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岗位上担起“管长远”职责

2021-05-06 14:50孙望安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1年3期
关键词:当事惩戒班级

孙望安

从故事情节以及在“代理”班主任期间的班级管理与学生教育工作判断,讲述者应该是一位有教育经验的老师,起码不是“新手上路”。撰写教育故事,他应该有较多的选择,然而他却选择了在临时班主任岗位上发生的故事。正因如此,这个故事显现出不同平常的特色。

临时代理,正常履职,考虑长效

讲述者在休假后接受学校的安排,临时担任起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临时“派活儿”的现象在中小学校比较常见,老师外出培训、因故请假等都会安排其他老师临时负责班级管理、代为上课等。若一个班级没有老师管理,一节或几节课没有老师进教室,显然是不恰当的,说严重一点,会留下教学与管理的漏洞。因此,临时任务安排到自己的头上,一线老师一般都不会拒绝,也难以拒绝,这也体现了老师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代理”“临时”之类的职责,做起来会有不同的办法,自然也会有不同的效果。面对一个“老大”式的男生,讲述者丝毫没有临时观念,而是采取了比较多的、管长远的教育引导措施,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临时接替班级管理工作,或临时代课,其实也面临许多挑战,学生不熟、情况不明、时间很短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代理”“临时”的职责也有可以发挥作用的一面,当事老师可以从新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去接近学生、审视问题、做出评判、实施教育措施。新面孔、新观念、新措施也许能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给学生带来冲击与触动,促使其发生变化。很多学生都有可能像邬幺鹏一样“朝着更好的自己在努力”,发生影响长远的变化。

是非分明,态度坚定,切入有方

一旦在代理的岗位上不再心存临时观念,开始追求相对长远的教育效果,老师自然会表现出坚定的教育态度,对学生发射出老师“管事”的强烈信号。当事老师深思熟虑,分析利弊,采取措施,“从邬幺鹏‘身边的人开始一一动手,慢慢瓦解他经营的‘小集团”。虽然没见到老师直接给他的“下马威”,“邬幺鹏有恃无恐”,但临时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严肃态度表露明显。

邬幺鹏起初显得“有恃无恐”应该只是表面现象,从内心深处他一定感觉到老师动真格的态度。也许只是对老师何时或以何种方式对自己采取教育措施琢磨不透,这才表现出“有恃无恐”。在情况不明或对学生了解不够的情况下,老师采取迂回的方式,从解决相对简单的问题入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当事老师的“迂回”,不仅表明了自己没有“临时观念”,而且还给予邬幺鹏时间与机会去接受老师随后的教育和引导。若是首先直接与邬幺鹏“交锋”,可能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情景。工作的力度小了,对邬幺鹏没有教育作用;用力太猛了,可能导致邬幺鹏顶撞对抗,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告示在先,依规惩戒,重在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当事老师在教育中大胆地使用了惩戒措施。抓住邬幺鹏故意与同学发生矛盾的机会,老师引导邬幺鹏温习了班规,进行了惩戒。邬幺鹏能“第一次主动服从班规的惩戒”,应该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有班规在前,惩戒体现了公开性和公平性。每个学生都有自觉遵守班级规定的责任与义务,违规后理应受到惩戒。这并非为邬幺鹏“量身定制”,他理所当然应该接受。二是有工作铺垫在先,惩戒仅作为选择性措施。直接面对邬幺鹏开展工作,当事老师颇费心思,例如单独在车库里与其谈话,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与其探讨是否被人嘲笑,引导其换位思考;严肃指出班级没有“老大”,劝阻其逐步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三是有向好迹象在先,惩戒措施才有教育效果。老师的多种教育措施在逐步改变邬幺鹏,“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处处与老师作对”“对老师、对规章开始有些许敬畏感了”。邬幺鹏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坦然接受教育惩戒,与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当事老师实施教育惩戒,不能单纯地只考虑到依规依据,还必须充分预判惩戒的实效。只有这样,教育惩戒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耐心细致,指导家长,双管齐下

在针对邬幺鹏的问题与缺点采取措施的同时,当事老师也非常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并给予了许多细致的指导,真可谓“双管齐下”,既教育了学生又帮助了家长。

如果说要概括一下邬幺鹏母亲的特点,也许首先想到的是满腹苦水、蛮横无理、粗暴简单等几个词语。面对家庭不幸、生活艰辛的家长,首先,当事老师甘做“垃圾桶”。任凭邬幺鹏的母亲向其“吐苦水”“倒垃圾”,诉说其“痛苦经历、家庭不幸、精神状况不佳、放弃孩子的念头、打孩子的冲动”等,当事老师做到了耐心倾听,并相机劝说家长不要打骂孩子。其次,悉心給予专业指导。显而易见,邬幺鹏的母亲不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正确的教育方法,当事老师在劝说开导的同时,也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具体的要求。

面对有问题和缺点的孩子,老师必须争取家长参与和支持对孩子的教育。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家长都成为家庭教育的专家,但是至少要通过沟通、指导等方式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确保对孩子施以最基本的正面影响。例如,不打骂孩子,对孩子有所期待,有问题主动与老师沟通,支持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等。

我的建议

讲述者在转化邬幺鹏的问题上没有急于求成,但是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对其未来朝向更好方面的转化充满了信心。回放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的方式,双方都采取了惩戒措施。家长的“打”更接近于发泄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或是想用打的高压手段“管住”孩子。老师依照班规惩戒孩子,是在情况可控的情况下进行的。笔者以为,老师还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方式,选择适当的时机向当事学生或全班同学做出解释,让学生认识到“打”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不知讲述者分享这个故事后是否仍然在代理班主任一职,但是如下两点建议仅供当事老师参考。

一是珍惜家长的信任。一个曾经为孩子在学生受到停课处罚而状告班主任的家长,能够推心置腹地与临时班主任“吐苦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临时班主任的信任。因此,应珍惜和利用好这份来之不易的信任,继续指导家长扭转对孩子的粗暴态度,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二是保持与学生联系。经过艰苦的工作,邬幺鹏已有所转变,至少是改变了对老师的敌视态度,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包括适当的惩戒等。无论是否会继续担任邬幺鹏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当事老师都可以与其保持联系,继续用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和转化学生。

责任编辑/曹小飞

猜你喜欢
当事惩戒班级
忘却歌
班级“四小怪”
教育惩戒艺术仍值得继续探索
也谈“教育惩戒权”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惩戒手段
涉事企业辟谣是法定义务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