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1-05-09 03:28张璐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6期
关键词:美育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摘  要 “互联网+”时代,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对我国高校进行文化和价值渗透,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越来越大的风险和挑战。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美育过程中应遵循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美学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方向性、实践性和渗透性原则,探索营造良好的网络化环境、打造便携的移动化平台、研发丰富的智能化课程和构建科学的数字化模式等融合育人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6-0001-03

0 前言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3.19亿,占全球网民总规模的32.17%[1]。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等方面必不可少的载体和途径,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群体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模式、思维模式、价值选择、行为方式等。一些西方国家还力图将互联网打造为世界范围内输出价值观念的工具,不少大学生出现价值判断、选择的迷失和道德失范等问题。“互联网+”技术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亟待增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形成育人合力,有效应对“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所面临的挑战,也为高校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渗透力、影响力、传播力和创新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式。

1 “互联网+”背景下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依据

我国的美育思想自古有之,发端于先秦儒家文化的“诗教”“礼教”“乐教”。20世纪初,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等学者对美育进行深入研究。西方古典美育观从柏拉图开始,他认为美育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陶冶心灵。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实践活动。在教育内容上,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美育包含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精神文明教育,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为内容。在教育目标方面有共同的指向,美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的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互联网+”时代,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化、价值观等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效推动高校解决“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困境。因此,高校在促进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践过程中,必须立足“网络+”“移动+”“智慧+”“数字+”的互联网时代,遵循科学的规律和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互联网+”背景下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完整的人”的观点,人的“完整”体现在人类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促成自己的目的和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每个人自由地推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为前提和基本条件的,是人类个体自身发展臻于理想、希望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追求和寄予希望的最终目标。当前我国处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深刻变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题。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大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高校应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结合育人合力的理念与思想,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既体现个体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互联网+”背景下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3]。马克思所提出的“美的规律”的概念强调人跟动物的区别,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尺度和生理本能需要来构造,而人却能够自主地运用任何物种的尺度和“美的规律”来塑造事物。马克思从实践角度认识美,他指出劳动是人自由自觉的本质活动,当劳动成为个体的“生命自由表现”,劳动美的品质才能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美育反映现实、服务现实,列宁指出艺术具有党性原则,毛泽东则提出文艺具有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4]。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以生为本,结合社会现实和实践活动,依照美的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美育实践过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互联网+”背景下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理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其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涵盖教育方针、教育根本任务、教育功能作用、思政工作等内容,深刻体现了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他强调青少年处在“拔节孕穗期”,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遵循美育特點,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新媒体的推广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另一方面对大学生造成更多、复杂的影响,文化环境日益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做好网络时代的教育工作,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6]。高校必须清醒意识到“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通过融合美育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和个体的内心体验,贴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 “互联网+”背景下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主要原则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具有可视化、高效、便捷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影响。高校要在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过程中掌握好方向性、实践性和渗透性原则。

把握方向性原则  2017年,国务院颁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互联网+”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要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探索未来教育新模式[7]。“互联网+”时代推动着高校与美育的融合,形成教育新模式。方向性原則是“互联网+”时代高校在融合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所遵循的根本性原则。在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过程中,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高校要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的融合对大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遵循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互联网+”时代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原则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因时而进[8]。这就要求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美育的合力育人实践场域过程中遵循实践性原则,做到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因时而进。高校教育者在合力育人实践过程中要做到因事而化,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美的规律要求,结合最新时事新闻事件,在网络教育平台上创新合力育人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高校教育者应顺应大势,做到因势而新、与时俱进,通过运用网络载体有效引导青年学生在现实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中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厚植爱国情怀,提升道德修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高校应以因时而进的标准作为“互联网+”时代开展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逻辑起点,培育能够在现实生活实践中践行思想品德、全方位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注重渗透性原则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说教,忽视采取渗透性、艺术性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思想观念需要依赖成熟的生理基础和良好的网络环境。“互联网+”时代,高校应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特点和规律,注重渗透性原则,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和走进学生的生活,在学生日常校园文化生活中形成潜在的、隐性的育人氛围,如打造充满艺术性、趣味性的网络翻转课堂、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而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激发其积极性。实践创造美,在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遵循渗透性原则,塑造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美、行为美。

3 “互联网+”背景下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科学路径

“互联网+”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模式路径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应把握好方向性、实践性和渗透性原则,选择科学的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进行融合,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

营造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网络化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高校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的推进工作团队,整合学校资源,成立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研究中心,设立理论研究、实践研究等方向。同时建立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校内外实践基地,实现以点带面。

二是优化设施建设。加大互联网推广、管理和优化的经费投入,建立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平台,在线上资源共享平台第一时间更新合力育人的活动资讯,让大学生及时了解,采取网上预约的形式参与合力育人的各类实践活动。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互联网的运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业务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审美素养和网络素养,将饱含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基因和校园文化的美育元素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生动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打造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移动化平台  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移动化平台是高校基于数字智能化技术,利用文字、音频、视频、图画等载体进行互动而搭建的新型平台。

一是打造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科普服务移动化平台。依托校内资源打造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科普服务移动化平台,如建设线上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科普基地,发动大学生参与可触摸非遗传承主题的体验式科普活动,在体验式科普活动中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二是打造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课程共享的移动化平台,在平台上推出系列线上美育共享课程、审美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共享课程、非遗创新再设计特色共享课程等。

三是打造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教育移动化平台。高校遵循实践性原则,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美育”的理念,以“实践教育+志愿服务”为方式,通过互联网开展系列支持城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美育服务社会活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爱国之情。

研发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智慧化课程

一是要依托融合育人的研究中心,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研发系列线上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的理论课程,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课程、文创产品设计原理课程等,同时将开发的课程上传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受众群体,结合互联网的功能开发和设置分层次的、智慧化的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课程,如非遗文化技艺传承实践课程、美育科普体验课程、以文化创意产品为导向的实践设计课程。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加入线上线下志愿服务活动反哺社会,担任乡村儿童、社区居民、城市中小学生的合力育人导师。

三是要针对全校学生,以选修课形式,设置学时、学分。同时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课程群纳入全校公选课,让思想政治教育辐射整个校园。

构建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数字化模式  高校应构建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数字化+”模式,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一是强化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数字化协同模式。高校应成立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共享联动中心和共享服务中心,多部门联合搭建合力育人工作协同机制,协作开展富含审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定期整合发布活动信息,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

二是健全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数字化实践模式。高校选聘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的优秀大学生担任合力育人导师,通过互联网平台对接海内外大中小学生开展讲好中国故事活动,引导学生设计并推广原创中国故事文创产品,通过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载体,使得蕴含中华优秀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的文化产品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传承与创新。

三是完善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数字化志愿服务模式。建立合力育人的服务机制,建立种子教师师资库,实施助力乡村振兴计划,经过专业培训后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接乡村、城市儿童开展美育教学、线上研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明确肩负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发布:去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3.19亿[EB/OL].(2020-07-27)[2020-08-20].http://www.dvbcn.com/p/112745.html.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1.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3.

[4]李泽厚.美学四讲[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24.

[5]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EB/OL].(2018-08-22)[2020-08-20].http://www.wenming.cn/ldhd/xjp/zyjh/201808/t20180822_4803950.shtml.

[6]习近平出席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4-21)[2020-08-21].http://www.gov.cn/xinwen/2018-04/21/content_5284783.htm.

[7]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A/OL].(2017-1-10)[2020-08-2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20170119_295319.html.

[8]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0-08-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GXSZ035),2020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高校共青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模式创新与实践:以G校‘一工一坊美育共建共享品牌为例”(课题编号:2020GJ022),2020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文化自信视域下广东高校传承传统手工技艺与创造性转化研究”(项目编码:pdjh2020b0349),2020年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蓝染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与推广”和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潮文化中的皮雕应用”研究成果,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大学生美育工作室2020年度研究成果。

作者:张璐璐,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510665)。

猜你喜欢
美育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