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文化与“物哀幽玄”之美

2021-05-08 04:30阎萍
文学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物哀

内容摘要:“物哀幽玄”之美学意识普遍渗透于日本的文学、艺术等多重领域。“物哀幽玄”是远古的日本人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持续追求、探索并思考客观事物的产物。其成因与稻作文化密切相关。縄文时代对植物的深厚感情,弥生时代对“植物的世界”崇拜与亲近。通过稻作文化造就了日本民族勤劳、纤细的性格和多神论的信仰。在肥沃的稻作文化的土壤上,形成了“物哀幽玄”之美学。“物哀幽玄”之美代表了日本民族最具特色的审美意识,体会自然与人性的天人合一是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稻作文化 纤细性 物哀 幽玄

受惠于独特的气候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日本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约在公元一万年前左右,绳文人以采摘狩猎的生活方式,建立了可供大量人口生活的自给自足的社会。縄文时代虽然还未开始真正的农业活动,縄文人却过上了富足的定居生活,并将这一文化延续了整整一万年多年。在长期依赖自然与植物共生的条件下,绳文人形成了“植物性的世界观”。

一.稻作文化的出现

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日本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即绳文文化时期。日本处于绳文文化的氏族社会时,中国文化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农业生产较为成熟。中国已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

进入绳文时代后期,绳文人从竖穴式的山地村落逐渐向平原低地转移。日本的研究者普遍认为,縄文后期的村落转移和水稻种植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形成村落共同体奠定了基础。公元前三世纪到二世纪,大陆文明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列岛,日本开始形成使用铁器的农耕文化。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耕区域附近渐渐形成了大的村落,出现了贫富差距,产生了阶级差别,逐渐形成了政治上的支配关系,进而产生了国家。稻作文化经由中国大陆的长江、淮河流域,途径朝鲜半岛直至北九州,使日本文化发生了巨变,日本社会由縄文时期进入到弥生时期。绳文文化和弥生文化的“混血”形成了日本民族。正如叶渭渠教授所说:“水稻生产与金属器制造技术如同古代日本的坚实双脚,使其踏上了建设国家文明与民族文化的进程”。

二.稻作文化的内涵

水稻生产是古代日本社会经济生产的主要方式,精耕细作的稻作精神是通过稻作农耕表现出来的[2]。稻作精神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日本人的细致、勤劳及敬业精神上。不同于同时期的西欧国家劳动者的从容、节制,日本人在極其忘我的劳动里获得一种满足感,并表达出其特有的劳动美感。日本学者认为之所以形成这种差异,是由于日本有非常适合耕作水稻的冲积土,加上列岛降水量丰富,积雪留存时间长,日照充足,具有稻作生产的绝佳条件而形成的。自然环境对稻作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位于温带地区,自然环境优于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虽然日本也会发生洪灾,但通常每隔三、四年才有一次。所以日本人认为只要辛勤劳作就能克服劣势的环境,使增产增收成为可能。在这一认知基础上,日本人逐渐形成了勤勉为善的思想意识。

然而,和自然环境相比,物质生产方式对稻作文化的精神内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简言之,日本细致、勤勉的稻作精神源于稻作农耕,是传统稻作生产行为之上的文化积淀。在《四民日用》中江户前期的禅僧铃木正三阐述了“农业即佛行,世俗业务皆修行” 的理念。认为稻作为主的劳动本身是超越了经济范畴的禅功修炼。这种意识到了近代逐渐融入佛家思想,并重新作出了更新的理性诠释。

稻作劳动培养了日本人纤细的性格。水稻种植与其他作物种植相比要花费更多的功夫。“米”字在日本意味着需要通过“八十八”道工序才可以收获[3]。稻作生产周期内的育苗、插秧、灌溉等一系列的工序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制,全过程都需要精细的作业和观察,这是保证水稻高产优产的先决条件。为了不错过最佳的农耕时机,稻民“精准细严”地耕作,仔细观察季节的变化,未雨绸缪。为了掌握自然界季节变化的规律,人们细致地观察自然景观的变化情况。通过捕捉如“樱花盛开”等景观变化,来认知季节的交替。

与此同时,隶属于农耕文化圈的日本,稻作生产自古以来就受到气候变化的制约。夏季刮台风、冬季下暴雪,甚至还会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在变化莫测的自然环境中,日本人感到了世事变化的无常,形成了崇拜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回报自然的融合于自然的思维模式,倡导天人合一。这一观点体现在稻作生产过程中,便形成了祈求丰年的多神论。笕泰彥在《日语和日本人的思维》中提到“日本人的神观念不是超越性的一元神崇拜,而是通过身边和周围的万物认知神,崇敬且祭祀在不同时间和场合以不同姿态出现并具有种种职能的八百万众神。”

三.“物哀幽玄”的美意识

稻作文化所形成的浓郁的生态氛围与厚重的人文背景为 “物哀幽玄”之美提供了生长的土壤。日本民族特有的“无常感”和敏锐“纤细”的性格形成了独特的“植物性世界观”[4]。这种世界观通过“物哀幽玄”的表现手法,在文学、艺术等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美学家今道有信提出“像闲寂、余情、冷寂等词大都是和自秋至冬的植物的姿态有关的”。和歌理论中的“高大”一词也是来源于植物。这些词语都是源于稻作文化的“植物性世界观”的体现。

自古以来,源于稻作文化的纤细感触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在文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哀”的理念就植根于日本文学,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容不断丰富,进而形成了“物哀”这一独特的日本艺术美。“物哀”中所说的物,是指物象,是情感的载体。“哀”是哀叹、感动。“物哀”是人在看到某些物象的形态时,即景生情,进而触动内心而发出的哀伤、感动等多重感情。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经历了“真实”、“哀”到“物哀”的过程。在《徒然草》中,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理论化的“物哀”。

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评论《源氏物语》时,将平安时期的美学理念概括为“物哀”。认为像苦闷、悲哀不如意的事才使人感动最深。而《源氏物语》将“物哀”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本居宣长认为“哀”不仅限于悲哀的精神,高兴、有趣等都可以称之为“哀”。在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中,“哀”逐步发展成为复杂的感动,通过客观存在的“物”与主观情感的“哀”相互融合,可以达到“物心合一”。

叶渭渠教授将《源氏物语》中的“物哀”分为三个层次[5]。即对人的感动;对人情世态的感动及对自然物的感动。三者分别体现于对男女恋情的哀感;对世相的咏叹;对季节变化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心动。《徒然草》中“人心之花,未待风吹已自落”的描写将人心比喻为自落的花朵,感慨与恋人形同陌路之离散,人心易变之凄苦。借用植物抒情的手法,展现了物哀的精神境界。此外,对于“季节美感”,是通过观察、自然物象在四季的变化,来感知多层次的美感。春的优雅、夏的壮阔,秋的萧瑟、冬的素雅构成了日本文学美之典范。在《徒然草》的一个场景描写中,暮春时节,吉田兼好路过一户人家。院内古树苍苍,地面落花铺地,屋内案前端坐一位眉清目朗的男子。美景配以温润之人,将人之美融入自然之美,可谓和谐[6]。

与日本土生土长的“物哀”不同,“幽玄”是源于中国的“舶来品”。在《说文》中“幽”解释为“隐也”;“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二字合并而来的幽玄有深微、幽远及不明显之意。“幽玄”的最早用例出现在佛教典籍之中,用以表现佛法之深奥。后期隋唐佛经著书中的幽玄用以微妙难测之意。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典籍里的幽玄或是带有佛教色彩,或是带有道家色彩。都是深奥难解的意思。

在日本,幽玄最初传承了中国的用法,用于佛经深奥难解之意。之后,幽玄被各界广泛应用,并在文艺的领域开花结果。“幽玄”是具有内藏的,含蓄的状态,本身具有沉潜的特征。幽玄的范畴在歌论中得到发展。在具有包容性及复杂性的基础上,幽玄具有“美”、“虛”、“深”多种意味。其中的“美”是基本要素,包含了“寂静”、“神秘性、超自然性”及“余情”之不可言说的性质。“虚”是外在表现,有朦胧之意。“深”是本质,包含了隐藏的意味、时空距离与精神上的深远感。能势朝次在《幽玄论》中指出“在‘余情中追求无穷的深度和缥缈性”是幽玄最主要的美学意蕴。

例如在和歌、俳句、物语到近代小说等作品中,有很多对稍纵即逝,却流韵悠长的美的描写。评论家们称川端康成笔下的日本美,便是朝着及其纤细,及其短暂的瞬间去的。宛如日本画家东山魁夷所说的“花开花落,方显生命的灿烂光华”一般,在咏叹瞬间美的过程中,观者激起无限的遐想,荡起千层回味。幽玄之情志便会油然而生。在《古今和歌集》中的歌也贯穿了空寂之幽玄思想。其中包含着各个生活层面的种种失意所带来的情调。歌人通过自然物来表现不如意所带来的“空寂”。如僧正遍昭的歌“空寂人在树下停,不能常荫叶飘零”,歌者从枯淡静寂的自然中发现了“闲寂”之美。具有幽玄的象征意义。

如果说稻作文化是土壤,孕育了“物哀幽玄”之美学意识;“物哀”便是花朵,象征着日本美学开始踏上了独自发展之旅;“幽玄”则是果实,无数歌人乐者精心提炼出的美学之果实。“寂”是绿叶,蕴含着文学逐渐下移的意味。其中的“物哀”与“幽玄”可以称作是日本古典文论之核心,代表了日本民族最具特色的审美意识。在这一审美观中体会自然与人性的天人合一是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

[2]吴廷璆.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15.

[3]松尾康二.日本深层文化与中日文化交流在21世纪的作用[J].丸井宪,译. 日本研究,1998(2):73.

[4]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5]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35-120.

[6]弗普罗宁可夫.日本人[M].赵永穆,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28.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立项课题“金课理念下日语写作课程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JXYJ2020019)

(作者介绍:阎萍,博士,现任职于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与日语教学)

猜你喜欢
物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俳句里的物之哀
以悲为美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日本动漫的未来想象与“物哀”美学
动画作品中地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传播价值分析
“丑”的元素在动画形象中的体现
浅析和服图案中的自然崇拜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