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为例

2021-05-06 09:12彭琼尹张小冰刘玉耀
消费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学院

彭琼尹 张小冰 刘玉耀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高校与产业地不断发展,“两张皮”的问题迫切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与产业地适应发展。2017 年 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进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随着产教融合的逐步推进,产业学院是高校产教融合的重要实现载体,是匹配高校和产业的之间多功能体的实践载体。针对地方的产业与教育需求,定位产业学院的功能需求,探索运行体制,根据运行成效逐步完善产业学院建设,从而使产业升级助推高校发展,高校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及发展。高职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具体表现形式,是一种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产业学院的内涵

关于产学学院内涵,早在2007年国内学者徐秋儿认为产业学院是为了有效实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由高职与规上企业在理念、机制、模式、条件上达成一致,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度合作、互动双赢的校企联合体[1]。随着江浙一带、广东等地对产业学院不断地探索,学者们对产学学院的界定有深层次的认识。许文静(2018)认为产业学院是校政企是资源共享、利益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共建联合创新的实体组织[2]。卢坤建(2017)认为产业学院是由学校与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共同设立,并建立起支撑长效运行的机构和制度框架,明确了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领域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责权利关系的合作组织[3]。

黄文伟等(2019)提到国外的产业学院概念主要起源于英国的产业大学,主要是政府公共部门联合私营经济主体创办的,类似于远程线上平台向社会提供学习产品和教育服务的模式,是学习者和学习产品之间的中介机构,为日后产业学院建设奠定实践基础[4]。汪福俊等(2018)提到美国的合作教育学院,类似国内的产业学院,以学生在企业实习和学校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教学实验,这被认为是合作教育的雏形。2018 年在曼彻斯特举行的合作教育会议提出了社会化与共享经济推动下的合作教育新模式,即以合作联盟等形式为主,探索全球视野下的合作教育范式。合作教育学院将得政府、学校和有机的结合一起,一方面培养了人才,另一方面以服务得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5]。谭佳(2004)中认为TAFE学院是国家出资,按照行业需求制定职业教育和培训指南,再由TAFE学院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最后由政府按照政府目标和行业需求评估培训质量和效果[6]。任晓霏,戴研,莱因霍尔德·盖尔斯德费尔(2015)在访谈中提到德国的双元制大学是政府支持的校企合作办学,政府负责提供法律保障,行业协会负责,负责监督和审核职业教育各环节,学校下设科研服务中心,提供科研咨询服务[7]。

国内外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解没有对产业学院统一界定,但是不难看出,在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下,能找出共性点,产业学院集合多元主体形成共同体,如政府、高校、协会、行业、产业、企业等,学校基于专业群,对接产业互动,整合多元主体资源,建立运行机构及机制,实现共赢的平台。本文中的产业学院主要是由高职院校集合政府、产业资源,与规上企业在理念、机制、模式、条件上达成一致的产学研一体化、互动多赢的政校企联合体。

二、地方产业建设背景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南部福建北部首家国家级开发区。该区现有工业企业4500家左右,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11家,为产教融合提供基础条件。2018年,学院联合经开区,调研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等发展需要,积极引导学院调整专业布局结构,以特色产业学院为载体,推行“2+1”现代学徒制改革。与经开区行程战略合作,形成《关于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促进"政校企会合作,产教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成立浙南产教协同发展创新中心。配套印发《“特色产业学院”“2+1”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改革管理办法(试行)》、《产业学院及产业研究院管理办法(试行)》。学院基于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同程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南区电梯学院“一镇一产业一学院”等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学院的办学资源及专业特色,依托浙南产业集聚区平台,通过政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开放的“产业学院”已经具备条件,探索高技能人才供给、服务、激励、保障新机制。由学院科研与产学合作部牵头成立产业学院,制定顶层框架及运行机制,二级学院具体运行。

三、地方产业学院建设情况

(一)产学学院组织架构及功能特征

学院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面向主导产业建设产业学院,形成高效的三层管理机构,浙南产教协同发展创新中心——产业学院——产业学院院长、副院长、指导员,相关的职务由产业学院相关领导兼任,即管理机构为浙南产业协同发展创新中心,执行服务机构产业学院,以产业学院为平台开展深度产教融合。产业学院由校企双方共同构成,产业学院设在企业,由企业负责人出任院长,学校派遣1名副院长,1名指导员,参与产业学院的管理。依托产业学院平台,突出企业的育人主体地位,实现两个主体育人。产业学院的功能特征主要是为培养服务地方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学校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以产业学院为依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人才、产业、创新有机衔接,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产教、产学、供需关系中的核心矛盾问题,突破产教融合"最后一里路”,达到多方共赢的目标。除人才培养外,最终实现涵盖技术应用研发、科协合作、职业培训、产业研究、人才储水池、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等综合性功能。

(三)产业学院的产权

产业学院建设中产权采取“契约”和“非契约”混合实施,徐秋儿根据从空间区域集聚度讲产业学院分为集成式、连锁式与多点集成式运行形式,在实际 探索中,比较成功的大部分是集成式运行形式,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同程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南区电梯学院[8]。而实际过程中,企业除了技术密集型企业采取专业相对专一的集成式,众多企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且每个专业人才数量不多。根据集聚度,学院对集成式需求人才采用契约式,零散需求采用非契约合作。契约式产业学院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对合作企业设置准入门槛,根据协议要求,企业提供先进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具备现场教学的多媒体教室,配备专职产学合作人员及分管领导及企业指导老师,承担学生实习待遇、保险及部分培养与管理费用,制定学生职业规划及吸引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学院根据产业学院需求制定“2+1”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学生岗位匹配、设置企业培养计划和课程、配备指导老师及管理人员。

(四)产业学院运行机制

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同成立校地指导委员会,由政府和学院主要领导任任委员,双方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任副主任委员,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委员会下设浙南产教协同发展创新中心作为日常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委员会日常管理工作,制定产学合作工作计划,组织实施产学合作项目,对产业学院进行日常管理。该中心设在学院产学合作部门,学院产学合作部门主要负责人兼任中心主任。委员会定期举行指导会议,指导产教协同发展促进中心工作,统筹协调区内企业和高校深度产教融合事宜,出台校政企深度合作政策,评估政策的有效性等。产业学院在校地合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实行理事会负责制。由产业行业知名企业牵头,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学院相关二级学院及对口专业参与,具体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共享资源建设、校企文化建设、员工培训及社会服务等具体产学合作等工作。

为健全产业学院高效运行,简政放权,明确职责,理顺产学行政部门与二级学院的工作协调机制,避免多头管理产业学院,造成错位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产业学院各项工作实施。产业学院采用理事会制度进行管理,制定《产业学院理事会章程》,明确参与方的权责利,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产业学院财务及资产管理制度》,保障产业学院的财务制度严谨规范,明确资产归属及使用等;制定《产业学院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以目标考核为导向,推进产业学院的建设;制定《产业学院的日常运行工作制定》,确保日常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完善学院行业协会与学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布企业需求信息,定期召开供需对接会,积极参与技能鉴定和行业职称评审,共建相关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产业学院成员企业退出机制,因不可抗力因素,双方协调妥善安排合作善后工作。

(五)产业学院的保障机制

产业学院的运行需要政校企三方的协同管理,政府提供统筹,校企实施,共同为产业学院提供保障。学校成立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对改革事宜进行统一领导,对参与改革的二级学院及专业,派专人负责。学校针对产业学院中先行先试的专业,提供特殊培养经费,并为产业学院的专职人员、班主任、任课老师、校外兼职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提供补贴。企业在产业学院中根据实际的学生数提供经费,在学生实习、就业、培训中优先政策倾斜。政府为校政企三方搭建的“浙南产教协同发展创新中心”平台,每年提供基本运行工作经费。同时为产业学院的学生按照地方政策给予实习、就业、人才住房、职业培训及考证等补贴,为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企业按照生均培养数提供财政补贴。除组织、人员、经费、政策等保障外,实行考核激励保障,浙南产教协同发展创新中心根据产教融合情况,评定产教融合型企业,优先倾斜产业学院成员单位,评定产教融合型企业享受教育附加税等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减免。学校根据产业学院的建设成果直接与职称晋升、待遇、奖励挂钩,在职称晋升(社会服务型副教授、教授)、职务晋升等方面优先推荐,并按照产业建设成果给予奖励,直接与各二级学院产学合作情况相互挂钩,重点考核各专业进入产业学院学习的专业数、培养学生数、社会影响力、社会服务收入等指标。

四、产业学院建设实践中的困境

(一)运营成本过高,企业人才流失大

产业学院建设中,各个参与主体诉求不同。从政府而言,提供奖励性政策,留住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升地方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产教融合的政策性补贴,提升地方的科研,加强社会技能培训。从企业而言,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投入的所有运营成本追求收益回本,其主体诉求是人才的留任,通过希望借助产业学院的附加值,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及素养以及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研发等。从学校而言,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借助准公共产品的载体——师生,在提升师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步,满足产业的需求。结合产业学院运行中校政企谋求利益点不同,参与主体通过合作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合作利益最大化的要素是学生。但在实际产业学院建设中,学生稳定性很低,在产业学院学习、实习后留职率低。一方面学生的对企业职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工匠精神;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不够专业,留人机制不够完善,另一方面一线、准一线城市的配套政策、公共设施于二三线城市更为成熟完善,毕业生毕业后倾向一线、准二线城市,各地城市分别出台政策“抢人”,仍未解决根本问题。因此,企业在核算产业学院建设的成本和收益不对等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下降。

(二)非契约产权,企业参与不积极

各个产业学院根据实际需求,双方分别采取“契约”和“非契约”产权形式合作。契约产权在双方合作中,双方明确资产的投入、利益的分配以及风险共担,双方明确了较高的经济属性。非契约产权在双方合作中,各项协议约定权利与义务局限于学生的实习、薪酬待遇、安全等基本保障以及对产业学院建设中双方的人力投入等成本较难的测量的形式,不涉及产业学院的产权合作,合作形式主要借助企业的声誉、社会责任、长期关系等机制去解决合作利益纠纷[8]。因此,在产业学院建设中非契约产权的合作企业对产业学院中学生培养难以形成长效机制,零散需求采用非契约产权合作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双方较高经济属性的合作未涉及。一旦产业学院建设中近期利益未到期望值,合作中容易中止或未履行实际合作内容,只能借助声誉、社会责任、长期关系等解决合作纠纷,对产业学院的持续建设后劲不足。

(三)混合式人才培养,培养方案复杂

产业学院中技术密集型企业通常专业单一,涉及专业都是近似,但同样涉及工科类、管理类、经济类交叉。而大部分企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专业,且人数不多。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按照企业设置,涉及专业不同,课程安排不一致。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通常按照专业设置,但每个企业淡旺季不同,尤其是上班时间不一致,课程开设时间不一致,导致课程效果不高。同时除理论课程外,实践课程的质量标准无法规范,学院下派专任老师开设企业课程有限,主要依靠产业学院中实践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课程。

(四)产业学院师资不足且引进难

在产业快速转型过程中,师资一直是制约产教融合的关键难题。一方面高职的师资队伍一直存在结构不合理,通常重学历轻工匠,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职的教师普遍实践经历只是通过短期的挂职锻炼,实践能力薄弱。且产业发展意识薄弱,在挂职中通常是形式,未真正认识产业发展方向,消极地应对行业产业变化,与行业产业脱节。另一方面近两年的高职扩招,各个高职院校本身师资不足,高职教师普遍超课时完成理论授课任务,对产业学院授课力不从心。而企业中实践经历的高技能人才受限于学历限制门槛,难以引进。在行业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在行业中匮乏,而学校因薪酬问题,更难引进。

五、产业学院建设的探索

(一)通过扩招内培外引,降低人才运营成本

产业学院在探索建设中通过校企联合招生、订单培养试点,成功设立翔宇学院的空乘班,康华机电学院的雏鹰班,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一定基础和借鉴。同时,学院在"2+1”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后,毕业生留温率61.56%,在当地高校中就地就业率最高。产业学院建设中,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校企联合招生、招工、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为产业学院引进人才。2020年政府报告提高职扩招200万,按照政策要求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企业员工等社会生源招生。产业学院可以通过扩招形式,针对在企员工提升学历,增强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与企业联合招工招生,引进退役军人、下岗工人等“结构性失业”人群,为产业学院的企业学院输人力资源。产业学院通过学校直接招生学徒制培养输入、企业内部员工学历培养、联合招生引入社会人力资源为产业学院提供足够的人才。同时,充分贯通现代学徒制和企业学徒制政策,由政府、企业共同提供产业学院培养补贴,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力资源,最终培养并留住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二)采用拼多多形式建立多点集成式产业学院,建立契约产权

产业学院中合作企业的零散需求采用非契约产权合作,无法有效地建立利益机制。因此,在考虑零散需求的产业学院中,考虑双方的交易成本,在合理的利益最大化情况下才能正式合同,明确资源的投入、利益的分配以及风险分担。探索零散需求的产业学院,以同类产业为主,以其中一家满足产业学院软硬件条件的龙头企业为中心,辐射周边同类企业,以拼多多的形式建立多点集成式产业学院,根据每家企业培养人数,明确投入的资本,以正式合同的形式解决利益纠纷。学院重点对接核心的产业学院,综合周边企业资源,建立多点集成式产业学院,实现合作利益最大化,建立有效地合作利益机制,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三)线上线下课程多样化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学分制银行

灵活学分制,采取多类型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全日制在校生采用2+1模式,前2年在校进行专业学习为主,第3年根据校企双向选择进入产业学院学习。校企双方按照“学分制、模块化、菜单式、开放式”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通过“政校企会”现代学徒制合作育人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企业订单式培养,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企业生源的扩招生在保证总学时以及公共基础课程和实践性教学学时在教育厅规定上,采用1+2模式,3年内保证总累积1年学时公共基础课,剩余2年在企业完成实践性教学。针对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尤其企业完成的实践课程中,前有英国的产业大学远程线上平台向社会提供学习产品和教育服务,后有国内疫情期间线上教育全面开发。产业学院应逐步吸纳社会线上教育资源,合作开发产业学院课程,提供部分学分。鼓励学生在企业获得各类职业证书、参与各类科研项目、专利等,落实职业证书及科研项目等认为认定和转化,探索学分银行的机制建设,为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多途径模式。

(四)建立校企师资双向流动中心,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由专任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其中稳定是企业兼职教师是产业学院建设的中坚力量。建立校企师资双向流动中心,学校和产业学院的企业成员编制共同,引进高水平人才,打破学历论,双方共同提供薪酬并考核。师资双向流动中心需完成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搭建校企科研联合申报桥梁,为校企双方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成果转化等。除完成校企双方考核任务外,双向流动人才可以利用校政企共享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培训、服务,按照比例另外分成收益所得[9]。通过利益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高水平的企业能工巧匠以及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人才,丰富产业学院的师资,扩大产业学院的师资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加强校内教师的挂职锻炼考核,创新科研机制,鼓励教师带真实项目入企业挂职,并参与产业学院教学,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科研水平。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院掠影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