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1-05-01 21:55盛春光刘宗烨刘晓光
经济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森林康养多学科生态

盛春光 刘宗烨 刘晓光

摘 要: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建设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以人才培养赋能区域林业资源服务价值挖掘。文章阐释了高校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设置的内涵,从制度建设、教学建设、成果转化、服务实践和质量控制角度明确了森林康养专业教学思想,探讨了教学目标与团队建设考量。

关键词:森林康养 新型辅修专业 多学科 生态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10-200-02

一、森林康养概念及专业设置内涵

(一)森林康养概念界定

“森林康养”强调将森林作为治疗、康复、保健及疗养的途径与载体,依托森林在医学、心理学等方面对人体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发挥森林对个体康复疗养及健康养生的作用[1]。森林康养作为大健康产业的构成之一,权威概念界定较早见于2016年《四川省林业厅关于大力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其指出“森林康养是指以森林对人体的特殊功效为基础,以传统中医学与森林医学原理为理论支撑,以森林景观、森林环境、森林食品及生态文化等为主要资源和依托,开展的以修身养性、调适机能、养颜健体、养生养老等为目的的活动。”该概念充分诠释了森林康养产业的理论基础、资源基础及活动目的,强调了三层内涵:第一,森林康养产业的核心发展目的在于促进人体健康发展,以人为本,服务于健康产业;第二,森林康养应当具备完整健全的产业链,包括森林景观、产品、文化等,其系统性与兼容性是森林康养上升到政府产业和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动因[2];第三,森林康养产业具备多层次功能,对个人心理生理具有微观影响,在养老产业和养生产业方面具有布局必要性,是发展微观产业和宏观产业的方向,具有相当广阔的周边产业范畴。

(二)高校森林康养专业设置内涵

森林康养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系统性产业,需要相应的理论基础和人才基础。高校在国家和区域规划推动下,森林康养专业建设和发展极具必要性。国家层面建设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的构想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拥有其落脚点。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年“新时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新农科”的发展规划,至此,“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成为高等教育阶段性发展方向,为森林康养的学科建设提供了落脚点。作为以点带面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则正式拉开了新农科建设序幕,高校面向新农科进行学科建设正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首批四所高校在“新农科”的背景下依托专业优势,逐步进入到学科建设和专业探索进程中。中国农业大学紧抓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将新农科理念纳入专业建设体系,并尝试以海外联合办学方式促进专业深化发展;西北农林大学尝试立足于西部旱区建设规划,致力于乡村振兴,将新农科专业设置和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及科技推广形成三位一体的产业共融[3];华中农业大学则尝试实现产业、行业与企业的主体统一,积极推进双创教育,实现科研、企业与政府多头主导;东北林业大学则尝试聚焦学科交叉,实现自然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双效融合,以复合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与新农科的发展规划融合。

森林康养专业作为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适应新农科学科建设的重点专业,高校尝试将学科理论基础建设、学科交叉层次发展及教学—实践双向互动相融合,力求将森林康养专业作为连接高校学科发展和区域林业产业发展的桥梁。森林康养专业的设置本质上并非高校单纯立足于教学和科研所设置的学科,更是整合高校教学资源、企业市场资源、国家政策资源和区域经济资源,力求高校赋能学科建设和社会经济运作,其为黑龙江省伊春西岭森林医养度假基地、伊春桃山玉温泉森林康养基地,以及福建武平森林康养基地等国家级和区域森林康养产业试验基地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人才保障,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融合协同,这是高校森林康养专业设置的动因和内涵。

二、高校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教学思想

森林康养专业立足于教学、科研及实践,考虑到我国在大健康产业上的阶段性布局规划,强调专业稳扎稳打,将建设新型辅修专业作为森林康养专业形成独立发展线索的目标,最终形成“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思想。

以下将“五位一体”的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教学理论进行详细阐述:

(一)致力长期专业制度建立

森林康养专业设置具有双层制度需求。首先,森林康养专业从新型辅修专业入手层层递进,总体制度规划是形成核心院系与配合辅助院系相融合的教学制度。基于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制度上的一般规划,伴以森林康养专业在辅修专业上的设置和创新,形成一套多层次教学制度。其次,在微观制度上,将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的专业建设目标与外延、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专业评估指标权重计量与选取、专业评估定量方法的选择以及专业评估分级分类评价体系的建构作为制度的构成部分。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属于高校全新的专业设置探索,安排相应行政管理辅助单元也是制度建设关键。其制度建构中应当立足于产研融合的需求和实践导向的需求,配套设置或借调设置管理团队,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辅修专业的授课教师沟通协调问题、教学内容安排问题、试验教学基地安排问题及学生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全权负责,形成教学+科研+行政多效互动制度,助力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制度完善。

(二)制定系统教学组织模块

森林康养的教学模块建设分为横向与纵向模块。横向模块包括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财务会计管理专业、工商管理及旅游管理专业以及心理学等專业教学内容的设置。森林康养专业面向森林乡村休闲旅游,将“旅游+”模式作为管理导向,旨在实现生态旅游产业与林业产业深度复合。森林康养作为新型辅修专业,其“新”现在对森林生态旅游及健康保障价值的深度挖掘,囊括旅游产业、健康产业、生态产业等多横向产业[4],面向各个产业的深度管理与精准赋能是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教学发展的动因。纵向教学模块则强调了因时教学、因地教学、因需教学,使得森林康养从实践需求中来,最终面向实践需求形成教学内容的还原。森林康养的横向专业设置务求符合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专业规划要求,纵向设置要求则须符合高校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森林康养辅修专业试点高校中,东北林大等高校要结合《黑龙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等政策规划进行森林康养专业建设,为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实现“教学+科研+实践”提供土壤。

(三)加强科研支撑成果转化

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科研成果包括但不限于森林康养活动设计成果、体验保健效果验证成果、健康管理成果及产品研发成果。森林康养专业成果须具有心理学、生态学及健康管理基础,森林康养产品和服务对体验者身心健康的康养保健则是衡量科研成果转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森林健康理疗、森林康复体验、森林健康科普、森林肌体促进运动、森林极限运动等,均需要科学的辅助指导。森林康养专业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可尝试组建实验室或是跨学科实验团队,展开量化科研活动,以量化科研成果助力森林康养服务及产品向黑龙江省伊春西岭森林医养度假基地及伊春桃山玉温泉森林康养基地渗透,以委托服务购买方式或定向森林康养产品服务研发方式,促进普通(森林采摘、森林烧烤、森林民宿)、中端(森林瑜伽、定向越野)及高端(森林颐养、森林康复)等森林康养服务嵌入森林康养基地,形成产研合作链条,以科研赋能森林康养成果转化,形成良性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循环。

(四)提高成果服务实践水平

森林康养教学与科研成果投产实践是充分释放区域生态活力,塑造林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良性循环的举措。结合《黑龙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规划中对林业产业实践的需求来看,森林康养专业发展是适应“大力发展碳汇经济等以生态为本底的新产业新业态,充分挖掘和释放生态价值,支持国有林区开展森林生态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试点,构建现代林业经济新体系”需求的做法,高校提升森林康养成果转化性有助于建构区域林业新型产业业态。我国近年来强调以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计量思路路取代生态资源密集区域传统的GDP计量方法[5]。GEP测量中特别突出了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和生态文化服务产品价值,以上两项内容正是森林康养实践中可以为区域GEP实现加成的部分。高校着力在森林康养体验服务、康复服务、健康管理服务、森林运动服务等方面促成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是该专业设计的关键。

(五)建立内外协同质量保障

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建设水平及持续发展前景,须建立在专业质量保障的基础上。森林康养专业的内部质量保障为多教学单位联合测评的教学科研团队及学生端质量保障,外部质量保障则是成果转化、实践促进和经济效益保障。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旨在调控高校端,包括师生两方面;外部质量保障旨在调控林区和企业端,包括投资主体、林区主体和经营主体。以上主体控制森林康养课程的教学结果评估、科研经费使用状况评估、学生学习与社会实践评估,逐步建立起一套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及社会主体合作的测评机制,在森林康养专业建立之初从辅修专业入手逐步尝试,实现课程+科研+人才+创收四位融合。

三、高校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教学目标及团队建设规划

高校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在建设中,应基于教学目标和专业设置立足点的创新,从远期和近期两个层面考虑教学目标,而在团队设置上,则面向专业建设和社会实践形成横向与纵向的团队配置,这是高校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与传统高校专业设置形成显著差别之处。

(一)教学目标

高校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的在远期教学目标方面旨在以国家及区域需求为引领,依托农林类高校在林业专业建设和试验及实践方面的基础,以专业知识为杠杆,促进区域森林资源最大化释放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和生态文化服务产品价值,带动区域GDP和GEP的双提升;近期目标在于培养森林康养专业人才,实现对心理学、旅游管理、财务会计等各个专业人才的整合,培养跨学科复合型森林康养人才。通过提高跨学科森林康养人才的专业能力,为国家公园、旅游保护区、生态疗养区等输送人才,并为相关管理单位输送后备人才,发挥高校人才培养职能。

(二)团队建设规划

高校森林康养专业在团队规划方面可以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进行规划。

横向规划强调在高校科研范畴组建团队,以专业均衡与职能匹配为要务,将农林经济管理、医学、生态学、心理学、旅游管理、财务会计等与森林康养直接相关的专业纳入到团队建设中,真正实现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的多学科交叉复合专业建设,在学科碰撞中挖掘森林康养专业建设的长效活力,从不同角度挖掘森林康养与国家及区域政策衔接的切入点。

纵向的规划强调高校在森林康养专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引入林区资源主体、市场运营主体、政府监管主体,将森林康养专业建设成为主抓森林康养教学+挖掘森林康养资源+多效参与市场运营+紧扣政府监管节奏的枢纽,与高校专业建设为杠杆,以森林康养专业发展为基础,以人才培养和途径,以区域林业生态服务资源最大化调度为主旨,以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挖掘和经济价值转化为最终目的,使教学团队突破高校教师主体,向市场和政府延伸,真正让选取森林康养辅修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亲近社会,洞见国家政策,明确自身价值。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SJGZ20200019);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农科背景下森林康养新型辅修专业交叉学科复合人才培养的探索)(DGY2020-39);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双一流”建设的黑龙江省教育本科改革研究)(GBB1318003)。]

参考文献:

[1] 吴后建,但新球,刘世好,等.森林康养:概念内涵、产品类型和发展路径[J].生态学杂志,2018,37(07):2159-2169.

[2] 张绍全.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推进现代林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林业经济,2018,40(08):42-46.

[3] 张慧琴,翟绪军,何丹.基于产业共融的森林康养产业创新发展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经济,2019,41(08):56-61.

[4] 宋维明.关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必然性与路径的思考[J].林业经济,2020,42(01):3-8.

[5] 欧阳志云,朱春全,杨广斌,等.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概念、核算方法与案例研究[J].生态学报,2013,33(21):6747-6761.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作者简介:盛春光,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公司财务与价值评估、高等教育;劉宗烨,讲师,管理学硕士,全国信息化工程师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价值评估、碳汇经济、高等教育;刘晓光(通讯作者),硕士生导师,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公共政策、林业投融资。]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森林康养多学科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安化县芙蓉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四川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思考
地方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验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多学科的应用型“数据结构”课程体系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