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客户盈利需求的国产支线飞机运营配套政策研究

2021-05-04 09:06李海涛司
航空财会 2021年2期

李海涛司

摘要支线航空是民用航空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针对的是客流量偏少的航空运输,但对提高我国地域通达性、“老少边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特殊意义。目前我国运营支线飞机的航空公司还不多,机队规模较小,主要限制于乘客和航空公司的认知、国内民机制造水平、运营配套政策等方面的因素,航空公司自身盈利模式无法形成。发展国产民机是国家战略,针对我国国产支线飞机ARJ21-700批量投入市场运营,本文基于航空公司的盈利需求,从国产支线飞机主制造商的角度,对政府政策支持、运营配套支持和金融配套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能够创造更好的支线航空发展环境。

关键词 客户盈利需求;支线飞机;运营配套政策

DOI: 10.19840/j.cnki.FA.2021.02.008

当下中国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为中国的航空运输业带来了巨大的需求空间。近年来,全国民用机场数量不断攀增,支线飞机占机队规模仅为5%,而支线飞机市场需求较大。由于支线航空自身存在航线短、成本高、利润低的先天缺陷,航空公司运营支线飞机很难盈利。随着我国国产支线飞机ARJ21-700批量投入市场运营,支线飞机市场急需政府、飞机制造商与客户共同制定“一揽子”的销售配套政策,对市场进行培育,支持客户盈利,让中国的支线航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一、支线飞机在我国的运行现状

(一)支线飞机航空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支撑

中國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中等规模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二三线城市之间点对点支线航空市场有望持续增长。特别是中西部、东北部欠发达或待开发地区进程的加快,以商务、政务、旅游为龙头带动的活动,增加了对于快捷交通的需求,将会在不久的未来形成规模,给支线飞机发展带来机遇,支线航空发展前景广阔。

(二)支线飞机机队规模不大,国产飞机占比较低

截至2018年底,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运营支线客机共计79架。过去五年中国地区支线机队规模基本稳定,但由于整体机队增长,其占总机队的比例逐年下降,由2014年的3%下降至2.5%。随着ERJ系列飞机和CRJ系列飞机逐步退出,目前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支线市场上,机型以MA60和CRJ900飞机为主,中国自主研制的喷气支线客机ARJ21-700飞机逐渐交付运营。

(三)支线航空自身盈利较难,盈利模式还未完全形成

在航空业内有一个比喻,就是干线是肥肉,支线是骨头。由于关税等原因,进口支线客机的价格过高,航空公司不愿意引进;航空公司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将稀缺的飞行时刻、飞行员等资源纷纷调剂或改驾成为大中型机场和大中型飞机[1]。从支线航空公司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主要靠政府补贴,自身盈利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

二、支线飞机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支线航空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多是国家、地方政府层面的理念问题,取决于如何看待支线航空对于地方“通达性”的贡献。支线飞机本身不是决定支线航空能否盈利的主要因素,如果仅仅降低支线飞机本身的成本,在现有的国内大环境下,不能在商业模式上进行突破并获得政策的支持,航空公司是没办法实现盈利的。支线飞机运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乘客对支线航空认知度不高

支线航空在中国起步较晚,我国民航旅客对支线航空缺乏正确认识,普遍认为中国制造的支线飞机与国际竞争产品,在设计、制造、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存在差距,认为大型飞机更加安全,不愿意选择乘坐支线航班,加之航班频率较低,无法体现航空运输快捷、方便的特点,也影响了支线航空的需求。

(二)政策导向不合理,干支结合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支线航空发展

目前政府按照客座率来进行补贴,导致90%的支线航线用干线飞机执飞,客座率会更低,反而航空公司获得补贴会更高;民航局对航空公司考核没有区分干线飞机与支线飞机,“万时率”“吞吐量”等关键指标不利于支线飞机考核,考核结果严重影响到支线航空公司的航权审批、飞机引进等;国内现有的销售系统,不利于开展“干支结合”“代码共享”“中转联程”业务,这些系统性问题,严重制约了支线航空公司在运营模式进行突破,盈利较难[2]。

(三)起降费、民航建设基金等不可控成本较高

根据民航局[2017]18号文,大幅上调了机场收费标准,支线航空公司难以承受。以某航空公司为例,2017年起降成本占总成本13%,累计缴纳9656万元起降费,给公司运营带来沉重负担。随着民航改革推进,许多机场划归地方管理,航空公司是否应缴纳民航建设基金应进行科学论证。

(四)国产支线飞机运营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能力较弱

主要集中表现为,主制造商投入一定的力量建设客服体系,但与其他拥有成熟机型和丰富客服经验的主制造商相比,体系并不健全。而主制造商培训能力不足,航材保障、飞行运行支援、供应商管理能力较差等是制约中国支线飞机快速发展的瓶颈。

三、支持国产支线飞机运营配套政策的建议

航空公司的成本结构中,按比重依次为人工成本、航油成本、飞机租赁成本、起降成本、维修成本及民航建设基金等。支线航空实现盈利应具备低成本机队、低起降费、短地面过站时间、高飞机利用率等特征。国产支线飞机主制造商可以在政府政策支持、运营配套支持和金融配套支持等方面进行突破,减轻航空公司成本负担,为客户盈利需求做出积极支持。

(一)积极获取政府政策支持,增加客户获利,减轻客户负担

从华夏航空和天津航空对支线航空盈利模式的探索实践来看,支线航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策支持。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至关重要,是航空公司现阶段盈利的前提[3]。根据航空公司在运营中遇见的困难和瓶颈,归纳起来,需要国产支线飞机主制造商积极协调政府制定并落实以下政策,固化到支线飞机产品销售商业计划书中,针对不同客户提供政策选项。

1.资源政策

(1)航权、时刻的倾斜与保护。建议在二三线城市和区域性枢纽机场,充分向支线飞机和支线航线倾斜;对支线航线采取保护性措施,限制干线飞机执飞支线航线,给支线飞机创造经济效益的机会。尤其对于新成立的、购置国产支线飞机的航空公司,建议民航局要给予一定的优质时刻资源和航线,支持国产支线飞机运营,给支线航空充分的生存空间。对购置国产支线飞机的航空公司,允许国产支线飞机主制造商在航权、时刻的批准方面有一定的建议权。

(2)飞行员储备与销售政策。建议民航局同意国产支线飞机主制造商具有引进、培养机型飞行员的资质;飞行员经过培训并经民航局考核通过后,可以随飞机作为产品打包销售给航空公司,进行航线运行或带飞,以解决航空公司重新引进、培训飞行员的时间成本和资源不足等困难。

(3)机场资源支持。建议对新建机场强制规定,根据该机场的定位,建设一定数量的支线飞机专用廊桥,提高支线飞机的对接能力和通达能力,提升乘客的便捷感和保障的便利性,并对专用廊桥建设和维护给予一定补贴。

2.补贴政策

(1)完善支线航空补贴政策。改变按照支线机场类别、客座率进行补贴的办法,防止出现航空公司用干线飞机执飞支线机场补贴更多的情况,要对支线飞机有实实在在的补贴,包括亏损补贴等。加大地方政府对支线航空的补贴力度,保障当地百姓的出行,提高航空运输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贡献力。

(2)差异化收费政策。建议取消向支线飞机征收机场建设费和起降费,取消向支线航空公司征收民航建设基金。对停场费、客桥费、旅客服务及安检费等航空性业务收费,头等舱和公务舱休息室出租、售补票柜台出租、值机柜台及地面服务等非航空性业务收费,区别干线飞机和支线飞机,降低收费标准,合理减少支线航空运行负担。

(3)税收减免及返还政策。建议对支线飞机运行在购置航材和维修服务税率上,与干线飞机有所差别,可参考《关于大型客机和新支线飞机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141号),暂减按5%征收增值税,适当支持。对支线航空公司所得税可以按一定比例退返,支持企业发展支线航空产业。

3.考核政策

(1)区分支线飞机与干线飞机。建议民航局修订航空公司考核标准,在正常率、执行率、投诉率等标准和安全性、经济性等考核指标上,把干线飞机和支线飞机区分开来,如支线飞机安全指标可以用“千架次率”替代“万时率”。

(2)区分新设支线航空公司与已运行成熟的航空公司。建议给予新设的支线航空公司一定的运行示范期,航班的正常性和航线执行率的考核标准应适当降低,支线飞机的运行品质在运行初期暂不纳入航空公司的正常考核体系。

(二)全面做好运营配套支持,降低飞机运营成本

实施该方面的配套措施的主要思路是,在保障航空公司运营国产支线飞机能够盈利的前提下,主制造商为航空公司提供运营支持和售后服务,承接、消化航空公司的部分成本。能够实施这些配套措施的基础是,国产支线飞机主制造商自身有意愿且有能力承担并消化这些成本。

1.牵头成立中国支线航空联盟,將支线航线、航班资源高效组合,提高支线航空盈利机会

建议由民航局发起,由国产支线飞机主制造商牵头,吸引各支线航空公司和其他支线飞机用户,成立中国支线航空联盟,开展支线市场研究,做好支线航空网络布局,为客户航线规划和选择提供决策方案。促进支线航空数据共享,促成“干支结合、干支互补”的运营模式,制定代码共享及收益分摊原则,把中国支线市场蛋糕做大,为国产支线飞机产业发展开创广阔空间。

2.培养和储备机型飞行员机队,降低航空公司人工成本

国产支线飞机主制造商应根据飞机销售规模及生产批次,引进和培养一定数量的ARJ21-700机型飞行员,作为售后服务,为购置飞机的航空公司带飞一定时间,或以低成本搭售给航空公司,既解决航空公司飞行员资源短缺问题,节约航空公司一定成本,又能让制造商方的飞行员直接感受飞机在运营中的优缺点,便于飞机产品持续改进。

3.建立专业的支线飞机维修支持中心,转接航空公司维修成本

飞机的运营保障能力是保障飞机安全运营、正常运营的基础。新成立的支线航空公司一般不具备自行建立维修中心的能力,维修不便,成本较高。国产支线飞机主制造商应抓紧建设维修中心能力,至少能独立完成飞机的C检、D检及大修,取得民航局颁发的《维修许可证》,且维修时间要短、成本要低,使航空公司能在盈利的条件下接受。维修中心建成后,可直接将维修团队派驻到航空公司服务,或在一定地区机场建立维修分基地。

在维修中心能力建设过程中,现阶段尚不满足航空公司维修要求的情况下,国产支线飞机主制造商可将航空公司的飞机维修业务统一承接后,与专业能力领先的维修公司集中谈价,签订框架协议,彰显量价优势,为航空公司服务。

4.建立灵活、高效的航材支援体系,减少飞机因航材保障不及时的等待成本

飞机运营保障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航材保障,要实现航材提供的高保障率,必须建立一个灵活、高效的航材支援体系。对于支线飞机航材保障来说,一般要飞偏远的二三线城市,主要是物流的快捷性。国产支线飞机主制造商可学习借鉴顺丰、中通等物流公司如何建立物流网络,或与他们签订战略协议,委托他们进行物流服务,保证航材提供的安全性、及时性。

(三)积极进行金融配套支持,降低航空公司融资成本

成立航空公司投入的资本金高,购置飞机也需要融资,融资成本在航空公司日常运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融资成本高低是航空公司能否盈利的重要因素。国产支线飞机主制造商可以利用自身融资平台,微利或零利润地对航空公司新设、飞机租赁、融资担保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降低航空公司成本。

1.设立“国产飞机”产业基金,支持意愿强烈、支线市场较大的地方政府成立支线航空公司,采用“国产支线飞机主制造商+地方政府+其他航空公司及相关投资方”的多元股权结构,为开拓支线航空市场开创发展空间。

2.利用国产支线飞机主制造商资本公司投资平台,成立航空租赁公司,为购、租国产客机客户提供低利率或无利率融资租赁服务,扶持鼓励支线航空发展,让客户盈利。

3.利用国产支线飞机主制造商内部金融机构为日常经营中需信贷、发债的航空公司客户提供担保服务等。

航空公司客户运营国产支线飞机要实现盈利,根本前提是支线飞机必须是一款“好制造、好维修、好运营、降成本、能竞争”的产品。主制造商必须在精湛设计、优质制造、一流服务上下功夫,尽快建立和完善与国际相接轨的客户服务体系,把飞机整个运营成本在主制造商提供的服务中降低,才能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赢得主动。同时,主制造商还要在政策支持、航线规划、模式创新等方面,满足客户盈利需求,创造良好的支线航空发展环境,一起努力,实现共赢。AFA

参考文献

[1]李根道,熊中楷,李薇.基于收益管理的动态定价研究综述[J].管理评论,2010(4):97-108.

[2]王茸,曹允春.基于我国民用客机机上网络主要盈利模式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2):138-139.

[3]黄聪,刘青林.基于战略成本管理的我国低成本航空竞争战略研究——以春秋航空公司为例[J].经济参考研究,2017(47):88-94.

(审稿:陈莉萍编辑:陈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