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群众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

2021-05-10 13:40马潇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3期
关键词:群众融合活动

马潇

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为活动主体,以满足人民群众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活动。在实践中,群众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组织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对于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特点

群众文化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均大幅度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了新变化,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特点。

(一)丰富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人民对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也日益多元。以往的群众文化活动,多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范围小,形式单一。新时期群众文化的活动范围更广泛、文化内容更丰富、文化形态更多样,其触角延伸至文化发展建设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当地的重大活动、重要节日联系起来。比如高淳县的“螃蟹节”、丰县的“苹果节”等与江苏省文联的专业文艺志愿服务团合作,由专业人员为活动策划、组织主题性的惠民演出或展览。同时,在活动形式上,把群众文化活动从表演艺术延伸到视觉艺术,延伸到摄影、书法、美术、影视等各种艺术门类,极大地增强了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

(二)服务性

为人民服务,这是群众文化的着力点和关键点,更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经过长期发展,群众文化融合在公共文化建设之中,构建了紧密的基层服务网络,在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切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满足群众需求、提升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区域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当前各个地市单位组织举办的“惠民文艺活动”“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等,知名艺术家深入生产生活的一线举办惠民演出,不仅建立了较为知名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而且培养了众多颇具本土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服务团体。

(三)时代性

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群眾文化才能蓬勃发展。活动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积极反映群众“两个率先”进程中的新成就、新辉煌,反映人民群众的新形象、新风尚。尤其是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经典和红色文化,日益成为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群众文化既要“量”,更要“质”。只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才能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越来越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出现了知名艺术家或获得获国家级奖项的节目,并且与群众合演合作,这些艺术家和节目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深刻影响着群众文化的发展,群众文化的创作也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滋养。两者互相影响,融合作用,共同促进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

(一)夯实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即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与个体的生活实践、文化观念、行为习惯等具有密切联系。群众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借力地域文化的观念认同,有效巩固区域内群体对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发动群众,在体系化、规模化的文化参与中,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高品质文化作品,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二)在服务中创新传承

对于基层文化管理和服务部门来说,在群众文化服务中融入地域文化特征,能够更好地调动群众、服务群众,“接地气”让群众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同时,通过面向群众的文化服务,让本地的生态、习俗、传统、历史等文化特征,结合时代需要进行再创作,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创作的主题和内容,有利于新时期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三、新时期群众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促进群众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必须要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地方的语言、风土人情、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群众文化活动的安排,相关部门应当坚持老百姓喜欢什么就组织什么,把组织的名家精品节目与当地组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节目相结合,深挖地域文化中的时代主题,让群众成为文化表达的号手,成为文艺创作的主角,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生力军,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当地群众口味。比如在承办国家级文艺评奖活动时,地方主办单位可以争取上一级单位的支持,将地方群众文艺作为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和展示部分,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受益。

(二)突出地域特色,整合文化资源

同质化是当前群众文化创作中的一大弊病。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只有根植本土,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内在特性,用更符合时代审美的手段进行包装,突破资源壁垒,实现资源融合,打造适应群众需求的文化精品,才能够在千篇一律的群众文化创作中突围。例如张家港的长江文化艺术节,将目光投向“长江”这样既有鲜明地域特色、又具有广泛文化特征的文化主题,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围绕“非遗”“文物”“文旅融合”做文章,产生了良好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此外,还可以利用名人效应,借助历史文化名人或当代名家名流的影响力,来增加活动的知名度,尤其是在短视频火爆的“微时代”,以此为引爆点,不仅能够提高群众参与度,还能够提升宣传效果。

(三)建立健全评价和激励制度

群众文化创作不同于专业的文化产品生产。在坚持思想引领的前提下,梳理分类,引入多元评价方式,比如观众投票、网络支持等。这也有利于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构建完善的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

对于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将文化惠民与艺术采风等活动相结合,对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突出的艺术家给予表彰,并将艺术家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情况纳入相关荣誉、奖项的考核评选,激励专业艺术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同时也让艺术家在群众的掌声中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感觉和艺术价值。

结语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活动的参与主体,是文化事业的重要建设者。群众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辅相成,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将两者融合互通,发展创新,方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

马潇,现供职于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创作和舞台艺术研究。邮政编码南京210000

猜你喜欢
群众融合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多让群众咧嘴笑
《融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