此类研究多出现在适应期与发展期的话语分析。近期的代表研究有冯德正和亓玉杰(2014)提出系统阐释评价意义多模态建构的跨学科理论框架,张德禄(2019)研究了评价理论介入系统中的语法模式,进一步发展了评价理论,Bednarek和郇昌鹏(2018)探讨了评价系统话语分析的方法和原则等。另一方面,相关研究从具体语篇出发,完善了该类语篇相关的评价理论,拓宽了评价理论的适应范围,如翻译相关评价理论(苏奕华,2008;司显柱、庞玉厚,2018)、教育教学相关评价理论(韩颖,2014;赵娜,2019)以及其他话语相关评价理论(徐玉臣,2009;陈令君、赵闯,2016)等。

图4 2001-2020年国内评价理论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

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指基于评价理论展开的话语分析或多模态研究,多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如翻译语篇的评价分析、教育语篇的评价分析和其他各类话语的评价分析等。此类研究既包括对单一文本的研究,也包括对不同文本的对比研究。翻译研究主要涉及评价意义在原文与译文中的转换问题以及将评价理论作为翻译中的态度分析工具用于指导翻译,如张先刚(2007)论述了评价理论对语篇翻译的启示,司显柱(2018)从态度系统出发研究了语篇翻译中成功传递文本评价意义的重要性,探讨了评价理论在翻译中的适应性;蒋平和王琳琳(2010)基于态度系统比较了《背影》及其两个英译本的态度资源,以此鉴别译文的优劣。教育教学研究如韩颖(2014)从态度和介入系统角度分析了格林童话的态度资源,探讨了格林童话的教育功能,杨汝福和曲春玲(2014)在态度系统下研究了小说《手斧男孩》的评价意义,赵娜(2019)从评价理论视角对比了中美教育语篇中评价资源使用的异同。广泛的话语分析涵盖所有语篇类型,除翻译语篇与教育语篇外,还包括新闻语篇、演讲语篇和政治语篇等,如徐玉臣(2009)探讨了科技语篇中的态度系统,李响(2016)基于语料库研究了英语报刊社论的态度意义,陈令君和赵闯(2016)从态度系统角度研究了“中国梦”对外新闻报道中的态度资源,江进林和张皎皎(2018)基于语料库研究了西方媒体对中国股市报道中的态度,并揭示了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陶君和袁传有(2018)基于评价理论和隐喻理论探讨了犯罪新闻中隐喻的评价功能。评价资源对比研究如胡美馨和黄银菊(2014)以美军在利比亚军事行动报道为例对比研究了《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新闻报道中的态度资源运用,黄芳(2019)基于评价理论对比了死亡主题演讲中英文网络评论的态度。

3.3 关键词中介中心度

表2进一步统计了中介中心度大于等于 0.1的 11个关键词。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是节点在可视化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可用于衡量节点的重要性。中介中心度超过0.1的节点为关键节点,中介中心度越高表明关键词越重要。因此,这些关键词进一步反映了国内评价理论的研究热点与重点。

表2 2001-2020年国内评价理论文献关键词中心度统计

4 研究热点演变分析

4.1 关键词的时间图谱分析

通过绘制关键词的时间图谱可以从时间维度上直观地观察关键词随时间的演进,进而推测研究热点的演变。将从中国知网下载并经CiteSpace软件转换过的文献数据导入,时间跨度设置为 2001-2020年,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阈值设定为 Top 40 per slice,使用最小生成树算法,点击Timeline View获得如图5所示国内评价理论研究关键词共现时间图谱。

图5显示2004年以前国内评价理论的发展处于适应期内,文献的关键词主要和理论相关,如“评价系统”、“态度”、“介入”、“级差”等,存在少量应用相关关键词,如“学术书评”。2004年以后国内评价理论开始进入发展期,除了“情态系统”、“判断子系统”等理论相关的关键词,文献高频关键词中开始出现较多与应用相关的关键词,如“商业广告”、“新闻报道”、“翻译”、“批评话语分析”等。“性别差异”、“英汉对比”、“对比研究”等高频关键词表示评价理论被用于不同文本的对比研究,“翻译”、“教师话语”、“商业广告”、“多模态”等高频关键词意味着评价理论被用于跨学科研究。进入平稳期(2012-2016),文献高频关键词多体现应用研究,如“新闻发言人”、“英译”、“文化背景”,较少出现“评价理论”等理论相关关键词。2016年以来“一带一路”、“中国形象”等关键词高频出现的同时,“评价理论”和“评价系统”等理论相关高频关键词依旧很少。

图5 国内评价理论研究关键词共现时间图谱

结合上文的热点分析我们发现国内近 20年评价理论相关研究呈现以下演变趋势:(1)理论型研究减少,应用型研究增多;(2)单一文本研究减少,对比研究增多;(3)纯语言学研究减少,跨学科研究增多。为进一步确定国内评价理论瓶颈期的研究现状,下文将对近四年(2017-2020)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4.2 近四年研究热点分析

某一关键词如果在近期突然增多,词频变动大即为凸显关键词,可视为近期内的研究热点。输入数据后点击控制界面的 Burstness就得到近四年瓶颈期(2017-2020)的持续凸显关键词,经整理得到表3。观察表3中的凸显关键词发现受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的影响,不少论文围绕该类话题展开(如蒋国东、陈许,2017;刘国兵、张孝莲,2020);翻译文本作为一类特殊话语,成为评价理论研究的关注对象(如陈曦蓉,2019);多模态作为一大研究热点,评价理论与其具有很好的兼容性,不少研究将二者融合(如王振华、瞿桃,2020);态度资源依旧是评价理论的研究热点,对不同话语进行对比分析比单一文本分析更为常见(如毛现桩,2018;江潇潇,2018),生态话语分析成为评价理论新的发展方向(如李淑晶、刘承宇,2020;何伟、马子杰,2020)。

我们可以推测出近期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对某一热点话题不同语篇的态度资源进行对比分析。应该抓住这一研究热点,积极针对热点话题进行态度资源的语篇对比分析,扩大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解决现实问题。同时根据近20年的研究特点,在评价理论的瓶颈期内应结合多模态研究,加大评价理论的积极话语分析和生态话语分析,包括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表3 2017-2020年国内评价理论研究凸显关键词

四、国内评价理论研究问题与发展趋势

纵观 20年的发展可以看出评价理论已成为国内进行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我国学者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评价理论还将在不同层面不断发展,扩大研究范围。由高产作者和研究机构分析可知评价理论的发展需要加强交流,发挥核心研究者的辐射带动作用。由关键词数据分析可知评价理论的理论研究减少,应用研究增多;态度子系统研究多,介入子系统和级差子系统研究少;单一文本研究减少,对比研究增多;纯语言学研究减少,跨学科研究增多。

2004年以来,虽然国内评价理论在与其他理论的交叉和与其他符号系统(多模态)的融合下发展迅速,但由发文量统计与分析可知2014年以来评价理论的年均研究成果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结合前文的其他数据分析与讨论我们发现目前国内评价理论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跨学科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增强。要想实现评价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跳出纯语言学研究或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模式,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进行评价理论的应用型研究外,还要加强理论研究,了解不同学科的个性化特色,发展更适合跨学科研究的评价理论,提高其应用能力。第二,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虽然目前国内不少评价理论研究借助语料库进行标注分析,实现了质性与量化分析的结合,但大都还是基于传统的手工标注分析有限语料。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借助语料库软件的其他功能进行评价理论相关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将评价理论应用于非语言层面(多模态),进而分析非语言符号表现的评价意义也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应用研究领域有待实现充分、均衡发展。虽然不少研究将评价理论应用于翻译、教学,也有研究涉及经济、政治领域,但是仍然有很多领域尚未涉猎,而且目前的研究倾向于经济、政治这些领域中影响较大的热门话题,如何发掘其他小众领域、冷门话题的研究可能,扩大评价理论的应用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探讨。第四,评价理论的最新著作或研究成果有待继续引入或编著。评价理论的迅速发展与相关著述的出版或引入有很大的关系,如要保持评价理论的持久影响力,必须及时汇集国内外各专家的研究成果,进行编纂传播。相关学者和研究机构应积极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分享研究成果的同时集思广益,为解决以上问题出谋划策,推动评价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语

本研究从中国知网获取 2001-2020年国内评价理论相关文献的数据,基于CiteSpace软件对20年来国内评价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具体包括文献年度发文量分析、高产作者和研究机构分析、关键词共现的研究热点分析及其演变分析。研究发现国内评价理论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但2012年以来进入平稳期,2017年起进入瓶颈期,研究势头有所减弱;国内评价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机构是王振华和上海交通大学,国内评价理论相关研究呈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横向发展,应用研究增多,理论研究减少;理论层面上态度系统是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应用层面上翻译、教学、政治领域话语的对比研究是评价理论的研究热点。文章最后总结了国内评价理论在研究工具与方法、研究领域、研究对象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全文研究基于CiteSpace展开数据分析与讨论,点明了国内评价理论的研究现状,结果客观、准确。CiteSpace功能强大,还有很多分析角度并未涉猎,在以后研究中应力求基于CiteSpace软件更全面地开展文献研究。

注释:

① 基于所得全部文献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非核心期刊和硕博论文等和核心期刊共同促进了评价理论的发展,不容忽视;二是王振华(2012)明确指出对非核心期刊和硕博论文等未涉及或涉及较少是当时研究的不足之处,考虑到当时并未借助CiteSpace等软件辅助分析,无法在有限时空内实现对全部文献的分析,因此本文借助CiteSpace对全部文献数据进行分析。

② 该数据可能一定程度上受到文献来源时间(2001年12月20日至2020年12月26日)的影响。

③ 图2是基于前文全部检索数据所得,包括核心期刊论文、非核心期刊论文、硕博论文等。

④ 期刊论文作者单位多精确到学院(如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位论文作者多只写学校(如山东大学)。

⑤ 统计结果仅基于本文检索条件所得,下文同。

⑥ 因CiteSpace 5.6.R5的使用终止于2020年12月,图4显示分析时间2020年1月25日为电脑手动设置时间,分析时间实为2021年1月25日。

猜你喜欢
语篇文献理论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语篇理论与教学应用》评介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