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人也可以像鲜花一样美丽

2021-05-04 19:12宋金波
支点 2021年4期
关键词:殷勤亲友团卫生间

宋金波

前不久,一则北漂独居女孩被困卫生间30小时的新闻上了热搜。

女孩洗澡时,卫生间门锁意外坏掉,被困。漫长的30个小时里,她与饥饿抗争,敲击水管求援,靠自来水维生。

被救之后,有人质疑她“为什么一个人住?”“为什么不找男朋友?”

本来可以是一个暖心的救助故事,最终却表现出了十足的魔幻与荒谬感。

刚好是春节后返工时段。这则新闻在城市打工族的内心引发了强烈共鸣。在这个故事里,独居女孩的形象不仅是孤独的,还是弱小、无助、容易受到傷害的。故事中的困境可以是偶发,但它所展现的晦暗心境、消极情绪,却比春节前一度也登上热搜的“大厂996工作方式”触达更广泛的内心。

但春节毕竟刚刚过去,回乡前大家转发的那些段子,还不至于都忘光,比如,教人回家后怎么对付过分殷勤、问三问四、催婚催育的七大姑八大姨。

最近这些年,回乡在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书写中,已经浑无温馨的乡愁折射,相反,对于习惯了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白领中产,“老家亲友团”的形象已经被黑化得厉害,他们破坏了人际交往的尺度与分寸,回乡更像一场不得不忍受的短暂战争,甚至近于一种精神上的刑罚。

乍看上去,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场景。一个热闹、殷勤、富于人情味、连结紧密,但与此同时,也要面临私人生活空间被侵入的风险或者烦恼。另一个独立、自主,更有现代社会的气味,却不免有孤独无助的心虚。

相对主义一点,也可以说,任何好处都有代价。

一种紧密的群体连结,社群也好,家族也好,更大的共同体也好,基本都遵循同样的准则:个人付出的多,得到的就多;付出的少,得到的就少。不同的亲族社交风格,是适应于既有的经济社会模式,并不一定像很多归乡客所说的那么不堪忍受,而且这种模式在某些情况下,自也有好处。把这些传统亲族模式贬低得一无是处,刻薄了。

但在个体的角度,在二元对立的思路下,很容易陷入到二选一的困境,似乎一个人总是要在某方面吃点亏才正常。事实并非如此。对于个人来说,留给她调整、适应的余地其实足够大。并不是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个人就理所应当地完全“原子化”了,这不应该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真谛。

具体到前面这个有些荒谬感的故事。虽然大部分读者读出了主人公的孤独,但从细节来看,她是不是有孤独的感受,或者说,这种孤独的感受对她是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负面,其实不好说。这个故事里真正的问题,不是孤独与否,而是孤立与无助。

但这种孤立无助,不见得是在现代城市生活必须付出的代价。相反,由于技术发展与经济能力的提升,人们本来可以有更多机会建立具有丰富多样性的个人社交体系。

传统社会亲友团给返乡者们带来的社交不适,不应该把人推向反面。很多人批判性地扬弃了传统社交模式,却没有习得和发展出适应现代城市生态的新社交技能。他们原本应该从一种社交模式走向另一种更有生命力的社交模式,但有些人却走向了放弃社交的模式。这种尴尬,恐怕既不能归罪于传统,也不能归罪于所谓“现代性”的无情。

猜你喜欢
殷勤亲友团卫生间
赣酒
卫生间抢劫案
悼玲秀
PLC和触摸屏在卫生间控制系统的应用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在卫生间里“玩一会儿”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落马贪官大多都有贪腐“亲友团”
离婚亲友团,切莫好心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