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大坝除险加固技术研究

2021-05-01 14:11刘建红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坝顶人行道绿道

刘建红

(江西省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46)

0 引言

江西某市地处河道下游,地势低洼,是典型的洪涝灾害频发地带。河道两岸大坝是该市的重要坝围,大坝自建成以来,坝身险工隐患很多,安全隐患大。为保河道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河道大坝进行加固及环境整治。通过工程实施,使得坝段防护区的防洪能力得到提高,完善该流域防洪体系,有效保护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当地的出行交通条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工程概况

某市地处河道下游,境内河涌纵横交错,地势低洼。大坝是该市的重要坝围,大坝自建成以来,坝身险工隐患很多,主要为榕树带枯根和墓穴造成的空洞;还有干坝外坡坐湾迎流顶冲;内临深潭,两水夹一坝等,导致历史上多次出现较大的洪涝灾害。现有大坝坝顶8 m,为混凝土路面,是该市区的主要通道。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蓬勃兴起,途经大坝的交通量大幅增加,现有的坝顶路面8 m宽已无法满足当地的需要。因此,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为确保大坝安全,改善当地的出行交通条件,改善沿岸旅游环境,提升城市旅游、人文历史品位,展现水清、岸绿、景美的当地风情,对大坝进行加固和环境整治。

2 工程范围

本次大坝(桩号4+800~11+330坝段)加固及环境整治工程包括干坝加宽培厚,铺设路面、环境整治等配套设施,其工程项目规模见表1。

表1 大坝除险加固工程规模表

3 坝防加固工程原则

自1995年以来,大坝进行过防洪加固,沿线大坝坝型均为斜坡式均质土坝。本次加固在现有大坝的基础上进行加高、加宽,扩建交通道路,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不改变大坝的断面型式。坝线基本按原大坝坝线走向沿右岸布置,争取达到较高的原坝身利用率,尽量避免大挖大填和减少新增占地。穿过自来水厂、居民点段,在满足防洪和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适当扩宽,尽量做到少拆迁[1-3]。道路布置在坝顶绿道内侧,与原坝顶走向平行。坝防治理段是平原区,土量比较丰富,结合上下游坝段现状,本次治理段以土坝为主。主要筑坝材料为土料、少量水泥、碎石和砂砾反滤料[4]。

4 坝防结构加固工程

大坝(桩号4+800至桩号11+330段)为斜坡式均质土坝,坝顶高程在9.81~9.42 m之间,坝顶宽8 m,为C25混凝土路面;上游坝坡采用浆砌预制混凝土六角块护坡,坡比为1∶3;下游坝坡采用草皮护坡,坡比为1∶2.5,在6.5 m高程处设有一级反压平台,宽3 m;在2.5 m高程处设有二级反压平台,顶宽8 m,主要用粗砂填筑而成,外露面干砌石护面,厚0.5 m。

根据大坝管理所(桩号6+750)~水厂(桩号9+530)段现有坝身断面,结合交通、景观、实用、安全等方面要求,大坝全线均为斜坡式均质土坝,按照不允许越浪设计。由于坝身沉降,近期地形变化较大,根据大坝沿线实际地形,分段采取不同的坝身断面进行设计。

4.1 桩号4+800~6+750段、桩号9+530~9+800段

桩号4+800~6+750段、桩号9+530~9+800段坝顶共26 m,由外江到内侧依次为:8 m绿道+18 m道路。其中,8 m(绿道)=2 m(人行道)+4 m(自行车道)+2 m(人行道)。两侧人行道采用红色防水防滑环保砖铺设,厚0.06 m;中间自行车道采用黑色沥青路面,厚0.12 m;为确保绿道行人安全,在外江设仿木桩护栏,内涌侧通过道路花圃进行分隔。

该段道路设计路面横断面均为:18 m=2 m(花圃分隔带)+1 m(路肩)+(4×3.5)m(机动车道)+1 m(路肩)。路基采用0.71 m水泥稳定碎石填筑,路面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厚0.195 m。

绿道路面向两侧倾斜,坡度为2%,外江侧直接排往外江,内侧则通过集水井排向内侧;道路路面也是向两侧倾斜,坡度为2%,通过两侧集水井排向内涌侧。集水井间距20 m,在道路两侧沿坝线各设一道DN300HDPE中空壁缠绕管收集集水井雨水,每100 m设一道DN400HDPE中空壁缠绕管作为横向排水排向内侧。

外江浆砌预制混凝土六角块护坡,坡比为1∶3,目前质量完好,对外江护坡不做处理。内坡1∶2.5,草皮护坡。

4.2 桩号6+750~9+530段

桩号6+750~9+530段原坝顶为混凝土路面,宽8 m,将其改造为8 m绿道,坝顶高程在9.54~9.23 m之间,具体如图1。8 m(绿道)=2 m(人行道)+4 m(自行车道)+2 m(人行道)。两侧人行道采用红色防水防滑环保砖铺设,厚0.06 m;中间自行车道采用黑色沥青路面,厚0.12 m;为确保绿道行人安全,在两侧设仿木桩护栏。坝顶路面排水:绿道路面向两侧倾斜,坡度为2%。

该段道路设计路面横断面均为:18 m=1 m(路肩)+(2×3.5)m(机动车道)+2 m(中央分隔带)+(2×3.5)m(机动车道)+1 m(路肩)。路基采用0.71 m水泥稳定碎石填筑,路面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厚0.195 m。

为减少新填坝身占用内河涌,在内涌侧采用U型混凝土板桩进行支护,桩长15 m。为减小地基沉降变形,本次拟采用Φ500水泥搅拌桩对道路路基进行地基处理,单根桩平均桩长20 m,桩间距1 m×1 m,梅花型布置。

外江浆砌预制混凝土六角块护坡,坡比为1∶3,目前质量完好,对外江护坡不做处理。内坡1∶2.5,草皮护坡;在4 m高程处设有反压平台,宽18 m,兼作道路路面。

图1 桩号6+750~9+530段坝顶结构图

4.3 桩号9+800~11+330段

桩号9+800~11+330段坝顶为18~27 m宽道路,该段道路设计路面横断面均为:18 m=2 m(人行道)+(4×3.5)m(机动车道)+2 m(人行道)。为确保绿道行人安全,在外江设仿木桩护栏,内涌侧通过道路花圃进行分隔。路基采用0.71 m水泥稳定碎石填筑,路面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厚0.195 m。两侧人行道采用红色防水防滑环保砖铺设,厚0.06 m。为减小地基沉降变形,采用Φ500水泥搅拌桩对道路路基进行地基处理,单根桩平均桩长20 m,桩间距1 m×1 m,梅花型布置。

坝顶道路路面向两侧倾斜,坡度为2%,通过两侧集水井排向内涌侧。集水井间距20 m,在道路两侧沿坝线各设一道DN300HDPE中空壁缠绕管收集集水井雨水,每100 m设一道DN400HDPE中空壁缠绕管作为横向排水排向内侧。

外坝采用浆砌预制混凝土六角块护坡,坡比为1∶3,目前质量完好,对护坡不做处理。内坡1∶2.5,在4 m高程处设有反压平台,宽8 m,草皮护坡。

图2 桩号9+800~11+330段堤顶结构图

5 结论

为保证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大坝进行加固及环境整治。加固措施主要在原有大坝的基础上进行加高、加宽,扩建交通道路,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大坝(桩号4+800至桩号11+330段)为斜坡式均质土坝,坝顶高程在9.81~9.42 m之间,坝顶宽8 m,为C25混凝土路面;上游坝坡采用浆砌预制混凝土六角块护坡,坡比为1∶3;下游坝坡采用草皮护坡,坡比为1∶2.5,在6.5 m高程处设有一级反压平台,宽3 m;在2.5 m高程处设有二级反压平台,顶宽8 m,主要用粗砂填筑而成,外露面干砌石护面,厚0.5 m。根据大坝管理所(桩号6+750)~水厂(桩号9+530)段现有坝身断面,结合交通、景观、实用、安全等方面要求,大坝全线均为斜坡式均质土坝,按照不允许越浪设计。由于坝身沉降,近期地形变化较大,根据大坝沿线实际地形,分段采取不同的坝身断面进行设计。通过工程实施,使得坝段防护区的防洪能力得到提高,完善流域防洪体系,有效保护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当地的出行交通条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坝顶人行道绿道
基于贝叶斯参数更新的高土石坝坝顶开裂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
运行期土石坝坝顶高程存在的问题及处理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跟踪导练(一)
调节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变形监测分析
深厚覆盖层上高心墙堆石坝坝顶开裂特征及原因研究
城市道路人行道铺装材料及工艺解析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世界最宽人行道:40米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