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同向同行初探

2021-05-10 03:05时文艳董博奇冯宪敏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思政

刘 迪,时文艳,董博奇,冯宪敏

(吉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意味着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专业课课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医学专业技术人才的医学院校,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指示[2]。

病原生物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和检验学等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包括医学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两部分内容,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防疫知识的储备对于医务工作者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对其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挑战,更是对医护人员专业素养的考验。而如何将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融入病原生物学教学,如何在教学中使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相互充实、同向同行,是新时代背景下,病原生物学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1 思政元素融入病原生物学教学的初步探讨

根据病原生物学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探讨思政教育的主题和深度,确定五大思政教育主题(见图1)。

1.1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纵观古代文明到近现代发展史,分析我国人民与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斗争的历史,从伍连德对鼠疫的三大防控措施,到屠呦呦团队的青蒿素抗疟疾成果,陈化兰团队的禽流感疫苗研发,再到刘薇团队的新冠疫苗研发,在病原性疾病的防疫史上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以疟疾为例,分析1949 年以来中国人民与疟疾斗争的历程,经历了重点调查及防治试点研究阶段(1949—1959 年)、控制流行阶段(1960—1979 年)、降低发病率阶段(1980—1999 年)、巩固防治成果阶段(2000—2009 年)、消除疟疾阶段(2010—2020 年)5 个阶段,并且为其他国家消除疟疾做出了突出贡献,引出新中国在疟疾防控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坚定为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信念。

图1 思政教育主题及内容

1.2 白求恩精神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科学家。以败血症为例,联系白求恩大夫因为抢救伤员感染,最终因败血症牺牲的事件,并重温毛主席《纪念白求恩》[3]。以脊髓灰质炎病毒为例,“糖丸爷爷”顾方舟和研究人员“以身试疫苗”,舍己幼,为人之幼,“我自己的孩子不吃,让别人孩子去吃,这不太仗义”。他用一颗小小糖丸,为我国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让无数孩子免于残疾和死亡的威胁。这样的大仁让人肃然起敬,让学生感受医务工作者伟大的奉献精神。以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为例,分析周恩来总理曾经感染阿米巴痢疾并发展为阿米巴肝脓肿的案例[4],重温长征的艰苦历程,让学生在了解阿米巴危害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红军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1.3 命运共同体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在教学中融入时事政策的解读,宣传国家大规划,引导大学生以对全人类的宽广胸襟,站在全球命运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以结核病为例,我国对结核病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统一检查、治疗和管理,并免费为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提供抗结核病药品和主要检查。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国家对疾病防治所做的工作,体现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以寄生虫病为例,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疾病流行特点及趋势,在树立防范输入性寄生虫病意识的同时,我国利用积累的相关防疫技术和经验,为沿线国家提供相关技术支撑和防治经验,加强地区间合作,共同消除疾病等[3]。将命运共同体这种理念与实际生活和所学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既解读、宣传了国家的大规划,又激发了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荣誉感。

1.4 民生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几十年来,我国在霍乱、鼠疫、麻疹、日本血吸虫、丝虫等方面的防治取得了巨大进展,乙肝病毒防控和研究显著减少了新发感染者,并且对艾滋病、包虫病和结核等传染病采取免费治疗措施。这得力于党和我国政府,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只有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大力投入才能提升全民生活水平与健康水平。此外,当前社会热点新闻不断涌现,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对相关事件进行思考,做有主见、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近些年假疫苗事件频发、狂犬病频现、手足口病流行、HPV 疫苗大行其道、高校HIV 高发等新闻萦绕在我们每个人周围[5],可以在介绍相关事件和知识点时,结合专业引入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思考,使学生了解国情,洞悉民生,增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1.5 科技创新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突破了传统医疗模式和健康理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通过融入一些经典案例,催生学生创新思想,有利于其科学思想的形成。以噬菌体、质粒为例,毒性噬菌体在解决多重耐药菌感染方面有良好表现,温和噬菌体和质粒作为载体,在科研领域中应用广泛。将理论知识学习与科技前沿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阔视野,启发创新性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2 素养教育融入病原生物学教学的初步探讨

根据病原生物学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探讨素养教育的主题和深度,确定三大素养教育主题(见图2)。

图2 素养教育主题及内容

2.1 人文素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通过鲜活的医学人文案例,将医学与人文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有医学情怀的人,塑造有温度的医学工作者。以病原生物学已开展的PBL 教学为基础,通过PBL 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与尊重他人的精神;以血源性方式传播病原体(HBV、HCV 和HIV)为例,结合社会新闻设立一次关于病原体、职业暴露与歧视的翻转课堂,通过查阅文献、课堂讨论的方式将课本知识的延伸内容推荐给学生[6]。通过这种方式,有意识地让医学生摒弃传统的世俗偏见,为将来与患者建立彼此包容、和谐关爱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2.2 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从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需求3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为例,结合不同岗位需求,对护理学、临床医学、检验学和药学等不同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强化技能训练,分别培训消毒灭菌、细菌分离、样本处理、药敏试验等技能,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水平。以呼吸道病毒为例,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使学生体会医学事业的价值和意义,面对困难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处理卫生突发事件时,注意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操。医患沟通能力是一种职业需求和职业素养,这种能力培养始终贯穿整个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沟通技巧,培养耐心和细心,逐步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2.3 科学素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意识3 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艾滋病病毒(HIV)为例,引入国内外的科技前沿,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以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为例,利用自建在线课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验证性实验改进为探索性实验,增加其可行性,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此外,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以提高学生科学方法技能。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将社会热点纳入课堂,使教学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增强学生科学意识。

3 结语

病原生物学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完善课程思政体系,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对于提高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维护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病原生物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思政课“需求侧”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