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课程化改革研究

2021-05-05 08:10吴振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消费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理论能力

吴振华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一、引言

“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可选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专业志趣”在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被首次提出。从微观层面看,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课程化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偏重传授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培养弱化。该类课程理论性较强,但如果只是传授理论知识,那么,学生就不能掌握实践能力。第二,教学方式陈旧。现有教学方式多数选择“讲授+案例”相结合,然而,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缺乏主动;第三,考核方式单一。现有的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形式基本选择闭卷或论文,但前者无法评判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实践完成度成;后者实际教学缺少数据,故价值不大。OBE教学方法的出现,弥补了上述问题。该方法特色在于:第一,强调通过实训、演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以实现社会需求与培养人才契合;第二,以行业需求为指南进行课程分解,完成课程设计;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以学生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运用,对于地方型本科高校的应用转型和发展发挥着重要参考与借鉴。

二、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课程化改革内容

1.从社会需求角度分析学生应用能力体系,将其作为课程教学能力矩阵。具体来说,在课程设计时期,根据学校定位、专业培养方案需要,明确该课程培养目标为担任企、事业、单位的市场调研岗位,以此确定核心能力为社会调查方案的设计、社会调查组织的实施、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和撰写调研报告;接下来,明确分项能力点,每个核心能力中包括若干具体、可行性指标,把知识讲授与能力训练结合,以便设计课程核心产出;最后,将章节内容进行整合,作为能力指标分别支撑核心能力。

2.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培养为目标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课堂以小组为代表,有助于营造自我学习、讨论的学习氛围;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鼓励“干中学”模式。具体来说,借助项目驱动改造课程培养进程,把课本中的十三章合并为六个模块,即社会调查概述、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社会调查方法选择、社会调查抽样设计、社会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报告撰写。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所在班级学生们平分为若干组,以组为单位明确题目,所有模块都要以真实项目贯穿,强调每个模块培养目标实现及关联,实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力培养;鼓励学生以“挑战杯”项目为主题,将自己组的研究成果用于申报下一年大学生“挑战杯”项目。

3.吸纳行业专家全面参与。根据课程实际需求,适时邀请企业、行业、毕业生参与到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实践、核心能力设计等环节,为改进课程建设提供外部支持。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企业、行业专家们对部分章节的联合授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熟悉本专业的发展前沿。

4.引入形成性评价变革考核方式。依据自我评价标准,设计对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的评价模式。教学评价方式综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运用多种差异性方法,重点评价学生能力素质,以此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具体而言,改变以往以期末成绩为主考核方式,增加平时作业考核比重。此种模式扭转了以往“期末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使学生们关注日常课堂教学参与度,认真完成课堂作业。

5.通过教学反思改革课程建设。课程设计整个环节为闭环,即借助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来设计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目标设计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成果评价,完成学习成果目标、途径反思,争取在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通过具体改进实现最终目的。

由此,构建基于OBE理念的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课程化改革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体系

三、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课程化改革建议

(一)明确达成要求以突出课程目标导向性

第一,层次性导向目标。认知角度上,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社会;能力角度上,借助实践提高学生能力,成为建设社会的主力;精神角度上,借助实践让学生懂得回报和奉献社会,强化担当意识。第二,阶段性过程目标,明确个体认知、丰富正向情绪,完善品德人格,强化实践能力。第三,自觉性主体目标,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激发学生活动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以此提高能力素质;指引学生向实践状态转变,使其实现个人价值及发展。

(二)贴近学生主体以把握课程设计的原则性

第一,主体性。强调主体参与性,让学生主动理解、选择、参与该课程,在实践中发挥主导;突显目标主体性,实现个体目标和课程目标之间的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课程目标的导向性。第二,理论性。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个体理论认知、行为实践;二是道德学视角,该课程需要把握学生品德养成,以“知―情―意―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三是教育学视角,以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及手段实践教育的根本;四是心理学视角,该课程反映学生参与活动中的正面作用、情绪反馈。第三,社会性原则。该课程从本质上而言,反映了学生认知、适应社会,完成“社会角色”转变,是人的社会性基本表现。

(三)注重德育规律以增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

第一,主体性理论认知实践。要求学生从自发转为自觉,如深化社会实践重要性,通过实践予以强化理论;发挥理论方法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结合职业发展强化理论实践思维,推动学生行为的自觉转变。第二,生成性德育交往实践。鼓励学生努力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真正地做到“社会实践”;深入分析社会问题、了解社会状况,在实践中把握“社会规律”。第三,发展性职业规划实践。强调知识吸收和提高技能的同时,与个体发展目标相融合,比如融通专业学习过程、职业规范,提倡职业道德规范指标锻炼自身职业技能,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四)构建社会调查课程实践平台

第一,校内实训室,为学生们提供相关实训、调查设计及演练平台,需要平台辅助计算机系统。第二,校外调查基地,为学生们提供实战训练平台,如联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社区等构建“社会课堂”;围绕社会建设及发展,设计“社会实践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邀请相关社会人员作为“任课老师”,为学生提供权威指导。第三,相应研究机构,学生们可以跟从研究机构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持续巩固产出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理论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坚持理论创新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