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方法探析

2021-05-06 09:12付婷婷烟台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消费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付婷婷 烟台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一、就业竞争力的概念

就业竞争力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价值的体现,是大学生具备的能力是否通过市场或企业的要求,这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综合素质能力,这包括自身专业技术能力、自我的表达能力、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以及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比较直观,在面试的时候可以了解大概。二是隐形素质能力,包括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以及创新能力和学习力等。这些能力需要在以后长期的工作环境中慢慢的显现出,需要较长的时间观察才会被用人单位挖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职业能力这个角度分析包含功能性、适应性和可迁移性等。功能性能力是不管是从事任何职业都要具备该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不断的熟悉整个工作流程的能力;适应性能力是能否尽快的适应工作环境,调整工作心理的能力;可迁移性能力是能否将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能否根据工作的需要不断的更新、创新自己的知识领域等能力。

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校教育质量和发展能力的一种集中体现,成为衡量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参考因素,全国各大高校在每年的毕业季都会统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学生就业率的高低以及就业以后的能力表现直接影响企业单位对学校的评价,从而影响高校在社会上的口碑和声誉。学生的就业去向优、工作能力强,对学校的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是一个正面宣传,有利于今后的招生工作,推动学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就业岗位紧缺,还因为学生的能力与社会岗位需求不匹配,社会工作岗位与毕业生的能力天平失衡。提升就业生的岗位竞争力可以让学生的求职过程更加顺利,提升历年毕业生的就业率,缓解每个家庭的就业压力,维护大学生在社会上的个人利益,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个人自我提升和岗位能力发展

通过对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以及在职业岗位上的表现进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社会整体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表现评价一般,实际上许多大学生都没有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就在毕业后被就业大潮向前推到工作岗位上,但此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时并未接受专业的就业指导,也很少有学校为毕业生开设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学生对最新的职业信息更新慢,对社会职业需求了解不充分,且对自身的能力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科学的自我评价。加强高校对大学的就业技能和素养的教育能够切实解决以上问题,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职业动向,提升基本职业技能,丰富专业技能知识,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就业实践活动,抓住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逐渐根据自身的就业需求和个人能力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积极探索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定位不清晰,区域化人才缺乏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当今大学生也产生了一些影响,有些大学生还将自己定义成为“天之骄子”的位置,但是对现实的就业环境视而不见,在求职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不切实际、不合理的择业观。根据最新高校毕业大学生就业数据显示绝大部分都想去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就职,只有很少部分有情怀的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偏远地区就业,这就导致人才区域分布不均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利于经济科学协调发展。

(二)个人职业规划不清晰

如何选择就业方向及个人职业发展对毕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现阶段毕业大学生多数是家中独生子女的“00后”,从小多数事情是由家中长辈决定的,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处处有人照料,明显的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所以,在选择学校乃至专业时听从父母的建议,但是忽略了自己的兴趣,无法把自身拥有的优势和特长发挥出来,不清楚自己该从事哪个行业。由于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对自己的择业比较迷茫,自然不知该从何处着手去学习各种所适用的技能,缺少对自身职业的设计和规划,不能提前学习各种技能,就业就面临就业重压。

(三)大学毕业生重书本理论,轻实践操作

随着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大,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单位对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因为对高校毕业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高校实际输送的毕业生来看,教育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没有给学生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业技能功底还是薄弱,无法把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联系在一起,而且在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更加匮乏,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四)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高校都有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就业办来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但是就业指导老师数量有限,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指导到位,而且老师也不可能清楚每个行业或单个企业的用人需求,老师只是进行了常规的就业表格的填写工作,没有对大学生进行具体的就业指导,导致毕业生缺乏科学的就业指导,从而降低了就业综合能力。

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

针对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为了进一步提升毕业生专业技能,提高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法。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而且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也逐渐的多样化,不再是之前的人才计划分配制而是市场需求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行业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比如现阶段新媒体盛行市场前景好,就要抓住时机学习相关知识,把握就业机会。首先,对于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念薄弱的问题,社会和学校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和正确的就业观,在高校校园内开设就业指导工作室,在师生活动中心设立学生间的就业互助项目,鼓励学生树立职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要更具目标的实际执行去学校相应的知识、专业技能,保障职业发展的科学长远。此外,学校可以开展择业就业方面的课程,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社会的需求做好自我定位,引导学生对自己做出全方位的评估,在就业过程中做出符合实际的选择。

(二)优化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安排,增设职业知识和技能教育

高校在进行课程安排和设置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对社会市场关于人才的新需求、新导向要有一定的把握,首先,学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需要增设更专业的理论课程、职业技能操作课程,加强学生基本职业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从而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学校要结合社会的市场化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提升公共课教学质量的同时,根据市场岗位需求的变化,根据就业导向调整课程内容,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定期考核,对其岗位实操能力进行实践指导,这既满足了学校的教学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另外,学校还需要专门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定位,了解社会上与专业相关的最新发展动态,面对学生对就业方面的疑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解答,鼓励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且在课上做问卷调查,对学生的整体就业意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也有利于接下来学校与社会单位联系举办双选会,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获得就业机会。

(三)拓宽大学生与社会沟通交流的渠道,搭建平台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较少有机会与社会上的工作单位进行正式的就业交流,学校在每年临近毕业季的时候要充分创造条件,帮助大学生尽早地接触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单位,助力学生成功从校园过渡到社会,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的双重要求。首先,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模式的就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拓展与社会单位互动交流的渠道,比如在学校官网设置就业互联模块,在师生活动中心定期召开小型双选会,在春季和秋季召开大型双选会,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就业宣讲会及相关的座谈活动,对于学生的实习成果验收要重视,了解学生的实习状态,提升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此外,高校还可以联系社会上的各大事业单位,校企联动为学生创造短期实习和实践的机会,教师给学生设立具体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工作岗位上进行体验,对短期工作的实践要及时反思,不断总结自己了解到的就业领域的现状,及时调整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状态,有意识地为以后步入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四)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就业指导的质量

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树立就业观念的引路人队伍,因此各大高校要格外重视就业指导教师对各行各业的职业发展要求与最新职业信息,保证教师的就业指导素养。首先,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要求教师具备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对各行业的人力资源市场有实时的发展了解,督促其不断更新行业信息,保持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建设;此外,教师个人要自觉树立起与时俱进的教学指导意识,根据学生的就业去向以及自己对该行业的了解,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就业建议,并且自身也要不断深入了解人才市场的就业需求,及时为学生提供丰富且科学的就业指导意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学生遇到问题更乐于及时像教师寻求指导,获得更加专业的个人发展建议。

(五)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精神风貌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大潮的驱动下,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也需要培养这种创业创新的精神和闯劲,面对当下紧张的就业局势,大学生要学会为自己创造条件,为未来赢得先机。首先,高校可以每年都定期举办一些创业创新比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业创新思想展现出来,学生在组队进行比赛的过程中,既可以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也能提高创新意识和独树一帜的精神,在学校形成良好的竞赛氛围,也有利于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进行创业操作打下基础,对于学生比赛过程中提出的优秀创业方案,学校要给予表彰奖励,对于表现突出者,学校可以帮助其联系有意向的企业单位,将创业创新构想投入实践,帮助学生实现在校创业梦;此外,高校对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里面的创业团队要给予支持,联系相关领域专业的人员给学生进行经验讲座,帮助学生获取行业内的优秀发展指导经验;另外,学校要重视在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构建,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课上讨论,深入了解学生的模拟体验感受,逐渐在学校形成大胆创新、勇于创业的良好风尚。

五、总结

高校是学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集中地,也是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地,面对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就业焦虑,高校领导和教师要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增设就业指导课程、拓展就业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形成就业创业良好风尚等方法提升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缓解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难题,为社会稳定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幸福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