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1-04-30 11:57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农业农村局311300金海燕罗煦钦刘波
新农村(浙江) 2021年4期
关键词:智慧数字农业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农业农村局(311300)金海燕 罗煦钦 刘波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以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全链条、全方位应用,尤其是抓住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的契机,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赋能与智治创新,为推进临安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

1.数字乡村发展基本情况

(1)数字赋能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动智慧农业项目落地。2015年开始,临安启动52个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包括3个杭州市智慧农业示范园区、13个智慧农业示范点和26个机器换人项目,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有效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精准化和规模化发展。二是搭建智能化监管平台。2017年,建成杭州市唯一的覆盖全产业的农业综合性服务平台,接入25家数字示范基地视频信号及水分、温度、湿度、光照等传感数据,6家木材加工企业20个视频数据,以及山核桃干腐病防控自然落果智慧监管350个视频数据等。配置无人机、车载单兵等设备,在应对台风、暴雪、冰冻、干旱等灾害性极端天气,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粮油、蔬菜、畜牧等产业规模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如,94个规模化养殖场创新应用生猪健康管理码,以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对应养殖场高、中、低风险。按照线上监管、线下巡查防治养殖污染的模式,对118个规模化养殖场安装沼液流量计等监管设备,有效解决养殖污染终端监管问题。

(2)数字营销加快构建电商产业体系一是做强农村电商。以“全国电子商务第一村”白牛村为试点,发展农村电商经济。目前,全区已建立跨境电商产业园1个、众创空间4个、淘宝镇4个、淘宝村27个、电商服务站点425个,实现270个行政村全覆盖。2020年1—9月,全区实现网络零售57.5亿元,同比增长46.5%。成功入围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二是打造网上农旅产品线。依托“临安农旅”等平台,探索农旅融合新模式。通过建设生态农庄、美丽牧场,促进种植、加工、观光农业融合发展,在青山绿水间卖风景诉乡愁,品味风土人情。如龙门秘境、於潜耕织园、光明农场、后营“牧羊谷”等,将创意农事、农业产品、田园景观、农事体验“四合一”,开辟出了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的山区发展道路。三是发展直播经济。针对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发布杭州城市大脑“买新鲜吃放心”农林特色平台,搭建合众培训直播基地、白牛直播基地、临安吃喝玩乐直播间等新型平台,推广新零售标准。2020年上半年,全区组织开展电商直播活动67场,销售额超亿元,平均每场观看人次超万人。举办中国临安山核桃开杆节,现场百人参与助农直播带货PK,微店直播间观看1.8万人、抖音9.9万人,当天阿里、微店等订单额20 213单,其中,预售山核桃产品逾5吨。

(3)数字服务实现乡村“智治”创新一是创新应用数字场景。创新数字乡村“互联网+X”应用,一大批应用服务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通过“互联网+农民建房一件事”实现建房审批、监管、竣工验收、登记发证的全流程“网上办”“掌上办”,审批发证“一条龙服务”。通过“互联网+微法庭”实现司法领域“最多跑一次”,建立完善线上线下解纷渠道,实现诉源治理,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服务不间断、诉讼不出村、调解不用跑。通过推进“互联网+X”创新服务模式向镇街全覆盖,在服务内容上更贴近需求,在服务覆盖面上向农村衍生,提高了乡村公共服务覆盖面及服务质量。二是开发数字乡村治理平台。聚焦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创建,完成数字乡村“一张图”、乡村数据资源中心基本框架设计,建成青山湖街道“青和翼”数字乡村治理平台,推进太湖源指南村“幸福码”数字乡村服务平台等特色应用平台建设。三是健全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强化人才保障,开展数字乡村专题培训,年培训人员500人次以上。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申请财政专项资金1 000万元,确保区级财政重点扶持数字乡村领域,打造一批示范镇、示范村、示范基地、部门示范应用,加快完善区级统筹、各级分管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

2.面临的主要问题

(1)前期建设缺少顶层设计,部门数据资源分散

数字乡村项目覆盖面广,需要多部门、镇街协同。目前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规划,牵头部门缺乏具体抓手和权威性,数据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数据碎片化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大量存在,部门互联互通、协作协同的工作机制有待强化。如,统一地址库建设,虽已建好平台,采集了地址数据,但各镇街各部门尚未有对统一地址库的应用。

(2)全面推进面临人力和资金问题资金投入不尽合理。如,顶层框架设计运行资金不足,没有独立专业展厅,区级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缺乏启动资金;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从业人员对信息化项目的操作跟不上建设水平,导致意愿不强、意识不足,缺少专业型人才。又如,建成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因为缺人才,依然用传统方式开展经营管理。缺乏高素质劳动力和整体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技术的应用。

(3)重建设轻应用,信息化水平不均衡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不充分,有些仅停留在“用技术”本身,智慧农业释放的数字红利有限,效率、效果和效益与工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比存在一定差距。部分乡镇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乡村治理和乡村服务的痛点堵点研究不够,应用场景不能有效满足群众需求。

(4)氛围营造不够浓厚,特色亮点有待挖掘个别项目缺乏统一规划,未突出数字乡村整体宣传概念,且同质化现象明显,缺乏创新性和自主品牌,不少优势特色没有充分挖掘,群众感知度较差,宣传推介不够,发展后劲不足。如,“农民住房一件事”,大多数人仅停留在建房层面,缺乏数字乡村整体概念。

3.对策建议

(1)创新体制机制,强化顶层设计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应建立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专班,统筹协调重大决策、工作部署和督查考核。制定数字乡村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区级层面中长期指导性文件。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强化部门协同,把握时间节点,协调业务需求,做好数据统筹和归集,形成区镇(街道)联动、部门协同的合力。三是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浙江农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阿里巴巴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数字乡村顶层设计、智慧农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2)强化政策支持,确保要素保障一是强化人才保障。每年培训数字乡村人才达到1 000人次,以满足数字乡村人才需求。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按照三年行动计划,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政策主导,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设立财政扶持专项资金,打造一批示范镇、示范村、示范基地、部门示范应用,建好区级平台。

(3)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拓宽数字化应用一是健全“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深化“四个平台”建设,实现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安全监管、便民服务向农村延伸,配强全科网格队伍,加快镇村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二是挖掘、打造典型示范。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应用模式,创建种养殖高水平集成的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打造镇街和村级示范平台以及企业平台,塑造优质场景应用。三是拓宽“城市大脑”服务基层治理的路径。通过智慧农村、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智慧应用功能的研发,加快推进基层智慧治理,扩大数字应用场景覆盖面。

(4)加强宣传推广,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围绕建设重点,及时宣传报道重点任务和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监督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智慧数字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有智慧的羊
成双成对
智慧派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