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微观探索

2021-05-06 03:20张薇李志刚张文旭
关键词:个性化培养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

张薇 李志刚 张文旭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文章针对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完善导师指导方式、完善制度建设、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以及有效利用学校研究生创新鼓励政策等方面,对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综合素质

2018 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明确不同学位层次的培养要求,改革培养方式,加快建立科教融合、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推进课程改革,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和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1]。

一、 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流的教育需要多方面的支撑。稳定的高质量生源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然而,生源质量恰恰是众多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研究生生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保送研究生、第一志愿考生和调剂考生。对于大部分正在致力于“双一流”建设的211高校来说,本校学生通常是保研学生的主要来源,也有部分来自其他211或非211院校的优秀本科生。如果学校处于欠发达地区,那么第一志愿考生的主要来源除了本校考生之外,大部分来自于非211院校,鲜有其他211院校的生源,而985院校生源基本没有。调剂考生中来自985和211院校的比例会高一些,但名额相对有限。由此可见,研究生生源的平均水平主要取决于本校本科学生毕业水平,总体上是参差不齐的。如何在这样一个生源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高校是很多211高校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 解决方案探索

(一)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动机,提高研究生学习动力

笔者在长期的研究生指导过程中发现,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决于三个因素:生源质量、研究生的个人能动性和研究生培养机制。生源质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生源质量无法进一步提升的前提下,我们需要通过合理高效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机制来达成大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而培养方案能否有效执行,培养机制能否有机运作,首先取决于目标实现的主体——研究生的学习动机。

本科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因而本科生的求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前人已经总结、积累的知识,这些知识一般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而研究生的求学过程主要是针对具体的科学或工程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研究生培养的结果是应该创造出一定的新的知识点、科学点[2]。研究生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博士生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作为本科生培养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之间重要的衔接桥梁,是为博士研究生教育输送优质生源的重要一环。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普适性的专业基础知识积累,到专门领域的知识积累,最终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夯实创新的土壤。而创新思维的形成,则更加需要厚积薄发,需要学生具有更加宽阔的视野,并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

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不是轻松惬意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能否在艰辛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后,继续这样的旅程,学习动机就成为了关键的推动力。遗憾的是,有调查表明,72.5%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在于加强自身的教育,以使自己在就业市场中拥有更高的起始地位,只有20.3%的研究生表露出想从事学术研究的学习动机[3]。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动机,使得部分研究生对研究生学习采取应付的态度,根本不考虑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将相当一部分精力用于求职准备。这就导致研究生创新不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必然的结果。因此,需要对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阐明只有在硕士阶段完成创新能力的自我养成才是应对未来各种就业环境之根本,只有拥有创新思维才是不斷前进的动力,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有了对学习目的的正确认知,学生才能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才能面对学习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种种困难。激发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成为一种自主意识的行为,是创新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驱动因素。

(二)完善导师指导方式,因材施教,合理设计个性化培养模式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的研究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往往习惯性地因袭本科时的学习方式,很难自觉地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这时导师的角色就尤为重要。导师应该尽量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能力和专业基础,因材施教,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入学之初即与研究生协商确定毕业课题的大方向,并根据课题的需要,选择修读课程,推荐课题相关的经典书籍和文献,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熟悉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夯实专业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围绕课题逐渐梳理知识的脉络,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前人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奠定自身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对于习惯于被动式学习的学生,导师可以通过阶梯式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完善制度建设,配合专业培养方案,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首先是综合素质的提升。研究生需要具备文献收集整理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能力是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准确反映个人专业水平的途径。同时,对于理工科研究生来说,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数据正确获取能力和实验数据后期处理能力,包括相关软硬件平台的正确熟练使用,也都是应当具备的创新基本能力。因此,在对学生培养个性化定制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制度化措施,对学生的上述能力进行养成训练。

笔者采用的一种方式,是面向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构建一个可拓展实验题目,以数字通信的基本调制解调系统的设计与仿真为起点,培养锻炼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基本仿真实验,首先逐步掌握MATLAB软件平台和专业工具箱的使用,并对通信系统的仿真方法以及通信系统性能指标评价方式有基本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衰落信道模型、信道估计、均衡以及收发同步等各种物理层技术的理论知识,并拓展到课题相关的专门技术领域。后者恰好可以作为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专业综合训练环节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可通过研究报告的撰写,培养学生的文献综述和科技写作能力。

此外,建立导师与所有研究生共同参加的例会制度,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进展与成效适时提出改进意见,及时解决各种难题。例会应该做到有点有面:点是有重点,聚焦某一学生的研究进展,通过PPT及口头汇报的形式展现出来,发现并解决阶段性问题;面是惠及所有参与学生,通过研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通过例会制度的开展,促进研究生掌握最新研究方法的能力、提出新学术观点的能力以及发现有价值学术问题的能力等核心科研能力的培养,促使研究生形成合理科研能力结构。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欣赏并激发学生的学术潜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创新。

(四)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升综合素质为重点,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一环。一些高校为了提升公共基础课和学位必修课的教学水平,实行了多人多班或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方式,并配备青年教师或博士生助教,加强课后辅导和答疑。学校还建立了研究生对授课教师的评教机制和教学督导机制[4]。这固然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制度支持,但还应从教与学的主体出发,思考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围绕能力培养这一核心需求,以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构建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也建议高校对各类专业相关研究生课程,无论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核心课还是专业选修课,每年都能够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用于优化教学大纲、更新课程内容、完善授课PPT及进行适度的教学改革,或者综合考核方式的实施,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这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作为研究生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特点引入案例式、研讨式等各种教学方式,以问题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通过仿真实验、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研究报告、口头汇报等多种形式,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与整理文献的能力,以及学术论文写作的能力。

(五)有效利用学校的研究生创新鼓励政策,开阔研究生视野

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水平大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学校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实上已经从政策层面施行了很多措施,包括:设置面向研究生的创新基金,承担项目的研究生可直接使用经费;对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的研究生提供经费支持;把发表高水平论文或获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的研究生纳入奖学金评定条款等等。此外,學校还定期举办各种科技论坛和讲座活动,以拓展研究生的视野,活跃研究生的思维。导师应鼓励研究生有效利用各种学术交流机会,实现自我提升。

三、总结

良好的制度需要有效的执行。在以导师负责制为基础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导师的正确引领是研究生不断进步的阶梯。而师生的良性互动,将为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坚强助力。

此教改项目(论文)的参与人员还包括赵宇宁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8-08-10)2020-05-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808/t20180823_345987.html?from=timeline&isap    pinstalled=0.

[2]张睿,张伟.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思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5).

[3]张国兵.筛选理论与研究生创新乏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2).

[4]黄明福,王军政,肖文英,唐胜景.“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化建设——以北京理工大学“666 工程”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2).

猜你喜欢
个性化培养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
浅析分层次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基于分层教学,促进高中生个性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