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为一事来 扎根教育寻春天

2021-05-08 06:16程露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3期
关键词:扎根情怀班主任

程露

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扎根乡村大地的教育研究:乡村班主任研究者的自述》(后简称《扎根乡村大地的教育研究》)一书于2020年3月正式出版。2020年7月中旬,我拿到了李家成教授的赠书,便马上开始了阅读,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非常吸引人。读完一遍,似乎有些不过瘾,又开始了第二遍阅读。这本书不同于其他教育专著,没有深奥的理论阐述,只有真实的教育自述;没有俗套的说教,只有朴实无华的动人故事。

《扎根乡村大地的教育研究》由白芸教授与李家成教授主编,此书通过11位作者的乡村教育研究自述,试图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有效开展教师在职培训工作、为大学培育未来教师的教育创新带来一定的启发。同时也在传递着“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在浮躁、功利、急于求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现状下,扎根乡村教育开展实地研究,改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提升办学质量,需要更多的大学学者和教育研究者扎根乡村教育日常生活,带动更多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逐步提升的教师在日常工作情境中不断探索。[1]

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优秀的教师?什么样的班主任才算是成功的班主任?什么样的教师才有优秀的潜质?什么样的机缘巧合才能触动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这似乎都在提醒着我去寻找专业发展的可能性。

扎根乡村的情怀:回溯成长经历

教育是有情怀的,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怀又从何而来?它们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什么?阅读后我更坚信,小时候的经历会给以后的人生带来些许改变。书中10位乡村教师都有着乡村生活的经历,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着对乡村教育的一份不舍,这份不舍来自小时候的生活,更来自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乡情。

刘海霞老师在乡村过着贫寒又充满爱的生活,林冬梅老师初为人师时对乡村教育有着别样体验,焦忠宇老师因乡村家庭教育烙下“吃苦耐劳”的印迹,蓝美琴老师有一段担惊受怕的乡村从教记忆,巩淑青、叶斐妃老师在初为乡村教师时产生忐忑与自卑乃至焦虑不安,吴静超老师分享童年的留守往事,李家成教授讲述短暂的乡村教师经历……这些故事虽各不相同,却同样透着一种对乡村教育无法割舍的情感,这种情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积淀成教育情怀。他们看到了乡村教育真正的独特性,他们感受到了乡村教育更新的紧迫性,他们更在实践中改变了乡村教育。书中的作者们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乡村班主任的教育情怀是有温度的,他们也可以迎来教育事业的春天。

立足当下的追问:反思当前教育

一开始,我总是不明白,何为“追问”?为何“追问”?而今,我认为“追问”更是对现状的反思,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对自我提升的指引,书中11位作者在自己的文字中都呈现了许多“追问”。林冬梅老师的《乡村班主任的逐“光”之路》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我们的学生怎么办?我们对他们负责任了吗?为什么乡村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无法与城市孩子相比?我们是否主动学习,让自己的专业水平得以提升,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专业培养下得以健康成长?……”林老师想尝试改变眼前乡村教育教学的现状,她在努力寻找当前乡村教育的问题所在,她在审视自己的教育是否合适。这样的追问正是她专业成长的开始。李家成教授在《乡村班主任研究路上的“寻找”》一文中有一张截图,图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审视,乡村学生家长到底面臨着怎样的生存状态?对家校合作有哪些影响?他们又有哪些可贵的教育品质与资源?现实视阈下乡村家校合作有哪些可能?可从哪些维度着手?”这近100个字的追问已明确呈现了此文的核心理论与观点。

由此看来,“追问”是对自我工作生活的思考、对当前问题的发现、对改变现状的渴望。事实上,书中的11位作者都在用实证告诉我“追问”便是思考与转变的开始。

专注深度的阅读:唤醒生命成长

阅读一定是个体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曾在《深读慎思:让我们成为更好的阅读者——记<中国班主任研究>阅读历程》一文中写道:阅读的数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视野,阅读的质量却能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书籍、太多的文字在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痕迹。

诚然,几乎每个人都明白阅读的重要性,我也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阅读经历,然而“如何阅读”“该阅读些什么”是这11位教师区别于其他教育者的优秀之处。相较于舒适的阅读体验,他们更倾向于有品质、有挑战的专业阅读。叶斐妃老师的故事便提到过“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尝试”,正来自对《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一书的阅读。初读时,她说“这本书是天书,单调、乏味、毫无吸引力”,这样的体验几乎是所有一线班主任阅读专业书籍时都曾有过的感受。面对这一类书籍,我们往往会选择放弃,因为读与不读,似乎与当前的工作、生活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这样想来,学习就此停止,成长自然不会发生。书中的11位作者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在告诉读者,专业的、有品质的阅读是可以让人“日新月异”的。如叶斐妃老师“硬着头皮地啃”“一字一句地咀嚼”让她的阅读之路越走越宽。正如她所说:“深度阅读的尝试,不仅帮助我养成了复杂性思维方式,也唤醒了我自身生命成长的自觉。”

坚持不懈的写作:迈向持续发展

“写”似乎是大多数教师的短板。书中的10位一线乡村班主任在自述的最后总会提到撰写论文或书稿是巨大的挑战,不可否认,我也深有同感。蓝美琴老师整理3年论文发表与交流一览表让人心生敬畏,刘茜老师笔耕不辍的精神让人钦佩,刘海霞老师分享的第一篇文稿发表历程让人感慨万千……在他们的自述中,我看到了勤奋与坚持,从一篇文章到一本书,从三四千字的记录到上万字的专业表达,他们经历了蜕变。看着他们的故事,我也有了自己的一点感悟。

首先,我们需要用研究的视角看问题。无论是学术上的研究还是平时的生活,我们可以试着追问: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是普遍现象吗?这是否值得研究?刘海霞老师组织学生参与白水村的春节文艺汇演,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参与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可能性;焦忠宇老师带领学生开发自然课程,旨在“让大自然润泽乡村学生的生命”;蓝美琴老师的“生态型班集体建设”来源于对传统班集体建设的反思与更新……他们是真正的教育研究者,他们擅长从班级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可以用记录的习惯去生活。无论是生活中的杂事,还是工作中的问题,都要有记录下来的习惯。其实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我们实时把它记录下来的时候,会带给自己许多意想不到的思考与收获。

再次,我们应该用尝试的心态去写稿。不因所谓的经验、水平而妄自菲薄,不因曾经的成功而停笔。11位作者都是笔耕不辍的教育者,叶斐妃老师进行会议综述撰写挑战,焦忠宇老师尝试第一次成功投稿,巩淑青老师迈出专业写作第一步……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敢试,成功就会离你更近。

最后,我们必须用严谨的态度去修改。对于文稿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需要字斟句酌。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我们才会明确读者意识,才会完善文章的结构框架。当我们开始习惯了思考与表达,当我们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研究实践时,便能从他们的身上学到更多东西,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知识,还有对研究、对教育的专注与执着。

一本书的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想并不是照搬照做,而是从他们的身上和故事中看到个体成长的独特性与共性。这一本关于乡村班主任教育研究的书是否适合城市班主任看?是否适合学校管理者阅读?我想这是肯定的,一本带有教育情怀的书,一本拥有教育温度的书,不同于其他高深的教育理论专著,却能让我们找到教育真正的春天。这样的春天一定来自自然的生长!什么是自然,那便是在你一切努力与坚持后,走向生命自觉的持续发展。

(作者系浙江省武义县实验小学德育处副主任,一级教师)

【参考文献】

[1]白芸,李家成.扎根乡村大地的教育研究:乡村班主任研究者的自述[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20,60.

猜你喜欢
扎根情怀班主任
让雷锋精神的种子扎根学生心田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我的班主任①
扎根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扎根课本 借题发挥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